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治理结构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跟善治视域下合理性治理结构的演进和达成一个新的解释框架相关本科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治理结构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22

《善治视域下合理性治理结构的演进和达成一个新的解释框架》

本文是治理结构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与视域和解释框架和治理结构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作者简介〕沈费伟(1988—),男,浙江湖州人,管理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治理与政府管理.

〔摘  要〕合理性治理结构决定了多元主体管理公共事务、承担公共责任、分配公共利益的方式,是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过程中亟待探讨的重要问题.政府组织、市场组织与社会组织是合理性治理结构中的三大利益相关者.在合理性治理结构的演进与达成问题上,不同类型公共事务的治理可以形成不同的治理结构,同一公共事务治理的不同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治理主体角色也处于转换状态.合理性治理结构需要各治理主体间权责边界清晰,主体功能发挥;加强利益协商,搭建共享平台;建立互动发展,整合优化资源;形成主体意识,重塑公共精神.合理性治理结构的现实绩效包括降低治理成本,提高社会治理效益;重构社会资本,化解社会危机;提供公共服务,回应公众诉求;促进组织互补共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从而真正实现善治的目标.

〔关 键 词〕合理性治理结构;政府组织;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善治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155(2018)04-0041-06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述评

治理结构始于对公司治理的分析,意为公司权力机关的设置、运行及权力机关之间的法权关系,之后逐渐被运用到行政学与政治学领域.从政治与行政学视角来解读,治理结构一般指代治理主体之间关系呈现的形态,它是组织有效运行的基础保障.合理性治理结构决定了多元主体管理公共事务、承担公共责任、分配公共利益的方式,是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过程中亟待探讨的重要问题.在公共事务治理问题上迫切需要构建合理性治理结构,主要缘于三方面的原因:其一,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不合理的治理结构,譬如全能型政府治理模式、恶性市场竞争模式、社会组织不良发育模式等,这些不合理的治理结构不仅会降低各治理主体的利益整合能力,导致公共资源的分配失衡,也会提高治理成本,降低治理绩效.其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原来符合治理体系的治理结构也在发生着变迁,因此需要对治理结构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其三,面对公共需求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单一的治理主体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容易引发政府失灵、市场社会及社会组织志愿失灵,因此需要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合理性治理结构.综合而言,现阶段对不合理治理结构进行改革调整、重建合理性治理结构成为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纵观学界已有关于治理结构主题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学者们大多侧重于对合理性治理结构内涵的分析与解读.例如,薛澜认为,合理性治理结构是指,由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私人企业或个人所构成的治理主体的组织形态,以及这些主体在处理公共事务中依据共同的治理理念所形成的治理规范、治理程序和治理手段[1](P21).林闽钢总结出合理性治理结构的内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维系与规范网络中不同组织互动原则的组合,二是维系与规范网络原则的组合和它所匹配网络的变化所形成的结构[2].沈费伟的研究表明,合理性治理结构在强调治理绩效即治理任务完成的同时,注重治理结构中各个治理主体价值的实现[3].这些研究对于合理性治理结构的内涵进行了较为准确的界定,为我们进一步开展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如何达成和构建合理性治理结构等问题依然是当前学术界忽视的领域.因此,本研究将围绕合理性治理结构如何演进与达成的问题,尝试回答合理性治理结构中到底有哪些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如何互动形塑了合理性治理结构,治理结构的合理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合理性治理结构有何现实绩效等问题.这些研究对于推进治理理论与治理结构研究和现实生活中合理性治理结构达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合理性治理结构中三大利益相关者的角色解析

在合理性治理结构的主体构成方面,目前理论界比较认可的是“二元治理结构模式”和“三元治理结构模式”.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选用“三元治理结构模式”,认为政府组织、市场组织与社会组织是合理性治理结构中的三大利益相关者.

1.政府组织:公权力与公利益的化身

政府组织是经由人民同意组建的执掌和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是治理结构中最重要的主体.西方政治与行政学者对政府组织的角色和职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洛克认为,政府是一种从心理与情感上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的事物;政府建立的目的在于保障人们的生命、自由与财产安全,给人们以公民社会的秩序和提升社会的整体福利[4](P105).亚当·斯密认为,按照自然自由的制度,政府需要履行好三项应尽义务:第一,使社会免于其它治理主体的侵害;第二,保护公民使其免于其他所有人的压迫;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5](P253).孟德斯鸠指出,政府应秉承“三权分立”的原则,实现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的相互协调与有效制约,才能实现政府良善治理的目标[6](P2).卢梭则强调,人们依据社会契约论而建构的政府是为了实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最终达成市民社会的宏伟蓝图[7](P15).

结合学者们已有的成果和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应承担以下功能:第一,政府需提供那些为社会公共生活所需要,而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第二,政府应出台各类法律、法规和制度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避免由恶意竞争引发的资源浪费问题,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第三,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借助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和干预,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动态平衡和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第四,政府必须具有对社会价值实行权威分配的能力,通过收入再分配机制,使社会最终的分配成果能更加符合社会公正的目标;第五,政府应致力于社会矛盾冲突的调解,通过加强社会管理,保证整体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在合理性治理结构中,唯有当政府履行了上述职能,政府的真正功效和价值才能充分发挥.

2.市场组织:私领域的保障与维护者

早在17-18世纪的古典自由主义时期,市场组织就逐渐成为合理性治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现代经济学辞典》将市场界定为货物和服务(劳务)的销售和购买发生于其中的场合[8](P339).《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卷)》指出,市场是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9](P921).纵观现有研究,学者们对于市场组织的概念存在着三种定义:一是社会分工的视角,譬如,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的分工使它们各自的产品互相变成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使它们互相成为市场.”[10](P718)冯·米塞斯在《人类行为》中写道:“市场是生产工具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分工的社会体系,它是在劳动分工条件下合作的不同个人之间的行为的相互影响驱动的.”[11](P73)二是资源配置的视角,譬如,亚当·斯密认为,市场是除政府之外,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三是社会制度的视角,譬如,有学者指出,市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是制度化交换的产物,其存在是为了确立买者与卖者之间的制度化信息[12](P82).

市场组织尽管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但是其在保障经济自由、维护消费者主权、培育企业家创新精神、保证信息效率和进行灵活调节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除此之外,作为政府之外调节经济运转的市场机制,市场还可以通过供求、竞争和机制实现促进生产交易、维护市场稳定的目标.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包括私有产权、自由竞争、企业家精神、契约意识与社会信用等,其中产权保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的形成,需要法治与宪政的制度配套;契约意识与社会信用的形成,有赖于公民社会和市场伦理的培育.现实中,市场组织不仅为社会公民提供了许多政府无法供给的服务,有效提高了居民社会满意度,而且在促进和达成社会多元治理主体互动中发挥了合作效用.综合而言,市场组织作为私权利的维护与保障者,在合理性治理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社会组织:第三部门的利益代言者

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内生力量,能够弥补政府与市场的不足,通过自身组织建设和功能发挥,在合理性治理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会组织是公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它的产生与演变与公民社会的演变是密不可分的.在公民社会中发育的社会组织尽管在不同的情境中有着不同的称谓,譬如,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公民社会组织、志愿组织等,但其实质内涵却基本一致[13](P7).对社会组织概念进行最早定义的当属美国学者Levitt,他认为人们把社会一分为二,非私即公、非公即私,这种划分忽略了一大批处于私人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社会组织[14].莱斯特·M·萨拉蒙按照其从事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非营利部门的比较项目,根据组织性、私有性、非营利性、自治性以及自愿性等五个特征来界定社会组织[15](P4).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指出:“在提供公共利益和服务时,除了拓宽和完善公共部门以外,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也可以参与发挥这些职能.”[16](P41)戈登·怀特认为,“社会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形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17]

在合理性治理结构中,社会组织的功效至少表现在以下五方面:第一,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各类公共问题治理过程之中,切实发挥自身的治理价值与作用,有效降低了政府的越位、错位问题,从而为实现政府和社会边界的合理划分提供了保障;第二,社会组织能够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情形下,主动承接社会管理职能,提供某些公共产品与服务;第三,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能够满足公民和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提升;第四,社会组织通过公布各类就业岗位,从而吸纳广大公民参与到社会组织机构之中,不仅有利于公民就业问题的解决,而且也有助于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第五,社会组织能够整合和筹集社会资源,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改善生存状态,推动其权益的保护.综合而言,在合理性治理结构中,社会组织既发挥着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协调沟通作用,又通过发挥自身的作用价值,推进着社会治理目标的实现.

三、合理性治理结构如何达成:治理主体角色转换的视角

在治理结构合理性演进与达成问题上,我们需要明确两方面内容:第一,在不同类型的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尽管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都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三者可以组合形成不同类型的治理结构.第二,在同一公共事务治理的不同阶段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究竟哪个治理主体占主导地位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1.不同类型公共事务的治理,可以形成不同的治理结构

在社会领域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公共事务治理问题,尽管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都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三者可以组合形成不同的治理结构.根据治理主体的互动关系模式,中外学界一般将公共治理结构划分成两类:一类是线型治理结构,另一类是网络治理结构.在线型治理结构中,政府是单一治理主体,垄断社会资源,与社会组织、市场组织等其它治理主体的互动是单向度的,它体现的是一种威权治理,因而是一种统治型治理.相反,在网络治理结构中,治理主体是多元的,各治理主体之间在信任与协商的基础上互动,因而互动秩序是良性的和多向度的,它体现的是一种合作治理,因而也是一种治理[18].

根据不同领域中公共事务治理的类型,现实中形成了不同的治理结构.譬如,在社区治理中,美国学者博克斯认为21世纪的社区治理改革“是一个创建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结构”,而“对于参与社区治理的民众来说,变革意味着重新定义公共决策制定与实施中各种角色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以公民为中心,而不是以官僚为中心的”.在回答“如何实现公民治理”这一问题时,博克斯重点分析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公民、代议者、公共服务职业者角色的转变;二是组织结构的改变[19](P17).在公共池塘的治理过程中,奥斯特罗姆在亚当·斯密的市场理论和霍布斯的国家理论治理模式基础上,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的理念,主张“公私合作共治模式”的制度安排,即“国家与社会的合作伙伴关系”[20](P16).柯亨和阿拉托在其著作《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中确立了社会治理中的“国家—经济—公民社会”的三分模型,其中各种社会组织构成了公民社会.综合而言,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在公共社会中因发挥着不同的效用,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合理性治理结构.

2.相同公共事务治理的不同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治理主体进行着角色转换

在合理性治理结构的演进与达成过程中,应重视占主导地位的治理主体作用的发挥.在相同公共事务治理的不同阶段,尽管哪个治理主体首先发挥主导作用不确定,但大致有三种“一主两辅”模式,即政府组织主导,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辅助;社会组织主导,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辅助以及市场组织主导,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辅助.

第一,政府组织主导,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辅助.当政府在治理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时,政府担任着“元治理者”的角色,它需要平衡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的力量,并相应地协调它们的行动.作为元治理者的政府组织不仅需要为自身设计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健全政府自身的治理结构,并确保政府内部各部门有序协同、共同努力,致力于总体目标的实现,而且政府部门也需要设计公共事务治理任务,保持学习机制,进而促进不同目标与治理结果之间的一致性[21].政府组织元治理作用的发挥,并不表示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角色淡化、作用减弱,相反政府元治理的角色更加有助于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只不过发挥作用的方式以谈判、协商来进行.由此,一方面,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由竞争转向协商,两者基于平等的社会机制开展公共事务治理;另一方面,政府的统治地位弱化,逐渐成为多元治理主体之中的一员,为实现社会善治共同出谋划策.在政府组织主导,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辅助的治理结构下,政府作为处理公共事务的一个工具性架构,在公共治理中居于首要位置,这对于分配治理权力,调节治理主体之间互动关系,配置公共资源,供给公共产品,实现公共利益都具有决定性影响,因而被有些学者称为“公共治理的基本主题”.

第二,社会组织主导,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辅助.当社会组织在治理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时,社会组织肩负着发挥社会内生力量的角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社团运动的发展、政府政策的推动以及公民社会的支撑,社会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并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在实际的社会治理过程中,形式各异的社会组织以其独有的非营利性、公益性等特征,在重塑社会治理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主体角色.社会组织在合理性治理结构中的主导作用至少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社会组织在供给公共产品方面相较于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具有专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能够较好地满足多元化社会群体的现实需求;其二,社会组织能够弥补由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问题所带来的许多危害,通过自愿合作扩展政府与市场的功能;其三,社会组织作为一种自组织体系在处理公共资源、维护共同福利的追求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总而言之,在社会组织主导,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辅助的治理结构下,社会组织作为社会中“特殊的公共领域”,是国家和社会之间的重要纽带,通过有效监督和制约政府权力、克服市场失灵工具主义的影响,培育法治的社会根基,最终促进形成社会自律秩序.

第三,市场组织主导,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辅助.当市场在治理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时,市场组织扮演着资源配置的角色,它能够优化社会资源、提升社会治理绩效,进而实现社会善治的最终目标.尽管自18世纪亚当·斯密将市场比喻为“看不见的手”开始,市场组织的作用就开始为人们所重视.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治理理论才真正开始强调市场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认为其协同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可以达成社会善治目标.市场的意义在于通过提供信息,激励和引导人们进行资源利用和产品买卖的理性选择,以最小的政治强制协调着大量的交易.市场经济受市场机制的调节才得以正常运行,这些机制主要由机制、反馈机制、风险机制和竞争机制组成.正是由于这些机制之间相互配合、共同作用,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目标才得以实现.在市场组织主导,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辅导的治理结构下,市场组织的有效运作不仅会增强政府的利益整合能力,促进公共资源的有效分配,而且也会降低公共治理成本,提升公共治理的绩效,从而化解社会冲突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四、善治视域下治理结构的合理性如何体现

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三方力量分阶段分层次治理的“新型网络合作治理关系”是合理性治理结构的重要形式.治理结构的合理性具体体现为权责边界清晰,主体功能发挥;加强利益协商,搭建共享平台;建立互动发展,整合优化资源;形成主体意识,重塑公共精神.

1.权责边界清晰,主体功能发挥

在合理性治理结构中,政府组织、市场组织与社会组织三者的角色定位清晰、职责明确,各自履行好自身的主体功能.首先,政府通过深化体制改革,重构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架构,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社分开,最大限度地解放社会生产力.其次,合理性治理结构特别注重推进市场化改革,保证国有大型企业与民营中小企业在市场准入中被公平对待,尊重并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后,社会组织通过建设好现代社会的基本制度体系,如社会信用体系等社会基础制度,培育社会组织和现代公民,促进公民社会发展.在构建合理性治理结构中,三者通过制度建设,完成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转型,建立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确立每个公民的自由、平等地位.国家、市场和公民社会三种力量相辅相成,共同推进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加强利益协商,搭建共享平台

合理性治理结构不仅要求在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承认各种不同治理主体的存在,而且需要尊重其多元的合法利益诉求,主张在协调整合不同利益主体的基础上实现协商.构建合理性公共治理结构的关键在于建立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参与网络, 使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者通过面对面协商, 增进共识,消除分歧, 合作互动, 以共同解决公共问题.治理结构的合理性正是以各种政治形式(包括听证会、恳谈会、论证会等)将多元治理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整合融入到公共决策过程始终,注重公民意见的汇集与协调,冲突矛盾的化解,共同利益的实现,从而形成更具包容性的社会凝聚力,最终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合理性治理结构所形成的利益协商倾向于建立宽容、妥协、平等、自由的话语机制, 以求实现在公共利益基础上达成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共识.在加强利益协商基础上,合理性治理结构能够促成共享平台的搭建,真正使治理目标服务于现实社会问题,通过整合和汇集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三种治理主体的力量,取得良好的治理绩效.

3.建立互动发展,整合优化资源

在合理性治理结构中,政府组织已经不是惟一的治理主体,治理承担者从政府组织扩展到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在这一治理网络中,所有的治理主体共同应对公共问题,致力于社会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22](P3).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实际上是彼此联系、相互依存的,这本身就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的政策保障,现代意义的市场化经济是不可能的.又如,所谓“社会自治”总是相对于某种“他治”而言的, 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社会自治”.事实上,如何使分散、自利的个人行动形成一致性的集体行动,产生社会合作与稳定秩序是一切政治得以成立的必要依据.合理性治理结构为了获得更好地服务,实现良善治理,需要整合和优化社会资源,对社会资源的汲取能力和配置方式进行考虑和设计.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能够根据自身的优势特征,采取扬长避短、以彼之所长弥补己之所短的方式促进合作行动的产生,有利于提升社会资源的汲取和优化程度.

4.形成主体意识,重塑公共精神

主体意识有助于人类发展对象意识,因为对主体意识的反思可以使人们更自觉地发展对象意识.构建合理性治理结构,实现有序和谐的社会公共生活必须以形成主体意识、培育良好的公共精神为基本支撑.所谓公共精神是指在公民社会之中孕育,指向社会道德、政治价值等深层的基本内涵,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包含着对、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认肯与追求[23].促进市场经济开放、增强社会互动的频率, 拓展公民参与领域等,都有利于公共精神的形成, 特别是对独立于政府、市场之外的公民社会的培育与壮大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公共精神的培育需要依靠许多社会条件的形成,它既要着眼于整体制度的完善,又要注重个体行为的改进,既需关注某项具体的政策设计,也需关注整个社会机制的形成.简言之,公共精神是一种综合品质.一个合理性治理结构需要形成主体意识,重塑公共精神.

五、善治视域下合理性治理结构的现实绩效

合理性治理结构要求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以互补与共生的“正和博弈”关系取代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关系.过度削弱任何一种治理手段,都将不利于社会善治目标的实现.在公共事务治理问题上,形成一个合理性的治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1.降低治理成本,提高社会治理效益

治理成本一般指行动主体为实现治理目标而投入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当前,导致社会治理成本偏高的原因,除了受到社会治理成本观念淡薄、绩效评估机制缺失或不科学、运作程序繁琐、制度体制安排设计错误、职能配置结构缺乏科学性等因素影响之外,不合理的治理结构也严重提升了社会治理成本.社会治理过程蕴含着治理资源是否合理配置运作的内涵,改善社会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是降低社会治理成本的关键所在.合理性治理结构应以利益相关者,即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市场组织为主体,在多元参与、责任明确、利益兼顾、平衡有序原则的指引下,充分发挥各利益相关者在社会治理中的信息沟通、对话协商、决策参与、监督评估等作用,以形成自觉参与、各负其责、合作互动、文明祥和的社会治理新局面.合理性治理结构能够通过集体合作行动优化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共同分享资源和治理权力,在有效解决问题的同时,最终极大地降低社会治理成本,提高社治理绩效.

2.重构社会资本,化解社会危机

合理性治理结构能够重构社会资本,达成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互动机制,消解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有效化解社会危机.社会资本最早是由经济学家洛瑞提出.法国学者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24].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的效率[25](P62).在此基础上,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表现为相互关心、相互依赖关系的无形资产[26](P297).在公共治理领域,合理性治理结构内蕴着社会资本中的协同精神和善治理念.建立相互协同的信任关系有助于促进利益趋同和信息互通.合理性治理结构倡导公共权力机构与私人市场及公民社会组织建立基于公共利益的协作与互动关系,理性合作地共同实施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反映公众诉求,推进公益事业,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危机,从而实现社会福利和国家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3.提供公共服务,回应公众诉求

合理性治理结构最为明显的效应就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它意味着公共事务不再仅仅是政府统领的范畴,非政府组织甚至包括私人部门在内的一系列公共行为主体正在以多元化模式承担着对共同事务管理的责任,从而形成了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回应社会公众诉求的新格局.首先,政府作为社会治理资源的集中者,理应在教育、医疗、城市公用事业等领域为人们提供单凭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无力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以此促进国家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其次,市场组织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模式,通过推进资源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改革,为社会提供高效率的公共服务,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后,社会组织由于具有数量庞大、类型多样、覆盖面广等特点,在为基层社会提供多样化、专门化公共服务方面相较于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有着天然的优势,能够弥补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双重失灵情形下转移出来的公共服务职能,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

4.促进组织互补共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和政府有意识地从私人领域逐渐退出,各种自治性的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公民社会的自治空间逐渐扩大.合理性治理结构中各主体之间互补与共生,通过形成新型的社会机制,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社会秩序的内涵大致有三方面内容:一是社会整体有着稳定的结构,并且以制度化形式存在;二是各种社会交往具有规范化特征,能够有效指导和约束社会公众的日常行为;三是社会中的各类无序和矛盾冲突都能在社会控制范围之内,有着极强的社会整合力.构建合理性治理结构的目的在于促进组织互补共生,以此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即以构建治理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以构建道德秩序重塑社会资本、以构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繁荣、以构建法律秩序推动良善治理,从而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的整体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林闽钢.社会学视野中的组织间网络及其治理结构[J].社会学研究,2002,(2).

[3]沈费伟.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模式研究——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8,(3).

[4][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等.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许明龙.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7][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英]戴维·皮尔斯.现代经济学辞典[M].宋承先,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9]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经济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二[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1]金晓瑜,沈卫平.企业·市场和制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2]张康之,杨艳.精兵简政之道:公共行政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5.

[13]王名,等.民间组织通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14]王志华.第三部门与公共物品供给:方式选择及政府作用[J].行政论坛,2003,(4).

[15][美]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贾西津,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6][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M].毛寿龙.上海:三联书店,1999.

[17][美]戈登·怀特.公民社会、化和发展:轮廓清晰的范围[J].化杂志,1994,(1).

[18]刘雨辰.试析转型期我国公共治理结构的重塑——基于线型治理结构向网络治理结构转换的考察[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19][美]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M].孙柏瑛,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0]Ostrom E.Understanding Institutional Diversity[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

[21][美]鲍勃·杰索普.治理与元治理:必要的反思性、必要的多样性和必要的反讽性[J].国外理论动态,2014,(5).

[22][英]罗纳德·J·奥克森.治理地方公共经济[M].万鹏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3]马斌.公共精神之解读[J].传承,2010,(24).

[24]Bourdieu,Pierre.The Forms of Capital[A].John G.Richardson.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C].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6.

[25][美]罗伯特·普特南.使运转起来[M].王列,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6][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邓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治理结构论文参考资料:

论文基本结构

资本结构分析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关于公司治理的论文

论文结构

毕业论文结构

综上资料,该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视域和解释框架和治理结构方面的治理结构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治理结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