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表现论论文如何写 跟阿恩海姆艺术表现论在油画中的体现探析方面论文范文集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表现论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28

《阿恩海姆艺术表现论在油画中的体现探析》

该文是关于表现论论文如何写和阿恩海姆和油画和体现探析类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表现论从视知觉动力出发,分析了艺术表现的原因和方法,对后世学者的艺术理论研究和艺术家创作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油画的发展过程中,表现性一直是油画家所追求的东西,画家通过构图、色彩、笔触等方面的创新来表现一定的内在情感.总的来说,油画作品的表现性来自于画面体现出的视知觉形式动力,而视知觉形式动力又是通过画面的构图色彩等表现出来的.对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表现论的探讨,有助于艺术家掌握艺术表现的科学方法,从而创作出富有表现力的作品;也有助于艺术欣赏者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真正内涵.

关键词:阿恩海姆;视知觉;艺术表现论;油画作品

鲁道夫·阿恩海姆出生于德国柏林,他在十五六岁时接触了弗洛伊德的著作,从此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进入柏林大学学习,并获哲学博士学位.在大学期间他得到了许多老师特别是韦特海默的指点,对于心理学研究和了解更为透彻.1998年他在出版《视觉思维》-书后被美国哈佛大学聘用,成为一名心理学教授.阿恩海姆一生出版了多部著作,他的一些艺术理论对艺术心理学、美学、艺术教育等领域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表现”,从狭义上说,“是指透过某人外貌和衍为中的某些特征,对其内在情感、思想和动机把握的活动.它依据的信息,既可以在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手势中集中表现出来,也可以在人的谈吐、衣着、房间布置方式和运笔动作中表现出来,还可以进一步从人们发表的见解或对于某一件事所作的解释中表现出来.”[11而阿恩海姆视知觉理论中的“表现”不同于以上所叙述的,他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从视知觉形式动力入手,揭示出艺术表现的本质原因,阐释了审美经验产生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确证了视知觉形式动力是构成表现时使用的知觉式样,从而在知觉层面把外在和内在统一起来,形成了具有一定科学性的艺术“表现”理论.

在油画艺术中表现性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作品中的造型、色彩等方面都体现着阿恩海姆的艺术“表现”理论.下面将结合油画作品来简要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表现”理论.

一、油画作品中构图体现的“表现”理论

构图指艺术作品中各个形象的结构配置方法,是油画作品艺术表现的重要方式之一.每一张油画作品的构图都不是偶然的,“是作者为了表现一定的思想、意境、情感,把艺术构思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运用审美的原则进行形象的、巧妙的安排和组合,表现在画面上,组成有说服力的艺术整体,以求达到整个画而的协调统一”[2】.阿恩海姆认为,只有当知觉对象的视觉样式向主体传递出运动感后,主体才能感知到知觉对象的表现性.而构图正是知觉对象传递运动感的一种方式.

印象派代表性画家梵·高的<有丝柏的道路》(如图1)中以柏树为主体物,柏树呈长三角形状,充满一种张力,在视觉上使人联想到向上、崇高,给人坚强茁壮的感觉,画中那充满跃动性的笔触和线条正如梵高那充满的内心世界.在这里柏树那向上升腾的动力成为生命和希望的一种象征.整幅画表达出梵高对于生命的热爱,他渴望像画中的柏树般永远坚强茁壮.罗中立代表作《父亲》中父亲的形象有着深刻的表现力,这种艺术表现力来自于特殊的视觉语言形象,作品采用大幅构图,整幅画面只有人物面部和手部,在视觉上给人以冲击力,画中父亲脸上的皱纹、晶苇的汗珠、龟裂的手、指甲缝里的灰尘等每一个细节都能使引起观众的联想,联想到黄土地里的老农民形象.作品独特的选材视角及构图赋予画面深刻的艺术表现力.浪漫主义画家籍里柯的代表作《梅杜萨之筏》取材自海难事件,画面大致采用四角形构图,其中一些人振臂向前,重新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人物动态向右上方延伸,充满一种运动感,最右上方的人物形象象征着希望,下方的人们都向他张开手臂,使观者感受到画面中人物对生命的渴望.而画面中的人物有的已经死去,有的只剩下微弱的气息,有的抱着尸体发呆双眼空洞,又使观者感受到一种绝望和无奈.这样纠结的氛围使画面不仅具悲剧气氛而且勾起观者心中那种无能为力的绝望和哀伤,表现了作者对于遇难者的同情及对政府的不满和愤慨.

二、油画作品中造型体现的“表现”理论

造型指塑造物体的特有形象.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表现性来自于视觉样式,视知觉理论中的“视觉样式”与油画艺术中的“造型”概念类似,所以说油画作品中的造型也是油画艺术表现性的体现.艺术中的造型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象征符号而存在,在古典主义绘画中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如图2)中天空和人物均造型处理成长长的线条,在画面中弯曲、延伸给人一种无力的沉闷感.画面前方的入物被处理成一个类似骷髅的造型,骷髅在人们的印象中代表着死亡、神秘、恐惧,这个类似骷髅的人物和画面中无尽延伸的线条一起带给观者一种纠结又无力逃脱的沉闷感,使人深切感受到画面中人物内心的彷律无助,蒙克通过这种特殊的造犁处理表现他内心的孤独与焦虑.

中国当代油画家曾梵志最为知名的是他的“面具系列”,这些作品创作时作者刚到北京发展,人与人之间那种虚伪的交际使他感到孤独不安,在人的视觉心理中面具代表着虚假、不真实,他由此产生灵感,用“面具”来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外在视觉造型与内在知觉情感结合起来,表现出当下人们对于现实世界产生了不安全感,从而变得虚伪的社会现状,引发人们对自身的思考.岳敏君的“笑脸系列”作品中永远有男子闭眼大笑的造型,这些造型初看给人滑稽感,细看时却觉得另有深意:人物嘴部呈大笑状而眉头却在皱着,透露出一种苦涩感.作者通过主观处理而得到的这些“大笑脸”造型带给观者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使观者透过外部表象感知人物的内心情感,感受到人物内心的苦涩和无奈.

三、 油画作品中色彩体现的“表现”理论

一件作品的表现力基于画面中呈现的视知觉动力,而色彩是油画作品中视知觉动力的呈现方式之一.不同色彩带给入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如红色使人想到热情与奔放、蓝色使人想到冷酷与忧郁、紫色使人想到神秘与高贵,色彩正是通过这种内在感情的传达而使油画作品具有了表现力.

在传统油画中色彩是从属于素描的,直至印象派时色彩在油画中的地位才开始提高,成为艺术表现的重要途径.梵·高一生喜爱向日葵,创作了很多有关向日葵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15朵的<向日葵》.这幅作品以为主调,花瓶、背景墙面、花瓶中的向日葵、桌子的颜色被处理为不同灰度的,画面整体富有视觉上的张力.属暖色,在人的视知觉印象中常常与阳光、春天相关,所以整幅画面表现一种旺盛、强烈的生命力,能够使观者引起强烈的共鸣.

毕加素作品《格尔尼卡》(如图3)中只使用了黑、白、灰三种颜色,作者抛弃了物体的固有色彩,将客观物体进行艺术化处理,这些艺术化的处理只为了表现画面的主题,表达作者的内心感情.画面描绘了1937年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情景,为了表现战争的残忍,作者使用了代表阴森与绝望的黑色、代表沉闷与平淡的灰色、代表绝望与悲伤的白色进行拼接绘画,使作品表现出一种阴郁氛围,激发观者内心对于战争的消极心理和对法西斯暴行的不满.

四、油画作品中笔触体现的“表现”理论

笔触即指书画、文章等的笔法和格调.在艺术作品中,笔触走向形成画面力的倾向,形成画面中的“势”,使画面具有运动感,从而使画面具有艺术表现力.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笔触习惯,而不同的笔触带给人的视知觉感受不同,在画面中形成的张力效果也不同,比如细腻的笔触给人以沉稳感,而粗犷的笔触给人以狂放感.在传统绘画中油画的笔触都比较细腻,特别是使用间接画法的作品,画家需要使用小笔触去一点一点描绘并层层罩染,所以古典绘面总有一种静谧安详的神圣感.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家们开始探究新的绘画语言,这就开始出现印象派、表现主义、野兽派等艺术流派,产生了很多优秀的画家.梵高的作品中一直充满一种旺盛的生命力,他多使用一种跃动、波浪式的笔触线条来描绘画面,如《星夜》中用旋转的大笔触描绘星云,使画面充满梦幻的运动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火热和对生命的热爱.在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波洛克的作品中,笔触具有了独立的价值,在《秋天的韵律30号》中,他以粗犷的笔触充斥画面,笔触层层叠加而自有章法,画面充满张力,富有动感,到处充溢着自由奔放的.

五、结语

鲁道夫·阿恩海姆作为一个视知觉心理学家、美学家,他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将心理学与现实艺术结合起来,使艺术理论有了科学意义.他在《艺术与视知觉》第十章中从视知觉动力出发对“表现”进行了论述,分析了艺术表现的原因和方法,这对于后世学者对艺术理论的研究和艺术家们的创作都有着指导意义.在油画发展过程中,表现性一直是油画家所追求的东西,画家通过构图、色彩、笔触等方面的创新来表现一定的内在情感.总的来说,油画作品的表现性来自于画面体现出的视知觉形式动力,而视知党形式动力又是通过画面的构图色彩等表现出来的.在当今时代,艺术家们都在寻求新的方式去提高作品的表现力,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作为艺术工作者,学习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表现”理论能够使艺术家们掌握艺术表现的科学方法,从而创作出富有表现力的作品;而作为艺术欣赏者,学习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表现”理论则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在意义.

表现论论文参考资料:

上文总结,上文是一篇适合阿恩海姆和油画和体现探析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表现论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表现论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