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中小学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跟中小学校园欺凌:危害、原因和相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中小学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3-13

《中小学校园欺凌:危害、原因和》

该文是关于中小学类在职开题报告范文和欺凌和中小学校园和危害方面硕士论文范文。

[摘 要]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社会影响恶劣,法律后果严重.研究校园欺凌的内涵、特点、危害,探寻造成校园欺凌宏观和微观方面的原因.建议采取加大法律惩戒的力度、加强社会环境治理、创建美好家庭、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和对学生个体的引导教育等举措,以减少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中小学;校园欺凌;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7.4 [文献标志码lA

[文章编号】1674 - 6120(2017)09 - 0037 - 07

在各地的中学和小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校园欺凌现象.“校园欺凌是以学生间凌辱对方为目的的,属于教育问题或违规问题,而校园暴力大多属于法律问题或违法问题.”[11校园欺凌不等同于校园暴力.

以往的信息传播主要通过报纸、影视、电话等渠道来进行,传播信息有限,因而人们很少听说校园欺凌的事情.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期,互联网通讯发达,校园欺凌事件频频,“2016年校园欺凌案件数量占全部未成年人犯罪数量的6 010,北京市检察系统对校园欺凌犯罪审查批捕35人、受理审查起诉校园欺凌犯罪56人.其中男生犯案占60%以上,同时,由于受青春期容易冲动的特征影响,未成年人在高中阶段更容易制造校园欺凌案件.”这些事件均为影响恶劣、后果严重的大事件,受到了媒体的高度关注.而媒体没关注到的一般性欺凌事件还有很多,大大超过上述数字.“在2012年开展的一项校园欺凌的调查显示,有77 010曾遭受到17类校园欺凌;有大约44 010遭受过同学、教师对其进行的言语上的攻击,以及受到来自他人的所谓的‘善意’的提醒,例如希望其注意自己的行为或者形象;有22%遭受过同学、教师将其身份到处进行恶意传播并对其摆出恶意的姿势和眼神.”这些欺凌行为大大地伤害了学生权益,甚至直接威胁到学生的人身安全,给学生本人和他周围的环境都造成了较大的危害.为此,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为确保学校管理的安全性,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教育部和高法、高检、等单位对校园欺凌进行了综合治理.这两年综合整治以后情况大有好转,但还没有根本消除.”国家高度关注中小学的校园欺凌现象,并采取了一定措施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

本文侧重于从教育者角度来看待校园欺凌的问题.

一、校园欺凌的内涵与特点

(一)校园欺凌的内涵

所谓校园欺凌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由一个或多个学生集中持续地故意伤害或破坏某个或某些学生的财物、身体和心理等,造成受欺凌学生肉体上和精神上痛苦的行为”[6].包括“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是对被欺凌者采取拳打脚踢等肢体暴力或勒索钱财等行为;间接欺凌指对被欺凌者进行排挤孤立或语言谩骂攻击等”.目前,在我国接二连三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小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所遭受的欺凌是不同年龄段校园欺凌中的一种.这种欺凌是欺凌者本人或伙同他人一起对受害人实施的言语辱骂、暴力威胁等行为,所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由于网络传递信息的便捷性,“有的欺凌者还将欺凌过程、欺凌照片发布到网上,造成了被欺凌者难以平复的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甚至促使自杀行为的发生”.

(二)校园欺凌的特点

校园欺凌已经成为困扰全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问题之一,涉及面广,性质严重,让人震惊.其特点为:

1.形式的多样性

校园欺凌通常有以下四种形式:“言语欺凌,指恶意地给被欺凌者起外号、取笑他们或侮辱他们的人格等;身体欺凌,指对被欺凌者拳打脚踢、狂扇耳光等;关系欺凌,是指通过恶意造谣和社会拒斥等方式使被欺凌者处于同伴关系中的不利地位;财物欺凌,指未经被欺凌者允许,将被欺凌者的物件据为已有或是破坏被欺凌者的物品等.”[9]

2.力量的不平衡性

通常情况下,从性别来看,男性欺负女性;从年龄来看,年长的欺负年幼的;从体质来看,欺凌者体质相对强壮,被欺凌者体质相对孱弱;从家庭条件来看,家境好的欺负家境差的;从地理位置来看,城市的欺负农村的;从人数的多少来看,人多的欺负人少的.在欺凌行为发生时,在性别、年龄、体质、家庭条件、地理位置、人数的多少上占优势地位的欺凌者本人或伙同众多的欺凌者对处于劣势地位的学生进行欺凌,造成了欺凌者胜、被欺凌者败的局面.这种局面使得欺凌者仗着自己的力量优势,肆无忌惮地欺负被欺凌者.

3.行为的隐蔽性

通常发生欺凌行为的地方是隐蔽的、不为人所注意的,造成了家长和教师难以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异常.“尤其是突破了时空限制的网络欺凌在渐渐兴起,传播速度又快又广,传播渠道隐蔽、不易被人察觉,给被欺凌者带来的伤害更大.一些中小学生在闲暇时间通过、微信、贴吧等手段,发送恶意诽谤、羞辱他人的文字、视频和图片,对他人进行人身精神伤害”[10].

一、中小学校园欺凌带来的危害

欺凌现象普遍存在于广大中小学校.无论中外,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几乎世界上的每所学校、每个年级、每个班级中都可能会发生校园欺凌现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遭遇过校园欺凌事件.遭遇了严重欺凌事件的学生,其心理的创伤会长时间存在,甚至是终身的.

(一)欺凌行为对被欺凌者的危害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双方力量存在差异的一种攻击行为.美国学者斯蒂芬·弗兰佐(Stephen L.Franzoi)认为,攻击是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校园欺凌是一种具有特定目标的理性行为,欺凌者“倾向于使用沉着冷静的先发制人的暴力方式来达到他们的目的”[11]416 - 417,一定会影响被欺凌者的身心良好发展.在欺凌事件中,由于体质弱、年龄偏小,被欺凌者无力与体质强、年龄偏大的欺凌者抗衡,无力保护自己,习惯用逃避方式来应对被欺负、被羞辱.被欺凌者的“忍辱负重”没有换来欺凌者的丝毫同情,反而让欺凌者树立了错误观念,认为欺负被欺凌者是对的,于是他们变本加厉地欺负被欺凌者,造成了欺凌行为不是单次的行为,而是重复进行的行为,这给被欺凌者造成了无比严重的伤害.毫无疑问,校园欺凌是儿童青少年时期的一段不美好回忆,会给被欺凌者带来一生难愈的心灵创伤,给他们的未来发展带来巨大的阴影.

1.被欺凌者的学业问题

这里的学业问题侧重于被欺凌者在遭受欺凌后的学习态度和能力状况.因为受到欺凌,又无力反抗,被欺凌者对自身的能力表示怀疑,显得不够自信.对自己经历过的“不堪回首”的往事,耿耿于怀、忧心忡忡,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造成厌学、做事拖拉、成绩不理想等问题.

2.被欺凌者的行为问题

大多数遭受过校园欺凌的中小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得恐惧和胆怯.他们不仅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得不够自信,而且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难题时知难而退.宁愿承认自己笨,也不愿主动尝试.校园欺凌在很多当事者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有的被欺凌者在遭遇长期的欺凌后性格大变,不再唯唯诺诺,不再怕这怕那,而是孤注一掷狠狠反击欺凌者.有的反击成功,也有的反击失败.在反击失败的被欺凌者中,有的依旧胆怯,而有的转而欺负比他弱小的同学,以寻求自尊的满足.

3.被欺凌者的心理问题

在遭受欺凌后中小学生表现出忧伤、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等心理问题.研究发现,“相较于一般儿童,被欺凌者患抑郁症的比例更高、更要严重.”[121每当遭到欺凌者的责骂、拳打脚踢、敲诈勒索时,因怕欺凌者更凶狠的羞辱,被欺凌者大都选择保持沉默,不敢主动告知家长和教师以寻求帮助.久而久之,被欺凌者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导致他们很难与人正常进行人际沟通、交流.

(二)欺凌行为对欺凌者的危害

在提及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时,人们通常认为只有被欺凌者在欺凌行为发生时受到了伤害,而认为欺凌者不但没受伤害反而从中受益.事实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欺凌者在欺负被欺凌者的同时,也受到教师、家长、同学的拒绝、排斥、批评、责骂.当感受到周围人对他们的不接纳时,欺凌者会破罐子破摔、以烂为烂,加重校园欺凌行为的凶狠程度,导致违法犯罪,走上不归之路.

1.欺凌者的学业问题

多数人认为,欺凌者大都学习能力不强、调皮捣蛋、口吐脏话.由于他们在校表现不佳,容易与授课教师发生冲突,被授课教师责骂、批评或请家长,导致师生关系疏远,造成了欺凌者的成绩很难提高.

2.欺凌者的行为问题

虽然欺凌他人不是社会所推崇的行为,但人们往往发现校园里的欺凌者在同伴中地位高、是班上的“带头大哥”.主要是由于欺凌者周围有他们的支持者.每当欺凌者实施了欺凌行为时,其支持者往往会积极“呼应”,表示大力支持.这种群体支持使欺凌者在其群体中地位较高.因而,熟知并削弱校园欺凌者的支持群体,有助于降低欺凌行为的发生概率.

3.欺凌者的心理问题

欺凌者的人格特质左右着其行为的发生.有研究者在研究学生的自我知觉时发现,“欺凌者自我调控能力弱,遇事容易激动,常通过猛烈的动作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调适自己的心情”‘131.这与欺凌者的心理有着关联.他们大都情绪不稳定.可能与他们学习生活中的不如意有关.一旦情绪发作,又无法及时控制时,他们往往用粗暴的行为伤害那些弱小、胆小的学生.

(三)欺凌行为对第三方的危害

欺凌行为伤害着校园欺凌事件的双方.不仅如此,这种影响还波及到第三方.这里的第三方既包括欺凌行为发生时在场和不在场的同学,又包括校园环境.在欺凌情境中,在场的部分学生协助欺凌者欺负被欺凌者,或者以旁观者身份观看欺凌行为,让欺凌者误认为被崇拜、被看重,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在场学生的协助或旁观无疑推动了或加快了欺凌行为的产生和升级.此外,欺凌行为破坏着校园环境的美好,使得未在欺凌事件现场而又听闻了欺凌事件的学生,产生了紧张、恐惧的心理.

三、中小学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

多种原因引发中小学的校园欺凌.主要的原因有:大众传媒不良示范、法律惩罚力度不够、家庭教育不恰当、学校道德教育缺失、同伴群体消极影响、个体评价偏差.

(一)大众传媒不良示范

在飞速发展的网络社会中,中小学生过早接触暴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小学生越来越便捷地接触到网络暴力和,甚至他们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就能浏览许多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的形象生动鲜明,容易吸引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中小学生有意识地去观看,进而影响着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在网上信息中,充满的,讲究江湖义气的黑社会英雄,对天真、单纯的中小学生充满着诱惑,让他们无比地认同和膜拜.尽管他们还未长大成人,却模仿着成人的样子,从负面信息或影视作品中习得他人的不良行为,来展现自身的成长,通过欺凌弱者来彰显自己有地位,达到“尽显英雄本色”的目的.

(二)法律惩罚力度不够

在校园安全方面,我国的法律法规机制不够健全.我国当前刑法规定:“14周岁以下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需负相对刑事责任”[14].在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后,14周岁以下的欺凌者,无需为他们实施的暴行负责,14~16周岁的欺凌者只需承担相对的刑事责任,而非严重的刑事责任.针对中小学生的违法,学校和家庭方面的惩罚力度也不够.往往采取道德教育或加强管教等较平和的教育方式来处理问题,这就造成了约束欺凌者的法律不具有威严性,强化了部分欺凌者的错误认识,认为不用为自己的错误“买单”反而在学校中更加变本加厉地欺负弱小者.同时,被欺凌的学生因害怕被欺凌者的继续欺凌,不敢把被欺凌的事情告诉给家人或老师,往往以沉默的方式来应对已发生的欺凌事件.法律的初衷原本是保护中小学生的权益,让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而今却变成少数学生逃避责任的“避风港”.

(三)家庭教育不恰当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最早场所,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对中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有些家长自身能力有限又忙于生计,无法陪伴孩子成长,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更有甚者,通过打骂孩子的方式宣泄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致使中小学生在早期家庭教育中没有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对中小学生而言,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不准许孩子在生活上有丝毫的违规行为,不准许孩子在学习上有丝毫的懈怠,这种教育要求容易造成孩子在受到过多的压制后变得做事莽撞粗暴、情绪容易激动、易于攻击他人;而“对于生活在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孩子来说,因缺乏家人的爱的教育,心理上容易出现问题.当这种问题自身无法调解时,可能通过欺凌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15].

(四)学校道德教育缺失

校园欺凌行为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对欺凌行为的逃避、躲让的态度.其一,教师重智轻德.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许多学校重视应试教育,轻视学生德行的养成,造成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成为一句空谈.由于学生的道德法制观念淡薄,当遇到他们认为的不合理事情时,不是用理性方式加以沟通、解决,而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加以应对,致使校园欺凌行为屡禁不止.其二,学校不敢批评教育欺凌者.由于当下学生心理较脆弱,担心批评话语过重,造成学生想不开而轻生.对欺凌者的纵容,助长了他们的不良风气.其三,学校教书育人的方法存在问题.一些教师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帮助”欺凌者认识自己的错误,结果适得其反.

(五)同伴群体消极影响

出于与同龄人沟通、交流的需要,中小学生很容易形成自己的小圈子.作为群体,小圈子可以同时满足中小学生的诸多心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受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小圈子中的成员因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特长而聚在一起.学生的成长既受到父母的影响,又受到同伴群体的影响.两类影响中,有时同伴群体对学生的影响甚至多于父母的影响.因而,倘若中小学生周围时常有人打架斗殴、仗势欺人,那么他们很容易习得这种不良行为.

(六)个体评价偏差

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一般来说,欺凌者往往在生理或心理上具有某些“优势性”.他们自我认同感较高,自信心较强,这种较高的自我评价使其自控力较弱,容易冲动.相较于欺凌者,被欺凌者因体型瘦小或生理缺陷,自我悦纳感偏低,性格内向、自信心不强,学习上存在障碍.因此在面对欺凌者欺负时容易情绪波动、挫折感强烈,内心往往笼罩在抑郁、焦虑甚至恐惧中,而不会积极应对欺凌者给予的挫折、打击,以避免这类事情的再次发生.由于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两种不同人格,造成了校园欺凌行为不是断断续续发生的,而是持续发生的.

四、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手段的多元化,仅靠苦口婆心的说教是无法解决好中小学的欺凌事件的.需要整合多方力量.才能起到有效遏制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作用.

(一)加强社会环境治理

只有管理好网络社会环境、音像制品和校园周边环境,校园欺凌行为才会大大减少.

1.过滤净化荧屏网络,打造绿色媒体空间,拒绝暴力信息传播.在21世纪,微信、微博、等网上交流方式的便捷,既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又带来了一些问题.中小学生因社会阅历浅,客观、理性地识别社会的能力弱,不能正确区分网络传递信息的真实与虚假,容易受到媒体传播中不良文化(如暴力文化)的误导.为此,社会媒体应对自己的行业加以严格约束,明确界定合规文化和非合规文化,对合规文化合理传播,反之,则禁止传播.

2.明确各级音像制品的观看对象.文化管理部门应对不同的观看者采取不同的限制.比如:不许中小学生观看暴力凶杀的电视剧和电影.

3.加大治理学校周围环境的力度.在国家的多个机构齐抓共管下,消除学校周边的言语攻击、打架斗殴、随意侵占他人财物等不良行为,减少对中小学生的不良社会影响.

(二)加大对欺凌行为的法律惩戒力度

校园欺凌行为是不合规的、违法的,它伤害着他人的身心安全,践踏着他人的人格尊严,甚至有些欺凌行为因情节严重已构成犯罪,需要欺凌者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后果.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被欺凌者的权益,才能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治理校园欺凌,应做到:

1.建立严格的法律、规章、制度.政府应该将治理学校欺凌的规章和制度纳入《刑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对欺凌他人的中小学生进行惩戒,在他们心中树立欺凌是违法的意识,以矫正这些学生的违法行为.

2.加大惩戒力度,做到宽容而不纵容.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学生遵循“宽容而不纵容”原则,实施一定的教育惩戒,有助于让违规的中小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错误,认识到自己给他人带来的伤害,进而在行为上发生改变,不再欺凌他人.

3.多措并举惩处实施欺凌行为的人.学校、公检法机关等机构应紧密配合,及时报告欺凌者的欺凌行为、批评教育和警示教育欺凌者、在学生档案中记录欺凌者的表现、严加管教欺凌者,对情节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等举措,依法惩处具有犯罪性质的欺凌事件,从重惩处教唆、诱骗校内学生犯罪的校外成年人.

(三)创建美好家庭

家庭是中小学生每天生活的、最熟悉的环境,学生受家庭的影响也最深.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时间最长,他们的言谈举止深深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父母应充分起到榜样作用.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把良好的待人处世之道与和平解决人际冲突的方式方法,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教给孩子.

2.父母应告诉孩子宽以待人.教会孩子用宽容之心与人相处,而非用狭隘之心记住他人的不好.

3.父母应告诉孩子未雨绸缪.告诉孩子凡事预则立.一定要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既要预防欺凌他人,又要预防被他人欺凌.

4.父母应告诉孩子遇事要及时交流.尤其是在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家长应主动联系教师和孩子,多方面了解孩子在校情况,以便找到适合孩子的有效的解决办法.

(四)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

近年来,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说明了国家对中小学生安全的重视.尽管如此,学校校园欺凌事件仍然时有发生.这就要求学校既要继续严格按照教育部的文件精神,预防学生欺凌、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事件,又要在学校实际工作中做好法制宣传,加大安全管理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具体表现为:

1.在学校中通过开设法制课的方式进行法制宣传.法制课的主讲者可以由校内主讲法律法规的教师和校外律师、公检法机关的专家等担任.授课形式既可以通过丰富、鲜活的案例进行法制宣讲,也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反校园欺凌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做中学、学中悟、悟中得.

2.在校园中加大安全管理的力度.学校应明确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德育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各级岗位的职责,整合多方力量,齐抓共管,制止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3.在校园中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通过读书,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博大精深,学习到诚实、守信、谦让、宽容等中华文化的优秀品质,在读书时学会思辨、懂得追求美好的生活,进而指引其朝着向善的方向发展.

(五)加强对中小学生个体的引导教育

对中小学生个体而言,防止欺凌发生的关键是养成学生的成熟个性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针对个性不成熟和心理品质不够良好的学生,可通过认知训练,让他们知晓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通过人际交往指导,培养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进而修正他们的一些错误认知态度.当欺凌事件发生时,需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引和教导.通过指导,不仅让欺凌者换位思考,深刻体会被欺凌者的痛楚,从内心深处激起共鸣,明白欺凌他人是可耻的,从而改正自己欺凌他人的行为.而且让那些心中充满怨气,打算以恶报恶的被欺凌者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让那些自卑恐惧的被欺凌者变得阳光、开朗,不再自卑,不再恐惧,尽快融人班集体,主动与别的同学进行交流、切磋.

中小学论文参考资料:

中小学教学期刊

中国中小学美术期刊

中小学学校管理杂志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中小学管理杂志

中小学音乐教育期刊

上文点评,这是一篇关于经典中小学专业范文可作为欺凌和中小学校园和危害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中小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