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通识课程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基于提高大学生核心素养理念的通识课程建设类本科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通识课程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2-13

《基于提高大学生核心素养理念的通识课程建设》

该文是通识课程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和理念和素养和课程建设类论文范本。

摘 要: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终身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主要能力和人格品质.提高大学生核心素养是深入践行“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通识教育既是一种大学追求的理念,也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方式.在通识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核心素养;通识教育;通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5-0202-02

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课题研究组发布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归纳为三大领域、六种素养、十八个要点(见表1),该成果的发布为学校教育指明了方向,对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具有深远的影响,帮助高等院校明确了通识课程群的建立目标.

一、通识教育概述

通识教育由英文“General Education”翻译而来,同时结合古希腊“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1]最早兴起于在19世纪初的美国,它是在现代化条件下传承文化、维系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2000年前后,为了扭转大学专业口径过于狭窄、体素质下降的现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目的,我国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部分研究型大学积极参与,以政治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以课外活动为第二课堂,以宿舍文化为第三课堂的通识课程教育模式.

二、我国大学通识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应以更改过分专业化的大学课程所带来的知识割裂、思想偏狭等弊端为主要目标,强调在大学中培养健全发展的人.但在我国的大学通识课程教育中,依然普遍存在将通识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的基础和补充,甚至将其看作是学校教育学分补充的弊端.

2.教育内容专业化,课程设置不合理.对通识教育的认识有所偏差导致在通识教育的内容和教材的选择上往往走向极端.许多高校开设大量的专业导论课,将专业基础课以通识课的名义出现在教育教学计划中,课程难度过大,不能照顾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我国大学通识课程建设路径分析

学校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这就是“内涵发展”的内涵.进一步讲,“内涵发展”的政策指向在于对每一个学生的学力提升与人格陶冶,这就引出了“核心素养”.[2]

1.树立全面发展的通识课程理念.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构体系在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问题所必须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使学生具有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要有问题解决和技术应用的实践创新能力.

2.明确通识课程的目标定位.通识教育的目标设置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要分析社会对高校教育教学和培养人才的整体要求,分析社会的实际需要和学生未来发展愿景,力图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教育思想的融合,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性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统一.

3.精选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蕴含着丰富、基本而又有创造性与潜质的一套计划与设定.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界定是学校教育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3]因此,在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设计上,要强调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融通,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的整合,注重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的并举,实用内容与虚用内容的交汇.

4.把握通识课程的整体结构.新课改中,课程更多的倾向于学生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整体生活活动的总体计划.大学核心通识课程的教育目的之一就是提供给学生共同文化的教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在把握大学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下如何融合不同的学科课程、构建通识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课程整体设计的挑战.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简析:(1 )要素维度.①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3]目前,多设置在学生的专业课程中.学科课程在某种程度上更重视知识对未来生活需要所做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重视学生事实性知识与认知性技能的掌握,强调对知识意义的理解,知识的有意义运用与创造.以便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的思想与情操提升到一定的品行养成高度.②经验课程.随着杜威新的课程理念的传播,教学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性的经验为中心组织起来的课程,即为经验课程.经验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从做中学,注重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和阅历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驱动力,通过学生的不断探究、交往和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经验课程通过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与超学科的学校活动,促使学生自主决定与重建学习,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积极主动的建构.(2)质性维度.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生而言,通识教育更强调学生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核心知识的了解.不同学科群聚焦的学科素养培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又有所交叉.综合核心素养的维度分析,在不同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学科门类里都有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要将三种不同学科群的学科知识融入学生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中,共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5.优化通识课程的课程体系.我国的通识课程开展的较晚,在通识课程体系设置上仍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为此我国高校在通识课程体系上应主要依托于已经成型的精品课程.在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大学生基础课、专业课教学的同时,组织教师利用优秀课程资源开设综合性课程,融合交叉学科前沿知识的跨学科课程.要求学生自己能够自觉及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和使用信息;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最终独立解决问题;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同时,高校要适当减少专业课程,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在引导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和参与权.

6.监管通识课程的运行模式.在通识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学校要建立相关的教学制度,严格审查通识课程的课程资料,开课教师的教学资料,检验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是否相近,教师是否具有开课的教学资格,教师教学方式是否合理,等等.同时,还要为通识课程的开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利用大数据时期信息的即时性、有效性来开展网络通识课程作为校内通识课程的补充.加强院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通识教育交流平台,形成通识教育网络系统.

参考文献:

[1]庞海芍,郇秀红.中国高校通识教育:回顾与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1):12.

[2]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3.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21,129.

通识课程论文参考资料:

新课程刊物

课程教学杂志

新课程导学期刊

暖通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论文的标准格式

结束语: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理念和素养和课程建设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通识课程本科毕业论文通识课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