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道德教育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机制探析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道德教育范文 类别:学术论文 2024-02-04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机制探析》

该文是关于道德教育类学年毕业论文范文与道德教育和生态和大学生类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于婷婷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100083)

摘 要:生态道德是为了适应生态文明发展需要而提出的一种可持续的保护生态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党的十八大将友善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了友善新的内涵,这不仅仅是人际关系、人与社会的友善,更是人与自然的友善,面对资源日趋紧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全球化的生态危机,仅仅依靠法律的约束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完善科学的生态道德的协同教育机制,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环保意识,进而辐射到其他道德领域,以期实现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和社会公德的提升,实现人与自然的友善相处,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机制

改革开放近40 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处于快速转型与发展的时代,重污染、高消耗成了这个时展的代名词,人与自然、环境、生态的关系日趋紧张,我们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恶化,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在遭受创伤,雾霾天气、水污染、化工污染、极端气候越来越严重.当前,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恶化,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破坏了人们生态心理的协调发展[1],影响着整个民族生态文明素养,而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接班人,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主体力量,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德育教育,培养其自身的生态道德和社会公德,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人才,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资源

1. 马克思主义生态道德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对生态早就提出了正确认识及论述,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 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 自然主义”[2],通过人的异化的积极扬弃,到达人性自然存在的回归,人同自然界达到了本质的统一;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能像征服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3],这就警示我们要爱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人类活动要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的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会向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4],西方在工业革命和我国改革开放后遇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我们要具有紧迫的生态危机意识,从根源上维护生态平衡

2.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道德思想

崇敬自然,顺应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早就有生态道德思想的论述.中国传统生态观培育当从儒家提出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爱人以及物”到道家老子提倡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的观念,再到董仲舒“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这些论断都蕴含的是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 体现出古代圣人的生态智慧,对生命现象和生态伦理秩序的普遍尊重,是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崇高境界,具有人与自然的平等价值观和善待自然的生态方法论

3. 中国生态道德思想

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注重植树造林,加强林业建设,将“水土保持”作为国家的重点工作;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倡加强法制建设,使生态环境建设走向法制化的轨道,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具有反馈对立的性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把生态建设提高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五代领导集体提出明确提出“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同时,正式提出24 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友善纳入到核心价值观,丰富了友善的生态内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践行发展绿色理念,要求社会全体成员都应具备良好的生态道德素养

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当代价值

1. 培育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

大学生是推动未来社会进步发展的中坚力量,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文化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生态道德教育可以有效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尊重热爱自然、遵循自然法则,使其具有“生态人”的社会责任,从而在对象性的活动中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友善局面;大学生生态道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整体生态道德的水平,生态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有助于带动实现全民生态道德的提升.

2. 促进人与自然友善发展

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友善相处,已经是全人类的共识.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不加节制的向大自然索取,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之所以这样,说到底,是人的观念错误、行为错误造成的,是人们忽视自然伦理和对自然生态的不友善所造成的.[5] 所以,我们要遵循人、自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赢,反对“竭泽而渔”式的疯狂攫取与掠夺;在人类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眼前利益,又要注重长远利益,既要注重部分利益,又要注重整体利益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全人类共有的理想社会,构建社会主义社会,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指出,只有社会各个构成部分和各要素之间达到和谐发展,构成一个自发产生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兴趣的道德联合体,社会才能生存和发展,才会达到整合.[6] 这里所说的和谐,包括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还有人与社会、自然三者的和谐、国家之间的和谐;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发挥生态道德教育的作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增强和建立稳固的社会关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品质,遵循实践性原则,充分发挥各方生态道德教育资源,实现良性互动,形成教育合力,探求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多维路径

1. 家庭——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源头

人是环境的产物,原生家庭每天的耳濡目染,会深深的影响孩子的价值观的塑成,发挥好家庭的基础性教育功能,家长为孩子做适当的生态道德引导,潜移默化的树立绿色环保的家风理念;1994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提出了“可持续消费”的概念,这种全新的消费理念,是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发展需求的,是倡导的知足知止的绿色生活方式与生态消费理念,家长要奖罚分明的培养孩子的生态友善行为;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要从一点一滴从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态道德榜样,率先垂范,多带孩子亲近自然,正确了解我国的自然资源和认识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2. 学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基石

创新学校的塑造性教育体系,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将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完善生态道德教育课程体系,使其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教育课程,增强理论说服力,培养学生生态道德意识;加强塑造教师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生态道德素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额传道授业的使命,2016 年12 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言传身教,运用能够使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生态道德进行教育,增强教育的效果;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绿色校园”工程,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增加拓展体验类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积极投入到切实可行的第二课堂活动,参与到专业的保护生态环境社团和志愿团队等

3. 社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保障

生态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需要各部门单位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不讲空话、不讲套话,切实完善和普及有关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政策,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引导社会全体成员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倡导“光盘行动”、“绿色出行”、“植树造林”等绿色理念,用实际行动来激发社会成员的生态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社会成员能够参与到生态保护的实际行动中,进而推广到所有的大学生群体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大学生是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一代,利用好互联网优势,丰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拓展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空间与渠道;生态道德教育要贴近学生生活,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教育格局,创建生态环境保护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道德培育场所,举办相关的科普讲座;纪念各种纪念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国际湿地日”等,可以组织大规模的宣传,让大学生参与实际行动中,切身接收到教育

4. 个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主体

大学生在尊重“代内”平等与“代际”平等的原则下,形成生态道德意识,将其内化为生态道德品质,最后将其外化为生态道德行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行为上抵制破坏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实现生态道德行为的转化,形成自己的生态道德素养,生态责任,对善恶的行为能够辨析,对善的行为给予鼓励和支持,对恶的行为给予批判和指责,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氛围,同时,我们在批评声讨工业企业给环境带来巨大未然的同时,也要反思一下个人对环境保护是否足够重视?根据发布的《2017 中国本地生活O2O 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校园外卖已成为常规就餐方式,导致的中国的塑料倾倒量位居全世界第一,因此,我们要从生活中减少到不用一次性塑料成品,去超市自带购物袋,从污染源上杜绝破坏生态

综上所述,大学生应该具备生态危机的忧患意识,也要将其转化为一种责任使命感,从根本上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通过建立完善的生态道德协同教育机制,整合各种生态力量,形成生态教育张力,充分发挥大学生知行合一的自主能动性,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友善相处,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道德教育论文参考资料:

道德教育论文

教育杂志投稿

师德教育论文

教育杂志社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归纳上述:此文是关于经典道德教育专业范文可作为道德教育和生态和大学生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道德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