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课堂教学相关论文例文 与开启哲学课堂教学中的科学密钥相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课堂教学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3-16

《开启哲学课堂教学中的科学密钥》

该文是课堂教学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和哲学课堂教学和科学密钥和开启有关论文例文。

【摘 要】哲学课堂的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辩证思维、理性批判,而这种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与人们追求科学精神要坚持的理性、求实、批判性原则高度契合.再造复杂且真实的社会情境也好,甄鉴中外先哲的名言也罢,无非是以教师的有效活动让学生摆脱“机械固着状态”,开启哲学课堂教学中的科学密钥,凸显哲学的学科品格,以科学的态度和行动促进自身发展和社会和谐.

【关键词】哲学课堂教学;科学精神;求实创新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从哲学的产生及发展来看,哲学是以理性的态度来从事理论探究,它不离开具体的经验,通过怀疑、讨论、求证等方式来构建理论,以获得对世界的普遍理解.竺可祯在《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中对科学精神作了简要地阐述:“一是不盲从,不附和,依理智为归.二是不武断.三是实事求是.”概括来说科学精神就是“求真、怀疑、合作、创新的精神”.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曾提到:“无论科学、哲学,皆系写出或说出之道理,皆必以严刻的理智态度表出之.两者仅有程度上的差异,无种类上的差异.”所以哲学课堂的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辩证思维、理性批判,深刻而不感性、辩证而不偏执、批判而不乏理智,而这种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与人们追求科学精神要坚持的理性、求实、批判性原则是高度契合的.追求哲学智慧的过程必然是科学精神不断绽放的过程.

但是我们仍能深深体会到当前的高中哲学课堂教学中,要么一味追求课堂的趣味化和例子化,导致哲学概念和理论掌握得浅显,学生科学精神的缺席;要么就理论讲理论,就概念讲概念,导致学生兴趣全无,原本深奥抽象的哲学理论更加晦涩难懂.如何开启哲学课堂教学的科学密钥,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教育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凸显哲学的学科品格,培养学生探索、创新、大胆质疑的精神,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求真、求实的精神,显得意义重大也是政治教师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一、直面社会热点的碰撞,寻找科学精神的出发点

高中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成型的阶段,对学习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困难与挫折、奋斗与机遇等现实问题存在迷茫和困惑,学生的阶段认知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寻找或者模拟生活中真实的、复杂的、两难的情境让学生感悟、体会、反思.只有直面社会热点的碰撞,才能让学生主动将哲学思维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不可预测情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

关注社会热点,不仅仅为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政性特色,也为科学精神的培养铺设了鲜活的感性素材.但是我们需要的社会热点并非简单明了的真实情境,它应该包含了太多复杂的信息,各种主体糅合其中,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你要么自己独立思考,要么借助与他人的沟通协作,才能发现其中有价值的观点或作出理性选择,老师只能充当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导而不教”.

案例一:在《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一课中,老师播放一则真实的新闻案件,提出问题:一个偷完东西转身救人的人,我们是该奖?还是抓?还是不抓不奖?这一问题的设计属于典型的两难的社会热点,需要学生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体会判别奖罚的标准不一,反思自己观点是否合理,最终做出合乎道德的理性选择.学生从一开始生涩地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原理分析抓和奖都可行但又有矛盾,然后深入到先抓然后减刑,再体会到孰重孰轻,甚至反思到法律和道德的侧重点不一,不仅深刻感悟矛盾的含义,更进一步挖掘出矛盾有主次之分,并尝试运用辩证的思维去评判进而做出真实的有意义的选择.通过直面社会热点的碰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把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生活学习中,将任何人所作的研究、陈述、见解和论断进行实证和逻辑的检验,在不断进行的客观验证和逻辑论证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自身的科学精神.

案例二:在《创新的社会作用》一课中,老师利用中国端盘子机器人与美国谷歌狗做对比,让学生感受中国当下的创新能力不强,然后设计问题:在呼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中,有人凭借小小的创意创富成功,但更多的人由于创新的高成本和高风险以失败告终,成功的概率不到10%,那么你想做创新的领跑者还是跟跑者?这一问题的设计虽然也属于两难热点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了学生情感素养的提升.学生从单选题的思维出发——能力强就做创新领跑者,能力弱就做创新跟跑者;到评析题的思维出发——应该要有创新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不能做跟跑者;再到辩证的思维出发——先从跟跑者开始做起,要有质疑精神,敢怀疑,敢突破,不能固步自封,要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开拓新思路,为早日成为创新的领跑者积聚力量.

因为直面了生活中的真实困惑,剖析了现实中的善恶美丑,学生在合作学习或者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严谨而不盲从地面对社会热点问题,做出合乎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培养了探索求真,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和行动促进自身发展和社会和谐.

二、甄鉴先哲名言的精粹,挖掘科学精神的着力点

正如哲学家尼采说:“名言在任何时代都是营养补剂,虽历经千年也不会衰微.”先哲名言蕴含着深邃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它是思想政治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哲学课堂的一种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对名言的甄鉴比较既有利于深刻体悟先哲们对宇宙、人生世界和治理国家的独特见解,又有利于传承先哲们贤达博识的哲学之智和文字之美.通过名言的赏析,学生感受到了哲学思维的境界,认识了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激发了学习哲学的兴趣,使哲学深刻抽象的哲理内涵变得通俗易懂,在甄鉴对比活动中凸显科学精神的批判性质疑和创新思维的具体要求.

案例三:在《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一课中,老师设计问题:赫拉克里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而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作为学生敢于质疑他的老师,这种不唯书、不唯师的批判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你看来他们俩谁对谁错?学生在甄别这两句名言的对错时,首先要思考辨别他们的差异:“不能两次”即一次,“一次也不能”即零次.然后要准确地理解两句名言的意思,前一句强调人在第二次踏入时,河流已经不再是当初的河流了,因为水具有流动性,当初的水已经流走了.这说明事物是不断变化的,绝对运动的.第二句强调河流既然一直在运动,所以你永远踏不进这条河中,他主张一切都变化不居,瞬息即逝,我也不知道踏进去的是什么.因此,对任何事物都不能作出判断,都无法说出它是什么.学生在对比理解中甄别对错,前者既承认绝对运动又看到相对静止,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者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孤立片面的看问题,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老师追问:依着第二句的观点他会如何为人处世?学生顺势说出消极坐等,无所作为,陷入不可知论.这样的甄鉴比较既让学生从理论上深化对唯物辩证法和诡辩论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理性批判的科学精神,更激发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升了人文素质,自然受益无穷.

类似的对比如“我思故我在”与“我在故我思”;“向死而生”与“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如战国时的庄子与惠施“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论辩;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等都可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对比质疑的过程中感受到哲学思维的境界,围绕这些先哲名言与哲人展开对话,利用阅读、阐释、讨论等方式引入对哲学问题多角度、开放性的思考和探索,科学智慧往往就在甄鉴比较的过程中呈现.日积月累,学生习惯于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习惯于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思考问题,激发了探索真理的热情和兴趣,培养了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再造复杂且真实的社会情境也好,甄鉴中外先哲的名言也罢,无非是以教师的有效活动让学生摆脱传统授受式教学模式下所形成的思维定式与新教学模式下的思维方式发生的胶着状态,布鲁纳称之为“机械固着状态”.哲学思维是批判性思维,最具开放性,最具创新性,我们的哲学课堂也应该努力关注时代,用鲜活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来设计问题情境,通过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合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形式,按照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某种假设—验证某种假设的思维程序,关注问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把握科学精神寓于哲学教学中的大好时机,开启哲学课堂教学中的科学密钥.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大晏,于光远.论科学精神[M].编译出版社

[3]倪仲民.哲学课教学应强化三种科学意识[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4]林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课堂教学论文参考资料:

课堂教学论文

科学教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外语教学期刊

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此文总结,上文是一篇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哲学课堂教学和科学密钥和开启相关课堂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