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作品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和琵亚芭苏伦戴娃作品的艺术风格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作品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4-06

《琵亚芭苏伦戴娃作品的艺术风格》

该文是作品论文范文文献与苏伦和戴娃和艺术风格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韩骏骁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110034)

摘 要:近年来随着琵亚芭苏伦·戴娃的作品在国际影坛上的不俗表现,蒙古的电影也开始走入国人的视线.《骆驼骆驼你不哭》《小黄狗的窝》这两部作品非常具有代表性,是我们了解蒙古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生活现状的一个重要的窗口,所以本文从故事简单,纪录片的手法,画面纯美和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四方面论述其艺术风格.

关键词:人与自然;原生态;现代与传统;绝美画卷

蒙古国导演琵亚芭苏伦·戴娃的名字对于大多数中国观众并不很熟知,她的作品只在小众的影迷中有所知晓.她是蒙古国近几年崛起的女导演,以《骆驼骆驼你不哭》,《小黄狗的窝》两部作品,蜚声当代国际影坛.

20世纪末,蒙古电影开始走出国门,注重本土特色和国际交流结合,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的琵亚芭苏伦·戴娃这两部电影.这两部影片在蒙古境内拍摄,不仅让观众领略到蒙古大草原的自然风貌,也向人们展示了鲜为人知的蒙古游牧生活,蒙族音乐等原生态文化.这两部作品在国际影坛上获得了多项荣誉,曾被代表蒙古国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哭泣的骆驼》是由琵亚芭苏伦·戴娃与意大利编导路易吉·法洛尼联手拍摄的的纪实电影.以蒙古人的角度,贴近蒙古族人的生活,表现骆驼与人的生活和情感,细致生动.《小黄狗的窝》是一部半纪录性质的电影作品,这部作品依然展示了一种热爱乡土、尊重大自然的创作态度,以一个极简单的故事表现出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手法清新脱俗,全片有如一首由映像构成的散文诗.

《骆驼骆驼你不哭》讲述的是春天的漠南蒙古沙漠,一个游牧家庭迎来了一年中骆驼产崽的最繁忙的时期.一只母骆驼好不容易产下了一头非常罕见的白骆驼.这只母骆驼拒绝为小骆驼哺乳,也不愿意和它亲近.为了拯救这只骆驼,牧羊人派出了自己两个年幼的孩子穿越茫茫的戈壁去寻找一名乐师,在最后的时刻,用悠扬的马头琴声和牧民妈妈的歌声这种原始的仪式,唤醒母驼的母性为小骆驼哺乳.

《小黄狗的窝》讲述的是小姑娘娜莎回到草原上的家过暑假.家里的小狗刚刚去世,令她伤心不已.有一天,娜莎在家附近的山洞里捡到了一只小花狗,带回家饲养.但爸爸担心来路不明的小花狗引来狼群,坚持要娜莎把小花狗送走.娜莎非常喜爱小花狗,为了留下它,娜莎几乎迷失在了大草原中.夏天要过去了,娜莎一家准备转场,在匆忙的搬家过程中,落下了两岁的弟弟,父亲心急如焚急忙回原路寻找,发现小花狗充当了小孩的保护神,驱赶走了虎视眈眈的,父亲终于接受了小花狗成为家庭的一员.

这两部作品展现了蒙古国的特有的自然风貌,大漠戈壁和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都讲得是普通牧民的简单故事,都传达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质朴情感;都隐约地渗透了了传统和现代生活的碰撞与交织的复杂情感;画面绝美,具有诗化的艺术特征.

一、简单的故事里传达出人与自然的相生相惜

这两部影片都可以说是慢节奏,娓娓道来的故事,在自然景色的画面里讲述中普通牧民家里发生的最平常的事.骆驼产仔、小花狗护主,简单的故事里感受到牧民和骆驼、小花狗的亲密情感.骆驼要产仔了,想尽办法帮助母驼生下小骆驼.为了让小骆驼能吃上母乳,牧民们请来,供上食物到野外庄严而虔诚地的祈求神灵.小哥俩在黄沙漫天的戈壁沿着电线向南去请乐师.在这里牧民给予骆驼人一样的尊严和怜爱.娜莎误以为小花狗丢了,当找到它时激动地对小花狗说“我以为你不要我了”,家里的狗死了,爸爸特意领着娜莎找一个靠山面水的山坡上,郑重地埋葬了它,而且用石头压在尾巴上希望它转世成为绑马尾的人.在蒙古草原人们把狗当作是家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希望生生世世大家都能永远在一起.爸爸在转场出发前,虔诚地说:“美丽的杭盖草原,感谢你的收留”.可以看出天地和一切生灵都成为了蒙古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之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蒙古人的质朴善良对动物的爱怜乃至对一切生灵的敬畏,跨越时空,穿透人心.

二、纪录片的风格再现了蒙古牧民生活的原生态

蒙古女导演戴娃用它含蓄而优雅的镜头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蒙古高原,自然景致美不胜收.电影本身故事没有什么特别华丽的地方,纯朴而简单.影片采取的是半记录片的拍摄手法,固定机位,多用长镜头,大景深,细腻而真实记录下了当代蒙古族人的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和民俗民风.牧民巴察禄一家的日常起居生活,妈妈每天的忙碌,用细线切奶酪、裁衣服,用手摇缝纫机做衣服,捻灯芯,煮牛奶;爸爸剥下羊皮,骑摩托车到镇上卖,最后全家动手拆卸蒙古包,每个成员的生活点滴都被真实地记录下来,映照出普通牧民家庭的勤劳淳朴.爸妈在劳作之后只要腾出手来,就去亲吻孩子们,充满了温馨的爱.静谧的草原,三个孩子偎依在一起酣睡,不时有苍蝇落在孩子的脸上,每一个画面都是那样的自然而真实.演员们是出自同一个叫巴察禄的牧民家庭.他们演的就是自己的故事,就是自己的日常生活.几乎没有表演的痕迹.人们能想象的草原上蒙古人的生活原汁原味.

《骆驼骆驼你不哭》尽管自然环境恶劣,这个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却是其乐融融.爷爷剪驼毛,奶奶搓绳索,带孙子,妈妈操持家务,孩子们玩欻嘎拉哈,老人玩纸牌.这两部影片最可贵的是“影片中众多业余演员的表演却都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主要是因为影片感人的故事情节,简单但却干净清晰,没有添加任何多余的画外音或说明字幕,但确实非常容易让观众理解,尤其是影片的结尾,那个感人至深的场面抓住了所有人的心.对于一部纪录片电影来说,这是一部难得的佳作.”(《纽约时报》).这两部电影作品用镜头语言向世人展示了神秘的蒙古国的传统游牧生活和民俗文化,正如戴娃说的“用自己学来的本事,说出内心最想谁出关于大草原的故事”.

三、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交织,一曲游牧民族的恋歌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语境之下,可以说现代科技文化和思想带来的冲击影响无孔不入.琵亚芭苏伦·戴娃的作品展现的是原生态的蒙古国牧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在大漠孤烟的蒙古国,在远离喧嚣的漠南戈壁滩和杭盖大草原,尽管牧民的生活还是保持着传统甚至原始的古朴与宁静,但是古老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已有了悄然的变化,现代意识的渗透与浸润不可避免的走进了牧民们的生活.蒙古里包放映的是俄罗斯动画片《兔子等着瞧》,镇上的电视和电子游戏,小女孩卖的玩具汽车和柠檬水都令乌干纳感到新鲜,艳羡不已.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游牧家庭越来越少,巴察禄也有了去城里百货公司工作的想法.电动玩具狗、塑料水舀子和裹手电筒的报纸上选举消息,选举宣传车,“提醒您参与即将到来的大选,希望您作出正确的选择.”这些现代元素都隐喻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可在电影中,这些新的生活方式并没真正得到认可,娜莎不喜欢玩具狗;塑料水舀子也没有铁舀子耐用.当旧有的生活方式不堪社会的进化难免被淘汰时,牧民们会选择一种新的或许更好的生活方式,但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是否适用,还是个未知数,所以在这里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与交织后的情形,对人类未来的发展还有着不确定性,这都寄托了来自蒙古戈壁的琵亚芭苏伦·戴娃对故乡传统生活的丝丝留恋.

四、饱含深情的唯美画卷

琵亚芭苏伦·戴娃镜头用饱含深情的镜头语言向世界展示了蒙古壮美的自然风景和民族风情.《骆驼骆驼你不哭》善于运用广角镜头,使用大景深手法,使得视线开阔,表现了漠南蒙古高原的空旷和深远,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用长镜头记录着老少四台同堂的大家庭中的生活起居,生活虽然清贫,但他们却自足、快乐.运用特写镜头表现在沙尘暴中骆驼身上的驼毛丝丝抖动,毡房上厚厚的沙土,龟裂的泥塑骆驼像,母驼眼里的泪水,这一切都告诉人们蒙古大漠的恶劣生存环境,蒙古人有着对天地故土和生灵的爱和敬畏,他们尽享大自然的恩惠,与宇宙洪荒融为一体.

《小黄狗的窝》中有着许多静谧安详的美丽草原的远景,湛蓝的天、洁白的云和羊群,在影片中大量用固定机位长镜头来表现煮牛奶,做奶酪,熏肉,缝袍子,拆卸蒙古包.琵亚芭苏伦·戴娃把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寓于绝美的镜头中,有着言有尽意无穷的诗化的审美韵味,给观赏者以独特的审美愉悦和满足.

蒙古导演琵亚芭苏伦·戴娃以独特的视角向世人展示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蒙古国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表现了一个在异国他乡的艺术家对遥远的故乡的眷恋之情.

参考文献:

[1]沈义贞著.《影视品评学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4年12月版.

[2]袁玉琴,谢柏梁主编.《影视艺术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3]李艺,刘成新著.《影视艺术传播与审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年12月版.

作者简介:

韩骏骁(1993-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学.

作品论文参考资料:

文学作品投稿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

摄影作品投稿

作品投稿

文学作品投稿网站

挑战杯学术论文作品

此文汇总:这篇文章为一篇大学硕士与作品本科作品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苏伦和戴娃和艺术风格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