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古代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和古代咏茶诗中的茶俗与其文化意蕴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古代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29

《古代咏茶诗中的茶俗与其文化意蕴》

本文是有关古代电大毕业论文范文与茶诗和文化意蕴和茶俗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自古至今,我国的饮茶之风盛行.茶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各种茶礼、茶俗在时代的洪流中应运而生,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诸多咏茶诗成为茶俗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与之相关的社会民俗现象,并以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深厚的文化意蕴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苑囿中的奇葩.因此,以咏茶诗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咏茶诗中茶俗所揭示的情、景、理,即诗人的情感指向、现实生活场景、茶中哲理内涵等文化意蕴,这对当下构建传统与现代文化共生的时空颇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咏茶诗;茶俗;文化意蕴;意义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国古代咏茶诗中的农俗研究”研究成果.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饮茶蔚然成风.历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或多或少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茶诗名篇,其中涉猎茶俗的诗篇就在咏茶诗中占据一席之地,并对后世的创作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茶俗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在数千年的延展与构建中,逐渐衍变成的一种贯穿全社会的文化现象,在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和诗人的诗歌创作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茶俗中所折射出的日常生活场景及其独特的价值内涵逐渐受到历代文人骚客的追捧,成为诗人咏茶诗创作的基础与源泉;另一方面,茶俗叉是高度契合当时人们的精神诉求与文化心理的,其背后所拥有的独特的文化意蕴及审美内涵,对当下人们审美趣味的陶冶、精神境界的提升都会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下,探讨茶俗在古代咏茶诗的创作中所凸显的关键价值,进一步挖掘咏茶诗中茶俗所呈现出的情、景、理等意蕴内涵及文化指向,对当下茶俗文化的意蕴研究有着一定的启迪作用.

一、咏茶诗中的茶俗类型

据《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1”自神农氏尝百草觅得新茶以来,已有悠悠五千余载.在这千百年里,饮茶习俗在历朝历代的文人、士大夫之中蔚然成风,极大地满足了当时人们的娱乐心理与精神诉求,使这一文化场域在社会中得以大范围推广,衍变为一种普泛化的社会现象.上至皇宫贵族、达官显宦,下至文人雅客、黎明百姓都在享受并遵循着这一饮茶习俗.从平民百姓间的交际生活到官员大臣间的应酬赠答无一不顺应斗茶、分茶、举行茶宴、以茶待客、客来敬茶、以茶赠友等社会风俗.此外,婚姻喜庆中也同样体现出鲜明的茶事活动.在茶的整个生命历程中,从耕种生长到被摘采、烹制乃至供人们娱乐品饮的活动中也都从某种角度反映出多样的茶俗习惯.诗人借助古诗这一文本载体咏茶,这不仅彰显了中圉悠久的传统茶文化,更折射出古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丰富多彩的茶俗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哲理与意蕴内涵一直延续至今.

(一)谷雨采摘之茶俗

据史书记载,酷爱茶的乾隆皇帝常亲自观看采茶,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第二次南巡杭州观采茶后,作《观采茶作歌》云“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1J320,就鲜明地展现出谷雨前茶农精挑细选采茶的情景,体现出的是农民的辛勤劳作以及统治者对普通劳动民众艰辛生活的同情.就采茶时节来说,古人有在谷雨前后采摘新茶的习俗,然就采茶时的情状来说又有奏乐笙歌的习俗.诗人刘禹锡的《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其五则:“溪中士女出笆篱,溪上鸳鸯避画旗.何处人间似仙境,春山携妓采茶时.”[1172从“画旗…‘士女”即可看出此次采茶的规模之大,诗人以简短的诗句生动地吟咏了太守入山督造贡茶的宏大情景.茶山上画旗飘飘,众多仕女跟随,更有歌伎乐队奏乐歌唱,应乐而舞,茶山上一片笙歌,热闹非凡,恰似人间仙境,这便是新茶开采时习俗的形象写照.而明代高启也曾在《采茶词》开篇即日:“雷过溪山碧云暧,幽丛半吐旗短.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摘得谁最多?”口1这首诗既点明了当时的采茶时节又反映了采茶时对歌的习俗.由此衍化而来的特定的采茶时节、采茶歌以及采茶对唱等习俗在今安徽、湖北、江西赣南山区等地仍十分盛行.

(二)烹制烘焙之茶俗

探究古人诗中所记载的一些茶诗,其中关于茶制作方面的风俗习惯也逐渐凸显.“炒青已到更阑后,犹试新烹瀑布泉.”[3J121清朝的梨洲先生就曾在《制新茶》-诗中提及“炒青”一词,时至今日茶叶的制作工序中“炒青”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习俗.炒青常分三次进行,第一次谓之“初炒”;第二次谓之“复炒”;第三次谓之“辉锅”.三次翻炒过后,茶香四溢,茶形美观大方.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杭州,观看龙井茶的采制过程,写下《观采茶作歌》:“地炉文火徐徐添,干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1J320详细地介绍了古人制茶的流程与习惯,对火候的了解与体会颇为深刻,由此衍化而来的制茶习俗延续至今.此外,古人还帝将茶制成茶饼或茶团,譬如李郢的《茶山贡焙歌》“蒸之馥之香胜梅,研膏架动轰如雷”[3123中的“研膏”即是指在焙制贡茶的作坊里将茶叶研磨成团.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3J56的“明月”则是指壑源产的茶饼,诗人以“玉川子”自譬,以此抒发自己与“明月”的情投意合.

(三)煎煮品饮之茶俗

当茶正式成为流通的消费品后,各式各样的烹煮习俗也随之衍生,主要有三种:其一,掬雪水烹茶的习俗.唐代诗人自居易就酷爱雪水煮茶,《晚起》诗中云:“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11103.《吟元郎中自须诗》亦云“冷咏霜毛句,闲烹雪水茶”[11103,无一不展现出诗人品饮雪水茶的乐趣之所在.到宋代陶谷“扫雪烹茶”的典故更被历代传为茶事佳话,成为历代文人雅士吟咏绘画的题材.其二,泉煮苦茗的习俗.南宋的隐士茶人罗大经乐于煎茶煮茗,常以茶自娱.《煎茶》诗云:“瓦瓶旋汲三泉水,纱帽笼头手自煎.”[1J196则是以泉水煮茶,如此高士的煎茶煮茗的雅趣成为历代士大夫的价值追求.其三,取荷露瀹茶的习俗.清代的乾隆皇帝堪称为茶痴,他对茶的喜爱可谓是如痴如醉.他就喜取荷露瀹茶,常在夏秋之际取荷露烹茶;《荷露煮茗》云:“平湖几里风香荷,荷花叶上露珠多.瓶罂收取供煮茗,山庄韵事真无过.”[11323品荷露清茗成为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最惬意的韵事.

(四)交友会客之茶俗

茶在我国一直都蕴含礼敬与尊重之意,是与人为善的象征,举行茶宴、以茶待客或是以茶赠友的茶俗成为贯穿全社会最普泛化的日常生活礼仪,并一直延续至今.“宾主设礼,非茶不交”H1即深刻地反映出以茶待客、客来敬茶的茶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古人交友的第一步即是举行茶宴,邀请三两好友共品清茗,因此茶诗中关于茶宴习俗的记载数量颇多.譬如,唐代茶诗中,以颜真卿为首的文人墨客在茶宴上品茗联句所作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就是相聚饮茶的真实写照.其中陆士修的“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1137就充分展示了文人以饮茶代替饮酒,吟咏诗词交流情感的茶宴场景.此外,钱起的《与赵菖茶宴》、晚年自居易等人所作的《七老会诗》等都是关于茶宴茶会的习俗记载.其二,以茶待客更是从古至今一成不变的生活习俗.苏轼《赠惠山僧惠表》诗云:“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3J58客人远道而来,酸涩的枇杷、杨梅不宜待客,苏轼便以茶相待,透露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其三,悔别时的以茶赠友更是友人之间礼尚往来的美好寄托.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诗人卢仝在品尝友人孟简所赠的新茶后,即兴而作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更是传为千古佳话.以茶待客或是赠友不仅是对友人的尊敬,也是待客者本身自我修养的彰显,以茶为契机,借以表敬意,重情谊,是一种极佳的待客交友之道.

(五)娱乐赏玩之茶俗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茶的功能不再仅局限于品饮,而是进入了人们更大范围的娱乐生活场域,茶的娱乐性得到延展.其中以宋代的“茗战”即斗茶最为显著.北宋诗人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是描绘宋代斗茶习俗脍炙人口的诗篇,全诗以夸张的手法、生动的笔触描述了斗茶的细节,令人叹为观止.诗人写斗茶而落笔点又不全在“斗”字上,而是先描绘了采茶、焙茶、制茶的过程,如“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园中蟾”[5J360展现了宋代北苑贡茶制作的盛况.随后笔锋一转,“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5J360则开始详细具体地描绘斗茶的场景,茶技的高超、茶器的精美、茶味的隽永、茶香的悠长在诗人的笔下活灵活现,茶汤的变幻聚合、点茶击佛时的扣人心弦、茶面汤花的均匀色泽一切都美得妙不可言.共次,点茶也同样是古人的一种娱乐竞技习俗.这是一种技艺性很高的沏茶方式,古人有“三不点”之说,即点茶时,泉水不甘不点,茶具不洁不点,客人不雅不点[6J89.譬如,苏东坡有诗云“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于自洁”[6J89就鲜明地阐释了点茶时的泉水之甘与茶具之洁的两点要求.第三,由点茶派生出来的一种习俗即是分茶,又称“茶百戏”,是汤花在转瞬的霎那变幻出的瑰丽景象.北宋陶谷《清异录》就有对分茶的生动记载,并称之为“通神之异”[1】175.宋代杨万里在《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日“蒸水老禅弄泉手,龙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6J91,在高僧的手下碗中的茶汤变幻不一,似山川,似风物,奇妙无比,赞扬了宋代高僧高超的分茶技艺.由此可见,由茶衍化而来的各种竞技娱乐游戏是集聚了大众的智慧与经验的成果,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中形成了完整的习俗系统,高度弥合了彼时人们竞技娱乐与审美追求的双重需求,带给世人崇高的精神享受.

(六)婚姻聘礼之茶俗

男婚女嫁始终是全社会乃至世界永恒不变的话题,在纷繁芜杂的民俗活动中,茶礼茶俗与婚姻大事密切相连.明代许次纾在《茶疏·考本》中说:“茶本移不,植必生子,古人订婚,必以茶为礼.”口1古人以茶为婚姻之礼,其意即在于希冀青年男女双方对爱情忠贞不渝,至死不移,有“从一”之意.同时,以茶籽之多象征子孙后代绵延繁盛,以茶传情,恰如其分.清代诗人郑燮的《竹枝词》诗云:“盆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6J366将一位民间少女以茶传情的大胆而奔放刻画得淋漓尽致,“吃茶”作为婚姻茶礼中的习惯用语,一旦传达于听者,必会了然于胸.这位纯情的少女,邀请郎君来自家“吃茶”,可谓一语双关,既道出了对郎君的思慕,又点明了要郎君来行聘礼之意.现今不同民族地域所流行的“吃茶订婚…‘茶礼…‘接茶”或是“新娘子茶”都是对古时茶俗礼仪的一种承继与发扬,给予茶非同一般的彖征内涵.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无论是从历时发展,抑或是共时状态来看,各时代、各地域、各民族受历史文化与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必然会产生独具自身特色的茶俗文化.茶俗经由社会群体约定俗成,受到普遍认可与高度重视,因此,群体中每一个个体都将自身置于这一约定俗成的体系中,恪守系统中的规则,还原彼时的民俗风貌,在历史茶俗文化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咏茶诗的茶俗意蕴及其文化指向

茶,一物多名.古代典籍中,以《诗经》中的“荼”字记载为始源.除“荼”之外,亦有损、莪、茗、拜等雅号别称.诗人以别称作诗,发掘茶中之美,追慕茶之禀性,载录茶俗之趣,纵使在朝代更替交叠中仍以茶寄托性情,反映时代风貌,揭露社会现实.诗中对茶俗有意识或无意识载录,不仅还原了彼时的历史民俗风貌,更折射出时代的盛衰兴亡、百姓的贫苦生活.此外,诗中所涉猎的茶俗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意蕴,茶的高洁品行一直成为历代文人的至上追求,无论是诗中茶的审美指向抑或是内向性的禅韵哲理、道家情怀对当下的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茶俗意蕴之折射现实

文学创作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的生产,创作的原材料并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材料,毋庸置疑,诗人的诗歌创作素材也必足源于日常生活,进而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最终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因而,纵观历朝历代的诗人创作,其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的日常生活场景,借由普通的茶俗场景揭示现实的社会风貌. 首先,诗人通过茶诗背后所呈现的农家摘采烘焙茶叶而终上贡达官显宦的贡茶习俗影射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贡茶制度的发展给茶农带来了残酷的剥削与压迫,沉重的徭役赋税造成的深重灾难昭然若揭.唐代湖州刺史袁高的长诗《贡焙顾渚茶》更是表现了对贡茶制度的极度愤慨,对茶农劳作的艰辛也刻画得淋漓尽致.譬如,“众工何枯栌,俯视弥伤神.皇帝尚巡狩,东郊路多堙”[3117.“工”即是焙制茶叶的工人,“栌”本是落叶灌木,而“枯栌”则是借指茶农们因辛劳而憔悴干瘦.全诗格调激昂悲凉,将地方官的寻欢作乐与劳动人民的疾苦鲜明对比,对统治者的昏庸无能的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其次,咏茶诗背后的茶俗也是对诗人同亲友共品茗茶的详实记录.唐诗《五言月夜啜茶联句》记述的是举行茶宴的习俗,却真切地反映了好友相聚共品香茗的情景,在初夏月夜志同道合的友人相约以茶代酒,以茶为雅,相聚作诗,自乐其中.明代文征明的《次夜会茶于家兄处》日:“寒夜清谈思雪乳,小炉活火煮溪冰.”[6J365塞冬之夜,诗人与家兄围火炉而坐,促膝清谈,茶烟飘馨,如此敲冰煮茗的习俗流露出的更是浓浓的亲情.

第三,咏茶诗中所涉猎的茶俗亦是当时娱乐生活的真实写照.北宋蔡襄《茶录》谈及,斗茶之风,先由唐代名茶、南唐贡茶产地建安兴起.自此,而由斗茶风俗衍化而来的斗水、点茶、分茶等娱乐习俗活动风靡一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的娱乐生活的一部分.斗茶者二三人聚集,献出优质茶品,沏茶烹煮,茶汤色泽白为上,汤花“咬盏”时之长为佳,以此较出胜负.所观之人,无一不为之高超技艺拍手称赞,毫不逊色于舞台表演.

(二)茶俗意蕴之真情实感

纵观咏茶诗的文本内容,诗人的创作过程无一不是遵从将生活物象演化为心理意象最终形成艺术形象的创作规律,诗人通过艺术的加工构思,构成生动的艺术形象,将主观意识寄寓客观的自然物象之中,以此抒发深邃的思想情感,寥寥数笔即勾勒出生动的茶俗场景,从而达到“意多而笔少”的境界.因而,咏茶诗在记述茶俗的过程中所蕴含的多元化情感指向往往颇受称赞. 其一,咏茶诗常寄托诗人的隐逸情怀,渴望返璞归真.著名的隐逸诗僧皎然在慕名前往茶圣陆羽的住处时曾写下《访陆处士羽》的诗篇,诗云:“何山尝春茗?何处弄春泉?莫道沧浪子,悠悠一钓船.”[3J16陆羽是位个性孤傲之人,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样抱有隐逸情怀的皎然慕名探访,却多次失意而归.从此诗中的“春茗…‘春泉”即可窥见当时以春泉煮茗的习俗,而诗人却意不在此,两个设问的连用,想象茶圣的踪迹,苍茫江水之上划舟垂钓的隐士形象赫然而立,也借此实则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其二,咏茶诗常以茶雅志,对高洁品行的执着追求.唐代诗人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云:“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原.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6J357此诗记录了茶的种植、饮用、以茶交友等茶俗,诗人是以茶的高洁自喻,茶的洁性与高雅既可修身又能育德.因此,开辟一方园地种植茶树,追求清幽淡雅、平淡自然的高洁生活成为诗人的旨趣所在.

其三,咏茶诗也常饱含茶喻美人的情感倾向,令人心醉神往.将美人意象融入咏茶诗中是一种文化承继,更是一种创新.苏轼就有诗云:“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拟佳人.”[1J271此诗将茗茶喻为佳人,以妙笔生花的比拟赞美茶叶的内外兼修,不但外形美观大方,而且内在的品质优秀,令人心驰神往.诚然,视美人为佳茗,已为人叫绝,而美人伴佳茗,也别有一番风情.唐代崔珏《美人尝茶行》诗咏美人春睡饮茶,碾茶之俗、泉水泡茶之俗均在此诗中有所体现,诗人却以玉郎着此茶俗来展示美人姿态、风韵之美,和娇扶起,银瓶贮泉,朱唇啜茗,足以让玉郎心醉神迷.纵使在男荨女卑的社会氛围中,玉郎也甘愿成为碾茶、捧茶之人.

(三)茶俗意蕴之禅道哲理

传统的茶俗是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发展的结果,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无一不是建立在对人生哲理意蕴追求的基础之上,而哲理精神也正根植于这种深厚的农耕文化中,也隐藏于传统的茶俗之中,进而成为宇宙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因此,咏茶诗中的禅宗韵味、茶道源流也无一不透露出诗人对人生哲理韵味的追求与探讨,司空图的“言外之致,味外之旨”正是诗人力寻茶诗茶俗的韵味与情致相谐的最高的哲理意蕴.

首先,咏茶诗中茶俗的禅宗韵味给人以人生启迪,引人深思.“茶禅一味…‘茶意禅味”,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茶便与禅宗结下不解之缘.修禅悟道,通过自身的体验与顿悟,以心会境.在录述点茶茶俗时,苏轼曾对南屏谦师得心应手的高超技艺作了极高的评价,《送南屏谦师》诗云:“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手.”[6J89“三味”本是佛教用语,即是指集中心神,摒弃杂念,体悟,从而参悟更高的佛教精神.由此可见,点茶之俗与禅宗之理有着息息相通之处.此外,由分茶与佛教意念融洽而形成的“罗汉供茶”的奇观亦受到众多诗人的吟咏,譬如,“金雀茗花时现灭,不妨游戏小神通”[6J92.茶或茶俗中昀禅宗之理可悟而不可言传,是以一种非逻辑、非理性的手段,寻求顿悟,物我两忘的终极哲理.

其次,咏茶诗中茶俗质朴高洁的茶道之理教人在自然朴实的生活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在“清、敬、怡、真”的茶道精神的引领下,品味出茶道的真谛,在平凡的生活中精行俭德,臻于真、善、美的意蕴.著名的诗僧皎然是一位极为爱茶之人,一生与茶为伴,对茶道的体悟可谓是感触颇深.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多次提及“茶道”:“一饮涤昏寐,情来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6J356全诗不仅描绘了友人赠茶的习俗,更着重写了雪水煮茗以及饮茶的习俗,从如此种种茶俗中即可窥见诗人内在的心灵感悟.诗人一饮涤荡清心、再饮神清气爽、三饮体悟而得“全尔真”的茶道精神却是在历代诗人之中独树一帜.

三、结语

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著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茶俗礼仪具有其内在的自律性与规约性,茶俗文化所孕育出的深厚的意蕴内涵以及审美意义高度地契合了各个时代受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娱乐化的情感诉求,乃至成为人们追求人生意义的精神导向,被世世代代继承和延展,成为~套完整的社会体系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有规律地运作,时刻展现着华夏文明的独特魅力.诚然,在现代文化语境下一些茶俗文化确已过时,给现代人的生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种种因素确实客观存在,然而茶俗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意蕴,这也决定着它绝不会成为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阻碍.因此,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权且放下内心的焦虑与不安,传承茶俗、追寻茶俗的内在意蕴和审美价值,在传统的茶俗精神中赋予茶俗文化以现代的意义与价值,从而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的时空.

古代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文明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

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该文总结:该文是关于古代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茶诗和文化意蕴和茶俗相关古代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