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农民工方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跟山西省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之类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农民工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4-20

《山西省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之》

本文是农民工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与农民工和市民和山西省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农民工市民化,是80 和90 后的梦想和追求.然而,城市生活成本高,生存和发展压力比农村要大.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环境下,更重要地是要解决市民化后的生活生存问题,特别是解决今后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关键词:农民工市化曰政策建议

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0014-04 中国图书分类号:F249.2 文献标志码:A

1. 引言

据国家统计局《201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5 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7 747 万人.国家人社部资料显示,全国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到农民工总数的70%以上,而且,这部分人中的绝大部分,对融入打工所在城市怀有强烈的愿望,如果能够成为城市人,不仅是新生代农民工梦想,也是他们的父辈———老一代农民工的梦想.在山西,2013 年农民工有493.4 万人;2014 年达到495.1 万人;2015 年有所回落,全省农民工总量降到484.4 万人.2015 年比2014 年的农民工减少10.7 万人,下降2.2%,为3 年来最低.在上世纪80~90 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中,70%的人口生在城市、长在城市,或虽然生在农村,但是自幼长在城市,熟悉城市、喜欢城市、习惯城市生活,渴望在城市生活与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农村对他们来讲,那只是父母辈的老家、自己的籍贯而已.随着父母亲年龄的增长,老人们在世时,家乡是还称其为是自己的老家,等父母百年后,家乡就只能叫做故乡了.就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从思想上没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面对黄土背朝天种地的概念,也没有农村挑水劈柴生火做饭的经历,对村庄没有像父辈那种流连忘返的感觉,与土地更谈不上依依不舍的情怀,与“农业农村”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关联度.

2 背景资料

2.1 农民工、农民市民化概念及内涵

浙江大学著名教授黄祖辉在1989 年,第一次提出农民工市民化的概念,在这之后的20 多年中,全国各地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和从事“三农”的工作者,从各个层次,各个阶段,不同视角,进行了不同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许许多多政策建议,比如,在完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等制度方面;比如,在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2.2 农民工

对农民工的概念,有这么几种说法:一是指具有农村户籍,手里还拥有少量的承包土地,但目前已基本脱离农村和农业生产,主要在城市的非农产业领域工作,家庭的基本生活来源不是靠农业生产,而是依靠外出打工收入勉强维持生活;二是指原籍在农村,原来有承包地,但是,因为其他原因而失去承包地,以致不得已而长期进城依靠打工收入,维持生活的农民工人员.比如;城中村农民.三是指上世纪80 后和90 后,这一代人出身后就没有赶上分地,又生活在城市,他们是依靠打工为生的农民工.有学者称这部分人是第二代农民工.

第二代农民工的基本特征是:因为生在城市、长在城市,所从事的也是非农产业工作;这样,打工收入就成为他们这部分人收入的主要来源;又由于他们在城市不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在农村拥有少量土地的经营权,但也有一些农民工已经出租甚至转让了对土地的经营权;至此,这些特别的农民工,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摆脱几千年来,历史赋予他们或者用老百姓的说法,就是“天生”的“农民”身份,而是一群具有产业工人外表的实际“”上记载的还是“农村、农民”.就山西省现阶段而言,农民工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二是由于城市发展而失去土地和生来就没有分上地的农村人口.就转移形式看,又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异地转移.就是脱离农村,到城市去打工;二是就地转移.就是离地不离村,直接在乡镇企业、个体户打工;还有少数属于自主经营者.

2.3 农民工市民化

市民化,这个称为属于社会学术研究用语,它既指地域间的转移、从事职业的转变,又强调在转移中需要一定的过程,即,农民长期以来的行为方式、思想定式、心理状态等方面不仅要接受现代城市文明,而且要融入城市文化,从而才能享受城市生活.但是,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又痛苦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忍耐性.农民工市民化,主要包括以下几层涵义:一是彻底摆脱束缚他们几千年的农村和土地,结束长期以来在城乡间、农业和非农业间的飘忽不定的游离状态的农民工;二是已经获得城市户口,享受城市居民应有社会福利农民工,如:子女就近接受教育;三是在城市拥有相对固定的工作、自己已经购买住房的或有固定住房的农民工;四是在精神层面上融入城市文明的农民工.

3. 山西省现状

3.1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据山西省就业服务局资料显示,2011 年、2012年、2013 年、2014 年和2015 年,1-11 月同期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分别为42.73 万人、42.2 万人、36.8 万人、36.06 万人和35.77 万人“十二五规划”按目标任务完成进度对比,5 年中排位第五.2016 年1-5 月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81 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49.37%,同比减少2,63 万人,降低15.08%.转移到省外就业4.17 万人,占转移就业人数28.63%,县内就近就地转移6.4 万人,占转移就业人数43.21%. 3.2 全省农民工情况来自山西省统计局资料,2013 年全省农民工总量为493.4 万人;2014 年全省农民工总量为495.1 万人;2015 年,全省农民工总量484.4 万人.2015 年比2014 年减少了10.7 万人,约2.16%,比2013 年减少9 万人,约1.82%.

3.3 农民家庭劳动力状况

2015 年《山西统计年鉴》中(第103 页),劳动力从业情况:

3.4 对农民工调查的案例分析

笔者对身边上世纪80、90 后农民工在太原打工者的随机调查,

(1)被调查对象:秦某某,男、1980 年出生于山西偏关,曾经在北京做房地产推销员,自2000 年回山西,在太原服装城做皮鞋品牌山西总代理,现在已经成功地在太原成家立业,购置房产、汽车,生儿育女,但是,至今没有迁移户籍,问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其子女随其母亲已落在太原(妻子是太原户口),上学顺理成章,没有了后顾之忧.二是有无城市户口,不影响其正常生活,而且农村户口有望升值.因为他家地处县城与城关之间,土地升值空间和预期都比较大,所以不愿意轻易放弃农村户口.

(2)被调查对象:霍某,男,1978 年出生,现年38 岁?已婚,其妻子,36 岁,山西交城人,二人曾经做过饭店服务员,后来自己在服装城当老板做卖鞋生意,现在是做品牌(山西)代理商,经过几十年的打拼,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年收入在10-20 万元,先后在太原购置房产、汽车,结婚生子,并在2010 年,按照太原市户籍管理规定,女方从交城农村迁移户口到太原市,真正意义上在太原安家落户.

(3)被调查对象:马某,男,1977 年8 月出生,文化程度:初中;籍贯:山西壶关.1997 年出来打工近20 年,早年卖水果赚了钱,近几年开始从事保洁工作.已婚,妻子:山西祁县人,生有2 个儿子,大儿子上初中,小儿子上小学一年级.2010 年已在太原30 万元购置98 平米小产权楼房,家庭年收入4 万元.户籍还在农村,其妻子户口由女方家祁县迁入南方家所在地壶关,但是妻子和两个儿子没有耕地.问及为何不转城市户口,回答是没有积极性.

(4)被调查对象:张某某,男,出生:1959 年11 月12 日,今年57 岁,籍贯:山西文水县;文化程度:初中;省份:农民,承包经营土地1 300m2.妻子马某某,出生:1962 年9 月11 日,文化程度:初中.近年来,老两口基本在外打工,主要是在餐饮业做帮工,年收入18 000 元.生有3 个子女,其中,1 女2 男.大女儿1986 年出生,今年30 岁,本科学历,已在原籍县城成家立业,现在事业单位就业(合同制),女婿在个体包工队做技术监工,夫妻购置商品房1 套,生有2 个女儿;家庭年收入在6 万元左右;大儿子1988 年出生,今年28 岁,初中毕业,现在省城太原结婚生子,夫妻俩人都在一家私人企业(富士康)打工,今年生有一子,二人虽然有一份相对固定收入,家庭年收入约在7.5 万元左右,但是城市生活成本高,这点钱维持基本的生活还可以,根本买不起大件生活用品,住房只能租赁,1 年1.7 万元,无力购置房产.小儿子1990 年出生,今年26 岁,技工毕业,技校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一直到2010 年后,与人合作卖面皮,工作基本稳定下来,年收入12 万元左右,人均6 万元,除交门面房3 万元、住房租金1.5 万元,煤气费、水电费,有线费300 元、网线费800 元等生活用品外,剩余不多,近期没有购置房产的能力和预期.

上世纪80 后农民工的共同点是:一是习惯城市生活,渴望有一份固定工作和稳定的收入,即便工作不稳定,对于上世纪80 后,第二代农民工,回乡的意愿比较小;二是现在户籍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大,因为,购房不受户籍限制,孩子上学不要求城市户口,缴点赞助费就能办成,户籍已经放开,那么,有没有、办不办户籍已经不重要了、不那么迫切了.况且,户口留在农村,土地升值、流转收入、种粮补贴等等政策和红利反而吸引农民,所以,有条件转户口的也不转了,或者等待观望.;三是买小产权房.因为相对商品房便宜,至于地理位置、附近有无学校、医院还不是首要和必要条件考虑进去.

4. 存在的问题

4.1 耕地与宅基地的退出与补偿问题

一般来说,年龄在30 岁左右的农村人是没有土地的.因为自我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政策是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承包权,从30 年不变到现在50 年不变.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没有耕地的概念,但是,在父母承包耕地的有效期内,子女是拥有合法的继承承包权的.如果农民进城市民化了,这个继承权恐怕就没有了,这对视耕地为命根子的农村人来讲,不只是难以割舍的一种情怀,而是对市民化后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考验.所以,现在出现了农民工在要不要市民化问题上的两难选择.

对于原有的宅基地可否抵押解决进城买房子交首付这一问题,过去,农民工市民化的前提是解决城市户口,农民首先要退出承包地,而目前,政府已经对市民化后承包地不需要退出做出新的规定,而且,农民市民化的户籍问题已经不是问题.农民工市民化,不再考虑退出耕地,这对农民而言,等于吃了定心丸.

4.2 农民工面临着两大压力和不确定因素

一是进城后的安居问题.农民进城首先要考虑的是:房子问题.我住哪里?是廉价租房还是与城里人一样买商品房?我能否买得起房子?买了之后,我能否养得起,能否交的起每个月必须支付的水、电、气使用费?能否交的起一年要收的物业管理费和冬天的取暖费?能否支付一年360 天生活所需品的支付,如:粮食、蔬菜、肉蛋奶、油盐酱醋等等.

二是上学、就业、医疗、养老问题.农村人进城成为城市人所后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在所难免,首先是能否安排孩子就近上学;其次是就业问题.即便是大学生,就业要分是自主就业还是保障性就业.自主就业如:餐饮业、运输业等等,自主就业,这对于大部分农民来难度很大,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客观实际方面的问题;保障性就业,是需要政府部门协调来解决的.如:环卫绿化工、保安等等.医疗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养老问题,在城市生活成本和消费支出等方面远高于农村,因而,城市养老比在农村养老费用要高得多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进城后农民的生存与发展,也是目前他们必须面对,但是只靠自己的能力是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4.3 城市户口吸引力减小与农村户籍利益预期加大并存

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也随着改革而改革,往日城市户口带来的:粮食供应、孩子教育、学生就业、住房分配、医疗服务等方面的“优惠待遇”“光环”“风采”已荡然无存,一去不回.没有这些优惠,对农民而言,城市已失去往日的吸引力,相反,农村户籍对农民而言,反而有已知和未知的吸引力,其中,主要是城市建设占地补偿、城中村改造,还有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在不断地加大,农民从中得到的实惠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期,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在加大.农民对市民化渴望、期待,但前提是在不改变农村户籍、不退出土地承包权的情况下.

5. 结论

5.1 农民工市民化,是80 和90 后的梦想和追求

5.2 城市生活成本高,生存和发展压力比农村要大

5.3 政府对农民工市民化没有在法律上给予保障

6. 农民市工民化的思考与政策建议

6.1 农民工如何市民化

市民化,归根到底是让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融入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环境中,开始一种新的公共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市民化后,农民工新的人际关系及新的精神面貌则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将变成真正意义上属于居住于城市中的主人,城市中的一份子.当然,农民市民化,不是简单地做加减法数字统计,更重要地是要解决市民化后的生活生存问题,特别是解决今后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就是说钞票从何而来、如何获得的问题.当农民的生存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后,农民市民化才是有意义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绝不仅仅是农民社会身份和职业的简单转变,也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空间、地域的转移和改变,而是一系列思维定式、角色转换、观念改变、社会权利和义务、农民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转型,所有变化不仅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而且还要通过社会各方面共同的、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做出努力,政府部门也不例外,要制定相关政策,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抓住关键环节,稳步有序推进.

6.2 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着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人的素质高低与学历高低无关,与家庭教育和自身修养确密切相关.农民能否华丽转身成为合格的市民,还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知识、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等能力状况.农民无论是进城务工,还是就地发展,素质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条件.可以这样说,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农民工的市民化.

6.3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清除不必要的、歧视性的信息障碍,让农民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特别是在处于准市民阶段时,能够获得城市就业,这对于农民市民化尤为关键和及其的重要.政府应当考虑到,当农民失去土地又没有固定职业和资金来源的时候,他们要生存、他们要发展,那靠什么来支撑他们的生存与发展呢?只能依靠手中仅有的那点有限的土地补偿金来度日,可以说,这点补偿金是花一个少一个,如果计划和统筹不好,就有可能坐吃山空,一贫如洗,这样的结果,必然给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生存造成精神压力或带来致命的打击,也将使农民失去市民化的经济基础.农民的市民化,最重要的前提是如何顺利地实现安营扎寨,如何保障农民就业的市场化、非农化和充分化,这才是解决失地农民在城市的生活来源,加快其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市民化进程的重要保证.

6.4 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农民进城后自身利益不受损耗

农民市民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农民进城买房和生存的问题.买房需要有买房的本钱,然后还要具备有生存和发展的本能,二者缺一不可.对一个普通农民来说,手中不缺粮食,缺的是流动.因为,粮食变现是有限的,打工挣钱具有不确定性,支付生产生活消费后,剩余的积累资金恐怕是屈指可数,只够维持农村生活了.所以,让农民市民化,最大的问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手中的积累,也就是进城的本钱.

地方政府要有战略眼光、科学规划、政策扶持、先试先推.财政要敢于担当,建立有偿退出机制,积极探索货币补偿、权利置换等等方式,对农民自愿退出的宅基地给予一定的补偿,以保障农民进城后有最基本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农民工论文参考资料:

上文汇总,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农民工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农民工和市民和山西省相关农民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