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生命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与走出抑郁中孤独绝望重新获得生命的力量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生命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3-16

《走出抑郁中孤独绝望重新获得生命的力量》

本文是关于生命学士学位论文范文与走出抑郁和生命的力量和孤独绝望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疾病篇

导致抑郁的病因不明

可能是多方面的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迄今抑郁症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抑郁症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病前性格特征,如抑郁气质.成年期遭遇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导致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发作的重要触发条件.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抑郁症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抑郁症可以表现为单次或反复多次的抑郁发作,以下是抑郁发作的主要表现. 1.心境低落 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仰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 2.思维迟缓 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 “脑子像涂了一层糨糊一样”.临床上可见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交流无法顺利进行. 3.意志活动减退 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临床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严重时连吃、喝等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都不顾,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称为“抑郁性木僵”,但仔细精神检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郁情绪.伴有焦虑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顿足或踱来踱去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发绝望的念头,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 “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会使自杀企图发展成自杀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4.认知功能损害

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警觉性增高、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认知功能损害导致患者社会功能障碍,而且影响患者远期预后.

5.躯体症状

主要有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躯体不适的体诉可涉及各脏器,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病前躯体疾病的主诉通常加重.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这对抑郁发作具有特征性意义.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体重减轻与食欲减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数患者可出现食欲增强、体重增加.抑郁症的检查与自我评测

对疑为抑郁症的患者,除进行全面的躯体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外,还要注意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迄今为止,尚无针对抑郁障碍的特异性检查项目.因此,目前的实验室检查主要是为了排除物质及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症.有2种实验室检查具有一定的意义,包括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DST)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抑制试验(TRHST).

如果不愿意到医院接受检查,你也可以通过以下这个简单的自评表进行评测,如果分数值偏高,还是建议到医院接受系统的治疗.

自评表

填表注意事项:下面有二十条文字,请仔细阅读每一条,把意思弄明白,然后根据您最近一星期的实际情况选择:A没有或很少时间;B小部分时间;C相当多时间;D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

1.我觉得闷闷不乐,情绪低沉;

2.我觉得一天之中早晨最好;

3.我这一阵总是哭出来或觉得想哭;

4.我晚上睡眠不好;

5.我吃得跟平常一样多;

6.我与异性亲密接触时和以往—样感觉愉快;

7.我发觉我的体重在下降;

8.我有便秘的苦恼;

9.我心跳比平时陕;

1 0.我无缘无故地感到疲乏;

1 1.我的头脑跟平常一样清楚;

12.我觉得经常做的事情并没有困难;

1 3.我觉得不安而平静不下来;

1 4.我对将来抱有希望;

1 5.我比平常容易生气激动;

1 6.我觉得作出决定是容易的;

1 7.我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有人需要我;

18.我的生活过得很有意思;

1 9.我认为如果我死了别人会生活的好些;

20.平常感兴趣的事我仍然照样感兴趣.

计分:正向计分题A、B、C、D按1、2、3、4分计;反向计分题按4、3、2、1计分.

反向计分题号:2、5、6、1 1、12、14、1 6、17、 18、20.

总分乘以1.25取整数,即得标准分,分值越小越好,分界值为50.抑郁症的治疗

有人对抑郁症患者追踪1 0年的研究发现,有75%—80%的患者多次复发,故抑郁症患者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发作3次以上应长期治疗,甚至终身服药.维持治疗药物的剂量多数学者认为应与治疗剂量相同,还应定期门诊随访观察.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本病复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防复发.

1.治疗目标

抑郁发作的治疗要达到三个目标: (1)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关键在于彻底消除临床症状; (2)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3)预防复发.

2.治疗原则

(1)个体化治疗; (2)剂量逐步递增,尽可能采用最小有效量,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少,以提高服药依从性; (3)足量足疗程治疗; (4)尽可能单一用药,如疗效不佳可考虑转换治疗、增效治疗或联合治疗,但需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5)治疗前知情告知; (6)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 (7)可联合心理治疗增加疗效; (8)积极治疗与抑郁共病的其他躯体疾病、物质依赖、焦虑障碍等.

3.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中度以上抑郁发作的主要治疗措施.目前临床上一线的抗抑郁药主要包括选择性5-羟圣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代表药物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5-羟圣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代表药物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代表药物米氮平)等.传统的三环类、四环类抗抑郁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由于不良反应较大,应用明显减少.

4.心理治疗

对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抑郁发作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需合并心理治疗.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治疗、婚姻和家庭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等,其中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已经得到公认.

5.物理治疗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物理治疗手段——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治疗,主要适用于轻中度的抑郁发作.

6.食物治疗

深水鱼:研究认为,鱼油中的脂肪酸可产生常用抗忧郁药如碳酸锂的类似作用,使人的心理焦虑减轻.

香蕉:香蕉含有一种称为生物碱的物质,可以振奋精神和提高信心.而且香蕉是色胺酸和维生素B6的最好来源,这些都可以帮助大脑减少忧郁情绪.

葡萄柚:葡萄柚不但香味浓郁,更可以净化繁杂思绪、提神醒脑;其所含的高量维生素C,不仅可以维持红细胞的浓度,增加抵抗力,而且是参与人体制造多巴胺、肾上腺激素等“兴奋”物质的重要成分之一.

菠菜:菠菜除含有大量铁质外,更有人体所需的叶酸.人体如果缺乏叶酸,则会导致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和早老性痴呆等.研究发现,那些无法摄取足够叶酸的人,5个月后都无法入睡,并产生健忘和焦虑等症状.

樱桃:研究发现,樱桃中有一种叫做花青素的物质,可以减少炎症.专家认为,吃20粒樱桃比吃阿司匹林更有效;有报道指出,长期面对电脑工作的人会有头痛、肌肉酸痛等毛病,也可以吃樱桃来改善状况.

大蒜:德国一项针对大蒜对降低胆固醇功效的研究,调查问卷发现,吃了大蒜之后,人感觉不易疲倦、焦虑减轻、不容易发怒.

南瓜:南瓜能制造好心情,是因为它们富含维生素B6和铁,这两种营养素能帮助身体所储存的血糖转变成葡萄糖,葡萄糖正是脑部惟一的燃料,能帮助人体维持旺盛精力.

低脂牛奶: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让有经前症候群的妇女服用了1 000毫克的钙片3个月之后,3/4的人都变得不太紧张、暴躁或焦虑.低脂或脱脂牛奶是钙的最佳来源.

含硒类食品:英国心理学家们给接受试验者吃了1 00微克的硒之后,受试者普遍反应,觉得精神很好,思绪更为协调.硒的丰富来源有干果、鸡肉、海鲜、全谷类等.复合性的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苏打饼干,其所含有的微量矿物质如硒,能改善情绪.

专家解读篇

王斌:一起聊聊抑郁症

世界卫生组织把今年世界卫生日主题定为“一起聊聊抑郁症”,国家卫生计生委也围绕“共同面对抑郁,共促心理健康”这一宣传主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开展广泛宣传,促进公众对精神卫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心理健康整体的意识,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和预防精神疾病.近期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主要进展情况如下:

精神卫生工作进展

党、国务院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工作.总书记在201 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提出,要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的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做好精神疾病综合管理工作,重点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登记报告和救治救助.2016年底,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个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具体政策措施.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各级卫生计生部门积极开展精神卫生工作.

第一,逐步建立精神卫生服务体系.近年来,各地加大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建设和专业人员培养培训.截至201 5年底,全国共有精神卫生服务机构2936家,开设床位数43.3万张,比2010年(1650家机构、22.8万张)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国有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27733人,精神科护士57591人,心理治疗师5000余人.有90余万人次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呈多元化发展,服务质量逐步提高.

第二,逐步拓展精神卫生工作内容.医疗机构积极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随着群众健康意识提高,因常见精神障碍到专业机构就诊患者的比例显著增加.专业机构适应患者就诊需求,原来是以严重精神障碍诊治为主,逐步加强心理科、心身医学科建设,增加为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医院和医务人员更加关注抑郁、焦虑、失眠等心理问题的识别诊断.还有很多精神卫生专科医院设立了睡眠中心、心理保健中心、心理调适中心等,即便是没有以这些中心名义出现的一些科室,也都对失眠,包括其他一些情绪问题,设立了相应的科室,另外增加了医疗服务的力量.这样的做法就更加适应群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近些年来,我们也看到,社会化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快速发展,为很多来访者提供个性化心理咨询服务,也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力量.

第三,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救治服务.目前,国家将精神分裂症等6种严重精神障碍纳入重点管理,开展患者信息登记、救治救助、随访管理等一系列服务.截至201 6年底,全国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540万例,管理率达到88.7%.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数约占在册患者总数的3/4.

我刚敢于提到的是6种疾病,还有一部分是除了精神分裂症以外的其他的严重精神障碍.近年来,我委会同综治办等有关部门,出台“以奖代补”的政策,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责任.指导各地整合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推行“一站式”服务.这种“一站式”服务,实际上就是把人社部门、卫生计生部门、民政部门的一些针对患者的医疗保障措施整合在一起,方便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救治水平也不断提升.

第四,开展精神卫生科普宣传.近年来,各级卫生计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以“心理健康社会和谐”为主题,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随着宣传活动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公众人士、专业人员、患者也都参加到我们的宣传活动中来.各地电视媒体制作了多种题材、形式多样的电视节目,也包括我们的网络媒体,制作了各种各样、形式多样的视频节目,来传播心理健康的理念,讲解心理健康精神卫生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有些患者经治疗康复后,也通过我们的网络、电视节目等分享自己的患病经历、体会和康复的过程,来引导公众正确认识这些心理疾病,这些患者的现身说法也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和欢迎.

全国很多地方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都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活动,很多专家通过网络进行讲座,另外开展了很多群众性的科普宣传.这样一些宣传的形式在近几年来和精神卫生相关的宣传日里也呈现了多样化发展,大家积极性都非常高.

近年精神障碍主要趋势

2012至2014年,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40余家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和高校专业人员,开展了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及卫生服务利用研究.这项研究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分析和描述了我国主要精神障碍现状及流行趋势,这个研究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的团队作为牵头单位,主持了这样的研究.

一是以抑郁障碍为主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在这儿我想略做一个解释,精神障碍是个相对来说比较宽泛的概念,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分类标准,精神障碍不等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精神病,对于大家来说,精神病相对来说是比较窄的,实际上精神障碍是个宽泛的概念.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里,包括十大类近400余种疾病.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心境障碍患病率为4.06%.在我们调查里,心境障碍实际主要包括四大类疾病,这里面有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的心境障碍、物质所致的疾病障碍.

在这里面,抑郁障碍里又包含了抑郁症、抑郁障碍未特定、心境恶劣.这就说明精神障碍这一大类疾病的复杂性,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提示,媒体做相关报道的时候,一定要聚焦.精神障碍是有特定内涵和外延的一类疾病,刚敢于我提到的精神障碍并不等同于大家常规想到的精神病,同时精神病还包括很多小类、亚小类.这个过程中,希望大家在我们专家的帮助下,对精神障碍这一大类疾病有科学的认识.

我们这次的调查,心境障碍患病率是4.06%,其中抑郁障碍3.59%,焦虑障碍患病率是4.98%.焦虑障碍在这次调查里包括了8到9种疾病,包括特殊恐惧症、强迫障碍、社交恐惧等等.这样一个结果,应该说高于我们国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部分调查的结果.

专家分析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和工作的节奏显著的加快,公众的心理压力普遍的增加同时,导致了患病的风险也相应的增加.同时,在近几十年来,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就医意愿也提高了,专业人员对精神疾病的识别能力也提升了,这些因素都有关系,这样的患病水平与近年来国际权威杂志发布的部分发达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比,我们国家心境障碍、焦虑障碍患病率低于美国、法国、乌克兰,对于金砖国家来说,我们低于巴西、南非等,当然也低于澳大利亚等这样一些发达的国家.

二是老年痴呆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期痴呆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在65岁及以上人群中,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5.56%,高于我国1 987年以来部分地区调查结果.与人均期望寿命较高的其他国家比较,我们低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水平.

1 987年的调查结果,是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张明园教授在上海地区做了一个有限范围的人群调查,当时他的这个局部调查结果是4.6%,而这次全国调查结果是5.56%.

三是男性酒精使用障碍需引起关注.受各地饮酒习俗、居民饮酒习惯等方面影响,国内各地既往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区酒精使用障碍的患病率差异较大.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酒精使用障碍患病率为1.84%,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与近年来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部分经济发达国家和中等收入水平国家调查结果比较,我国酒精使用障碍患病率处于中等水平.

下一步工作打算

第一,进一步加大精神卫生科普宣传

研究提示,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仍有待提高.公众普遍缺乏精神障碍防治知识,更缺乏主动就医意识.部分居民对精神障碍仍然还有病耻感,担心被周围人群歧视而不愿意求助一些专业的机构和专业的人员.我们非常希望跟媒体朋友们广泛合作,加强交流和合作,一起动脑筋,想办法,多方位、多渠道、多种形式开展精神卫生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呼吁全社会广泛关注抑郁症等相关心理健康的问题,同时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昨天我们结合世界卫生日“一起聊聊抑郁症”的主题,在新华网开展了宣传活动,我们的专家也在这样一个直播活动中,就抑郁症的相关话题进行了专门的讲座,我看了一下网民的评价,评价都非常积极.举办这样一些科普活动,其实就是想让公众充分认识到心理疾病和躯体疾病一样都需要一个科学的认识,都需要增长这方面的知识,尽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能够获得一个更好的结局.

第二,加强重点精神障碍防治

一是重视抑郁症等心境障碍防治.世界卫生组织研究结果显示,由抑郁症等心境障碍造成的疾病负担高于其他精神障碍导致的疾病负担.在我们研究筛查出来的心境障碍的患者中,就是刚敢于提到的我国心境障碍患病率是4.06%.这里面有1属的患者虽不完全符合抑郁障碍诊断标准,也就是刚敢于说的抑郁障碍未特定,但实际上这些患者自我感觉明显痛苦,且影响到了他的社交、就业等社会功能.但是按照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还够不上抑郁症,但实际上他们已经有了持续性的抑郁前期问题.所以,在这个阶段就应该非常非常重视,采取一些专业的帮助,以免发生到抑郁症的阶段.所以,希望媒体朋友呼吁广大公众高度重视抑郁症的预防,在出现抑郁症前期症状时就要积极干预.

二是引导公众科学对待焦虑障碍.焦虑障碍患病率较高,但易被忽视.也就是说我们面对压力的时候,大家总会产生一些焦虑的问题,但是这些焦虑的问题如果不缓解,我们常常也意识不到它,可能会滑向焦虑障碍这样一个疾病的状态中去,所以常常被忽视.

研究发现,实际上很多焦虑障碍的患者表现为躯体的不适,或者躯体疾病的症状.到综合医院或者其他别的躯体疾病的科室反复的就诊,但是也查不出器质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消耗了医疗服务资源,往往还造成误诊.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倡导公众要有意识的关注自己的焦虑情绪,并且积极主动地学会一些调适情绪困扰和心理压力的方法,这样能够及早地缓解焦虑情绪,避免产生焦虑障碍的问题.

三是要加强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服务.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病程多迁延呈慢性化表现,需长期服药治疗.今后一段时间要继续加强严重精神障碍登记报告、救治救助等管理服务,提高患者的报告率、治疗率.四是要关注老年痴呆症防治.考虑到老年痴呆症患病率不断升高的现状,这是一个社会化的问题,随着我们国家老龄化的持续进程,关注老年人,从我们个人、从家庭、从社会的角度,来完善各项健康老龄化的政策,通过采取一些综合性干预,来延缓老年痴呆症病情的发展,仍然还是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五是针对男性青壮年酒精使用障碍患者患病率高的情况,加强科普宣传,倡导限制饮酒等健康生活方式,这也是对社会和对个入负责的表现.在这几方面,我们也结合现在精神障碍患病的趋势,要采取这些针对性的措施. 第三,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我们去年年底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各项措施.在这些措施里,给我们提出了很多要求.

一是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网络.这样的网络是覆盖到全社会的,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当然这需要时间、需要一个过程.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这都是针对上班、上学的.在社区里面,还有很多居民,我们要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来设立心理咨询室.同时我们要大力提倡鼓励社会化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同时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的能力.也就是说,希望我们医疗机构能够更多的有力量的针对常见精神障碍的一些问题开展服务.

二是要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相关专业,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我们还要完善心理咨询师培训内容和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技能操作的考核,进一步提升他们进行心理咨询的实操技能.

三是规范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和人员.我们要考虑组建跨专业、跨部门心理健康服务的专家组,为各地各部门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同时我们要依靠我们的专家组和行业组织,建立行规行约和行业自律制度,共同促进心理健康服务规范发展.

记者问答篇

电视台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给专家的.抑郁症大家都很关注,我昨天看到一个数字说,我们世卫组织有个粗略的统计,说我们国家1/4的大学生曾经出现过抑郁的状况,那么什么人群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患上抑郁的,如果我们怀疑身边的人有抑郁的情况,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或者说我们能为他做些什么?第二个问题给王斌局长,我们国家在精神卫生服务这方面资源是不足的,尤其是临床医护人员的短缺还是比较严重的,在这方面国家卫计委未来有什么打算和措施?

王刚(北京安定医院院长): 我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得抑郁症.从抑郁症发病的一些机制来看,首先是遗传因素.抑郁症是一种遗传相关性疾病,遗传在其中的贡献度大概是百分之四、五十.所以我们关注的第一个人群,就是如果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群,追踪自己的父系、母系这两系,三代之内如果有抑郁症的患者,你就应该关注是不是有抑郁症的风险.

另外,抑郁症第二方面风险因素是外界因素,抑郁症是一种应激相关性疾病,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应激理解为压力.压力的特点就是慢性、不可预测性,这个压力可能在你身边持续存在,而且难以预测、无法掌控,这种压力类型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

还有一些因素,比如说一些负性的生活事件,生活里发生的一些不愉快的事件,而且这类事件往往有一个特征,都是以丧失为特征,比如丧失了感情、家庭、婚姻,丧失了财富、职业,丧失了亲人,等等.所以,以丧失为特征的这一类心理因素影响比较大.

还有一个因素,大多数的心理疾病,男女的发病比例是相当的,但是抑郁症,女性是明显高于男性的.我们说,这些因素都是抑郁症相关的一些风险因素.除此之外,可能伴发的一些具体疾病等等,也会使抑郁症的风险增加.

抑郁症首次发作的人群一般集中在30岁上下.另外如果再考虑其他的因素,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世界各国结论大体一致,就是经济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相对比较低的人群可能患抑郁症的比例风险更高一些.

王斌(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副局长):关于精神卫生人才短缺的问题,这几年来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像我刚敢于通报里提到的,201 5年我们精神科的人数、精神卫生机构的数量、护士的数量包括床位数,跟20 1 0年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也是我们这么多年来积极努力结果.现在我们仍然还在积极解决人才短缺问题,比如说推动综合医院设立精神科、心理科、身心医学科,还包括很多中医院也设立了中医心理科、中医科情志科等,这都是我们这几年在精神卫生综合考核、综合评估工作中积极推动的一项很重要内容.

针对人才培养,我们这几年做了一些工作,国家卫计委和教育部共同推动临床短缺人才的建设,比如我们这几年积极推动了一些医科大学设立临床医学精神卫生方向本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应该说已经有十几个大学设立了精神卫生本科招生的计划.这样一个人才培养的力度,在今后几年我们会有更多的精神卫生方向的专业人才的产出.

针对临床心理这块,我们现在也希望积极的和教育部共同合作,加大临床心理专业人才培养,也就是说怎么让心理治疗人才的发展更加专业化,也就是说在综合大学里,心理学科下面,有临床心理学科的建设,有了这样的学科建设,才能培养出更多专业化临床心理的人才,我们才能够和现在医疗机构的心理治疗相关工作相衔接.这些工作仍然都在积极的推动中,不久的将来就会有积极的进展,逐步地缓解我们人才短缺的情况.

健康报记者:主要有三个问题想问专家.在座的同行可能都会遇见相似的情况,就是即将交稿的时候会出现一种焦虑,我想问一下到底什么是焦虑障碍,它的分类是怎么样的,或者说它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第二个问题,流动人口下精神障碍的管理是如何管理的?第三个问题,在公立医院改革的状况下,精神专科医院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样的?

祝卓宏(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 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关于焦虑.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有焦虑,就像我们坐在这里有一定的压力,会产生焦虑的情绪.今天的话题里谈到了,世界卫生组织今年主题“聊聊抑郁症”,聊抑郁症的时候,一般都会想到焦虑,因为焦虑和抑郁往往混合在一起的,抑郁是过去的事情走不出来,焦虑是对未来的担忧.焦虑障碍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精神障碍,同时会伴有一些身体的表现,特别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这就不是平常你交稿有压力产生的焦虑情绪了,比如有的人会出现严重的心慌、出汗、手抖,甚至出现尿频尿急,甚至有人出现腹泻等等躯体的表现.

另外是肌肉的紧张及运动型不安,有的人紧张得不得了,到门诊的时候有的是肌肉发抖的,在特别紧张的时候有时候会出现肌肉的抖动.关于焦虑障碍,刚敢于王斌局长在报告数据的时候,大家也注意到,患病率还是比较高的,达到了4.98%,接近5%.我原来在301医院工作,门诊上经常会诊的病人中,焦虑障碍也是占了一大部分,特别是经常到心血管病房会诊的.为什么到心血管病房会诊呢?因为不少焦虑障碍患者会被误诊到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当作心梗,送到了心内科.

焦虑障碍分类上来讲,主要分为慢性的、急性的.慢性我们称为广泛性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实际上就是一个人没有明确的指向担忧什么,但是总是不停地担忧,他可能一会儿担忧孩子学习,一会儿担忧老公在外面出差会不会有什么问题,有时候担忧父母的身体、担忧自己的身体、担忧未来的工作等等,同时坐卧不安、睡眠困难等等,这是广泛性焦虑障碍,往往持续时间比较长.这是慢性的.

还有急性的,主要表现为惊恐发作.而这个惊恐发作,非常像心内科的心梗,会表现为一种濒死感,这种濒死感会让患者产生强烈的恐惧,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晕厥、心悸,所以往往他会打120,家人会把他送到急诊,急诊一般就会请心内科专家来检查.但是往往到了医院之后,输上液、输上氧之后很快就正常了,实际上这些人再回家第二天又发病,又来了,这个时候就不敢出院了,就要住院了,住在哪里呢?不会住在心理科,往往住在心内科,再做全面的全身检查,这时就会排除各种的躯体疾病,但是你无法明确诊断,除非请我们心理科或者精神科的医生会诊,我们一会诊,一般几分钟就能明确诊断,因为他发病简直就像复制的一样,一模一样,主要表现为刚敢于说的濒死感、恐惧,对将要再发作的恐惧,同时有的会出现严重的高血压、心慌等等表现.

另外,这种患者要让他直接找心理科他不去,为什么?患者认为不是心理问题,是心脏的问题,是血压的问题,是心脏病啊.但是,他往往在发病之前会有一些诱因的,这些诱因往往是一些生活事件导致的,所以这是惊恐障碍之类的发作,往往持续时间比较短,几分钟、十几分钟、半小时,也有一两个小时的.

还有恐怖性焦虑症之类的,这些和前面的焦虑障碍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是由具体的情景引起的,比如说社交恐怖,站到台上,不能当众讲话,当众讲话会出现脸红、心慌、出汗、紧张,但是在下面看着别讲话他没事,他是在特殊的情境下会产生这种紧张、焦虑的发作.另外还有幽闭恐怖,不能坐电梯,或者不能做核磁共振的检查,到封闭的环境下会发作.另外还有的怕狗、怕蛇,有的怕一些特殊的物品,比如尖锐的剪J1或者针等等恐怖.

另外还有一些焦虑障碍,美国疾病诊断标准里面已经把强迫症从焦虑障碍中单独分出来称为强迫障碍了,原来也归到焦虑障碍里,强迫症是一类比较常见的精神症,主要表现为反复检查、反复洗涤,总是担心不干净的东西,头脑里总是出现一些不好的想法,总是要跟它做斗争,但是又解决不了,这一类的称为强迫障碍.所以焦虑障碍是一组以焦虑情绪、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伴有运动性的不安,肌肉紧张等等这一类的精神障碍.

王斌(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副局长):第二个问题,流动人口里严重精神障碍的管理跟常住人口精神障碍的管理实际上是一样的.最近几年,我们强化了对流动人口中严重精神障碍的管理,尤其是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合作,包括信息的管理,以及病人就诊之后的随访、服药的管理,都是在流入地.在流入地相常住人口要有同样的服药管理的措施和手段.同时,在流出地、流入地之间信息有进一步的关联.

对于流动人口中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其实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情况非常复杂.这几年我们通过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比如现在我们要求在区县这一层,甚至更基层,居委会、社区这一层,我们希望有综治、、民政、卫生、残联等等多部门的关爱小组,这些关爱小组共同发现流动人口里面的患者,同时在发现之后,能够多管齐下,把他们就近管理起来.实际上最终流动人口严重精神障碍管理还是需要多部门合作,同时更需要公众对这些群众的宽容、包容、关爱的氛围,避免他们因为舆论和周围人的歧视不去就诊.所以,营造一个宽松的社会氛围其实更为重要.

王刚(北京安定医院院长):4月8日北京市医改正式启动,北京市医改,主要是三医联动的医改,这里面几个具体的事情,第一个是医药的分开,然后药品的阳光采购,还有规范调整.在整个医改当中,首先对精神疾病患者是有一定的好处,比如药费,通过医药分开以及药品的阳光采购,总体药费下降幅度大概在20%左右.再加上一些规范调整、大型仪器设备的检查费也是相对降低的.这些都是对精神疾病患者带来的一些具体好处.除此之外.北京卫生计生委要求我们这些专科医院为患者推出符合专业特点的一些特色化服务.总之,使患者的看病更加方便,服务更加完善.这是北京市医改的情况.

结合北京市医改,关于未来国家、地区医改方向,比如分级诊疗,这些大型的精神专科医院也是在思考,在医改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定位,应该做些什么.

比如下一步医改肯定围绕着分级诊疗体系的搭建.原来精神疾病的患者,我们说很多精神疾病是需要一个长期的治疗,虽然不一定都终身治疗,但是需要长期治疗、长期关注.原来,大型的专科医院负责“急性疾病治疗”,由于缺乏分级诊疗体系的构建,患者可能直接就回到家里去了.

大型的精神专科医院、二级医院,像北京市各个区县的精神卫生防治所属于这个级别,还有社区,他们的角色定位到底如何,放在一个全病程的疾病管理当中,各自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些原来都并不太清晰的.所以借助医改,借助分级诊疗体系的构建,专科医院要积极地跟下面二级医院、社区医院结合,共同帮助政府搭建精神卫生的疾病管理体系.

除此之外,结合我们自己的医院,我要考虑的可能是专业特色建设中,重点发挥专业特色.患者到医院来,最根本的是要解决问题,精神专科原来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可能有很多亚专科的划分,更细的专业特色的体现还不够,这也是国内很多专科医院努力的方向,就是专业特色的构建.

另外,政府也是在鼓励我们成立专科医联体,以我们医院为例,近期可能启动北京市纵向的专科医联体,跟二级的精神卫生防治所、社区,建一个精神卫生的医联体,专科医院在最顶端,起到引领作用.除此之外,横向的医联体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有很多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焦虑、失眠这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为例,其实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患者并不是在专科医院就诊,而是在综合医院,这里面的因素很多了.刚敢于王斌局长也谈到,要提高综合医院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识别治疗的能力,我们希望通过横向医联体的构建,响应国家卫计委的号召,带动对主要精神障碍的识别和治疗的能力,这也是我们专科医院在医改当中,在未来发展当中,通过构建纵向横向的医联体,至少在专业技术上起到引领作用,这样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国日报记者:资料上写到,我国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540万例,能否介绍一下这些精神患者总体的情况?比如说年龄分布、性别等等情况.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我国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服务的情况?今后打算采取哪些措施?

王斌(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副局长):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一直是精神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刚敢于我提到,截至到201 6年,我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数据库里有540万患者了,男女比例差不多,一点零几比一,这些患者里有3/4都是精神分裂症,这也比较符合精神分裂症相对高发的情况.在这些患者里,贫困率还是比较高的,目前这些患者家庭的贫困率有57.2%.这些患者管理率达到了88.7%.

现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这些患者的随访管理应该已经纳入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里面,这已经成为了全国性的工作.这几年,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首先是多部门协同合作,因为精神障碍患者尤其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卫生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就需要我们多部门的协同合作.而且,我们在20 1 5年启动了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的试点工作.

在试点工作中,我们要求把多部门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建立在离患者最近的社区,包括综治的网格员,包括干警、包括社区医生、残联的助残员,民政干事等等多部门的关爱小组,共同要求他们为患者服务.除了医疗服务之外,还有对生活的救治救助.

在这个基础上,2016年,综治办牵头,对这些患者的监护人又出台了“以奖代补”政策.这些监护人如果能够很好地监护这些患者,到了年底,如果没有一些严重的事件发生,政府会奖励一定的资金.这样的政策,目前已经在全国20多个省铺开了.尽管补助奖励的数量、资金不一样,但是体现出了对这些患者的障碍和关心,对患者的帮助.

还有,对患者实行“一站式”服务,因为现在对患者的保障制度是分散在相关不同部门的,我们要求针对这些患者本身的生活能力,因为病情的问题,生活能力和家庭生存的能力相对来说是比较弱的.再有这么多部门,有一些政策,相关手续是一件麻烦的事情.所以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要提供“一站式”服务,方便患者就诊.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很多地方出台了针对这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一些医疗保障政策,像北京、还有上海,在社区基本上是免费服药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也逐渐增加了对这样一些患者的特殊保障措施,把它纳入到慢病的门诊报销,另外还有一些在医疗救助里面提高相应的补偿比等等,这些也是我们采取的措施.

另外一点,我们也希望能够启动对这些患者社区康复的工作.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慢性病,复发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如何保证患者出院以后,回到社区、回到家能够稳定病情,除了让他坚持服药以外,我想对这些患者的社会功能的康复、人际交往能力的康复,在康复的基础上还有一些就业的需要.

这些功能怎么实现,我们正在积极和民政部共同协同合作,把这些病人社区康复工作服务体系建立起来,让他们出院以后能够有很好的归属,这些都是我们目前采取的措施.刚敢于我也提到了精神卫生服务的资源,现在我们也在加强力量,不断地在医疗机构中强化服务的数量和能力. 人民政协报记者:请问专家,我们现在都知道重度抑郁症肯定是需要服药治疗的,那么轻、中度的抑郁症是否必须得服药治疗?第二个问题,抑郁症能否治愈?治愈之后会不会复发?

王刚(北京安定医院院长):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抑郁症吃不吃药的问题.按照各国抑郁症指南上的说法,轻度的未必需要吃药,可以通过一些心理疏导,通过一些压力管理,通过一些运动调节等等方式,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些方法的总体有效性,特别是在长期的治疗中,它的有效性的发挥,恐怕还是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这里面提倡的是这几种方式,短期的疗效、长期的有效性到底如何?是不是这些方式采用了之后,就能够有效地避免患者的复发?或者避免从轻度变为中度、高度?

我觉得还需要有更多的证据支持它.但是总的来讲,各国指南对轻度的抑郁是推荐了这些方法.对中度的抑郁建议药物治疗,应当成为一个基础性治疗.抑郁症治疗需要综合性手段,对于中、重度抑郁症,药物治疗应该作为基础.

第二个问题是能否治愈.医学上理解的治愈,可能跟您谈的治愈的概念未必一样,我们一般说临床治愈,指的是这个症状完全消失或者大部分消失,也有的说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社会功能的整体恢复.一般的治愈是这样的概念,临床治愈,就是这次发作终止了,治好了.很多公众理解的治愈是去根.抑郁症患者经过综合性治疗,获得临床治愈并不难.大部分能恢复到发病前的社会功能水平.

抑郁症的患者临床治愈后,今后有可能复发,复发就得再治.我们要告诉患者,在可能复发的时候,你了解这个病是怎么回事了,你不要等到病情这么重、对工作生活影响这么大了才来就医.你看到复发的早期表现、轻度的症状,就及时找医生,及时开始一次新的治疗.所以复发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及早规范治疗.

中国县域卫生记者:我问的问题是关于基层心理健康的,在提高基层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王斌(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副局长):从服务能力的角度上来说,基层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是我们重点加强的一个领域,尤其是我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基层管理放在了社区、乡镇这个层面以后,最近几年社区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服务团队对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能力在逐步提高.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在很多地方,我们的全科医生,包括我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都在学习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一些相关知识,有的地方甚至是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大家这样做,这都提升了基层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还有,我们也要求专业医疗卫生机构,像王院长他们安定医院,还有北大六院这样的机构,要针对基层人员开展相应的培训.

所以这几年基层心理健康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增加.实际上,我们还是感觉到,在县这个层面,县医院的精神科能力建设仍然是薄弱环节.下一步,尤其是在没有精神专科医院的县,我们要把县医院精神科的建设作为一个重点,来提升基层心理健康服务的能力.

(资料来源于国家卫生计生委)

真实的故事

《狗狗药》

对深陷抑郁的人们来说,能拥有一个充满理解与支持的联系,就能给他们带来对抗抑郁的力量与勇气——哪怕只是一只宠物.今天,我们为大家导 读Julie Barton的自传《狗狗药(DogMe出cine)》,讲述她与狗狗邦克(Bunker)之间的友谊,以及这段关系如何帮助她走出抑郁.

下文中的“我”代表作者Julie.

(1)

1 996年的4月,春天格外冷,我在租屋冰凉的地板上醒来,发觉整个房间像我的心一样陷入滚滚灰雾之中.过了好久我才想起,我原本打算给自己煮面,没想到在烧水的过程中就昏睡了过去.我把自己从地上拖起来,呛咳着关了火,喉咙像塞着一团棉花.我躺回地上,脑子里只有一道声音:我要回家.

这是1 996年,大部分人对抑郁症的认识还停留在“想太多”的阶段,认为“你只要多休息就会好”.而在我看来,抑郁就像一场睡不醒的噩梦:有时你能挣扎着醒过来、喘口气,但很快又会被拖回昏沉的梦境.在我的妈妈闻讯赶来接我回家之前,我在异乡的地板上陆续昏睡了十几个小时.

尽管父母做了许多努力,回家也没能让我的抑郁有所好转.爸爸百忙之中请了好几天假,陪我去湖边钓鱼.那美好的景色确实令我心情好转,但旅行结束,一回刭家,我又回到了原点,整日整夜睡在床上,不愿出门.有次妈妈悄声地问我: “什么时候起床?要不要出逛逛街?”我用被子捂住头、不耐烦地对她喊“滚出去!”.闷在被子里,听见她汽车远去的声音,又为自己乱发脾气而疯狂地愧疚.

我不知道该怎么和父母诉说自己的内心,也不习惯向他们求援.我心底是依赖他们的,不然不会在最崩溃的时候跟随妈妈回家;但是我又太习惯于与痛苦独处.小时候,因为父母太忙,我已经习惯了独自面对哥哥的暴行:在父母都上班的时间里,哥哥不遗余力地我.对我殴打、推操、骂我“蠢驴”、 “娼妇”…,,我想自己之所以会患上抑郁症,同这段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为此我心底其实一直在埋怨我的父母.但你能朝他们跺着脚发泄愤怒吗!特别是在知道父母爱着你的时候?

回想童年,养小狗是我少有的快乐时光.可惜的是,我哥哥看出了我与那只小狗的感情,总是在我面前折磨她.有天早晨妈妈出门上班,小狗为了躲避哥哥,一路追了出去.恰好那时一辆车子高速驶来,将她的身子撞飞了很远.我永远地失去了她.

现在,哥哥因为成年已经搬了出去,只有我一个人因为抑郁躺在家里,想着我的童年与小狗.尽管想到她的死会让我伤心,但想起那段一起玩乐的时光,仍然会觉得胸口憋闷的感觉稍稍退下去一点.某天,一个念头就这么击中了我:为什么不再养只小狗呢?

于是,当妈妈问我:“有什么办法能让你开心一点”时,我告诉她:我希望能养一只狗.她满心欢喜地答应了,毕竟这是我回家以来,第一次主动尝试去改善自己的抑郁症.妈妈看见了曙光.

(2)

1 996年的6月,我来到狗狗农场,想碰碰运气选一只小狗.站在一群自顾自玩乐的小狗们前,我努力地回忆书里写的“选狗秘诀”:怎么看小狗的敏感程度、看小狗脾气好不好、也要看小狗是不是会给予回应……尽管之前做了许多准备,我仍感到茫然:万一要是我选错了呢?

正在我踟蹰不前时,我注意到有一只小狗看见了我.他立刻离开了同伴,径直向我走来.他停下脚步,歪着脑袋仔细看着我,然后好像下了决心,来到我跟前,挨着我的脚坐下.他抬起头,下巴上细小绒毛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棕的双眼直直地看着我.我忽然如释重负,明白自己原来并不需要去挑选小狗,水狗自己会选中我.我抱起他,他热烘烘、沉甸甸地蜷在我的怀里.

“就是他了,他就是我想要的小狗.”

我给他起名叫“邦克”.邦克来到家里的第一晚,我将他放在自己床头的小笼子里.起初他非常不安,在笼子里四处嗅嗅.我伸手从笼子缝隙里探了进去,轻柔地抚摸他的背: “没事的,邦克,这里很安全……”他将毛茸茸的小脑袋凑过来,隔着笼子舔了舔我,呼吸热热地喷在我的脸上.我们才见面没多久,邦克已经开始信任我了.这种信任让我迫切地想要报答,我慢慢地摸着他,一人一狗就这样靠在一起睡了过去.

自从回家以后,我几乎每天都睡到中午才肯慢腾腾地起床,因为睡眠是我唯一用来回避抑郁感受的方法,我根本没有动力离开床.但在邦克来的第二天早上,6:45分,我听见几声尖促的犬吠.我睁开眼,看见邦克的鼻子正凑在我的脸颊边.见我醒来,邦克一下子站起来,尾巴来回鞭打着笼子,弄得“啪啪”响.我笑着和他打招呼,坐起身,脑子里都是今天和邦克玩耍的计划.

我突然意识到,不抑郁的人们醒来时,一定就是这样的感觉:不会觉得精疲力尽,没有绝望,而是蓄势待发地准备迎接新的一天.我已经太久没有经历这样的感觉了.而现在,邦克成了我起床的动力.我想,我的生活从此有了明壳的目标:我一定要让邦克感到安全和快乐.

(作者和邦克的第一天)

(3)

邦克来家里后,我养成了新的作息习惯.起床、带邦克出门、带邦克玩、小憩,再重复.即使有时我因为心情低落而不想出门,邦克的膀胱也不会同意我总是呆在家里.我出门的次数越来越多,心情倒比一味躺在床上要更加雀跃.

我经常带邦克散步,轻柔地跟他讲话.我没有办法友善地对待自己,也没办法对自己说那些充满爱意的话,但是当我面对邦克时,我恨不得将自己所有善意都倾泻在他身上.或许之所以后来的我抑郁好转,是因为我为邦克和自己创造了一个共同“安全区域”:在这个区域里,没有苛刻的指责,只有温暖、快乐的气氛;我花费越多时间和邦克一起玩乐、呆在安全区域里,我沉浸在抑郁中的时间就更短.

起床变得越来越容易,但我能感到有些阴沉的感受还藏在房间角落里.在某些日子里,那些黑暗的念头又会重新冒泡,虫子一样重新钻回我的躯体.那些念头在我耳边嘀咕着: “我看出你试图假装自己很开心呢.你在欺骗别人,让他们以为你不是个懒惰丑陋的傻瓜.”我像被从天空拽回地底,感到精疲力竭:尽管我不断地和有斗争,但它们就在那里,从来没有消失.

“也许养一只小狗并不能拯救我.我是个无可救药的人,软弱又无能.”有时,我对这些负面念头深信不疑.我独自坐在房间里,甚至为这些糟糕的念头感到安慰.我太习惯抑郁的感受了,我迎回抑郁,就像迎回一个许久不见的同居者.

在这时,我听见邦克的脚步声.他“啪嗒啪嗒”地来到我脚边坐下.我抬起头,发现邦克关切又好奇地看着我.他移开了会儿视线,又重新看向我,眼神仿佛一片湖水.

我听说狗可以闻出包裹里的违禁品,但他们也可以闻出我不开心吗?他发出细小的呜嗯声凑了过来.我告诉自己:邦克懂我.这是一种无声的理解.他不会评判我的伤心,他不会说“你一定要好起来”,他只是选择在我难过时看着我、陪伴我.所以在邦克身边我是安全的,我只要尽情地伤心就好.有邦克陪在我身边,抑郁感好像也没有那么难熬.当我不再对抗抑郁时,奇迹发生了:抑郁感像阳光下的雪一样慢慢消融.

咨询师曾经向我解释过: “如果我们并不去试图消除抑郁感,而只是单纯地观察它、接纳它,过段时间后,抑郁感会自己逐渐变化,而你会意识到抑郁感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可怕.”我想,如果没有邦克的陪伴,我肯定在抑郁感的痛苦中一筹莫展,更别提去接纳它了.但现在,我明白:虽然抑郁会反复出现,但只要和邦克呆在一起,我就能承受它带来的痛苦.

(4)

邦克陪在我身边整整1 1年.他见证了我的病情反复;看着我开始服药、自行断药、又重新服药.他是我婚礼上衔着戒指的见证“人”.后来他还成为我女儿的守护神:大女儿出生以后,她总是会做噩梦;而邦克好像知道这点,他会整夜睡在女儿身边、守着她.

邦克对我展现出持之以恒的忠诚.每当我看见他冲我热切地摇尾巴、朝我咧开嘴笑、以及迫不及待朝我冲来的样子,我都能感受到他深深的爱意.我知道邦克不会假装喜欢我,我也相信邦克不会因为我有抑郁就不再爱我.于是每当我遭到别人的恶意时,我都会提醒自己:没关系,总有一个生灵会毫无保留地爱着我.我就能对那些人耸耸肩,再昂首挺胸地离开.

我不是没有想过有天我和邦克会分开,狗的寿命只有十几年.每年我都带邦克检查身体,小心翼翼地关照他的健康.但我没想到,在2007年,邦克被检查出肺癌.医生说: “必须尽快进行安乐死,不然狗的内脏可能会炸开,并会在极度痛苦中死去.”

我曾经问过自己,如果有天我失去了邦克,我以后再抑郁的时候该怎么办?2008年时,我决定把邦克的骨灰撒向大海,因为他喜欢游泳,而且,他一直像波浪那样自由.我站在沙滩上,将邦克的骨灰盒远远地扔进大海,我祈祷着:邦克,你真的离开了吗?我真希望你还在身边,如果你在的话,就请你显示出一点迹象吧.

骨灰盒脱手的那一刻我就开始后悔,因为那是我和邦克唯一的联系,而我就这么扔掉了它.我捂住脸瘫坐在礁石上,这时我听见朋友大喊: “狗狗的骨灰盒!它回来了!”波涛推着骨灰盒向沙滩边靠近,月亮拽着潮汐,一点、一点将邦克送回我的身边.我拿回骨灰盒,放在胸口.即使死亡,也不会磨灭我和邦克曾经建立的联系,他将依然陪伴着我,给我面对抑郁的勇气和力量.

[后记]

亲身经历过重度抑郁的著名记者Andrew Solomon曾说过: “抑郁症最可怕的是它带来的恐怖的孤独感.”他觉得孤零零地活在跟自己作对的身体里、孤零零地面对心灵,真是太可怕了.在这时,如果抑郁者能感到与这个世界之间的联结,他们就能从联结中获得继续下去的力量.

联结的存在就会成为一种积极的保证,让抑郁者能从中获得被爱的肯定和自我价值感.抑郁音有时会出现“自我评价过低”的表现,比如他们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用消极、批判与否定的态度看待自己的现在、过去和将来.而在故事中,当“我”又陷入自我贬低时,邦克对“我”毫不动摇的爱,让“我”一次又一次重建对自己的自信.

强有力的联结也可能提供“意义感”,成为抑郁者坚持下去的理由.有时痛苦之所以让人难以承受,不仅仅在于痛苦的激烈程度,也在于人们的“无望感”:“既然活着没有意义,生活不会变得更好,那么又何必继续对抗抑郁呢?”而故事中,与邦克的联结让“我”选择继续活下去,因为“我”明白在未来会拥有许多和邦克一起的美好时光, “我”不希望切断与邦克的联结.

那么,如何与抑郁的人建立联结呢?如果你身边有抑郁的朋友,你可以试着去Ta身边陪伴Ta.和抑郁者建立联结,未必要一直不停地说说说,有时只是保持沉默、静静地坐在他们身边.建立联结的关键不在于“说话”,而是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带有善意的关注与准确的理解”.就像文中“我“从邦克身上感到的“无声的理解”——尽管“我”和邦克之间没有语言交流,但他似乎完全明白“我”需要什么.而要做到给予准确的回应、要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我们得仔细地观察他们的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考虑,而不是“想当然地”提供帮助.

(以上资料来自knowyourself,作者隋真)

生命论文参考资料:

生命的意义论文

生命科学杂志

生命科学论文

生命科学论文2000字

关于生命的论文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该文结论:这是一篇关于经典生命专业范文可作为走出抑郁和生命的力量和孤独绝望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生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