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音乐作品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与正确理解音乐作品的民族性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观念的商榷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音乐作品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2-24

《正确理解音乐作品的民族性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观念的商榷》

该文是音乐作品类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与商榷和正确理解和观念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摘 要:在音乐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样的论调.究竟音乐作品的创作规律和传播规律是什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搞清楚音乐作品的民族性对音乐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族性;世界性;作品价值

有关 “民族性和世界性”话题的由来,已经很难说清楚.但是关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名言,倒是经常见诸在各种文艺评论中.那么,什么是民族性?什么是世界性?它们在音乐作品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有很多诸如此类的疑问却让人感到十分困惑.下面我们就尝试着对此做出一些分析,以弄清这么一个貌似简单却又很难言说的话题.

一、音乐作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在讲民族性之前,我们先搞清楚什么是民族?民族音乐?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1.在英语中,民族音乐表述为ethnic music.它的本意是少数民族音乐的意思,也就是统治者(占人口多数的民族)对少数民族风格音乐的称谓.民族音乐的概念可大可小,广义的民族音乐是指国家所继承的所有音乐总体,对于中国的民族音乐来说,包括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等传统音乐,也包括近现代由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具有中国人审美特点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狭义的民族音乐是指,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具有该民族的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在中国主要指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祭祀音乐、佛教音乐、道教音乐.从以上可知,音乐作品的民族性是一个可大可小的范畴.

一般来说,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音乐文化.世界上有多少民族就有多少音乐文化,甚至同一民族生活在不同地区,其音乐的特点也会有所不同.世界音乐文化正是由着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构成.在世界各民族的音乐形态之间,也存在着特殊性和普遍性,即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世界上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中,既包含着与其他民族文化不同的因素,又包含着相同的因素.一些被广为传播的作品正是通过这些相同的因素,才使得不同民族能对同一部音乐作品产生共鸣,作品本身得到最广大范围的认可与推崇.比如小提琴协奏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主要是借鉴越剧唱腔的旋律,有很强的江浙文化地域性.但是,采用的演奏乐器是西洋乐器小提琴,演奏形式是协奏曲式,乐曲中所表现出来的音乐创作母题——爱情主题,带有普世价值观,所以得到了世界上很多数人的喜欢和认可.这可能是中国的民族音乐作品在保持自身鲜明的民族性的同时,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创作手法所取得的最成功的具有大众化审美习惯的作品.

二、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观点的辨析

对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被很多人经常引用的话语,原文究竟出自哪里?现在已很难查清,因为出现的地方实在太多,而又没有说明原文出处,或者注明的出处太多,借用了很多名人、权威的嘴巴讲出来,所以搞得很多人把此话当成绝对真理去到处使用,以说明文艺作品中民族性的重要程度.很多文艺界的专家、学者,甚至主管文化的政府官员也经常搬出此话来论证在文艺创作过程中民族性的重要,似乎是越民族越好.

据多方查证,此话在1934年的一封鲁迅先生致陈烟桥的信中说过:“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2此后,这句话就被说成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而且被用到所有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去强调民族性的至高无上的作用,不仅如此就连一些地区的风景区规划和工艺设计、人居环境设计都在强调这一理念,此话似乎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被顶礼膜拜.事实上鲁迅先生也没有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只是指出文学中要重视民族性而已,希望文学创作不要丢掉自己的根,要植耕于所生养土地.换句话说,就是提炼好民族精神,讲好中国故事,这样的作品老外更喜欢.鲁迅此话并没毛病,毛病出在后人把此话的内涵给外延了,绝对化了.正所谓真理向前一步就是谬论一样,“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个表述具有片面性.是否具有世界性,关键不在于是否是“民族的”,而在于是否具有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追求.“民族的”有可能是“世界的”,也有可能仅仅只是该民族的.随着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封闭的历史、文化、环境被打破,各民族或快或慢地跨进现代化进程,那些滞后于历史进程的东西必然被淘汰,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些东西甚至难以被外界认可,甚至可能会被本民族所抛弃.“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夸大了民族性的作用,有误导视听的嫌疑.

音乐作品中的“民族性”是指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民族风格特征,比如马思聪的小提琴作品《思乡曲》的主题旋律直接改编自内蒙民歌《墙头上跑马》,所以我们说它具有民族特征或民族性,难道仅仅是作品的演奏形式采用了小提琴这一外来乐器,此曲就世界化了,就具有世界性特征了?

如果我们把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巴赫、海顿、贝多芬的音乐录音带到一个偏远封闭的小山村去,那儿的人们会认可吗?又或者把此地一段原生态的民歌带到欧洲国家,那儿的听众又是否能感受到歌曲的魅力?情况可能会是非常糟糕,甚至是排斥的态度,也有可能顶多是像城里人看大猩猩,乡下人看人体彩绘一般,顶多是猎奇而已,内心深入并不会接受,连理解都困难,更别提作品与心灵的碰撞了.

所谓作品的世界性,更多可能是“西方中心”论在作怪.欧洲国家在近现代取得了全面的进步,经济建设、社会管理、政府治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国家文明程度远远超过了很多的第三世界国家,于是西方以文明中心自居,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比别人优秀,以西方标准审视其他国家,而落后的地区又自视技不如人,一切向西看齐,具有浓重的后殖民化思想.当然,这里也不得不说,夜郎自大,自吹自擂的思想也一样不可取.我们现在有些艺术创作,简单地模仿西方,根本没有考虑我们民族的特色和本民族的审美习惯,而且盲目的向西方国家看齐,以为这样做就是向国际接轨,就是表现出我们艺术的国际化,结果弄得不伦不类,西方人不认可,本民族不接受.

三、优秀作品的共同特性

说起乐器中的二胡,大多数人都很熟悉,在中国音乐史上有两个人跟二胡关系密切,那就是刘天华跟阿炳.二胡这件乐器放在今天,说他是中国的民族乐器是不会有人质疑的.同样是用二胡来演奏并创作音乐,刘天华和阿炳走的路子却大不相同.刘天华一直走的是学习西洋音乐以“改进国乐”的路子,他的作品大量的结构和调性设计都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而阿炳则是江苏无锡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他的创作完全植根中国传统.要说作品的民族性,肯定首推阿炳.而要讲到 “中西合璧”当然是刘天华.阿炳创作的曲子很多,但保留下来的为世人所熟知作品只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乐曲方面,主要有二胡曲《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烛影摇红》 等作品.二人在音乐上的成就都得到了广大受众的认可,作品传播范围和流传时间也较长.

由此我们或许可以看出,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以质量取胜,博采众长和精于传统的创作都能出好作品.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容一定依附于一定的形式而存在,形式一定是表现某种内容的形式,离开了内容,形式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离开了形式,内容便无从显现.我们既不能夸大艺术的内容,但也不能贬低艺术的形式.音乐有其自身的鲜明个性,也有很多人类所认知的共性追求.好的音乐作品是往往是能很好的拿捏内容与形式、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我们常说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在很大程度上讲的就是个性与共性、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四、结语

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话语来看,就是认为音乐作品越有民族特色就越优秀,听众认可度就越高,传播范围就越广.事实音乐作品能否走向世界,民族性不是最重要的,作品质量才是最重要的.对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样伪命题的普遍认同,除了误导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之外,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存在诸多弊端.如何正确看待本国的民族文化和他国、他民族的文化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妄自菲薄与唯我独尊都不可取,兼收并蓄,去粗取精才值得提倡.

音乐作品论文参考资料:

挑战杯学术论文作品

音乐生论文

中小学音乐教育期刊

音乐刊物

音乐期刊

北方音乐期刊

本文评论:上述文章是一篇大学硕士与音乐作品本科音乐作品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商榷和正确理解和观念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