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中国古代类有关论文范文例文 和中国古代书籍一词源流考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中国古代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22

《中国古代书籍一词源流考》

本文是中国古代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跟词源和书籍和中国相关论文怎么撰写。

[摘 要]阐释了“书籍”一词的起源及古代词义的演变,并运用计量语言学等方法分析“书籍”一词使用情况和应用领域.“书籍”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历代均有出现,延续性强,本义是泛指图书,东汉之后进入了多种词义交叉使用的阶段,出现了如“图书工作”“特指和地方官府所藏典籍、史书”“文书、档案”等多种词义,义项丰富.经、史、子、集、小说、丛书等文献中均有所见,应用领域广阔.

[关键词]书籍书籍起源词义

[分类号]G250.9

“书籍”是我国文化领域的重要词汇,也是图书馆学、文献学重要的专业名词之一.它起源较早,延续性强.现代汉语中“书籍”一词多用来泛指一般性图书,但它在古代有更丰富的用法,具有较多义项,并经历了独特的词义发展演变过程.

目前,学术界对“书籍”一词的研究多集中于其起源与本义(具体见文中相关部分),并未对“书籍”词义的演变进行深入探讨,或者仅对书籍这一事物进行研究,而不是对其进行历史语言学研究.笔者将对“书籍”这一名词的词源及“书籍”一词古代词义的演变与应用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1“书”与“籍”的起源

“书籍”一词是以单音词“书”与“籍”作为词素组合而成的联合式双音词.因此,在考察“书籍”一词的词源及本义之前,首先要考察组成它的“书”与“籍”两个单音词(词素)的起源与词义,进而了解其组合的目的、意义及形式.

1.1“书”的起源及早期词义(先秦、秦汉)

笔者此前曾论述道:“‘书’是汉语中最早出现的文字之一,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并在后世的各类汉字形体中均有确切、可考的记载,是起源较早并延续至今的常用汉字之一.”[1]“书”的原始含义是书写,甲骨文字形为,从字形来看,笔上口下,口说话,笔记录,即为书写.后来字形逐渐固定为“ ”,但意义没有改变,从聿(笔),从曰.关于“口说话”,于省吾先生在《甲骨文字诂林》中解释曰“按书从聿从口,集韵十一没:‘ ,声也.’”“当是祭祀时祈叫呼告之意”[2],祭祀之祈叫呼告被书写下来就形成了甲骨卜辞.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除了祭祀之辞外,王辞、文告等也都在“口说话”之列.因此,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书”解释是:“箸也.从聿,者声.”[3]65箸,即“著”,明显的意思;聿,即笔.书是指用笔记录使文字显明.

书写是“书”的本义.其词义必然地由此历史地扩展开来,并在先秦就形成了较丰富的含义.首先,它在甲骨卜辞和金文中都有人名的用法[2,4];而在金文之后,“书”的用法更加丰富起来,出现了重要的词义拓展.即在原有的书写、记录(动词)及人名义项之外,出现了另外一个重要义项:作为名词的“书写记录之物”的词义.所谓书写记录之物,兼具文书、档案、书信和书籍的含义,即许慎在《说文解字》说的:“著于竹帛谓之书”[3]841.这一词义产生之后,反客为主,取代其本义成为该词的主要义项.

先秦时期“书”一词共出现989次,有四种义项:①文书、档案和书信.如《周礼》:“适四方使,则从士大夫.若道路不通,有征事,则奉书以使于四方.”[5]473这句的“书”即指文书档案.此处值得注意的是《周礼》中“司书”一职,掌户籍与男女劳力、土寺图形,考核登记收支情况及耕地、六畜、山林川泽等各种数字.这里的“书”即为户籍、土地、收支等档案.②书籍.该词义可细分为“泛指典籍”和“专指某一作品”两层含义.如《庄子》:“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6]此处书为“泛指典籍”.又如《墨子》:“是以先王之书《相年》之道曰:‘夫建国设都,乃作后王君公,否用泰也.’”[7]“书”为专指某一作品.③书写,记载.如《春秋左传》中所云:“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临,故不书.”[8]④文字.《鹖冠子》中有言:“不待士史苍颉作书,故后世莫能云其咎.”[9]

“文书、档案和书信”为先秦时期“书”的主要义项,词义占全部义项比为68.25%(具体见表1).比较典型的是《尚书》中出现“书”440次,皆为文档之义,如《尚书》所记:“启籥见书,乃并是吉.”[10]

先秦之后,“书”仍然保持着较高的使用频率.据笔者在汉代文献中检索所得,与先秦时期情况大致相同,单音词“书”共出现约4000次.其中,指代“书写记录之物”,即“文书、档案、书信和典籍”的义项占比达到80%以上,如仅在《汉书》中,“书”的该词义就出现800次以上,在《论衡》中,“书”的该词义出现268次.这种词义的广泛应用为“书籍”一词的形成提供了必要且坚实的基础.

1.2“籍”的起源及早期词义(先秦、秦汉)

“籍”产生的时间晚于“书”,在甲骨文中没有出现,最早见于战国时期,是简牍文化的产物,篆体字形为“ ”.从字源来看,上为(竹)字头,这与战国时书写材料大多为竹简有关;下为“ ”,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凭借、依据.从字形的组合可以推断“籍”是一种记录在竹简上保存起来作为凭证、依据的事物.《说文》曰:“籍,簿书也.从竹,耤(j?)声.”[3]190“籍”的本义为名册、人名簿等档案记录.《周礼》曰:“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畿……”[5]440《孙子》有言:“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11]《管子》也有“官爵不审,则奸吏胜;符籍不审,则奸民胜”[12]24的用法.古时帝王家的土地是奴隶按户籍轮流代耕,因此“籍”是古代统治者记载老百姓有关贡赋、人事、户口等内容的“档案”.

先秦时期“籍”的词义十分丰富,有九种义项,除本义“人名簿等档案记录”外,其他义项可分为名词用法和动词用法.名词词义包括:①籍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亢仓子》有言:“是故天子躬率,诸侯耕籍,田大夫士第有功级,劝人尊坠产也;后妃率嫔御蚕於郊桑公田,劝人力妇教也.”[13]40②古代包括粮食、牲畜、衣物等在内的各种捐税的统称.《管子》有言:“毋犯其凶,言中正以蓄慎也.毋迩其求,言上之败,常贪于金玉马女,而吝爱于粟米货财也.厚籍敛于百姓,则万民怼怨.”[12]42③席子.《管子》有言:“丁氏归,革筑室,赋籍藏龟.”[12]208④姓氏.《春秋左传》有言:“籍偃为之司马,使训卒乘,亲以听命.”[14]311⑤法令.《韩非子》有言:“此三士者,言袭法,则官府之籍也.”[15]90⑥通“阼”,皇位.《韩非子》有言:“权籍不失,兄弟不侵;下不一门,大臣不拥;禁赏必行,显贤不乱.”[15]150动词词义包括:①通“藉”,借,借助,采用.《吕氏春秋》有言:“农不上闻,不敢私籍于庸,为害于时也.”[16]②记录,书写,登记.《左传?成公二年》有言:“王以巩伯宴而私贿之,使相告之曰:‘非礼也,勿籍.’”[14]254

“籍”是先秦时期比较重要的单音词,共出现97次,其主要词义是作为名词含义“古代各种捐税的统称”和“名册、户籍等档案记录”,分别占总出现次数的49.48%、17.53%.比较来看,似乎“籍”的本义义项占比不是最高,但实际上,“籍”的本义即作为名词的“人名簿”的涵义通过组合形成“户籍”“图籍”等使用的次数很多,词义更加精准,取代了作为人名簿义项的单音词“籍”的使用.

先秦之后,“籍”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在笔者所检索的汉代文献中,“籍”共出现198次,除“籍田”与“席子”外,其他词义均有出现,同时也出现了几个新的词义:①书籍.《申鉴》有言:“夫道之本,仁义而已矣.五典以经之,群籍以纬之,咏之歌之,弦之舞之,前监既明,后复申之.”[17]②礼籍.《汉书》有言:“及周之衰,诸侯将逾法度,恶其害己,皆灭去其籍,自孔子时而不具,至秦大坏.”[18]17102③人名.《汉书》有言:“二年,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18]1210

与先秦相比,汉代“籍”各义项占比发生了变化.“籍”作为“名册、户籍等档案记录”共出现118次,义项占比达到59.60%,为主要义项.而“古代各种捐税的统称”仅出现10次,使用次数大幅降低.汉代“籍”的“档案记录”和“书籍”等义项,为“书籍”一词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2“书籍”一词的起源及本义

“书籍”一词是由“书”“籍”两个单音词组合而成的复音词.那么词素“书”和“籍”为何能组合到一起、各自以何种义项组合到“书籍”一词中来的呢?“书籍”一词最早见于何种文献?它的本义又是什么呢?

2.1“书”“籍”组合的条件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单音词在使用时存在着种种局限性,词义宽泛、模糊,如“书”与“籍”二词就具有多种词义,无法满足专指与特指的需要,满足不了人们认识日益概括、抽象、准确的需要,等等.而组合而成的复音词恰恰能弥补此类种种不足,使得词语所指更具有明确性,单音词复音化是中国古代语言发展进步的表现.

从构词形式来看,“书籍”一词属于并列式复音词.“书”与“籍”两个单音词均产生于先秦时期,“书”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产生于“籍”之前,“书”从先秦开始就具有了“书写记录之物”之义,而“籍”也有与其相近的义项,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引伸凡箸于竹帛皆谓之籍.”[3]190指出凡书写之物皆可称为“籍”,与上文许慎所言“著于竹帛谓之书”相似,证明“书”与“籍”二字在词义方面具有共通之处,按照同义组合或近义组合的原则(同义组合或近义组合可以使单音词不够清晰、精准的词义指称变得更明确起来),它们具备了组合为双音词的条件.

2.2“书籍”一词的起源及本义

关于“书籍”一词何时产生?最早见于何文献?学者们意见不一,众说纷纭.李致忠先生认为:“书籍在古代亦称为典籍、载籍……《后汉书》记载东汉时马融于永初四年(公元110年)当上了校书郎,奉命在东观典校秘书.元初二年(公元115年)写了一篇《广成颂》.他在这篇颂文的小序里,自己谦称蝼蚁,不胜区区,职在‘书籍’.这大概是关于‘书籍’一词最早的记载.”[19]金观涛、毛建波则认为:“‘书籍’一词最早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史记卷一〇九?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有载‘莫府省约文书籍事’句.”[20]

笔者检索了大量古汉语中的早期文献(先秦至西汉).发现较早出现“书籍”一词的文献有《孔丛子》(相传为秦末)、《史记》(西汉)、《前汉纪》和《后汉书》.

《孔丛子?独治篇》记载:“陈馀谓子鱼曰:‘秦将灭先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其危矣!’子鱼曰:‘顾有可惧者,必或求天下之书焚之.书不出,则有祸.吾将先藏之,以待其求.求至,无患矣.’”[21]《孔丛子》主要记述从战国初期到东汉中期十几位孔子后代子孙的言语行事,《独治篇》主要记载的是孔鲋言行.旧题曰孔鲋撰,孔鲋为孔子八世孙,秦末儒生,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子慎生鲋,年五十七,为陈王涉博士,死于陈下.”[22]331

如确为孔鲋所撰,则《孔丛子》成书于汉前.但关于《孔丛子》一书的真伪,历代学者多有考辨.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言:“《尚书序》不似孔安国作,其文软弱,不似西汉人文,西汉文粗豪.也不似东汉人文,东汉人文有骨肋.亦不似东晋人文,东晋如孔坦疏,也自得.他文是大段弱,读来却宛顺,是做《孔丛子》一手做.”[23]

指出《孔丛子》与《尚书序》皆是伪书.现代学者黄云眉在其著作中也写道:“孔丛子书论云,‘祖迎于坎坛,所以祭寒暑也,’与王肃同.孔丛子亦伪书”[24].认为《孔丛子》为汉魏间人王肃所伪造.黄怀信更指出:“记孔鲋的三篇,如前人所指出的,文非自述口吻,同时又记‘将没’之事,自不能是鲋所撰.又第十九篇《独治》载:‘……’且不论是否真有其事,而明言藏书,恐怕亦非汉惠帝除挟书令之前所敢有的文字.因而,三篇之作当在汉惠帝之后……三篇的作者有可能就是孔鲋弟子襄.”[25]

基于此,《孔丛子》一书所记“书籍”一词无法作为该词在汉代之前就已出现的确凿证据.特此存疑.

《史记》记载:“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22]631古代莫、幕通用,“莫府”就是“幕府”.莫府是将军处理事务的府署,因行军无常处,以帷幕为府署,称为“幕府”,就是将军府的代称,类似现在的“司令部”.“省”指节约,减少.“省约文书籍事”谓簿册文书皆从简易,以适应战争时的特殊环境.关于“文书籍事”,一方面有的学者将其分为“文书”“籍”与“事”三个部分来翻译,“籍”作为单音词使用,“籍:考勤或记载功过之类的簿册”.[26]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划分为“文书”与“籍事”两个部分来翻译,“籍事:有事就其本事记之于籍”[27].还有学者将“文书籍事”整体进行翻译.“文书籍事”指公文也[28].但无论是哪一种翻译与解释方法,“省约文书籍事”中的“书籍”都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双音词来进行使用的,所以《史记》也不是最早出现“书籍”一词的文献,此前部分学者的观点有误.

如此看来,“书籍”一词最早见于《前汉纪》.《前汉纪》有载:“遂荷(何)天衢,登建皇极,上古已来,书籍所载,未尝有也.”[29]《前汉纪》为东汉末年学者荀悦所著,所以“书”与“籍”至晚在东汉时期就已联结组成双音节名词“书籍”.这里的“书籍”一词的涵义即它的本义是来源于“书”“籍”两词素的“泛指书写记录之物”,与广义的图书词义相同.

根据笔者所检索到的东汉时期文献,“书籍”一词在东汉共出现5次,分别出现在《前汉纪》《论衡》《后汉书》中(《后汉书》虽为南北朝时期所撰,但所记载的为东汉史事,可视为东汉语言),共有两种义项,其中4次均用来“泛指图书类事物”,仅有1次用来指代“图书工作内容——校定简册”.表明在该词产生之初,词义的扩展尚未完全展开,主要使用本义.而且,从已经有了一定的使用量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看,它们已经不是单音词连用或固定用法,而是确已凝结成一个双音词.

《后汉书》的相关记载为:

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莫府方诘外奸,未及整训,加意含覆,冀可弥缝[30]693.

诚术百三十五月有二十三食,其文在书籍,学者所修,施行日久,官守其业,经纬日月,厚而未愆,信于天文,述而不作[30]102.

小臣蝼蚁,不胜区区.职在书籍,谨依旧文,重述蒐狩之义,作颂一篇,并封上[30]579

.(此处“书籍”用来指代校定简册该工作内容)《论衡》的相关记载为:

语称上世之人,重义轻身;遭忠义之事,得己所当;赴死之分明也,则必赴汤趋锋,死不顾恨.故弘演之节,陈不占之义,行事比类,书籍所载;亡命捐身,众多非一[31].

3 东汉以后“书籍”的各种词义与应用

3.1 概述

“书籍”在中国古代出现次数较多,共1241次,除元代有所下降外,整体上呈逐代上升趋势.元代,“书籍”一词使用次数下降,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元朝统治时间短,只有97年,产生文献较少;二是由于是少数民族统治,当时使用三种语言文字,即蒙古文、汉文和波斯文,公文使用蒙古文和汉语公牍文两种文字,统治阶级偏好使用与他们语言习惯相符合的名词.

“书籍”一词的词义发展演变与应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一是从中国古代整体发展来看,“书籍”本义“泛指图书”的主义项地位始终没有动摇.在中国古代共出现810次,朝代平均义项占比(目标义项出现总数与全部义项出现总数的比率)为65.27%.在发展趋势上,该义项与整体发展趋势相同,除了元代出现次数与频次有所下降外,其使用次数与频率基本上呈上升趋势.当然,从整体上看,“书籍”一词在中国古代的使用率并不高,但这并不表明人们对它的认可度不高,而是中国古代与它词义相近的词汇较多(如“图书”“典籍”),可替代性较高.

二是从词义内涵来看,东汉以后“书籍”的词义愈加丰富,共有七种义项:由最初的“泛指图书”逐步扩充为包括“和地方所藏典籍、史书”“图书工作”“文书档案”“谓有记载”和“读书”等多种义项.书籍的“及地方政府所藏典籍、史书”的词义最早见于西晋时期,历代使用次数也较多,在中国古代共出现400次,平均义项占比为32.23%,是仅次于“书籍”本义的重要义项,甚至宋元两代使用次数超过其本义.而其他词义占比均低于1%,占比差距较大,其中东汉时期就已出现的词义——“图书工作”使用次数最少,在中国古代仅出现4次,平均义项占比仅0.32%.除了在明代之前就已消失的“读书”的词义,其他义项一直沿用至清代,丰富了“书籍”的词义内涵,扩大了“书籍”一词的使用范围.

三是从词义变化的规律来看,“书籍”的本义是一种泛指,而由泛指到特指是常常发生的词义变化,“书籍”一词各义项中的“和地方所藏典籍、史书”“文书档案”即是从泛指到特指,即语言学上所说的包容引申;而“图书工作”“读书”与“谓有记载”则是象征引申,是以物象事(如以书籍象征与书籍有关的工作).

四是从应用领域方面来看,“图书”一词应用领域广阔.从表5可以看出,在笔者检索的2578部古代文献中,共有418部文献中出现了“书籍”一词.该词在经、史、子、集、丛书及通俗小说中均有使用.其中子部出现最多,在194部子部文献中出现过;丛书中使用最少,仅在11部丛书中出现.在丛书与通俗小说中出现的时间较晚:“书籍”自元代才开始出现在丛书中,而出现于通俗小说中则始于明代.这主要与当时的文化发展背景有关:丛书始于唐宋,而通俗小说产生于元代,至明始才逐渐普及被人们熟知.

3.2 泛指图书(包括史书和各类杂书等)

作为“书籍”一词的本义,“泛指图书”这一义项其义项占全部义项比为80%,频次为0.11.实际上,除了宋元两代,“书籍”本义的使用次数低于“及地方政府所藏典籍、史书”之义外,其他朝代这一义项占比均高于60%,频次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元代除外).特别是到了清代,此义项的使用达到了巅峰,义项占比达到79.75%,频次达到0.83.

该词义的应用领域亦日益广泛.如唐《晋书》有言:“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32]又如明代《三刻拍案惊奇》有云:“到了正月尽,主家来请,他自收拾书籍前往.”[33]也有古诗、词曲中用抽象的方法对其本义进行引用,泛指图书以及从书中所得知识,如唐诗《寄题杜拾遗锦江野亭》中有:“莫倚善题鹦鹉赋,何须不著鹤铬冠.腹中书籍幽时晒,肘后医方静处看.”[34]又如元曲《登太和楼》中有:“白云中涌出峰来,俯视西湖,图画天开.暮雨珠帘,朝云画栋,夜月瑶台.书籍会三千剑客,管弦声十二金钗.”[35]

3.3 图书工作(校定简册、整理图书等)

“书籍”用来指代图书工作最早见于东汉,即前述之《后汉书?马融列传》的记载[31]579.马融当时“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30]579,此为马融自述,所以此该处的“书籍”一词,指代的是“校定简册”这一图书工作内容.该义项仅在东汉出现1次,义项占比为20%.

该义项在东汉出现之后,直到清代才又出现此种用法,共出现3次,义项占比为0.54%,均出现于《楹书隅录》,词义内涵较东汉有所变化.如“顷吴门黄尧圃孝廉得平水新刊《韵略》,元椠本,急假归读之,前载正大六年许道真序,知此书为平水书王文郁所定.……前有正大六年许道真序,知此书为平水书籍王文郁所定……史言有书籍者,盖置局设官于此……然则平水书籍者,殆文郁之官称耳.”[36]“平水本”为金元时期书籍刻本,金代于河东南路平阳府(别名平水,今山西临汾市)设立经籍所,大量刊行图书,而王文郁为“平水书籍”即山西平水地方管理图书印刷的官员.所以此处“书籍”一词指代的是整理刊印图书这一职业.

该义项除东汉和清外,其他各朝代未见,说明该义项连续性不强.

3.4 特指和地方官府所藏典籍、史书

东汉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书籍”一词出现次数剧增,共49次.其词义更加丰富,出现了两种新的词义:“及地方政府所藏典籍、史书”和“读书”.“特指和地方官府所藏典籍、史书”义项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次数为8次,义项占比为16.33%.与泛指图书不同,“书籍”的该义项属于特指.最早见于西晋,《三国志》有载:“黄龙三年,建昌侯虑为镇军大将军,屯半州,以综为长史,外掌众事,内授书籍.”[37]1156

该义项各代出现次数均较高,词义具有连续性,义项占比各朝代均超过15%.特别是宋代,“书籍”一词共出现246次,有154次是用来“特指和地方官府所藏典籍、史书”,主要出现在《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义项占比达到62.60%.宋代和元代,该义项占比超过了“书籍”一词的本义——“泛指图书”,为“书籍”一词的重要义项.具体用法如宋《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所载:“丁丑,置馆阁编定书籍宫,以秘阁校理蔡抗、陈襄、集贤校理苏颂、馆阁校勘陈绎分昭文、史馆、集贤院、秘阁书而编定之.”[38]

清代《日知录》所载:“宋贾昌朝为侍讲,以编脩资善堂书籍为名,而实教授内侍,谏官吴育奏罢之.”[39]

3.5 读书

三国时期,“书籍”被用来指代“读书”,仅出现1次,义项占比为2.04%,见于《三国志》:“休答曰:‘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此无所为非,而君以为不宜,是以孤有所及耳.王务学业,其流各异,不相妨也.’”[37]1070(《三国志》虽为西晋作品,但记载的是三国时期的断代史,而且上文应为吴国孙休所言,可认为是三国时期文句)“书籍”的此种用法在隋唐和宋代亦有出现,但出现次数很少,分别为1次和5次,如唐代《长短经》所载:“及其末也,唯恐陷之不深,发之不早;戮及百口,犹曰未厌.是可为寒心悼惧,岂书籍远事也哉!”[40]该义项为低频义项,消失于宋代之后.

3.6 文书档案与“谓有记载”

隋唐时期,“书籍”一词共出现105次,除了“图书工作”,以上词义均有出现,并且出现了两种新的义项——“文书档案”和“谓有记载”.

书籍用来指代“文书档案”最早出现于唐代,《尚书正义》有言:“谓计人多少,赋功配役,载于书籍,然后征而用之,以治水也.”[41]唐代该义项共出现1次,义项占比为0.95%,该义项自唐出现时起,历代均有出现,具有延续性.如宋代《苏轼集》有云:“中书舍人罗文,久典书籍,助成文治,厥功茂焉.”[42]“文书档案”词义虽历代均有出现,但各朝代出现次数较少,义项占比均较低,属于低频义项.

书籍的“谓有记载”之义亦最早见于唐代.白居易的《与杨虞卿书》有言:“去年六月,盗杀右丞相于通衢中,进血体,磔发肉,所不忍道.合朝震栗,不知所云,仆以书籍以来,未有此事.”[43]这里“书籍”指的是“谓有记载”,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记载以来,从未出现过此事”.该义项在古代文献中一共出现4次,属于极低频义项,在产生之初的唐代出现两次,义项占比1.90%,在宋代和清代均出现1次.用法如清代《老残游记》所载:“子平大惊,说道:‘这就奇了!不但中国自有书籍以来未曾听得有比上帝再尊的,即环球各国亦没有人说上帝之上更有那一位尊神的.这真是闻所未闻了!’”[44]

3.7 志书类目

及至清代,“书籍”一词的使用达到顶峰,共出现553次,义项丰富,并出现了一种特殊义项,即用来指代“志书类目”,均出现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如“康熙甲午,德琦为星子县知县,因取廖文英原志重加订正.分类凡十,曰《形胜》,曰《兴复》,曰《沿革》,曰《先献》,曰《主洞》,曰《学规》,曰《书籍》,曰《艺文》,曰《祀典》,曰《田赋》.”[45]103又如“万历辛卯,黄梅汪可受为吉安府知府,又重修之.雨因撰是志,分《沿革》《建置》《教职》《祀典》《储赡》《名宦》《人物》《公移》《贤劳》《义助》《纪述》《书籍》《生祠记》十三门.”[45]98此处“书籍”作为志书重修类目名称,在清代出现5次,义项占比0.90%,属于极低频义项.

总之,“书籍”作为古代与现代汉语中的重要词汇,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显示出其词义演变的独特性与延续性.其众多义项如“图书工作”“谓有记载”等都已消失,但其本义“泛指图书”一直沿用至今,延续性极强,被人们广泛使用,展现其强大的语言魅力.

①本文笔者所使用检索工具为知网国学宝典数据库等,表1检索范畴为先秦文献73种,基本上涵盖了目前所见的先秦文献.另有一些检索出的“先秦文献”由于成书时间存在争议,不列入统计范围内.

中国古代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文明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文化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期刊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本文点评,上文是一篇关于经典中国古代专业范文可作为词源和书籍和中国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古代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