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饮食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和论《围城》之饮食性比喻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饮食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4-10

《论《围城》之饮食性比喻》

该文是饮食方面论文范文资料跟《围城》和饮食和比喻有关论文范文集。

内容摘 要:比喻修辞手法是《围城》语言精妙的表现,但与饮食相关的比喻修辞手法却为研究者所忽略.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多次使用与饮食相关的比喻,例如以进食中的“动物”和“肉”、“酒”、“水果”、“米面”、“油盐酱醋糖”等调料等为喻体.频繁使用的饮食性比喻诠释了钱钟书先生“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之美学观点,亦是对中国文化重视饮食等感官享受之特征的投射.

关键词:比喻饮食性比喻吃的文化中国文化

钱钟书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围城》,不仅为国内读者所熟稔,更是蜚声海外,被译成多种外国语言.《围城》以动荡的抗战年代为背景,描摹出众多小人物命运多舛的人生旅程,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或是寥寥数语的漫画式,如李梅亭、曹元朗、高松年、范小姐等,或是浓墨重彩的雕像式,如方鸿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均入木三分,令读者过目不忘.《围城》精妙绝伦的语言艺术亦让人拍案叫绝,是“钱学”研究中的另一主要焦点,其中比喻修辞手法更是行云流水般贯穿了整部作品.本文拟就《围城》中频繁出现的、但却被研究者忽略的饮食性比喻修辞手法及其意义进行研究,进而反思这种艺术表现技巧的文化意蕴.

《围城》中与饮食相关的比喻例子俯拾皆是,这些贯穿整部作品的饮食性比喻,根据喻体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数种.

以正在进食的“动物”为喻体的比喻.例如夜晚船行驶在汪洋大海上,风起浪高,像饕餮贪吃的声音.饕餮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兽,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羊身人面,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同时发出巨大声响.方鸿渐求爱唐小姐遭拒而心痛不已的前后差异被作者形象地用牛反刍做比:方鸿渐最初在唐小姐家里遭到拒绝,情场失意,但只是囫囵吞地忍受着整块痛苦,没有功夫细细辨别滋味;第二天双方各自归还对方的信件后方鸿渐才开始不住的心痛,“牛反刍似的,零星断续,细嚼出深深没底的回味”①(钱钟书105)[1].曹元朗娶了苏文纨,得到了丈人苏鸿业的帮助获得了“战时物资委员会”处长职位,从小就中意苏文纨并追求多年的赵辛楣讽刺曹元朗靠裙带得意、没有骨气,方鸿渐笑他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用青蛙来比喻刻画三闾大学历史系主任韩学愈的意象亦诙谐幽默:“容颜灰暗,在阴天里可以与周围的天色和融无间,隐身不见”(196)的韩学愈有个明显的大喉结,不说话咽唾沫时,喉结稍隐复现,好似青蛙吞苍蝇.青蛙的比喻也用于租界的法国:这些原本都是寒窘可怜初出门的乡下人,与方鸿渐等人同船到了上海,但是经过大上海颇多油水生活的滋润,肚子肥凸,犹如鼓气的青蛙.范小姐在汪太太家里聚会时公布了陆子潇写信追求孙柔嘉的秘密,这萦绕在方鸿渐的心里,挥之不去,“仿佛在复壁里咬东西的老鼠,扰乱了一晚上,赶也赶不出去”(242),这个比喻生动刻画出方鸿渐吃醋的心理:虽然方鸿渐并不爱孙柔嘉,但是赵辛楣多次开玩笑说孙柔嘉有意方鸿渐从而使得方鸿渐有了心理暗示.

以“肉”为喻体的比喻.例如小说第一章开头部分将穿着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和露出红指甲漏空白皮鞋的鲍小姐比喻为“熟食铺子”,原因是熟食铺子卖的熟肉与鲍小姐虽然合理、却赤身露体的装束一样,都是把“肉”公开陈列出来.在英国人眼中,皮肤暗而不黑、具有肥腻辛辣的引力的鲍小姐是位地道的东方美人,周围同船出行的男学生也被鲍小姐合理的、却赤身露体的装束诱惑得心头起火、口角流涎.鲍小姐喻成“”的“熟食铺子”也为下文其诱引方鸿渐享受鱼水之欢瞒下了伏笔.挂名岳母得知方鸿渐身旁有苏小姐、唐小姐等女孩围绕,禁不住为自己死掉的女儿吃醋,说:“瞧不出你这样一个人倒是你抢我夺的一块好肥肉!”(98)同船回国的孙先生打输了不少钱,方鸿渐以法国人的迷信说法边打趣边宽慰孙先生:被带绿帽子的男人往往买彩票准中头奖,赌钱准赢.对丈夫言听计从的孙太太听说之后“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来讽刺方鸿渐,说鲍小姐若嫁给他,他赌钱的手气一定很好,因为孙太太从和苏小姐张家长李家短的闲聊得知鲍小姐用情不专.忠厚老实的孙太太出语恶毒,被比喻为鱼片里未净的刺,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方鸿渐回到上海后拜见苏小姐,感觉苏小姐的手是“冷血的鱼翅”,传递出的生分冷淡与到上海分手时的亲热多情有天壤之别.剑桥毕业的新诗人曹元朗是圆脸肥短身材,所以方鸿渐和苏小姐开玩笑,说如果请客吃饭里面有曹元朗的话,可以少点一点菜,因为看到曹元朗四喜丸子的脸有点倒胃口.赵辛楣方鸿渐等人入住“欧亚大旅社”时看到白胖的女店主给女孩儿捉虱子用的是她两双灵敏的“五根香肠”.张吉民等人的洋泾浜外语——中国话里夹杂无谓的英文字是“牙缝里镶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39).牛肉也多次作为喻体出现:乡下人出身的法租界巡捕,经过大上海颇多油水生活的滋润,原本苍白的脸色已红得像生牛肉;半杯酒让范小姐粉面桃腮,仿佛外国肉庄里陈列的小牛肉.

以“酒”为喻体的比喻.小说第一章开始这样写道:“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1)酡红,是红色的一种,一般用来指代饮酒后脸上泛现的红色.第五章中间部分写到赵辛楣李梅亭前去拜会公路站长意欲买车票图个方便,出发前赵辛楣开玩笑说让方鸿渐好好照顾陪伴孙柔嘉小姐.孙柔嘉的羞赧脸红犹如喝酒时在水里冲一点点红酒的意象:红酒在白水里面云雾状地泛布叆叇,顷刻间整杯的白水变成淡红色.第六章开头讽刺性地描述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的时候将科学家比喻成愈老愈可贵的酒,而科学则像老了便不值钱的女人.赵辛楣常去汪府,原因是汪太太容貌姣好,又有见识,与自己爱恋的苏小姐颇为相像,认为在三闾大学这个小社会里只有她跟自己有高山流水的共鸣.春假的一个晚上赵辛楣陪同汪太太散了一大圈步返回汪府,被突然回家的汪处厚和高松年误会为是勾引有夫之妇,赵辛楣仓惶脱身,像喝醉了酒似的,脸色通红,行步摇晃进到方鸿渐的房间.方鸿渐孙柔嘉要离开三闾大学,与孙柔嘉同住的范小姐前去送行.两位女士相互打笑,依依惜别,亲热劲儿就是两个政敌在香槟酒会上捧杯的一套功夫,因为他们两个人面子上多情,而背后彼此诽谤,互相刻薄.

以“水果”为喻体的比喻.例如方鸿渐初次去赵辛楣府上拜访,赵辛楣匆忙穿上衣服迎接,但衣服扣子没有扣好,天气热,内心许有些羞愧,脸涨红得有似番茄.王美玉的相好侯营长有个疙疙瘩瘩、皱皱的桔皮大鼻子,鼻子尖上长有几个酒刺像未熟的草莓.寡妇的用人阿福油头滑面,像浸油的枇杷核.入住旅店寡妇和用人阿福开了一个房间,加上两人之间的争吵暗示出两人之间的暧昧关系,惹得的李梅亭“义愤填膺”,酸得心似绞汁的青梅.方鸿渐初次见到的唐晓芙天生着一般女性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是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的好水果.更为周知的是借两种吃葡萄的方法喻指两种迥异的爱情观和人生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先吃最好的,另一种将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第一种好比热烈的爱情到订婚已是顶点,结了婚急转直下;第二种便是订了婚彼此还有感情发展的空间,情感从恋爱到订婚到结婚到白头偕老逐渐升华.这也寓意喻义先苦后甜和先甜后苦的两种人生和人生观.而先苦后甜的人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极力倡导的.孔子说过:“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篇》)

以“米面”为喻体的比喻.方鸿渐家乡的民风特点除了“铁的硬”、“轿子的容量狭小”外,还有“豆腐的淡而无味”.一见钟情爱上唐小姐的方鸿渐为爱辗转反侧,一夜醒来四五次,睡眠犹如没有粘性、拉不长的粳米粉线条.政治上受挫负责组建三闾大学的校长高松年肥而结实的脸是没发酵的黄面粉馒头,就连“馋嘴的时间”没有办法,一条牙齿印或皱纹都没有留下.三闾大学历史系主任韩学愈的夫人是白种人,但相貌丑陋,红色头发,满脸的雀斑像在面饼上舔吸的苍蝇下的粪.方鸿渐麻口袋倒米似的向外文系主任刘东方透漏韩学愈买假文凭的事情.汪处厚太太为赵辛楣方鸿渐做媒,说新回国的单身留学生像新出炉的烧饼炙手可热.方鸿渐以为孙柔嘉来到教授宿舍是看陆子潇的,心里一阵嫉妒,像火上烤的栗子热极要迸破了壳.方鸿渐离开三闾大学没有同事替他饯行,大家也懒得联系他,因为他将来不像会飞黄腾达,请他吃饭“未必像扔在尼罗河里的面包,过些日子会加了倍浮回原主”(266).孙柔嘉第一次进方家,方鸿渐两位弟媳妇描眉画眼精心打扮,但是天气炎热出了汗,像半融化的奶油喜字蛋糕.方鸿渐孙柔嘉回上海之前的吵架,随吵随好,如富人家的不过夜的饭菜.

以“油盐酱醋糖等调料”为喻体,其中以“糖”作比多次使用.赵辛楣方鸿渐等人前往三闾大学途中遭遇暴风骤雨.翌日天气晴朗,“只是黄泥地表示夜来有雨,面粘心硬,像夏天热得半溶的太妃糖,走路容易滑倒.”(143)赵方等人入住“欧亚大旅社”时,孩子吃肥硕女主人的奶是“加糖的溶化猪油”.寡妇吩咐用人阿福的声音甜得像滴下了蜜糖.在汪太太为赵辛楣方鸿渐范小姐刘小姐做媒的宴席上赵范二人本连席坐在一起,高校长的出现可谓救命稻草,赵把自己坐的首位让给校长.高校长泰然坐下后才洞悉宴席和座位的意义,让范小姐坐首位,范小姐笑着表示拒绝,像“一条饧糖粘在椅子里”(234).摆架子装腔作势也被说成拿糖作醋,如孙柔嘉向丈夫方鸿渐请示要去姑母家,遭到方的拒绝,柔嘉道:“来去我有自由,给你面子问你一声,倒惹你拿糖作醋.”(315)

此外,装食物的容器和消化器官也用来做比.前往三闾大学的旅程有一部分需要坐汽车,赵方孙三人坐的汽车厢仿佛是装沙丁鱼的罐,乘客们紧紧挨着彼此记得身体都扁了.更为形象的是乘客们的肘骨膝骨硬嵌入别人的身体里,乘客们蜷曲身体,腰跟腿弯成几何学上的角度,而罐装的沙丁鱼条条挺直.方鸿渐第二周讲授论理学时发现五十多名学生有七八个缺席,这些空座位看了心里不舒服,像是掉了几颗牙的一嘴牙齿.

笔者认为《围城》中诸多饮食性比喻修辞格的使用有双重意义和作用,一方面,充分证明了钱钟书先生的“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之美学观点,有力诠释了钱氏语言的“幽默、细腻”等特质,另一方面,亦反映出中国文化重视现世感官享受的特征,其中以饮食享受最具代表性.

“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之美学观点最初是钱钟书先生在《读〈拉奥孔〉》一文中提出的,后此文收入《七缀集》时钱先生将“根本”改成了“特点”.“根本”改成“特点”可能有钱先生不想将话说得太死的缘故,但是“不足以突出比喻的重要性,与钱先生从理论到实践对比喻的重视程度也不相符”[2].钱钟书先生对比喻的钟爱从《围城》中可窥一斑.比喻可谓是《围城》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论文的第一部分讨论和分析了充盈《围城》始末、与饮食相关的比喻,除此以外,不同的动物也作为喻体频频出现在《围城》之中:方家两位身怀六甲、肚子凸鼓的儿媳妇被形象地喻为“两个吃饱苍蝇的大蜘蛛”,方父在信中得知儿子方鸿渐和性情柔顺的孙柔嘉订了婚高兴地告知全家被比喻成“叫得像母鸡下了蛋”,同船回国的孙太太不足两岁的儿子向苏小姐“波!波!”吹唾沫如同金鱼吹气泡,“刺猬”和“豪猪”浑身尖刺不能靠近同类,喻指生活在“荒原”上的现代人相互之间无法沟通、彼此疏离、孑然孤独.当然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用“围城”喻比婚姻:走进婚姻的人想走出婚姻,单身的人想进入婚姻,如同困在城堡里的人想出去获得自由,而外面的人却想进去.比喻修辞也融入进钱钟书先生其他体裁的作品当中:《写在人生边上·序》提到人生是一部大书,《旧文四篇·卷头语》说旧作像旧家具铺子里的桌椅床柜,虽经过修缮洗刷以至油漆,算不得新东西,《七缀集·序》中钱先生自谦地说自己几篇半中不西、半洋不古的研究文章由整理中国古典著作闻名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如同“半吊子”、“二毛子”之类成为“古君子”的团结对象,《谈艺录·序》写道上海沦陷兵荒马乱时自己“侍亲率眷,兵罅偷生”[3],“如危幕之燕巢,同枯槐之蚁聚.忧天将压,避地无之”[4].

钱钟书先生对比喻手法的钟爱也表现在其他方面:《旧文四篇》中的《通感》篇论述了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用形象的语言使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转换挪移.钱钟书先生评价苏轼“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5].

比喻修辞与文学的相伴互生由来已久.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艺术表现手被总结成“赋,比,兴”,“比”就是比方,借一个事物来作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手法的运用在《诗经》多种多样、不胜枚举,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诗经·卫风·硕人篇》)等一系列的比喻使得“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篇》)点睛之笔跃然纸上,用“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篇》)的“硕鼠”比喻横征暴敛、抢夺黎民成果的贪婪官吏.《诗经》“比”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手法与特点.而在《诗经》之后崛起于南方的楚辞,也充满了比喻手法的运用,尤其是屈原经常以“香草美人”自比.中国古代许多踏上仕途的文人每逢遇到因对手进谗言蒙蔽君主而自己不受朝廷重用时多以无人欣赏的“香草美人”自比赋诗,这种“香草美人”诗也可以说是《诗经》的“比”的手法的延续.

《围城》除了使用阳春白雪的大雅之物为喻体,更多的是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将抽象的事物得到具体生动的呈现,显得生动贴切,容易理解,如方鸿渐回老家时近乡情怯,因为带了媳妇孙柔嘉回来更要费好多时间来适应环境,所以“回家”被喻为“像半生的东西回锅,要煮一会儿才能熟”.借助大俗之物作比又显示了钱钟书先生语言艺术的风趣与幽默,如物价飙升像断了线的风筝,又像得道成仙,平地飞升;方家的两位媳妇精心打扮,但是因为天气热,出了汗,像半融化的奶油蛋糕等.可以说如果没有比喻的锦上添花,钱钟书先生语言艺术的风趣与幽默将会失色不少.比喻修辞的妙用也是夏志清先生评价《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写得最有趣、最细腻的小说”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此外,饮食性比喻修辞格的多次使用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中国文化重视现世今生福祉享受的特征之反照.克尔凯克尔将人类的文化性的生存方式分为三种:审美性的、伦理性的和宗教性的[6].按照这个理念,西方文化是一种宗教性的文化,西方文化宣扬借助此岸今生的清教式苦修才能迈进彼岸天堂世界的思想,现世是手段,彼岸是目的;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性的文化,中国文化的儒家伦理具有准宗教的意味,也具有宗教的慰藉个体孤独情怀和超越死亡的功能.儒家伦理让个体处于情暖意真的“人情磁力场”中免除了个体的孤独情怀;儒家伦理将个体看成由祖宗开辟的生命长河中的一滴水,将个体的短暂连接融汇为生命长河的不朽.所以,“无论是慰藉个体的情感,还是超越死亡,儒家伦理给出的都是现世的福音”[7],而中国文化熏染下成长的中国人所追求的多是子女玉帛——现世的福乐和子孙的繁衍.

重视现世今生福祉享受的中国文化又常被冠以“吃的文化”之标签:例如工作叫饭碗,靠积蓄过日子叫吃老本,女性美貌叫秀色可餐,混得好的叫吃得开,受偏爱照顾叫吃小灶,没人理会叫吃闭门羹,有苦难言叫吃哑巴亏,嫉妒叫吃醋,理解不透叫囫囵吞枣,广泛流传叫脍炙人口,收入太少叫吃不饱,犹豫不决叫吃不准,负不起责任叫吃不了兜着走等等.中国文化的重视以饮食享用为代表的现世享受之特征,在很多大家身上亦体现得淋漓尽致.《礼记》道出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男女”体现了中国文化追求美食享受等现世的福乐和子孙的繁衍之特征.“儒教”的奠基者、文化圣人孔子具有规定中国文化后来发展路向的原型意义,也有“凡夫俗子”的平凡一面,在衣食睡觉等方面都非常讲究,也执着于现实享受的追求.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篇》);“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论语·卫灵公篇》).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束脩——十条干肉作为学费.文化圣人孔夫子只是因为在齐国听到世外天籁《韶》乐才长时间忘却肉味的鲜美.在中国求富贵的大道就是做官,所以孔子一生到处找官做.于是孔子就成为这样一种文化原型:“学而优则仕”.这种原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后世儒生寒窗苦读以求飞黄腾达追求功名富贵.林语堂先生描述的大同世界理想同样折射出中国文化“接地气”的重视现世享受的特征:“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英国乡村的房子,用美国的水电煤气设备,有个中国厨子,娶个日本太太,再有个法国的情人.”钱钟书先生在短篇小说《猫》中亦有相似的描述:“吃中国菜,住西洋房子,娶日本老婆,人生无憾矣!”[8]

钱钟书虽然在清华大学攻读英文后又留学英法进一步接触、了解和接受西方文化,但是其家庭环境让他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淫和熏陶:爷爷是个秀才,爷爷还有两个中举的兄长;钱钟书先生从小抱去由中过秀才的伯父抚养;钱钟书先生的父亲是著名国学家钱基博,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等讲授国文.生活在浓厚的国学氛围中,经过祖父辈们的影响指点,钱钟书先生从小熟读国学经典.一方面蕴含在国学经典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人文情怀潜移默化影响了钱钟书;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追求饮食享受等俗世享受的特征亦会微妙地渗透进去,而《围城》中诸多与饮食相关的比喻可以说是对后者的投射.

注释

①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以下只在文中注明页码,不再一一做注.

引用作品

[1]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2]陈子谦:《钱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416页.

[3]田蕙兰等:《钱钟书杨绛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88页.

[4]田蕙兰等:《钱钟书杨绛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88页.

[5]钱钟书:《宋诗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71—72页.

[6]高旭东:《中西比较文化讲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页.

[7]高旭东:《中西比较文化讲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8页.

[8]田蕙兰等:《钱钟书杨绛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129页.

(作者介绍:戴波,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12级博士生,首都师范大学大学英语部讲师,主要研究比较文学和英美文学;侯磊,首都师范大学大学英语部讲师,主要研究英语语言文学.)

饮食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

饮食保健期刊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饮食营养和健康论文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饮食文化论文2000字

小结,此文是一篇关于《围城》和饮食和比喻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饮食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饮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