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语文课堂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与让语文教学回归传统试探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涵泳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语文课堂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1-19

《让语文教学回归传统试探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涵泳》

本文是语文课堂类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跟试探和高中语文和涵泳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海安中专 康晓婷

“涵泳”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是古代文人在朗读、鉴赏文学作品实践中的智慧结晶.汉语言文字与其他语言文字不同,它除了外部的形体美、音律美之外,其内部语义还具有模糊性、随意性、隐蔽性等特征,并讲究含蓄、意会和直觉体验.涵泳法正是基于汉语言的这些特点产生的一种读书方法,因为其符合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所以备受古代文人推崇.“涵泳”的读书方法是指读者通过熟读沉潜到作品中,结合自身已有的经验,反复玩味,最终把握作品深层的含义,并获得一定的审美享受.现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明确提出:阅读一些文本可采用“涵泳”的方法.因此,我们有必要汲取传统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造性地将涵泳法用于现代语文教学课堂中.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育已沦为应试教育的奴隶,语文课的重点是教师“标准”的一元化分析,辅以高考模式的习题训练,从而使学生失去了“虚心”感受文本的机会.笔者以为,应尽力重拾传统的涵泳方法,让这种古老的学习方法来滋养我们的语文学习,使语文回归到最初的朴素、本真,促进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快乐成长.

高中生的心理日渐成熟和稳定,在思维水平上基本与成人持平,某些方面的思维能力甚至还高于成人.他们有一定的涵泳智力,也有一定的涵泳经验基础,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涵泳教学法可行也有必要.那么,如何教会学生学会涵泳呢?笔者觉得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诵读感悟能力

朱熹云:“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1]这就是说学生读书要沉潜到作品中,忘情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情趣,最终可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2]所以,涵泳法作为一种学习语文的方式,它的要义就是多读、熟读,最好做到熟读成诵.诵读的过程是读者对文本语言文字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将文本内容和思想艺术地再现,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和深化.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诵读训练.

(一)教师范读

要想使学生爱上读书.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带头读书.教师的范读具有真实可感性,对培养学生朗读时的语调、语气、节奏、轻重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范读可以贯穿整个教学流程:在授课前范读,引导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在授课中范读,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思想内容;在授课后范读,引导学生对文本鉴赏.教师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能营造出令人沉醉的涵泳氛围,使学生更好地领悟语意,感受诵读的魅力,从而产生诵读的兴趣,真正通过诵读走向涵泳.

(二)学生美读

美读是一种声情并茂的朗读.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3]由此可知,通过美读能将文本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语言特色及情感意蕴都感悟出来,求得其中的精旨妙义.

作为语文教师,可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美读,比如齐读、配乐读、分角色读、比较读,等等.例如,一些豪放派的词可以让学生一起大声齐读,让全体学生感受到词的气势恢宏、汪洋恣意;在学生诵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可配上琴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体会诗中深沉、寥廓、宁静、怅惘的艺术境界;而对于戏剧教学,可让学生分角色读一些精彩片段,朗读角色的话语,这样既能使他们掌握说话者的心理动态,又能使他们从声音上区别角色.通过对话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有利于展现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的了解.比较读则是让不同学生对同一内容分别朗读,然后师生共同点评,比较谁的体味深,谁的体味准,谁的表达细,谁的表达畅,从而在比较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语气,把握文章的基调.

总之,通过美读,学生能受到非常直接的熏陶,文本匠心独运的构思,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意境,只有靠反复、有感情地诵读吟咏,才能悠然有所意会,并浸染情感.通过美读涵泳,还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品味语言的能力,更好地传递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二、培养学生的推敲揣摩能力

涵泳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推敲揣摩文本语言,推敲揣摩就是以字面意义为基础,结合上下文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经历等对语言文字进行反复斟酌,辨析和感悟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意蕴.而要达到这种入境、入情、入理的境界,即“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教给学生一些推敲揣摩的方法.

(一)比较置换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比较置换,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之外,还能使他们在比较和置换中深化认识和理解,使他们由此及彼地揣摩语义,领悟词语或语句的恰切、精当.所以,在学生对某句话或某个词领悟不深时,教师可以把这句话或这个词替换为一个近义句或近义词,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辨析和品味,使学生能揣摩出该句或该词的精准、巧妙.以《荷塘月色》为例,其中有一句“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里教师就可以问学生,作者为什么用“浮”字而不用“笼罩”?学生在咀嚼、辨析中,很快就能得出结论:“笼罩”是像笼子似地罩在上面,有厚重感,表现不出雾的轻盈,而“浮”字则生动地描绘出薄雾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样子,以动衬静,写出了月光的朦胧、淡雅.通过这种置换比较,就可以让学生感知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使学生在比较中辨析出语言的优劣,并在比较过程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结合上下文

汉语言文字是很复杂的,不仅具有抽象性、多义性,而且它总与其他字、词、句互相组合、构成相对完整特定的意义.因此,在阅读文本时,要正确理解语句在文中的含义,结合上下文是很重要的手段之一.我们要弄清所要理解的句、词或字处于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上文起在哪里,下文终到哪里,结合到实处,这样揣摩才能寻求到作者真正想表达的语义.如理解《前方》一文中“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这句话时,就需要我们联系上文.由文章的第8段和第9段可知,作者由“路”着手,着眼于“路”与“家”和“前方”的关系,以及日常生活场景,从这句话开始转入对人生、命运与内心世界的思考.根据第10段对人生实质的论述,可以理解“漫无尽头的路上”中的“路”指的是人生之路.根据第11段对“家园”的分析,可知“家”与“内心”有关.由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我们能推测出这里的“无家可归”的“家”指心灵家园.在结合上下文深入涵泳之后,我们就能领会这句话的丰富内涵,即很多人的肉体在“可遮风挡雨的实在的家”,但心灵却寻不到可停靠、休憩的港湾,始终漂泊在人生旅途中,透露出人类精神无处皈依的孤寂之感.由此可见,理解一些句子的重要含义不能脱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要能够瞻前顾后,综观上下.明确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由浅入深地认识理解,方能准确把握句子的寓意.

(三)联系写作背景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及“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它告诉我们,任何文章都是某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涵泳文本时要联系文本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特别是文言文,语言简练、难懂,意蕴深厚、丰富,且离现代遥远,要透彻理解文言文本的中心,并不容易.讲授文言文时,一定要联系写作背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体现了他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之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侂胄的警告.这首词不结合创作背景来涵泳的话,学生不会有特别的感受,更难以理解深刻.在讲授之前,教师应结合课本上有关题目的注释,详细说一说辛弃疾所处的特殊时代(统治者偏安江南,对金屈辱求和,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宋宁宗嘉泰三年,韩侂胄把持朝廷,企图用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起用抗金代表人物辛弃疾,可韩一伙腐败、草率,不采纳辛的意见,辛对于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杰作).有了对这一写作背景的了解,学生才能深刻认识到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意图及蕴含其中的复杂情感,才能领会到全词每个典故含蓄、深沉的用意,才能读懂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作者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所以说,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及感情基调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快地明确作者的志趣、体味作者的情怀而不至于偏颇,并在有所悟的基础上有所获.

(四)联想补白

古代文论家强调,好的文学作品应精警含蓄,言简意丰,要能够“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无字处皆其意也”.简言之,文学作品要留白,要让读者在空白处凭借联想和体验进行再创造,创造出余味无穷的深邃意境,现在我们称这一过程为“补白”,即对文本没有写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思考想象之后的补充.补白可以调动读者的经验和感受,使读者投入整个心灵去探究“味外之旨”“韵外之志”,达到深潜涵泳的境界.很多古典诗歌被人赏玩至今,就是因为其中的留白能激起大家的想象.如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平淡无奇,却很耐人咀嚼.这一句首先给读者的审美思维提供了空间,给人以美的感受:萧瑟的冬天,万物凋零,皑皑白雪的山村里,有一枝梅花在刺骨的北风中凌寒独开;“昨夜”二字又能激发读者丰富的联想,诗人关心这株梅树,这天清晨突然发现娇艳的梅花盛开了,应惊喜万分吧!全诗不言“早”字,但“一枝”悄然“早”开,先于众梅,隐约中就透出这枝梅的不同寻常,可谓“早”梅.联想至此,读者眼前莫不浮现出一幅清雅的“深雪梅花图”,感受到此诗的含蓄、高远境界,诗人不屈困境的孤傲情怀也在补白中显露出来.语文教材中总不乏一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留白之处,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这些空白,并引导学生对这些空白进行联想补充,尽情涵泳文本语句,在无言之境,感受其背后难以言说的风采、韵味,使涵泳教学收到不同凡响的效果.

“涵泳”是学生打开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是学生爱上阅读、习惯思考的重要途径.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有大量的诗文辞赋,过分强调逐字逐句地机械分析远远不够.哪怕即使是服务于高考这根指挥棒,涵泳教学法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不让学生自由朗读、自由涵泳,学生就感受不到诗歌和谐的音律、丰富的内涵,品味不出散文美好的意境,体悟不了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琢磨不了剧本角色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不应丢弃这种良好的、能有效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水平的阅读手段,高中语文教学更应如此.高中学生凭借拥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完全有可能进入涵泳状态.语文教师要努力挖掘涵泳法的价值,丰富涵泳教学课型的内容、策略等,加强实践研究,让语文教育回归本真.相信在未来,我们的课堂总能达到“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4]的最高境界.

注释:

[1]童雪译注.朱子读书法[M].武汉:崇文书局,2004.

[2]唐彪.读书作文谱[M].长沙:岳麓书社,1989.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语文课堂论文参考资料:

语文论文范文

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语文天地杂志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语文天地杂志社

中学语文杂志社

上文总结:此文为关于试探和高中语文和涵泳方面的语文课堂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语文课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