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新常态类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和新常态下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类论文例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新常态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1-28

《新常态下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本文是关于新常态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和常态和农业和试论新常态相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三农”工作的主线.农产品去库存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直接原因,农业缺乏竞争力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原因,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供给学派以及农业发展理论的有机结合.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三条主要路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形成现代农业生产主体;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推动产业融合,形成现代农业全新业态.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现代化;新常态;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7)06-0025-07

收稿日期:20170224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17.06.04

基金项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6CBY015)

作者简介:陈龙(1988—),男,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引言

2015年11月总书记首次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迅速引发了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广泛共鸣.2015年12月底,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2016年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2017年一号文件对农业供给侧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发展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窗口期,处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和农业深层次矛盾凸显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我国农业能否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性任务,目前学术界和实践部门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莫衷一是,甚至出现了对政策的误解,影响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集中体现在将结构性供给侧改革理解为利用行政手段解决一切问题的“异化”思维和将所有工作都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泛化”思维.因此亟需明晰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和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归结起来就是,我国为什么要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和怎么改的三大核心问题.

一、我国为什么要进行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一方面,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粮食生产连续跨越2个千亿斤台阶,连续3年稳定在12 000亿斤以上;另一方面,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了年均95%的增速,并连续6年实现了“两个高于”,城乡收入差距也在逐渐缩小[1].农业发展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其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也日益暴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局面.一方面,我国的粮食生产量已经实现了“十二连增”,而与此同时,粮食进口量也接近了15亿吨,创历史新高[2],出现了“国产粮食入库,国外粮食入市”的局面,库存高在所难免.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种依赖大量进口的困境将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巨大的影响.

2.我国的农业发展呈现“双灯限行”“双板挤压”的态势.“双灯限行”就是农业发展遭遇了资源和环境约束的瓶颈.我国人均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都十分贫乏,再加上长时期的粗放式使用和管理,导致农业发展受土地、水资源等资源约束趋紧,农业资源亮起了黄灯.我国的化肥、农药滥用现象严重,不仅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也带来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双板挤压”就是农业发展受到了农产品“天花板”和农产品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农产品“天花板”是指国际大宗农产品的和我国部分农产品之间的倒挂,国外部分农产品的到岸完税仍然低于我国农产品,这使得我国农产品上涨的空间几乎封闭.农产品成本“地板”是指因土地租金和劳动力成本的逐渐提高以及化肥、农药、农机、农膜等投入越来越多,导致农业生产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双灯限行”“双板挤压”的态势制约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消弱了我国农业的竞争力.

造成以上两种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集中在供给侧.需求管理只能解决短期的问题,而只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够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

(一)农产品去库存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直接原因

由于国内国际大宗农产品出现倒挂,造成“国产粮食入库,国外粮食入市”的困境.由于长期实行政策性保障收粮政策,粮食库存严重.2013年政策性收购粮食为083亿吨,2014年增加到125亿吨,2015年更是增加到了180亿吨,几乎比上年每年增加50%.以玉米为例,目前我国玉米的库存量高达23亿吨[2].农产品高库存不仅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考验着农产品的储存和销售,造成供需失衡,如何去库存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直接原因,换言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科学合理的去除农产品高库存.

(二)农业缺乏竞争力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原因

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出现的供需情况可以概括为“多的多、少的少”,大宗农产品普遍过剩,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一方面,在我国出现了大范围的橘子、香蕉、苹果等农产品滞销的情况,玉米等农产品出现断崖式下跌,大量的农产品出现了“价低难卖”的局面,导致农民出现“丰收的悖论”,即增产不增收;而另一方面,出现了疯狂的海外热潮,即使一些农产品高得离谱,也被一扫而空.这种供需失衡的情况充分暴露了我国农业竞争力疲软,无论是在大宗农产品上,还是在高端农产品质量上,我国农业和西方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提升我国农业的竞争力,以提升有效供给.

(三)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关键.我国目前农业呈现粗放式经营,农业生产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问题严重,同时农业生产人力资本缺乏,出现“老人农业”和“妇女农业”,再加上土地规模小,新型经营主体发育不足等原因导致农业生产方式不可持续.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就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

农业需求管理政策主要针对短期问题,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着眼于长期问题,解决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我国农业发展目前出现的供需不平衡、不匹配、不协调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方式.以传统工业模式的思维,拼资源消耗发展农业生产已经不能适应生态文明时代的需要,高耗水、高施肥等粗放式生产,不仅加剧了资源的紧张,也造成了生态的退化和环境的污染,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在越来越重视产品质量的社会,这种粗放式的农业发展模式注定缺乏竞争力.因此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新的要素红利,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农业生产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从这4个方面考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且正逢其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农业发展的关键和重中之重.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改什么?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那么农业供给侧改革主要改什么,“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供给侧改革的任务在农业领域究竟如何体现?笔者认为从供给侧的角度看,我国农业发展主要存在着四大失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解决好这四大失衡.

(一)农业要素市场失衡,农业要素配置扭曲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重要任务就是“去成本”.当前农业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就是农业生产要素错配.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要素投入主要是土地、劳动力和化肥、农药、水资源以及种子等.从土地租金看,目前我国大部分农业土地流转租金在每亩600~800元,甚至有的地方土地租金有上千元之多,而同时期美国每亩的土地租金大概只有100元人民币.随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就业领域的转移,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成本也在不断攀升.目前单日农业雇工成本基本在80元以上,有的地方甚至达到100~200元[2].我国农业生产往往大范围使用化肥农药,再加上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导致农业成本高,农业竞争力低.造成这种高成本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农业要素供需受计划经济思维影响,主要由政府调节,政府定价,市场机制不完善,导致扭曲,资源配置不合理.

(二)农产品市场失衡,农业产品供需错配

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出现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大宗农产品出现了严重的供给过剩,另一方面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供不应求.近几年以玉米为代表的农产品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下跌,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低端农产品出现恶性竞争,而高端农产品却严重缺乏有效供给,出现了海外和进口热潮,这表明我国在农产品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供需失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创新不足外,也与我国农业政策体系不完善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农产品市场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要去低端农产品库存,另一方面要补齐高端农产品,特别是绿色、有机农产品供给的短板.

(三)农业产业链失衡,农业产业体系梗阻

我国农业低端农产品过剩以及存在的“三量齐增”现象,表明我国缺乏一个高质量、有效率的农业供给体系.从全球农业发展的趋势看,农业竞争已经从单个农产品、产业的竞争转到农业产业链和产业链融合的竞争.我国的农业产业体系由于长时间追求粮食的持续增产,过分强调农业生产环节,而对农业产前和产后环节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不够.一方面,我国农业产业链延伸不够,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和初加工,导致农产品附加值比较低;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不够,产业链比较单一.一二三产业融合是目前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并经过实践的检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的农业产业体系在这两个方面都出现了失衡,导致农业产业体系出现了梗阻.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打通农业产业链之间的梗阻,提高产业链之间的耦合,提高产业体系的效率和质量.

(四)农业生产主体失衡,农业人力资本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主体仍然是以小农为主,且大部分是老人和妇女,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在外打工,在未来我国的“老人农业”已经很难支撑农业发展,因此产生了对未来“谁来种地”的担忧.研究表明,为改变这种局面,国家开始对土地制度进行深化改革,土地流转成为一种趋势,在实践中也产生了许多新型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但是目前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仍存在很多困难,还未能成为生产的主体.农业的现代化需要较高的人力资本配套,这就需要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补齐农业经营主体人力资本的短板.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

理论基础有哪些?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对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路径研究基本是从当前农业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相对应地提出比较泛化的改革意见,主要针对农业要素效率提高、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体素质提高等方面,核心举措是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制度和科技创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缺乏针对性和切实可行改革措施的原因在于缺乏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基础的研究.目前,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意见:江维国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依据是萨依定律和供给学派理论[3];许瑞泉认为经济增长理论是构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框架的依据[4];韩一军认为应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关于供给学派和萨伊定律,笔者曾详细比较了中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异同点,指出供给学派的理论不能指导当前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笔者认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批判吸收新供给学派的理论主张,同时结合农业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前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统.此类学者坚持认为在我国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必须坚决反对新自由主义的理解和思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6].我国推进供给侧改革,既不能回到传统计划经济的老路,也不能接受新自由主义特别是供给学派的主张,走资本主义的道路.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视角解读供给侧改革[7].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坚持矛盾分析和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公有主体的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基本的原则.(1)要坚持以农民为本,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尊重农民意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民是主体,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和经营自主权,要让农民把舵,政府主要是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2)要坚持公有主体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存在所谓的“产权神话”,不存在“农地私有一抓就灵”,不能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名,行私有化之实.(3)要坚持政府和市场共同发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是盲目地引进市场,而是政府和市场都不能缺位,政府运用好供给侧改革五大政策是保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的关键.(4)坚持矛盾分析法,抓主要矛盾,有重点、有层次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农业的主要矛盾是农产品供给不能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多样化、个性化、层次化的需求以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农业生产方式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矛盾.

(二)新供给学派视角下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供给学派是当前我国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学派,集聚了贾康、刘伟、苏京春、苏剑等一大批学者,在国内学术界影响较大.新供给学派在传统供给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信息及行为经济学基础上形成了“五维一体化”的理论框架[8],认为制度、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五大财富源泉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新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主要围绕解放供给约束,包括资源约束、资本约束、技术创新约束和制度创新约束、人口数量及流动约束,让人口、制度、资本、资源、技术等五大财富源泉充分涌流[9].

新供给学派的理论主张为农业供给侧如何实施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思路.从新供给学派的观点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释放供给的束缚,而释放农业供给侧束缚可以从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等多方面入手.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资源日趋紧张,传统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正在消失,农业发展在供给侧遭遇瓶颈,农业供给侧改革就是要释放新的红利,即通过深化农业改革,释放制度红利,推动“斯密增长”;通过创新驱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释放创新红利,推动“熊彼特增长”;通过人力资本投资,释放人力资本红利,推动新型“库兹涅茨增长”.

(三)农业发展理论视角下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渡时期.一方面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已经基本被淘汰;另一方面,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还远未形成,有学者将此过渡时期称为“工业化农业”发展阶段[10].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学术界存在着两类农业发展理论,一种是外生农业发展理论,另一种是内生农业发展理论.

外生农业发展理论以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为基础,认为农业现代化取决于劳动力非农转移所引起的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国家政策等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该类观点将农业本身视为一个弱势产业,农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农业以外,离开了工业化、城镇化的拉动以及政府的保护性政策等推动,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故称外生农业发展.内生农业发展理论则将农业视为一个具有内生发展动力的产业,人力资本是农业内生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实现农村人口的人力资本代际优化,培育现代农民.

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仍然是农民过多,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还没有完成的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仍然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已经出现了生育率下降和人力资本水平提升的局面,农村人口代际优化的趋势已经逐渐明显,但总体上看,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和城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想实现人口数量红利向人口质量红利的转变,就必须加强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深化.

农业发展理论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视角,即农民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担当者和首要受益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是农民,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要更好地实现农民的非农就业转移,另一方面要更好地促进农村人口代际优化.

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怎么改?

通过上述理论分析,结合当前我国农业存在的四大失衡,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去库存,去低端农业供给的库存;重点任务是降成本,提升农业生产的报酬率;核心任务是补短板,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去库存的核心是推动农业产业融合;降成本的核心是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补短板的核心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形成现代农业生产主体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农民为生产经营单位的发达产业,农业的现代化必然伴随着现代农民的成长[11].现代农业生产需要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农民,现代农民是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之所以出现农产品结构失衡、农业产业体系梗阻、农业生产要素错配等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传统小农的人力资本水平与农业现代化水平不匹配,使得农业生产锁定在较低水平的均衡.以养猪业为例,目前我国养猪业呈现产能过剩严重、生产效率低下、低品质生产资料同质化竞争等一系列供给侧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养殖人员素质不高,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不够.导致其生态意识、现代化管理水平以及创新能力都不足于满足当前养猪产业的发展需要,缺乏精英养殖人才,养猪业只能被锁定在低水平均衡.

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要务是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形成现代农业生产主体.一方面要继续推动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业人口的人力资本投资.具体举措有:(1)完善农民工就业机制,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提升农民非农就业的报酬;(2)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消除农民进城的障碍,降低农民市民化的成本;(3)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开展学校教育、社会培训等多种形式的职业农民培训;(4)改革教育制度,逐步实现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居民子女同等的入学教育待遇;(5)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传统的“人均不足3亩,户均不足10亩”的小农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无论是抵御市场风险,还是使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服务规模和产业规模,多路径提升规模经营水平.要积极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各类农业服务组织,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要发挥好农技推广机构、供销合作社、农垦企业等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作用,多元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体措施主要有:(1)尊重农民的意愿,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利用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搭建的交易平台,形成稳定的土地流转关系,实现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2)创新农村融资机制,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差异化需求,提供专门的、多样的金融产品.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立专门的农业保险产品,拓展农业保险的品种和覆盖范围,有效分担农业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时认真落实关于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税收优惠和减免政策,并注重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的税收优惠力度.(3)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成为紧密的利益联结体,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和合作,实现农业生产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严格执行利润返还和收益共享,实现经营收益的合理分配.

(三)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现代农业全新业态

我国农产品,如玉米之所以容易过剩,是由于产业链长度和产业链广度不够,农产品形态单一且附加值不高,缺乏竞争力.根据国外的经验,农业生产可以有效地与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等融合起来,实现农业产业的“接二连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现代农业全新业态.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笔者认为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模式可以有如下模式:(1)实现农业内部有机融合.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发展高效、绿色农业.(2)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融合.从建设种植基地到农产品加工制作、到仓储智能管理、市场营销体系打造,再到农业休闲、乡村旅游、品牌建设、行业集聚等,形成一条龙发展的农业全产业链.(3)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融合.可细分为3个类别,分别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基础产业链,实现3种不同类型的产业链延伸.(4)实现农业功能拓展融合.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旅游村镇或乡村旅游示范村,积极开发农业文化遗产,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学校.(5)实现科技渗透发展融合.大力推广引入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优良栽培模式等,实现现代先进科技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6)实现产业集聚型发展融合.以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为主要抓手,以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提高为基础,推动农业产业品牌化发展.

五、结语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下农业工作的核心和重中之重,是解决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存在问题的关键.找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解决好为什么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以及怎么改三大难题,就可以有效地完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任务.本研究认为:农产品去库存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直接原因,农业缺乏竞争力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原因,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要扭转农业要素、农业产品、农业产业链、农业生产主体四大失衡,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创新农业生产新业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供给学派以及农业发展理论的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原则,新供给学派提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方法,农业发展理论提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视角. 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路径是:第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形成现代农业生产主体;第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第三,推动产业融合,形成现代农业全新业态.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改革过程.笔者的拙见只是提供了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方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具体的改革路径还要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改进.

参考文献:

[1] 一号文件起草组. 农业供给侧改革在路上(政策解读·关注一号文件)[N].人民日报,20160128(2).

[2]本刊编辑部.三农专家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2):115118.

[3]江维国.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4):1519.

[4]许瑞泉.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J].甘肃社会科学,2016(6):178183.

[5]韩一军,姜楠,赵霞,等.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理论架构及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3440.

[6]邱海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1):204207.

[7]丁为民.供给侧改革的实质、路径与实现条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1):207211.

[8]贾康,苏京春.五维一体化供给理论与新供给经济学包容性边界[J].财经问题研究,2014(11):39.

[9]滕泰. 以“新供给主义”推进深层次改革[N].经济参考报,20130307(1)

[10]郭剑雄.人口生产转型与内生农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6.

[11]张彤璞, 郭剑雄. 选择集视角下现代农民成长的困境与出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3542.

新常态论文参考资料:

新课程编辑部

新课程刊物

新经济杂志

新课程导学期刊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

农村新技术杂志

总而言之:此文为一篇大学硕士与新常态本科新常态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常态和农业和试论新常态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