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德育渗透相关论文范文集 与用文学的力量塑造健全的人格新疆内高班德育渗透艺术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德育渗透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1-29

《用文学的力量塑造健全的人格新疆内高班德育渗透艺术》

本文是关于德育渗透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跟内高班和人格和德育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朱献华

(广东省珠海市实验中学,广东珠海519090)

摘 要:开办新疆内高班是党和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各民族人才培养步伐的一项重大决策.自2000年开办以来,新疆内高班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办学模式日趋成熟,办学效益初步彰显.但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加上受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导致实际教学忽略了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关注以及对其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培养,这是与新疆内高班的办学宗旨相违背的.本文试图从文学本质出发,并遵循教育规律,努力寻求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最终达到“浇花浇根,育人育魂”的目的.

关键词:新疆内高班;文学教育;德育渗透;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69-02

作者简介:朱献华(1967-),男,安徽桐城人,广东省珠海市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大学学历.

我校2005年开办新疆内高班,至今已走过十个春秋.其中不乏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笔者在连续多年担任新疆内高班语文教学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努力寻找语文教育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契合点,摸索出一套以文学教育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方法,现抛砖引玉并就教于方家.

一、文学教育与内高班办学宗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史上杰出的作家都是把文学当作影响人、教育人的利器看待的.一部《简·爱》彰显了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高贵人格;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展现出与命运抗争、不向生活低头的人格力量;巴金的《随想录》散发出中国知识分子敢于面对、勇于担当的人格魅力……古往今来,文学成为激发人的情感、征服人的心灵的巨大力量.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1]文学是用于“新民”的,亦即“培养新人”.党和政府开办新疆内高班,意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坚定地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即时代所需要的“新人”,这与文学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文学教育在德育渗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无论是最早体现在《诗经》诗歌创作中的“诗言志”,还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时提出的口号“文以载道”,中国文人历来最为推崇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德育.如果把德育比作人体所需要的盐分,那么文学教育就是一道融入了盐分且芳香四溢的汤羹.它的妙处在于能化有形的说教为无形的渗透,让学生在品味文学这道美味可口的“汤羹”时,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教化.就新疆内高班学生而言,由于民族性、地域性等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情感认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这时的德育更需要讲求方法,亦即“渗透的艺术”.世上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凝聚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文学成为一种力量,是因为文学作品中蕴藏着强大的感情冲击力,这种情感不仅让人获得审美愉悦,而且使人感化、催人奋进,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品质.文学的“移情性”特点,使得文学教育远离了政治图解式的阅读,摒弃了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功利化阅读,既不一味矫饰、人为说教,也不缘木求鱼、揠苗助长,而是遵循文学的特征和规律,以其可读性和感染性,如丝如缕撩拨着读者心扉,点点滴滴浸润着读者心灵,在沉潜往复中提升其精神境界,最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

三、文学教育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途经和具体方法

1.发掘教材中的人格因素,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受人性光辉.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2]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了在人类精神生成中寻找提升人格途径的重任,目的是防止人类精神贫困与精神萎缩.如果剔除了文学中人和人格的研究,无疑是取缔了文学的内在精神,文学的教育作用就会成为一纸空文.而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文章,不但语言文字优美,而且思想内容丰富,崇高的人格美表现在具体的作品之中,渗透于字里行间.例如,《诗经·氓》中的诗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出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女子就已具备自尊自爱、敢于担当的独立人格;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为追求真理、追求理想而宁死不屈,成为爱国诗人思想的内核;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傲岸不群的性格以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操守;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反映出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中凛然正气和崇高的爱国精神震古烁今,让人高山仰止……许多作家还在作品中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即他所期望的高尚的人格境界.

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人格标杆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刻画了“自尊型”人格典范项羽、陈涉等,“自强型”人格典范勾践、韩信等,“爱国型”人格典范屈原、蔺相如等,“侠义型”人格典范信陵君、荆轲等,从而将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爱国爱民、扶危救困的人格精神代代相传,这些都值得我们仔细品味、认真汲取.

2.针对性选用文学作品,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生活中的矛盾.人格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学术名词,实际上有着非常具体和生动的表现.一般而言,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对所承担的学习和其他活动有胜任感,喜欢创造且能充分发挥潜能的,就是健康的人格.新疆内高班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地区、家庭,由于远离家乡和亲人,加上学业压力的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比较突出,容易形成偏激、自私、狭隘、多疑、自卑等性格,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对其成长、成才造成严重的影响.在此情形之下,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以上情况,笔者适时从报刊杂志和电子传媒上选用文学素材,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诵读、品味并分享感受.例如,《列宁格勒的树》讲述的是列宁格勒被德军整整围困了900天,为了生存人们变卖了所有家产,一位年轻母亲拖着一具小棺材没走多远就冻僵在街头,但是没有谁试图砍树取暖,胜利之夜那些遍布城市的树依然郁郁葱葱.这个故事给学生心灵带来巨大的震撼,让学生懂得了什么才是自尊,什么才叫高贵.《信任的境界》讲述了3个美国大兵与战场上的敌人———4个德国士兵,在一栋小木屋里一起享用了圣诞晚餐,第二天醒来后握手告别,沿着相反的方向消失在白茫茫的林海雪原.这个动人魂魄的故事不仅让学生明白了生命的珍贵,而且从中学会了信任和宽容.

3.精心设计语文活动课,唤起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早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就提出“寓教于乐”的思想:“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3]虽然这是就创作者而言,但也符合教育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教育要通过艺术和美的形式来进行,最终达到人格修养和心灵净化的目的.为此,笔者结合校情、班情、学情,不仅开设了文学欣赏校本课程、文学专题讲座,还发动学生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读书征文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以下是题为“在那遥远的地方———‘西部歌王’王洛宾歌词欣赏”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中的两个片段:(1)王洛宾在朝圣时邂逅了卓玛,那个17岁如花一般的少女,面带娇羞轻轻地抽了他一下,王洛宾便为她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每天她拿着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这朵从生活中开出的艺术之花,以其质朴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深深地打动了听众.(新疆班2014届学生孔德孜)(2 )“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一曲《达坂城的姑娘》不胫而走,我的家乡也因此驰名中外,引来越来越多的人旅游观光.听着这优美的旋律,一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新疆班2014届学生买买江)4.借助于文学创作活动,展现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宝贵的心灵之光.西汉大文豪扬雄曾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法言·问神》)苏轼也说:“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书》)正所谓“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作文与做人息息相关,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是人们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个人能力与道德境界的综合反映,是思想的载体,是灵魂的升华.反而言之,一个人书读多了,文章写好了,其做人的标准也在无形中得以提高,对于自身的要求也趋于严格,人品自然会变得高尚起来.为此,笔者结合时事热点,尤其是结合新疆内高班学生实际,进行主题性文学创作活动,发掘其思想、人格上的闪光点.德尔格(新疆班2012届学生,现就读于北京大学)《故乡》中的一段描写:“当他骑着剽悍的四岁马,像一个骑士般疾驰而来时,你不得不投去敬佩的目光———白色的头巾,岁月在脸上留下的道道痕迹,以及一切长者的特征,都不能掩盖他曾经是一个充满无限活力的,生在绿草上白色毡房里,长在马背上绵羊群里,眼里永远闪烁热情光芒的哈萨克狩猎人.”这段文字词采优美、感情浓郁,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阳刚之美,即使与汉族学生的优秀作文相比也毫不逊色.

以上是笔者在文学教育中渗透德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随着新疆内高班的不断扩招,体语文素养呈现下降趋势,加上一时无法的应试教育难题,如何在新形势下克服困难,不断创新文学教育课堂,以确保德育渗透的延续性和有效性,还需要更多有识之士的积极参与,还有待于理论与实践上的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J].新小说,1902,(11).

[2][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M].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M].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德育渗透论文参考资料:

德育论文题目大全

班主任德育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高中德育论文

德育工作论文

德育论文范文

汇总,此文为一篇关于德育渗透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内高班和人格和德育相关德育渗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