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阅读方面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跟遵循思辨性阅读的圆形法则:事实、情理和逻辑以《陈情表》为例相关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阅读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05

《遵循思辨性阅读的圆形法则:事实、情理和逻辑以《陈情表》为例》

本文是阅读方面论文范例与思辨和《陈情表》和圆形法则方面论文范文检索。

浙江省绍兴鲁迅高级中学 陈爱娟

思辨性阅读离不开对三个要素的审视:事实、情理和逻辑.事实是阐述观点的依据,也可以说是论据;理是作者阐述的道理,情则是作者在阐述过程中自然流露的感情;逻辑则是作者在阐述时运用的相关的概念、做出的判断和推理等,是作者必须遵循的条理.这三者构成一个圆形结构,紧密相连,不可分离.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时,必须结合这个结构,先简要梳理出与之相关的三个要素,再深入审视、品悟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是怎样表达的,从中抓住值得思辨之处揣摩辨析.

现以《陈情表》为例浅谈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

先看思辨三要素:

1.事实.自己命运不济,祖母养“我”成人,祖母多病待侍,官府又急着要“我”去赴任.

2.情理.情有两处: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报效国家的重用之恩.理则很充分:现状如此,“我”只能先尽孝,后尽忠.

3.逻辑.作者逻辑严密地拒绝朝廷的“任命催促”.

在具体行文中,李密是如何融进这三要素的?

织一张思辨严密的网.以严密的逻辑思维,运用截然相反的六对十二色丝线——情理、私公、主客、退进、孝忠和家国,密密地织成了一个颇具感染力的彩色立体网,瞬间刚柔兼济地罩住了晋武帝,使得主张以“孝”治国的他阅后心感情动,立即同意表中所陈,并“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这个理想的结局,无疑给当时黑暗的西晋王朝点亮了人性的光辉之烛.后人评价:“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

陈一个货真价实的情.“表”是臣子向君王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在本文中,李密奏的是不想当“太子洗马”一职之事,陈的是自己困难多多、实难从命之情.那么,他是如何“陈”的呢?

一陈自己的不幸遭遇.开篇即直抒“险衅”和“闵凶”之情,这个突然袭击,一下子在气势上压倒了武帝,迫使武帝不得不思考: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一个男人如此悲伤?这极大地激起了武帝的阅读,于是,李密的第一个目的顺利达成.勾起武帝的好奇心后,李密的文章逐层展开:

生下六个月即丧父,四岁时母亲又被迫改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孤儿;家里还有谁可担当这个孤弱的未成年孩子的抚养之责呢?“舅夺母志”这句话传达出几个信息:在外婆家,外公大概已经没了,舅舅有绝对的话语权;这个凶悍的舅舅,为了自己的私利,逼迫孩子尚幼的李密母亲改嫁,且成功;舅舅看不起这个外甥,否则也不会逼母亲改嫁.四岁的孩子想要寄身外祖母家已经不可能.剩下有谁来收留这个四岁的可怜孩子呢?祖母.祖母又是出于什么原因来抚养他的呢?“愍”——这个本指忧患、痛心之事的名词,在本文中活用作动词“怜悯”.

年幼的我,身体状况如何?“少多疾病,九岁不行”,疾病缠身,到九岁还不会走路.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舅舅为什么要逼迫母亲改嫁——因为他觉得这样的孩子养大了或许也会成为累赘.这样的孩子,一定极少出门,也极少有玩伴,不过,他的生命在孤独寂寞中逐渐变得强大,“至于成立”.终于成人了!虽然李密未说祖母抚养过程的艰辛,但在当时那种条件下,要把一个九岁还不会走路的孩子抚养成人,祖母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李密的感激自然不变.祖孙相依为命的悲苦,怎能不打动武帝?

除此之外,李密家族的境况又如何呢?“既无伯叔,终鲜兄弟”,他父亲是单根独传,李密也是一棵独苗,而且“晚有儿息”,一家三代,人丁衰微,门庭冷落.这些委婉的叙述、恳切的言辞,武帝看了怎能不生凄凉之感呢?

二陈祖母的多病待侍.

而今,尽力抚养李密长大的祖母却“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本来身体就不好,还要带病养孙子,尽管孙子懂事,可花费的精力着实不少,因此,待孙子长大成人,祖母的生命也进入了倒计时状态:常年卧病在床,得有人伺候了.谁来伺候呢?非李密莫属.而李密的照顾也确实尽心尽意:“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明确告诉武帝,我的祖母床边已经离不开人了!并且,她的病“日笃”,已经到了“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程度,随时都有可能撒手西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又怎么离得开她呢?我又怎么忍心离开她呢?

李密分三次大肆渲染祖母的病,不但感人至深,而且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抒情埋下了有力的伏笔.从而让武帝觉得这确实是一个特殊情况,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不尽不足以显人性.在中国人传统的伦理观念支配下,这种大恩必定要报,这样才能显出感恩之心,显出报养大义.明白了作者这个苦衷,无论何人都会被感动.

三陈官府的恩爱有加.

李密长大能做官之际,还是蜀汉统治时期,他当时的官职是“尚书郎”.后来蜀汉为司马氏所灭,西晋建立,李密就解职回家侍奉祖母.祖孙两人“更相为命”,艰难度日.不过,德才兼备的李密名声在外,并未被官府遗忘,西晋政府屡次催促他出来为官.正式的任命共有四次:太守举孝廉、刺史举秀才、诏书拜郎中、国恩除洗马.要求他的“伯乐”,一级比一级高;封给他的职务,一个比一个有诱惑力;跟他说话的口气,一次比一次严厉,仿佛整个晋朝除了李密之外,那些官职再无其他合适人选.李密又是如何一一化解的呢?

是李密解职之后真的再也没有官欲了吗?在那个“书中自有千钟粟”的时代,做官是读书人孜孜以求的.李官做官的想法一定存在,但是,他为什么要“辞不赴命”呢?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之所以拒绝,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对自己这个旧朝臣子是否会得到新帝放心使用的忧惧,这个身份是最为敏感也最为尴尬的;二是自己已经对官府如实报告了,“具以表闻”,可官府还是对自己“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让他有点不满,也从另一个侧面加深了他对新朝的不放心.可是,李密怎敢将这些情绪流露出来呢?机智的他,经过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压抑了这两种感情,拼命强调对祖母的孝情,从而达到了以情动人的效果.

这跟诸葛亮写给刘禅的《出师表》不同,那是一个老臣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的奏章,表现的是对国家的耿耿忠心.表中,诸葛亮叙述与先帝的深厚情意,言说知遇之恩是为了表达替蜀汉“驱驰”之心.诸葛亮对刘禅全然不必顾忌,他可以以一个老臣的身份谆谆告诫后主,让后主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完成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这类似于叔叔对侄子的告诫.诸葛亮说这些的时候,内心是十分坦然的.

而李密则不同,他与晋武帝没有诸葛亮与刘备之间兄弟式的深厚情谊,只有上下级关系,更有新帝旧臣的成分在里边.这使得他十分忌惮晋武帝.其实,晋武帝也十分不放心这位旧臣.因此,武帝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他身上加重筹码,为的是让他早日出来做官,以图个放心——武帝对自己靠不光彩手段得来的帝位,还是不怎么安心!他怕这些旧臣表面上不出来为官,暗地里却在搞些密谋的动作.尽管已经打着“孝”的旗号治国,可是,终究心里不踏实啊!

李密好纠结!一边是武帝盛情邀请,一边是祖母无人侍奉,当然,内心深处更有自己的“辞不就职”.于是,为达此目的,他理性地让感情有序地依次出现,并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叙述自己与祖母的特殊关系,以奏孝情,让“忠”情暂时回避——蒙受国恩却不能上报的进退狼狈之处境,既露出“忠”情,又巧妙地抬高了“孝”情,在“刘病日笃”的情况下,怎忍赴职?——解释说明自己不做官并非另有图谋,实在是“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而顺利打消了晋武帝的顾虑.这样言“情”无懈可击,又显得真实、诚挚,很能打动人心.至此,李密所有的担忧一扫而光,他长吁一口气,可以安心地奉养他的祖母,也可以冷静地旁观皇帝的动向了.

如果用思维导图来标示本文的逻辑,则可以简单表示如下:

由上述分析可知,文本思辨处主要有两个:

1.李密为什么纠结?李密深知武帝多疑,他要无奈地拒绝多疑的武帝抛出的要他进庙堂为官的橄榄枝.因此,他的陈情,既是自身实际的反映,又是内心隐情的有效遮掩.

2.李密如何化解这个纠结?李密围绕一个核心——武帝以“孝”治国的政策,抓住了两个情——孝情和忠情,阐释了两个理——先尽孝后尽忠.

写作之前,李密一定花费了很多个白天黑夜,仔细构思过这篇表奏.他要在夹缝中求得自己的一线生机,从而让自己避过风头,赢得苟喘之日.我们读这篇表,不能纯粹从感情角度入手,而应理性思辨,既站在李密的立场进入角色地读,又站在读者立场反思性地读,读出李密潜藏在无奈背后的谨慎小心,读出李密委婉推辞中的良苦用心.

具体地说,一要能敏锐地抓住李密纠结的原因这个切入点,然后深挖:他为什么纠结?他是如何向武帝陈述这个纠结的?二要反思李密按照怎样的逻辑来架构文本:从自身落笔,提及祖母,延及官府,再表明不能赴任的困难,最后才表明对朝廷的耿耿忠心.这样,从个体到集体,再回到个体,最后又归于集体,构成一个包围圈,使武帝自觉地陷入这个圈子而跳不出来,只能依了李密,给他一个完满的结果:既照顾了祖母,又保全了自身,还忠诚了朝廷.

阅读论文参考资料:

青春风杂志免费阅读

英语杂志在线阅读

杂志阅读

杂志在线阅读

期刊阅读

飞魔幻杂志免费阅读

本文结束语:该文是适合思辨和《陈情表》和圆形法则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阅读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阅读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