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声乐演唱类有关硕士论文范文 与关于声乐演唱中追求真实性方面论文例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声乐演唱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2-04

《关于声乐演唱中追求真实性》

该文是声乐演唱类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与声乐和几点思考和追求类论文例文。

李琳[1]

[内容提要] 本文从三种艺术形式所体现的“真实性”开始,提出了在声乐演唱中应当追求“真实性”,一方面,以真实的“身体反应”来把握呼吸和共鸣,另一方面,通过真实理解和把握声乐作品内在情感,以及真实再现作品人物的角色定位来实现以真实的情感再现作品的内涵.最后,在演唱中如何运用“真实性”原则进行了实例分析.

[关键词] 声乐演唱/真实性/呼吸/共鸣/作品内涵/想象

中图分类号:J61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6)01-0194-3

李琳(1981~)女,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讲师.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中的所有的原形、现象等都可能成为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声乐作为艺术形式的存在,与生活紧密相连;通过旋律和语言等艺术手段的加工,使声乐以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再现事物真实面貌和真实情感.演唱者追求感知体验的真实性,就要求在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从现实社会出发,找寻艺术作品内涵与社会生活主流、时代主流及发展趋向之间的关系,以具有“真实性”的感知、声音来表达作品中的真实性.

一、不同艺术形式中真实性的显现

不同的生活体验与社会价值使每个人对于艺术有着不同的理解意义,当观众面对艺术作品时,作品中所蕴含的视觉元素与精神内涵可以引发其心理感应,从而勾起一些过往的记忆,进而对艺术作品产生共鸣、形成偏好.

(一)绘画中的真实性显现

绘画艺术可谓是再现真实事物面貌最为直接的一种艺术形式.譬如古典写实、当实和超写实的绘画,最初的创作阶段是对事物主体的真实反映,即所谓通过与人视觉进行的一种互动达到一种虚拟自然物的真实即“眼球的真实”;后阶段才是在作品中注入真实的主观情感,真实的生活感受,“真实”最终令每一幅伟大的作品获得新的生命.20 世纪后期的立体派、未来派、非形象艺术、几何抽象、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绘画艺术,虽然不是现实世界中的原貌再现,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却透露出作者内心世界和潜意识中的真实,恰巧这种“真实”还原了现实生活的本质,从而使这些风格的作品展现无穷无尽的独特魅力.

(二)文学作品中的真实性显现

文学作品中的真实性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它必须以客观的现实社会生活为前提,作家赋予它不同的时代审美情感,发挥一定的想象力进行的二度创作.因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呈现出的“真实”是虚构中的真实,想象中的真实.鲁迅的作品表达出对人性的讽刺,他把自己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的心理与灵魂;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巨匠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则再现出一个19 世纪法国巴黎上流社会的真实图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给读者展现的是另一种艺术的真实,著作中的描绘是当时社会的变形,暗指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三)歌唱中的真实性显现

正像绘画、文学作品那样,生活给予我们的事物已经先于艺术给予了我们,艺术给予的不会比生活给予的更多.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丰富悠久传统音乐历史文化的多民族国家,劳动人民创作的立意、目的和动机都源于当时所处时代生活的需要,源于生活.不同民族广为流传的山歌、号子等类型的民歌,是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切的艺术反映.它由民间音乐中的声乐表现形式和民间文学中的韵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而成,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事象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拥有的音乐与文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基础.缘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孕育而生,真实性的再现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这些地方民歌才得以成为艺术生命常青的经典佳作.

无论哪一种艺术形式都离不开真实性的基础,只有以现实生活的需要为标准,在真实素材原型的构建之上,赋予想象的翅膀进行艺术加工及虚构,才能孕育出经典的传世佳作.歌唱艺术同样如此,不管是歌唱技巧还是歌唱情感,脱离真实性的渗透,歌者的演唱必然苍白空洞,无法深入人心!接下来的篇幅中,笔者就将课堂实践与舞台表演所获心得梳理一下,简述如何将真实性运用于歌唱技巧和诠释作品中.

二、以真实的“身体反应”来把握呼吸和共鸣

声乐的学习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而言较为抽象.由于演唱者本身和听众对传送出来的声音听觉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声乐很难自学,需要声乐教师连续性的启发式教学.正如大家所熟知“声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全靠感觉.”那么,如何帮助声乐学习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身体肌肉感觉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动作与具象呢?笔者将通过真实的动作体验视角,来谈谈自己对声乐论著及各种声乐文章中最为常见的关于“呼吸”和“共鸣”的理解.

(一)呼吸

我国古代早就有了“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的说法,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气息是歌唱的基础,是歌唱的生命.如果没有强大的呼吸支持,演唱者是不可能完成一首声乐作品的.笔者在课堂上也时常发现学生在歌唱时会出现气浅,驾驭作品困难的情况,这种现象曾经令学生十分苦恼沮丧.每逢此时,笔者总告诉学生,我们可以使复杂的声乐学习变得简单化,把“呼吸”这个模糊的词汇变成“叹气”这个最真实的动作感受,并引导学生通过以下两个步骤来做到真实的“叹气”:首先,演唱者可以尝试使劲跺脚,通过这一动作真切的感受到脚跟的存在;其次,叹气时把气往脚跟上叹,通过这一动作实现气息到达身体的最低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样一系列真实的动作感受较容易帮助学生准确和快速的解决气浅及呼吸不积极等问题.

(二)共鸣

歌唱的共鸣是声乐的科学性中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声带发音体在振动发音时,除了能发出一些基音外,还能同时发出一些微小的泛音;当气息冲击声带,产生了基音,基音虽不强,但它通过人体内的不同共鸣腔体,就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共振,美妙动听的歌声就产生了.如果共鸣越大,那么音色更加洪量而圆润,声音的张力也越发饱满.可以想象在一个2000人左右的音乐厅,演唱者在没有扩音设备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强大的共鸣腔体做支撑,没有极具穿透力的歌声,最后几排的观众席就如同虚设了.

那么,如何通过真实的感受建立头腔共鸣呢?笔者在课堂上经常问学生“会瞪眼睛吗?使劲往前看,你可以通过视线把你的声音聚集在你的正前方,感受音色就集中在你眉毛,眼睛,鼻梁之前,越远越好,越高越好.”通过视线这一真实的动作感受头腔的高度及区域.

关于如何通过真实的感受建立胸腔共鸣,笔者认为:胸腔共鸣在中低音区主要体现音色的圆润和浑厚,在高音区域主要平衡音色的上下贯穿和统一.当我们把手掌贴在胸口,即便是说话时都能准确感受到胸腔的震动,因此可以通过把手掌紧贴在胸口这一动作来找寻共振是否强烈,强烈则表示拥有胸腔共振,拥有饱满而结实胸腔共鸣.

三、以真实的情感再现作品的内涵

明朝思想家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纲领就是“以自然为美”.其《焚书·读律肤说》中谈到“盖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乎?”[1] 李贽强调的“以自然为美”,要求解放人性,解放音乐,主张做真人,抒真情的美学思想,正是笔者不断追寻的教学目标之一,真实的服从于抒发情感的需要,真实的服从表达内容的需要.一个好的歌唱演员不仅是只拥有华丽的声音,还要做心灵的歌者,只有拥有真情实感即便是在不同的国家,演唱不同语言的作品,也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心灵的契合.

(一)真实理解和把握声乐作品内在情感

声乐作品的内在情感是由词曲来表现,通过演唱者对声音的掌控传递出来.那么,就需要演唱者根据作品要求、歌曲感情、表现手法、演唱技巧、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各个方面去全方位地体现.演唱者必须对自己所演绎的歌曲内容有深度的了解,包括词曲之间内在的感情联系,同时真实的理解和把握作品内容,才能准确的诠释作品.演唱一首作品时,首先要完全进入作品所指向的特定角色,脑海里浮现作品中所描绘的场景,眼前显现作品内容中所展现的真实环境;其次,在演唱者“忘乎所以”的状态下,完全投入到了作品营造的特定氛围中.真实的了解作品产生的年代、创作背景、人物形象和情感基调,而不是简单的把乐谱和歌词拼装在一起,就称之为理解.

(二)真实再现作品人物的角色定位:基于对作品原型的想象

人类的感情和情绪,通过喜怒哀乐表现出来,是人内心世界和外在条件的直接影响所形成的不同情感,歌唱的感知体验训练也需要这种过程.“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可以说是人的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活动”.情感可以激发想象,想象也可以引发情感,人在面对真实的生活时与面对想象的场景时可以产生一样的情感,就如同人的梦境,并非真实发生,却带来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演唱声乐作品时可以通过虚幻的想象来建立我们的真情感受.

四、基于“真实性”原则下的声乐作品演唱分析:以两首歌曲为例

笔者将以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和湖北民歌《龙船调》为实例来具体分析如何通过真实的感受达到演唱者与作品人物合二为一.

(一)《鸟儿在风中歌唱》

这是一首花腔女高音作品,通过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被大家熟知和喜爱,也是著名作曲家刘聪笔下众多成功作品之一.全国各大专业艺术院校的教材及专业艺术院团的考核都多次出现该首作品,其难度较高,艺术性较强,还有着强烈的戏剧冲突.

首先,深入解读作品的曲式结构是每一个歌者在演绎作品前应该完成的准备工作.整首作品采用了f 小调,是一部单二部的曲式作品,A 段有两段描述场景和情节的歌词,B 段及华彩和尾声部分体现了鸟儿在面对人类口时的无助,凄凉,挣扎和呐喊.这首歌曲用鸟儿的凄惨命运引起我们人类对日趋恶劣的生态环境的思考,使每一个听见鸟儿哀嚎的人都能被唤醒心中那份对环境保护的义务和责任.整首作品歌词并不多,但出现的场景非常形象,如山岗、村庄、笼子、等.这给歌者极大空间去想象具体画面,表达真切情感.

其次,设定各种问题启发学生尽快定位角色,走入歌词场景中,明确真实情感要求.在课堂上,有学生刚开始演唱A 段就紧锁眉头,目光忧伤,这时笔者会问“你看见什么了?这只鸟儿怎么了?你为什么如此悲伤?”.这三个问题针对于一个我们在表达作品情感时常常容易出现的错误——先入为主.我们时常由于对作品的太熟悉而忽略了情感的层层递进,情感的真实过程.

情感梳理之后,笔者会引导学生给自己一个人物定位,想象成一个旅游爱好者,穿着登山鞋,背着双肩包,甚至还挎着一个单反相机,具体的人物特征会帮助我们准确找到情感入口;然后把自己置身于想象的意境中,旅行途中观察到一只在空中久久盘旋的鸟儿,它的歌声不是清脆悦耳,却是凄凉低鸣,令人费解的是它为何迟迟不飞进自己的家园呢……带着这样真实的感受、情感与人物定位,学生再开始演唱这首作品的第一段“有一只鸟儿盘旋在山岗,它的歌声唱得好凄凉,不知为什么它不敢飞进自己的村庄……”这时的演唱就会出现感同身受的观察过程和困惑语气,如此也就很自然的完成这一段落所需要的故事描述和疑惑等情感基调.

第二段的歌词中出现了更加抨击听众心灵并极具恐惧和凄凉意味的关键词:笼子、新娘、,同时也解答了第一段的困惑.原来鸟儿的久久不愿意离去是因为它的新娘被关进了冰冷的牢笼,而它不仅不能救回自己的新娘,还发现有一只更加无情的口正面对着自己的飞翔,不能与爱人相聚,生命也受着极大威胁,它的歌声怎能不凄凉无助,怎能不充满恐惧,怎能不声声哀嚎久久盘旋.因此我们在第二段中当演唱“笼子”、“新娘”、“口”这样的关键词时要充满了揪心的疼痛及无限的恐惧.

最后,通过声乐的技术动作的配合实现情感的升华.B 段的旋律与A 段相比更加有张力,一开口便是八度的跨越,形成了强烈的高低起伏,从音乐上呈现出激进与愤怒,压抑与爆发的高度紧张情绪.当演唱“鸟儿在风中歌唱,有谁能理解它的忧伤”时,歌者的问句字字肺腑,声声催人泪下.尤其是以虚词“啊”为主的华彩乐段,更加考验歌唱演员的艺术功底!因为虚词没有实际意义,我们必须赋予它足够深厚和真挚的思想情感,才能使作品连贯和完整.这里频频出现的“啊”,完全可以想象成是鸟儿的声声哀嚎,是呐喊也是乞求;快接近尾声时的“啊”,歌者仿佛看到眼前的鸟儿已无力飞翔,它不知何去何从,不知等待它的是生还是死,它的无力体现在了一声比一声音低,一声比一声虚弱,一声比一声绝望.尾声爆发出了震撼心灵的呐喊“有谁能把它带回故乡?”这垂死前强烈求生的撕心呐喊将作品推向了最后的.

(二)湖北民歌《龙船调》

这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作品,具有典型的恩施地区民歌特色,旋律简明、流畅、欢快,带有山歌风味,尤其是其中一句十分俏皮的对白“妹娃儿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嘛?”广为流传,深入老百姓的心中.作为湖北人,笔者无数次在舞台上演唱这首歌曲,每次与观众的互动效果都较热烈,实为一首不可多得的充分调动音乐会现场气氛的声乐作品.

演唱这首作品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淳朴、泼辣的土家族少女,并在水润润、娇滴滴、甜脆脆的音色中体现出自然、清甜,充满活力的艺术形象.这首土家族情歌的歌词也非常生动和有特色,体现了少数民族浓郁的生活气息,我们要想真实的表达少数民族作品尤其要强调湖北方言的感染力,如“河”不可念成“he”,而要念成“huo”;“个”不能念成“ge”而要念成“guo”等.整首作品在演唱时不可太有歌唱性,要把歌词生动形象的说出来,尤其每句歌词的背后都蕴藏着极具生活气息的一幅画面.例如“正月里是新年哪,妹娃儿我去拜年哪呦喂”,我们可以想象一位青春俏丽的土家妹子站在河边隔河相望,要到河对岸去亲戚家拜年,那么在演唱时,声音的空间感会带给听众更真实的场景体验.又如“艄公你把舵搬哪,妹娃儿我上了船,噢嚯喂呀咗,噢嚯喂呀咗,将阿妹推过河呦喂”则更加突出了场景的细致情节,歌者将自己置身于艄公的船上,还可以想象在河划着船,如此真实的感受所带来的情感表达必然生动自然.

真情实感的表达,真实性的动作感知,作品人物的真实再现,一直以来都是笔者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追求的方向,笔者把自己的多年的声乐教学心得在此做一次梳理,以求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徐青茹,崔春荣.声乐教程[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3

[2]韩璐西编著.唱歌的技巧[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6

[3]邹长海著. 歌唱心理学[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高倩)

声乐演唱论文参考资料:

声乐论文

声乐论文选题

声乐论文题目

关于声乐的论文

声乐专业论文题目

结束语:本文是关于对写作声乐和几点思考和追求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声乐演唱本科毕业论文声乐演唱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