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评价体系方面论文范文 跟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评价体系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08

《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该文是评价体系有关论文怎么撰写跟思想政治和评价体系和院校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摘

要】课程考核的科学性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的实效,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质量,不仅应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在考核方式上也应不断创新.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课程为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考核原则和评价体系进行探讨,以期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民族理论;考核方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2-0116-04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考核既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又是影响课程教学实效的重要因素,还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因此,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此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以下简称“民族理论”)课程考核改革为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考核原则和评价体系进行探讨,以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一、传统课程考评方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为考而学、教师为考而教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科学厘清考试功能、转变教学理念、重塑考核目标,进而引领教改方向成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依据教育学原理,考试功能主要包括评价、督促、反馈和导向等.但在实践中,高校的考试往往只重视考试的评价功能,而忽略了考试本身具有的其他功能.例如,许多高校在评优过程中,考试成绩成为极其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评选标准.这往往导致无论是社会用人单位,还是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教师,甚至是学生本人,都将考试成绩视为衡量学习效果的唯一途径和评价学生能力的主要标志,这实际上既夸大了考试的评价功能,又忽略了考试具有的其他功能.

上述对考试功能的认识误区时常导致两种情况的发生:一是教师为考而教.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考试往往不注重对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而是更重视对理论知识重现和复述能力的考核.二是学生为考而学.在学生看来,学习的目标就是通过考试,忽视学习过程的经历和思想修养的熏陶,轻视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由此导致考试功利主义倾向严重.常常出现学生平时不预习、不听课、不思考、不复习,而是等到学期临近结束的时候才去“临时抱佛脚”,意图通过“突击复习”的方式来应付考试.因此,在考试过程中屡屡发生现象就不足为奇了,这样的结果使得考试与考试功能本身的要求相去甚远,也难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实现其教育价值.

二、创新型课程考核目标的重塑

对于高等学校的课程考试来说,考试不仅仅是为了评价教学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督促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考试更应重视和体现导向和督促功能,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培养与学生自身修养和道德品质的熏陶,而不仅仅是满足对书本上相关理论知识的记忆、重现与复述.就课程考核来说,如果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考核目标,这样的考核往往会缺乏科学依据,进而迷失正确的方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目的既要体现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性、重现和复述等能力的考查,又要注重对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考核,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育化功能,实现其价值回归.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考核目标的设置应做到“两个着眼于”:一是着眼于提高大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辨和运用理论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突出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与考核.二是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体现考试的目的和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因此,切实把体现学生理想信念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时效性考核纳入考试过程中,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目标设置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为促进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工具.正如朱熹所言:“知与行工夫须并列,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二者皆不可偏废.”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核改革的总体目标应重点考核通过课程学习测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的能力培养.考试内容和方法既要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又要力求真实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构建创新型课程考核体系的原则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开设的一门特色思想政治理论课,“民族理论”是中国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化的民族及其发展理论为基本内容的一门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民族理论发展轨迹,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科学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道路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民族观.这就要求“民族理论”任课教师既要注重理论的思辨,发挥理论的魅力,又要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提高理论思辨和运用的能力.特别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国家与社会正处于各项改革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与民族问题相互交织,并时常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迅速传播、扩散和放大.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洞察力和现实甄别力,是“民族理论”课教学和考核中都必须面对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既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在当前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深化各项改革的历史阶段下,对各种重大问题做出有深度、有说服力的解释和回答;才能在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激荡和影响下,及时有效地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对其言行进行规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到相关理论和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并内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思想素质、道德品质,进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同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民族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2.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原则

就考试形式来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大都采取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这显然已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很多高校的课程期末结业考试大多会采用所谓的“标准化”试题,并逐渐形成题型和答案都基本固定的试题库模式.因此,题库的形成及其这种考试形式的存在,使得高校课程考试的内容基本稳定、题型相对固定.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有部分是由学生打分并与学生成绩挂钩的,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通常会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而不得不去迎和学生的要求,把课程讲授的重点放在阐释概念、梳理条目和寻找考点上;另一方面,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的理解基本上就是为了应对期末的考试,许多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对课程的内容不仅缺乏科学、系统的了解和把握,而且对相关理论知识同样缺少全面、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加上当前高校考试普遍使用的所谓“标准化”考题,实际上既忽视了大学生之间个体学习的差异,又使学生在考试中时常居于被动应试的处境.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在这种考评模式下难以展现,甚至受到限制和扼杀.因此,思政课的考评理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培养的目标,也就是对课程的考核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对知识点的测试也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应该通过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来完善课程的考核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特别是让学生在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影响和冲击下,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成长为既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又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对当代民族青年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类未来的理想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思想熏陶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理应自觉服务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因此,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才是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价值旨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理应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基本依据,坚持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并将其视为课程考核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课程考核既要检验大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和效果,又要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的自我发展、激励、引导和“诊断”功能,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信、自强、自省、自立,积极发现自身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发挥思政治课的引导与教育功能,满足大学生群体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协调发展的需求.在这一原则下,课程的考评应该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进而提高学生参与课程考评环节的主动性,激发青年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通过鼓励大学生参与课程考评标准的制定,提升课程考核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使大学生能够更加认可和接受各项考评的测试.同时,使学生在参与考评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考评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而自觉地通过主动学习去缩小这种差距,客观上督促学生去改正缺点,缩小与考评标准的差距,最终达到考核评价的要求.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理应服务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考核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促使青年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不断取得进步,不断开发自身发展的各项潜能,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

四、“民族理论”课程综合考评体系的建构

构建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将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下面以“民族理论”课程考核改革为例,进一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核的改革.

1. 多样化的课程考评方式

对于“民族理论”课程来说,由于该课程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特色性兼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现实相关甚远,比较虚、比较空,学了也没用,或用处不大”.除了面对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的“不感兴趣”的共识之外,“民族理论”课还要面对本门课程只在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开设的“小众性”的挑战.很多学生特别是来自非民族地区的学生,在面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时难免存在更多的“轻视”感,通常表现为平时不听、不问、不理.加上对课程的评价往往只是通过期末闭卷考试体现,学生平时课上不听、课下不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往往只是在期末考试时通过授课教师勾画的所谓的“重点”范围来进行复习应考,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民族理论”课程考核改革的考试形式可以采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模式,并结合课堂讨论与主题演讲等相补充的考评形式.期末考试成绩评定与平时课程论文写作、相关主题调查实践报告相结合;课程理论知识考核结合课程专题拓展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综合考核与评定形式.具体来说,对于“民族理论”课程成绩的考核评定,可在原有期末闭卷考试的基础上,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课程的社会实践调查等多种形式.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综合考评成绩比例可改为只占总成绩评定的30~40%,平时考核成绩权重可以改为占整个课程评定总成绩的60~70%.期末考试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和授课学生的具体情况使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如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若需要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考试的重点应该以考查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落脚点则应是测试学生对所学民族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具体来说,拟定的考试题目主要应围绕社会现实中有关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热点问题、学生关注的与民族和民族问题相关的焦点问题,并要求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进行思考和分析,考试中应该适当减少对书本上相关概念等知识点的纯粹记忆性内容的考查,加大对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力度.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理论分析问题、 解决社会中遇到的一些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学生在考试中等负面现象的发生,进而督促学生在平时学习上多下功夫,适当减少和消除学生考前临时突击复习的现象.

2. 课程考核评定的多维性

(1)成绩评定的多维.“民族理论”课程的科学考核,除了固定的期末考核形式以外,还应注重课程成绩评定的多样化.通过探索多样化的成绩考核评定方式,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如可以通过实践认识评价来推动课程考核改革.实践认识评价主要是组织学生参加与民族理论课程相关的各种社会实践以及撰写实践调查报告,这个可以设置为占平时成绩的30%.还可以专门讨论制定“民族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的具体方案,挂在相关网页上或通过微信、微博、群告之学生,通过设计并制定民族理论课程具体的社会调查程序和调查主题,根据教学班级的情况将学生按照自愿组合的原则进行分组和编队,让他们利用节假日或者周末去开展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各项社会调查,每队人数可以根据教学班级的实际人数具体确定.还可通过学院或教研室,专门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学生调查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培训.社会调查的时间可以灵活掌握,一般可安排学生利用假期或者其他的课余时间实施调查.任课教师可通过座谈、微博、微信、群、短信、课堂交流等各种形式对学生的调查主题、程序以及问卷等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跟踪指导,然后由学生组成的调查学习小组集体讨论、小组总结、个人撰写并提交实践调查报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全程参与各个环节的指导.最后,由各小组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调查报告的展示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考核评价.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且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等能力.通过这样的训练和考核,在强化学生学习和运用民族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够培养学生踏实做事、认真做人的优秀品格.

(2)评价主体的多维.可以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多维的课程综合考评平台.传统的课程和教学考核一般是由任课教师做出的对学生的考查和评价,是一种相对单向和单一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式虽具有一定的权威和易操作等特点,却忽视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不符合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特点要求考评主体也应该具有多维性,也就是课程考评环节中应该增加考核评价的主体,减少教师评价所占的权重和适当增加学生互评的权重.由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大学生对自己和他人也有一定程度的客观认知,能够对他人和自己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笔者认为对这一项目进行改革的具体做法应是:在这一环节中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互评结合起来,平时成绩的80%可以由学生互评确定,其考评依据来源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学生参与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可以由学生组成若干个课程学习小组,教师将教科书中的特定内容分成若干专题,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进行选择,经过课前的准备后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并由学生组成的评委团对各学习小组的讲授情况和呈现的效果进行评价.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课堂讲解内容的选取、专题的拟定等都必须由任课教师全程负责和把关.任课教师既需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又不能包办代替.这其实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上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和提高.

3. 多角度的平时成绩评定

“民族理论”课作为一门特色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当然不能仅仅依据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而是应该将个学习过程中的总体表现和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考核成绩综合起来进行整体评定.因此,应该加大平时成绩在整个课程成绩考核评定中的权重.对“民族理论”课程平时表现的考核,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和完善:一是适当提高平时成绩在整个课程考评总成绩中所占据的比例.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评定基本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往往使得学生平时学习兴趣不浓.笔者认为,可以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进行适当调整,如可以将其在整个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比例上升为60%~70%,或平时成绩在原有总成绩中的权重按实际教学情况再给予适当增加.二是规范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当前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平时成绩评定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一般由任课教师自行掌握,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主要原因在于平时成绩的考评指标笼统且模糊.一般而言,平时成绩主要由教师课堂提问、学生课堂发言、课堂讨论、出勤率等部分构成,但如何确定平时成绩的分数和评判等级缺乏一套明确而令人信服的标准和细则,使得平时成绩的评定常常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随意”性而流于形式,进而丧失其重要的评定与引导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可以由教研室通过集体讨论和具体调研后统一制定课程的平时成绩评定细则,通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情况将每一部分评定标准进行细致的分类和规范,任课教师再依据平时成绩考评细则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评判,从而把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考核真正落到实处.这项工作的工作量其实是非常繁重的,但由于这种评价体系相对科学、客观、公平和公正,能够大大增加学生的认可与接受度.三是尝试评分方式的改革.通过淡化分数数值的概念,也就是对平时成绩评定采取实质性评价.平时成绩既可按A、B、C、D等级评分,也可使用语言文字进行综合描述和评价.通过这种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从根本上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当然,在这项考核中过程性评价应贯穿于整个考核评定活动,如对学生的课堂讨论、出勤情况、实践调查情况等进行全程考评.对学生的平时学习的态度和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可设置为占平时成绩分数的30%~50%.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避免通过点名方式来提高学生出勤率的尴尬,而且客观上可以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因此,通过多样化考核方式的运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探讨、表达、质疑、表现的机会,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切实提高“民族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对“民族理论”课效果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探索的开始,通过不断完善和加强考核方式以及相关教育教学的配套改革,在总结改革进程和检验实际效果的基础上,分析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从而提出下一步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才能有利于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持续推进和课程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民族理论”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任何一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和作用都是有限的.因此,探索和建立一套以学生为本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既有利于发挥各种考核方式的优势,又能促进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成长为既有科学理论武装和良好思辨能力,又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与完善心理人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朱熹.朱子语类(壹)卷十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 季相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与出路[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97.

(编辑:秦俊嫄)

评价体系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

考试和评价杂志

药物评价杂志

论文评价意见

对论文的评价

此文总结:此文是关于对写作思想政治和评价体系和院校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评价体系本科毕业论文评价体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