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网络环境类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跟网络环境下的高校道德教育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网络环境范文 类别:论文题目 2024-02-29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道德教育》

该文是网络环境类论文如何怎么撰写跟道德教育和高校道德教育和网络环境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网上冲浪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网络对人们的影响已渗透到日常生活和教育中,网络事件和网络言论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思想和想法,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如何将网络与教育相结合,从而促进高校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已成为高校必须关注的一个新课题.

一、新时期网络的新特点

人类历史是一条不断向前延续和发展的长河,在各个时期呈现出其独特而又绚丽的一面,谱写着历史的动人篇章.随着历史的波流,科学技术在不断迅猛发展,从蒸汽时展到电器时代,再跨越到信息时代,当今时代已是一个信息与网络的时代,网络成为了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工具,台式电脑、笔记本、手机等各类电子产品已成为家家必备的上网工具.此外,当今世界还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不再是孤立、敌对的关系,大到各洲各国,小到全世界的每一个人都在直接或间接的相互联系着、影响着.而网络便在这样的背景和情况下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作为新时代的新兴事物,网络有着其特有的本质特色和时代特点.网络的一大优势和特性是它的跨时空性.只要在WLAN的覆盖下,人们便可以在任意时间用任意一种舒适的姿势在其电子工具上上网搜索、办公或是娱乐.更妙的是,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它使得地球这一端的人和地球那一头人的快速联系和来往成为可能,并让我们探索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的传奇与奥秘.这样一来,生活便更加方便快捷,人们能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网络的第二个特性是它的虚拟性.作为一种中间媒介,网络能很好的隐藏和保护人们的隐私,不论是身份、年龄、性别、长相还是地理位置,都能随人们的意愿而公开或是隐蔽.同样的,人们也可以随自己的意愿在网络中虚拟一个形象、事物或是场所.此外,网络的时代特点在于网络的生活化与大众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的不断进步,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程度已达到几乎家家有电脑,人人持手机,人们的上网工具从台式、笔记本到手机、ipad,各式各样且型号及技术还在不断更进和改进,因此上网成了一件越来越频繁和普遍的事,也成了一种潮流和时尚,上至老头老太,下至几岁的小孩,远到办公机构,近到学校课堂,网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网络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网络的涉及与使用,世界各国的人在网络上查阅新闻、书刊、言论,了解各地的时事与消息,并通过博客、微博、聊天室、讨论组及网络日志等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这样便形成了共有媒体.胡泳在他的著作《众声喧哗》里对共有媒体的描述是“把各种基于数字技术、集制作者、销售者或消费者为一体,消解了传统的信息中介的媒体系统称为共有媒体”[1].这样一来,人们便在网络这个公共领域就重要时事及生活琐事发表和交流各自的观点和意见[2].在这样一个探索与交流中,对网络道德的参与与关注也在渐渐突显出来.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速,一些诸如“扶与不扶”等道德的问题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与思考,不知不觉中,道德也在生活化与网络化,反过来,网络也在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

二、网络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影响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大学生甚至是一些高校教师电话、电脑时刻不离手,成了名副其实的低头族,极易受到网络的影响.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占据网民绝大多数的群体和力量,没有成熟的思想,缺乏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极易受网络事件和网络言论的影响;而高校教师作为教育者、信息的传递者和学生的管理者也会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因此,如何在这样一个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时代进行高校道德教育便成了高校要关心和思考的问题.当然,事物具有两面性,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也是两面的.

一方面,网络促进高校道德教育的进行和发展.第一,网络丰富了道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网络所特有的音频、动画等特色改变了高校道德教育枯燥、乏味的局面,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多种丰富的的方式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甚至是抵触到主动学习和参与的转变.在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不再是单一枯燥的单向灌输,高校教师可利用网络为学生展示相关的音频与动画,图文并茂,声色俱全,这不但提高了学生对道德教育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在这样一种极具渲染力和感染力的氛围中,所学内容也变得生动明了、简单易懂,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增加了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参与度.此外,网络的虚拟性和跨时空性使得高校道德教育更加方便和形象,网络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性,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来自天南地北、古今中外,只要是生动形象,能支撑道德教育的内容皆可.这样一来,教师准备起来方便快捷,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学习起来生动投入,犹如发生在周边或是亲自经历了一般,为学生模拟了一个亲自参与社会实践的场所,既加强了学生对道德教育内容的印象,又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

第二,网络便于高校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掌握.在当今这个快节奏、鱼龙混杂的社会,一些欺诈事件的发生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越来越低,有时候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而变得越来越不敢说真话,有意无意地说假话或是有所保留.网络的虚拟性有着保护人们隐私的优势,在网络中,人们可以很好的隐藏自己的身份、性别、年龄及位置等,或是编造、虚拟一些虚假信息,在这样相对来说较安全的环境中,人们可消除害怕自身利益受损的顾虑而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来说,除了欺诈受害以外,他们也能消除因发表真实言论而被同学、老师或是学校领导批评指责的顾虑,愿意或是更容易流露真实的想法.此外,网络的开放性又使得教师能在任一时间、任一地点及时获取学生在匿名或是实名下发表的思想动态,从而及时的整理问题、分析问题,并针对该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

第三,网络利于优良道德的传播与渲染.现代电子工具的便利使教师和学生接收和获取各时各地的大小事件变得方便和容易,这些传播的事件背后蕴含着的社会道德韵味和衍生的意义给人留下无限深思和遐想的空间.其中,网络所宣扬的符合社会道德核心和价值的正能量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其宣扬的真善美感染、教育着学生,让他们能在这个复杂广阔的世界辨别和坚持心中的正义和良知,坚守着内心的一片净土.

另一方面,网络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起着消极影响.第一,网络易引发学生心理问题.大学生构成了低头一族的绝大部分,他们沉迷于网络,在网上世界玩得不亦乐乎,却减少了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导致交际能力下降或是倒退,久而久之,一些人即便是在网络里如鱼得水,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能融入到他人与群体中,这样巨大的反差又会促使他们更加沉溺于网络,最终导致内心封闭与孤独、精神恍惚甚至是人格分裂等心理疾病.此外,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心理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丰富的时期,他们极易受网络中、暴力等不良信息的影响,错误的价值观会导致学生形成自私、冷漠、暴力、拜金等性格.再有,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不稳定性,大学生容易在这个缤纷复杂的网络世界里受到欺骗和伤害,一些人便在受到伤害后开始对世界产生敌意,或是变成悲观主义.

第二,网络会导致学生现实道德标准的失衡.网络的开放性让人们在方便查阅、获取和发表信息的同时,也让网络管理变得困难,网络秩序难以规范.诸如迷信、邪教等不法组织或是违纪犯法的个体会利用网络的这一漏洞来宣传其主张和观点,再有部分把诸如邱少云、雷锋等道德模范娱乐化、后现代化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这些信息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以及人生信仰.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就是对现代文明的发展成就、根基进行批判和反思,它主张自我和个体主义,反对理性和社会认同[3].这些信息大多会做成搞笑的视频,一些人便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其影响,扭曲了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第三,网络中的不良道德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网络中的不诚信、不负责任等不道德行为会影响着大学生,以“扶与不扶”的争纷为例,一些人会因害怕同样受到老人及其家人的讹骗,而对摔倒的老人视若不见.并且,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以及网络秩序的不规范,网络责任有时难以追究,一些学生便无法无天地在网上随意释放垃圾信息,影响网络道德秩序甚至是做出不道德行为.

三、网络下改善高校道德教育的策略

在这个信息时代,要突破道德教育的瓶颈,让大学生在道德的星空下成长,高校必须改变道德教育内容的苍白和方式的无力.

第一,重视道德教育,并对网络媒体加以运用.康德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灿烂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4],陶行知也对道德作了论述:“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5].道德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明,关系到人类幸福生活的构建[6],因此高校必须高度注重道德教育,丰富德育内容,涉及政治信仰到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点点滴滴,并改变以往苍白乏味的教育模式,利用网络媒体使道德教育生动有趣.高校可将网上的热点事件、热点问题与德育内容相结合,制作动画、音频、视频,模拟一个真实的场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社会道德问题的感悟与体验.此外,高校还可建立诸如德育学习网、交流中心等公共平台,给学生自主发表意见和想法的机会,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还能了解其真实想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加强学生心理、文化、素质教育.在将网络技术运用到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和减少虚拟、复杂的网络世界对大学生的伤害,一个主要的方法是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首先,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心理素质,即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素养,培养其诚实、守信、乐观、进步的品质,此外,一颗健康向上的心则需要一个坚毅的心理承受能力来应对各种外来信息和问题的冲击,因此也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良好的心态.高校可通过个别谈心、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或是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在自然交流下和轻松的学习模式中帮助其形成一个良好的心态.其次,高校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坚定其社会主义信念、共产主义信仰,树立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同时加强其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加强学生对是非善恶、对基本生活和文化常识的辨别能力,加强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学会抵御虚拟世界中不良信息的伤害和侵蚀.

第三,完善高校网络管理机制,加强师资队伍网络素质建设.除了加强对学生心理文化素质教育以外,完善网络管理机制、规范网络秩序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校要建立健全校园网络管理机制,完善网络管理体系、制度,规范师生在网上的言语、行为,筛选和过滤诸如、暴力、等信息,规范校园网络空间秩序.同时,建立校园公共网络平台,在该平台上上传和分享优秀道德事迹和思想品质,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互动的平台,营造文明、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而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高校必须具备一批文化水平高、网络素质好的师资队伍.教师作为学生的教育者、管理者、心理的启迪者,首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文化素质和良好的品德修养,要具备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和雄厚的知识储备,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信念,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颗讲道理、付责任、乐于助人的心.其次,教师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和灵活的应对能力,掌握与学生平和、自然沟通的技巧,善于与学生交流和谈心,并能恰当、及时地应变各类突发事件,避免悲剧的发生.此外,在新时期,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网络技术,能管理网络机制,对垃圾信息和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和处理,同时不断与时俱进,在新情况下解决各种新问题,规范好网络秩序.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这个网络时代,高校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网络监督和管理技术,将网络的优势应用到教育中,同时不断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在新时期不断推动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

网络环境论文参考资料:

环境论文

网络营销相关论文

网络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

环境污染论文

归纳总结:该文是关于经典网络环境专业范文可作为道德教育和高校道德教育和网络环境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网络环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