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音乐作品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对电子音乐作品《呼唤》的作曲技法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音乐作品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24

《对电子音乐作品《呼唤》的作曲技法》

该文是音乐作品有关论文范文例文与作曲技法和作曲技法浅析和电子音乐类论文范文。

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通过对青年作曲家秦诗越的电子音乐作品《呼唤》结构布局、主题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来说明电子音乐的一些特点以及电子音乐创作与传统音乐创作的联系及区别,从而为学习电子音乐创作的同学提供一部值得参考、借鉴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

电子音乐 效果器 结构布局 音级集合

电子音乐是上世纪兴起的一种新的音乐表现方式,它是音乐与计算机相结合的一种表演形式.20 世纪科技发展迅猛,计算机的应用也迅速的得到普及,计算机的发展不但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声音,这为音乐的创作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这种音乐形式最早可追溯到磁带音乐,这种音乐形式对传统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德国作曲家、理论家H·施图肯什米特甚至将20 世纪的音乐称作是“电子音乐的时代”.虽然这只是一家之谈,但足以看到了电子音乐在20 世纪的重要性.

一、作曲家及作品

电子音乐在我国的发展主要是20 世纪80 年代之后.20 世纪后半叶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大量的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涌入中国,同样,在音乐方面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同风格、不同技法甚至不同演奏形式都同时摆在我国作曲家的面前,电子音乐这一20 世纪新兴的音乐风格也随之走入我们的眼中.在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在我国的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院等音乐专业院校开始设立这一专业,虽然在各地的名称不尽相同在教学中的侧重也有所差异,但电子音乐创作这一带有综合性的专业却在之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现今不仅在我国音乐专业院校开设此专业,在许多师范类、综合类大学也都纷纷开设该专业.作品《呼唤》是青年作曲家秦诗乐为采样人声与单簧管而作,青年作曲家秦诗乐现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副教授,他从小出生在音乐世家,3 岁学习钢琴,1994 年考入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学习作曲,师从于隋立本教授、郭明教授、曹家韵教授.199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音乐音响导演专业,师从于周湘林教授、安栋教授、胡桃源教授.2001 年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2008 年考入电子音乐设计专业博士,师从于吴粤北教授,成为上海音乐学院培养的第一个电子音乐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现兼任上音附中作曲学科特聘教师( 计算机作曲).他的创作风格迥异、涉及了电子音乐作品、影视音乐、广告音乐及游戏音乐与流行歌曲等.主要作品包括:第一交响乐《索》、交响组曲《祭》、室内乐《愁》、电子音乐《再会》《呼唤》, 流行歌曲《爱恨分离》《期盼爱》等;创作与制作的影视音乐作品包括:电影《审判》(获五个一工程奖)、《夜宴》《西风烈》《东莞女孩》,电视剧《猎虎-1946》《江城警事》《决不饶恕》《保密局的声》《绝密1950》等.大型羌族乐舞史诗《羌风》(获四川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歌曲《爱之源》获05 年上海市教师之歌优秀奖.歌曲《中国在飞翔》获得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十大金曲奖.

二、作品的结构布局

作品《呼唤》为电子音乐风格的音乐作品,其中采用了大量的无音高的音响,因此,在结构划分上不可能像传统音乐那样通过和声等方面的因素来划分结构,该作品的结构划分主要是依据作品中所使用的材料和音乐的起伏等方面来划分.作品的前15小节为引子,在这一部分中作曲家主要采用对婴儿的声音的采样音色进行陈述.之后16-58 小节为作品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为16-37 小节,可分为三个乐句,分别为16-24 小节;25-27 小节;28-37 小节.第一乐句采用单簧管实际演奏陈述出作品的主要主题,具有实际音高旋律.而第二乐句采用计算机加工后的婴儿的声音,没有具体音高.第三乐句又回到了单簧管实际演奏的具体音高的旋律.38-58 小节为第一部分的第二段,在这一段中作曲家在单簧管实际演奏的同时加入了效果器对音乐进行了延迟效果的处理,明显的与前一段形成了对此的关系.59-78 小节为作品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可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59-66 小节;67-78 小节,第一阶段利用实时录音循环播放对单簧管59、60 小节的旋律片段,与单簧管继续演奏的旋律形成对位形式.第二阶段不但继续了这一方法,同时,又加入了采样处理后的单簧管音响.作品的第三部分从79-129小节,在这一部分中作曲家在单簧管演奏的同时加入了计算机处理后的人声以及打击乐的效果,使作品逐渐推向.作品130小节到最后为作品的第四部分,也是作品的再现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不但对主题旋律进行了再现,而且使得音乐情绪也趋于平稳、安静,最后作品以婴儿第一声清晰地叫出“爸爸”结束全曲.图示如下:

三、作品中所用材料及特点

作品中所使用的主题材料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有音高的主题旋律;另一种为无音高的材料.之后,本文将对这两种材料的特点及在作品中的发展和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作品中有音高材料的特点及发展

作品中有音高的材料主要是由一个四音音组组成,该音组是取材于作曲家儿子在婴儿时期所发出的一个音调,该音调的音级集合为4-3(12)音程函量为[212100],之后作曲家对这一音组进行了扩大、减缩、变形等处理进行发展.例1 中的4-1(12)为主题的原始四音音组,之后的5-z17(12)和4-13 的集合都为原始四音音组的扩大和变形处理.

例1

从作品的第40 小节开始五音组进行了减缩为三音音组,在演奏的同时作曲家对这三音组进行了延迟和自动声相效果的处理.在作品的59、60 小节的旋律是由四音组和它的缩减形式组成的,之后,作品对这两个小节进行采样后循环回放,而单簧管声部则演奏另一条旋律与采样旋律形成二声部的对位进行,而单簧管所演奏的对位旋律主要也是由主题的四音组缩减的材料(3-2 集合)进行发展的(参看例2).

例2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到作品中所有的有音高的旋律都是在开始出现的四音音组的基础上进行变化而发展起来的.

(二)无音高材料的运用

作品中另一个主要的材料就是通过计算机采样后利用效果器加工处理而得来的,这种材料的运用则更加体现出电子音乐的作品特点.虽然同为无音高材料,而且都是经过计算机处理,但仍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作曲家对他儿子在婴儿时期的声音进行采样并通过计算机处理后的素材;另一个是对单簧管的音色进行采样后利用效果器处理后的材料.经过处理后,有的制作成点状的音响,有的制作成锯齿波或者打击乐的音响,并且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调整声音的高度,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丰富了作品的音色,从而为了准确的表达音乐的内容提供了条件.

(三)两种材料的联系

在作品中所使用的两种主要材料:一种是由常规乐器单簧管所演奏的具有具体音高的材料,而另一种是经过采样后利用计算机处理后的无具体音高的音响材料.两种材料看似各不相同并且各自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但实际上二者之间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是经过作曲家深思熟虑后的结果.首先,是音调上的联系.作品中单簧管所演奏的带有具体音高的旋律是作曲家在其儿子婴儿时期所发出的声音提炼出的音调,这样单簧管演奏的旋律就与作品中婴儿的声调形成了密切的联系,虽然作品中婴儿的声调并没有具体的音高,但是二者具有类似的音调特征,因此,在作品中形成了高度的统一性.其次,作曲家认为单簧管的音色淳朴、柔顺、富有情感,这种声音与作曲家之前所录制的人声可以完美的结合.因此,作曲家在创作之前对乐器、音色的选择是具有整体考量的.

该作品创作的初衷是由于2010 年作曲家的儿子来到了这个世界,儿子的出生为作曲家带来了无限的喜悦与希望.因此,作曲家决定创作一部作品来纪念儿子的降生,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作曲家寻找各种机会录制儿子所发出的各种声音,为创作积累了大量的声音素材,最终于2013 年创作完成.

结语

通过以上对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电子音乐在主题的发展、结构的布局等方面与传统音乐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所使用的材料是有音高还是无音高、是传统乐器演奏的常规音色还是通过计算机处理后的非常规音色,在实际创作中的使用都要符合音乐发展过程中的功能,都是为了音乐所要表现的内容这一大前提所服务的.因此,学习电子音乐的作曲爱好者首先要掌握传统的音乐创作基础,这样才能有效的利用各种材料组织、创作出更好的、更优秀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 杨儒怀. 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 姚恒璐. 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3] 王进.20 世纪和声中的个性写作风格与共性思维基础[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

[4] 郑英烈. 序列音乐写作基础[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5] 彭志敏.20 世纪音乐分析文集[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李浩)

音乐作品论文参考资料:

挑战杯学术论文作品

音乐生论文

中小学音乐教育期刊

音乐刊物

音乐期刊

北方音乐期刊

该文总结:这是适合作曲技法和作曲技法浅析和电子音乐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音乐作品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音乐作品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