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古诗词类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跟摭谈高考古诗词鉴赏之逆向推导法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古诗词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1-28

《摭谈高考古诗词鉴赏之逆向推导法》

本文是古诗词类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跟摭和逆向推导法和谈高考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通过查阅近两年全国统一卷的古诗词鉴赏,我们不难发现出题人所考查的对象大多是中学阶段很熟悉的诗人或者词人,也就是说重在考查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迁移能力.鉴于这种考查“熟悉”知识的方式,考生可以用“逆向推导法”从出题人的出题思路进行反向推导,有效地提取选择题干和注释的相关信息,然后对诗词进行历史情境还原,可以进一步地理解诗词的主题及思想情感,从而进行有效地答题.

关键词: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逆向推导法”;还原历史情境

考查近两年的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笔者发现在高考题诗歌鉴赏中,考查的对象大多是平常很熟悉的诗人(诗词当然是课外的).比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李白《金陵望汉江》(卷Ⅰ),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卷Ⅱ).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卷Ⅰ),苏轼《送子由使契丹》(卷Ⅱ),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卷Ⅲ).还有一些地方考卷同样是采用以上选题之法,在此不一一列出.

可以看出,出题人的目的很明确,主要是考查考生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结合能力,即知识的迁移能力,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这样既能够避免有考查生僻知识之嫌,又能有效地作为“指挥棒”引导平时的教学工作,也能在考场上暂时缓解考生的紧张心理(或许是出于人性化的考虑).从应试之道出发,我们可以利用这样“人性化”的出题思路,以“逆向推导法”从出题人的角度,即由问题到主题,进行有效地提取考题信息,并根据信息进行历史情境的还原,理解诗词的主题思想及情感.其中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对诗歌进行历史情境还原,其实就对诗词出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所表现的思想主题与情感进行“还原”,并创造性地进行叙述和描写.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用于“情境”性较强的诗词解读.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逆向推导之法与历史情境还原法的结合,需要考生熟练掌握课内知识(重视语文课堂)以及还原叙述历史情境的能力,还要在掌握一定的解题技法之后,方能熟能生巧.方法可分为五步,简介如下:

1.先看选择题的枝干,获取有效信息.(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提取有效信息的时候,心中得留个“?”,不可完全当真.因为在还未确定正确选择项之前,一切信息仅供参考.)

2.再看简答题的题干,争取再次获得有效信息.

3.然后看注释,对其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提取.

4.再根据以上提取的有效信息,还原历史情境,并理解诗歌主题及思想情感.

5.最后根据要求作答.

现在以近期高三课堂训练的一套高考模拟试题为例进行分析,以饷读者.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曲江①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②,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③,苑边高冢卧麒麟④.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进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②麒麟:传说中的瑞兽,此指冢边石塑之麒麟.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CE)(5分)

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而且是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一片花飞不减春”表现出诗人不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惆怅,此处“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紧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句中的“且看”是只管看之意,“莫厌”是推辞之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行乐的愿望.

D.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虚字的运用,更有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

E.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

2.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中诗人“细推”的哪些“物理”?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答案:CE(选C给3分,选E给2分.选其他项不得分.)

【解析】C项对词句的分析有误.“且”是姑且、暂且,并非“只管看”;“莫厌”是莫厌烦,并非“不推辞”.诗人没有“只管看”“不推辞”的率性行为,看花和饮酒的举动在这里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无法挽回的悲哀,不能说尽情行乐.E项,刘诗的景象不是荒凉破败,与本诗中的江上小堂苑边的景象不同.

2.物理:①春有始末,花有荣枯.②家国有盛衰,人事有兴亡.(2分)思想感情:诗歌表面上写诗人感到世间万物无常、得失难料,不思留恋官位荣华,而欲抛开世俗束缚、及时行乐(2分);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这种旷达之语背后的有志难申、报国无门的悲哀.(2分)

二、“逆向推导法”解题顺序

(一)先看选择题的枝干,获取有效信息.

根据“逆向推导法”,从枝干信息逆向推导出题人的出题思路:

1.首联:出了选项A和B,有效信息为:(由A选项得出)时间是在暮春时节,且“风飘万点”,诗人杜甫因“落花时节”不仅产生了伤春之愁,而且有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由B选项得出)诗人有不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惆怅;并且语言锤炼堪称经典,诗中“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之妙.

2.颔联:出了选项C和D,有效信息为:(由C选项得出)杜甫还在此时“饮酒”,并且开怀畅饮,目的是为了“珍惜春光、尽情行乐的愿望”.对此信息,我们应引起警惕:首先,杜甫以忧国忧民著称,是一个追求及时行乐的诗人吗?其次,在结合注释的信息之后,再作出判断.(由D项得出)艺术技法上用了“且”“莫”等虚字,更有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

3.颈联:出了选项E,提取的有效信息为:“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至于判断是否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我们心中应先打个“?”.在整首诗歌阅读鉴赏完毕之后,我们才能完全作出判断.

在此,从出题人的角度出发,前三联都考查过了.我们不禁要追问,那还有“尾联”呢?继续往后看,原来“尾联”的考查点在简答题里.

(二)再看简答题的题干,争取再次获得有效信息.

首先,这个步骤有时能提取有效信息,有时却毫无所获,当视题型而定.

从本首诗看,出题人在此漏出了一点“破绽”,或许是故意留下的.比如“物理”二字,有一部分学生还真不能理解“物理”的意思.此处明确解释为,“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这个信息是非常关键的,是理解诗文的关键,更是做简答题的关键.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时候简答题的答案就出现在选择题的枝干里,那就要看你的选择、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了.比如:选择题A项中的“伤春之愁”“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选项C中“诗人珍惜春光、尽情行乐的愿望”(反用,因为此项是反语);选项D中的“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等等.这些要点不就是简答题的第二问“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的答案吗?

其实,这种方法运用到高考题中依然有效,比如2017年全国(卷Ⅰ)问答题第15题的第二个答案就是选择题的A项的内容.

(三)然后看注释并分析其中的关键信息.

分析“注释”得知,在安史之乱后,老杜因言被贬.考生再联系老师关于杜甫的专题讲解,得知老杜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个忧国忧民的儒家读书人.由此可以推论:当时的老杜心中肯定是有些郁结,有些激愤的.那么可以初步判定,尾联“须行乐”,就是一句反语,是激愤之词.

(四)还原诗歌历史情境,并理解诗歌主题及思想情感.

根据对选择题枝干和注释的分析,从而提取的有效信息,考生就基本可以还原杜甫当年在曲江的历史情境:在安史之乱之后,杜甫本抱着一颗忠君报国之心,结果因言获罪.在一个暮春时节,落花在风中飞舞,老杜在曲江池感时伤怀,并“开怀畅饮”.老杜明明知道酒入愁肠愁更愁,酒多伤人啊,但是依然不停地举杯!他看着曲江边有一小屋,还有翡翠鸟辛勤地筑巢,多么的惬意;又再看看那边苑林里的荒冢,曾经的英雄人物只剩一抔黄土,唯有那守墓的麒麟雕塑尚在,是多么的荒凉破败.他心里无比的痛苦,自己的追寻到底是为了什么?时有春秋代序,国有盛衰兴亡,人生得意须尽欢,一切虚名都是浮云,不能让它再绊住我向往自由的灵魂呵!(可是,老杜不是李白,他做不到啊,只能把内心的苦辛付诸满纸的“沉郁顿挫”吧!)

(五)最后根据要求作答.

需要提醒的是,以上一切的判断都只是初步地提取信息,必须要经过以上四个步骤之后,才能开始答卷.切不可“拿着半截就开跑”,造成信息提取不完整,乃至作出错误的判断.

先做选择题:根据第三步的分析,以及第四步的信息确认,基本可以判断选项C是错误的.原因如下:“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是老杜的反语,是激愤之词.选项E,考查的是审题和文意理解.考生只需比较“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即可.两句确实都是以小见大,也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但是,刘禹锡的那句却没有“荒凉破败”之景象.所以,选项E是错误的.

再做简答题,第一问“诗人‘细推’的哪些‘物理’?”先根据题干“细推”的定义进行演绎,再根据第一步对选择题枝干A和E的信息提取,就可以得出答案:第一是自然世界的“春有始末,花有荣枯”;第二是引申意义“家国有盛衰,人事有兴亡”.

第二问,根据选择题枝干A、C、E所提取的有效信息,再联系最后对诗歌的理解,就不难得出作者“思想感情”的答案:诗歌表面上写诗人感到世间万物无常、得失难料,不思留恋官位荣华,而欲抛开世俗束缚、及时行乐;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这种“旷达之语”背后的有志难申、报国无门的悲哀.

三、小结

总之,高考古诗词鉴赏之“逆向推导法”主要是从捕捉出题人的思路入手,寻找出题人有意或者无意留下的“漏洞”.从选择题枝干提取“有效信息”的办法其实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概率大小取决于考生对课内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把熟悉的知识迁移到课外知识鉴赏的能力.这种方法关键在于“逆向”与“推导”二者之间的有效结合.而还原历史情境的过程就是进一步地利用“逆向推导”的有效信息,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内蕴.两种方法相辅相成,合理互助就是高考诗词解读有效进行的应试之道.不过,所有的方法都是建立在熟能生巧的基础之上的,对于平时不努力积累、也不经常练习的考生而言,什么方法都是不管用的.

(作者单位:重庆市育才中学)

[责编张勇]

古诗词论文参考资料:

回顾述说:上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摭和逆向推导法和谈高考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古诗词本科毕业论文古诗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