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教学模式方面论文怎么撰写 跟基于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乡愁》教案设计基于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教学模式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19

《基于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乡愁》教案设计基于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

本文是关于教学模式方面论文怎么撰写和陶冶和《乡愁》和教学模式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余安妮 韦冬余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摘 要]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在如今的语文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学习,以情启思,以思促情;并让学生从情境中获得科学知识,领悟学习主题的情感,做到情与理的统一,达到知情并进,情知双获.这篇《乡愁》就是基于情境——陶冶教学模式上设计的,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刻感受到余光中先生的思乡爱国之愁.

[关键词]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乡愁》教案设计;设计思想

[中图分类号] 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8-0118-03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5年江苏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科学本质与科学教学——施瓦布科学探究教学思想研究》(15HQ010);

2014年度扬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基金项目《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YZUJX2014-24B)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2016年度“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校立项课题《互联网十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余安妮,女,江苏溧阳人,扬州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

韦冬余,男,江苏赣榆人,扬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学博士.

一、“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一)“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含义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又称情知互促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同时陶冶情感的一种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同时陶冶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吸取了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并参照我国教学实际工作者积累的有效经验加以概括而成的.

(二)“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程序

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一情境体验一总结转化.

1.创设情境.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或场景表演等手段构成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融人情境,求得学生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有效统一.

2.情境体验.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游戏、唱歌、听音乐、表演、谈话和实践操作等活动,使他们在特定的气氛中,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创设情境的活动之中,达到以情启思,以思促情.

3.总结转化.通过教师的启发与总结,使学生实现科学知识和道德情感的内化,达到知情并进、情知双获.

(三)“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价值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快而扎实地掌握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由于无意识注意和情感活动的参与,学生不易产生疲劳和厌倦,因此有利于大容量、长时间地进行教学活动.这种模式能够拓展和深化教学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

二、基于“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乡愁》教案设计

(一)导人新课

教师提早进入教室,利用课前5分钟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营造轻松情境.在课前老师播放了一首歌,不知道同学们之前有没有听过呢?这是一首年代比较久远的歌,它的名字叫《乡愁四韵》,我想之首歌在一定程度勾起了你的思乡之情吧?接下来谁愿意用学过的古诗来表达一下你们思乡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PPT展示一些古诗句子)

(二)教学过程

问1:同学们知道那么多的有关思乡的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思乡的现代诗,它是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想必同学们在课前都认真地读过这首诗,接下来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朗读诗歌,熟悉诗歌,然后全班齐读.(第一次朗读)

明确:教师正音:有一个读音要注意,“后来呵”中的“呵”读“ya”,“呵”“啊”在韵母“i”的后面,连读为“ya”.跟读一遍,“后来ya”.

问2:在自由朗读诗歌的同时请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初步感知诗歌后,你们觉得这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齐声:思乡之情)

第二,你们看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齐声:忧郁深沉)

明确:教师范读,配乐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思乡曲》.学生拿起笔来,旁批语气、划分节奏、标注重音)教师读完,学生评点,从而让学生总结出这首诗怎样读是最好的.(如:节奏舒缓,语气、语调深沉,层层递进,节节加深,感情越来越浓烈等)(第二次朗读)

接着再请同学们朗读,试着读出忧郁深沉的思乡之情.(第三次朗读)

问3:诗歌的题目叫《乡愁》,顾名思义思乡之情,但这有没有蕴含作者其他的感情呢?咱们先把这个问题留在这儿,等会来看.刚刚同学们提到这首诗是表达了作者的乡愁,但是乡愁呢,又是一种抽象的情绪.我想问问同学们诗人借助什么来表达出自己的乡愁?

明确:诗人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达不可捉摸的乡愁.(板书)

问4:其实,这些事物在诗歌中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意象.“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象”是指客观事物(景象);合起来“意象”是指浸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PPT)既然同学们准确地找到了“象”,那咱们一起探讨一下它所寄托的“意”是什么?请同学们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每一段.比如第一段,可以说“母子分别”.

明确:思母之愁、夫妻离愁、丧母哀愁、思归浓愁(展示)

问5: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板书:恋母、念妻、哀母、思归)

问6:但是仔细看看这四个词的概括竟有两次写到了母子,是否有重复呢?作者这样写安排有没有多余冗杂呢?

明确:没有重复,第一次是母子的生离,第二次是母子的死别,感情要更深一层.况且也是按照作者的成长顺序写的,“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问7:好,我们在再来看这四种情感,仔细体会一下,前3种情感和第4种有情感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明确: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前3段是家愁,第4段是国愁.诗人的乡愁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说到这儿啊,不得不提一下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了.(展示PPT)看完写作背景,我想起了余光中先生的一句话:“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我们知道,这不再是单纯一个人的思乡,而是整个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作者表达的是整个台湾同胞的心声:渴望回归祖国的怀抱.

问8:同学们还记得上课前提的那个问题吗,除了有思乡之情,还有什么情感?到现在显而易见了吧,还体现了作者以及台湾同胞们渴望祖国统一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再读第1~4小节,读出个人之思,读出家国之恋,读出作者对大陆的一片深情.(第四次朗读)

问9:这首诗歌虽然短小,却是一首很美的诗歌,你们说说看这首诗美在哪里?如何体现的呢?可以小组讨论,5分钟后派一代表发言,并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题材之美、结构之美、时空之美、音乐之美、比喻之美

问10:请大家从对“思念”的表达层次的角度,用一次较长的停顿,将这首诗“读”成两个部分.请大家小组讨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朗读处理呢?

明确:这首诗,前三节是一个部分,主要写个人的故乡之思,第四节又是一个部分,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和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在这里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位置,留下深长的余味.余光中先生这样说: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当我们变得成熟、睿智和豁达的时候,这首诗的“乡愁”也变成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祖国大陆的眷念.由此,这“乡愁”其实也是一种“国愁”,所以才有了厚重万分的分量.

(三)小结

1972年1月21日,余光中在台北市厦门街家里,写了《乡愁》.余光中说:“虽然只用了20分钟写出来,但这种感情却在我心中酝酿了20年.”

这不禁人想到乡土情结诗人类最古老的情结,乡愁是永恒的文学主题.乡愁诗是表达原理故乡的人对家乡思念、对故土眷恋、对家乡亲人怀念的古今诗歌.

用多媒体展示一首意境优美的诗,学生欣赏,描绘诗的画面,挖掘诗的美与情,通过意象、意境领悟诗人思想感情线索.并进行比较阅读.请同学们用这节课所学到的欣赏诗歌的方式方法,自学席慕蓉的《乡愁》.(课内完成)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物理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诗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四)作业布置

1.课后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直至背诵.

2.这首诗学到这,你最想对谁说些什么话呢?可以是台湾同胞,也可以是大陆同胞,或者其他人都可以,请你们以写信的格式,写一封信给他们.(注意写信的格式)

3.学一两首有关思乡的歌,并尝试着自己写歌词.

(五)板书设计

三、结语

需要重点说明的三点.第一,找到诗歌的意象与写作背景介绍的设计思想是:体会诗歌意象包含的丰富象征意味,需要跳出诗歌的篇幅限制,激活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的思考.此处教学结合了写作背景,适当联系了台湾和祖国大陆长期分离的现实.第二,本《乡愁》教案设计中两次小组讨论的设计思想是:小组讨论的问题在整节课中是比较难的题目,需要学生间相互讨论、探究,以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在讨论的过程中以达到以情启思,以思促情的效果.第三,自学席慕蓉的《乡愁》,与余光中的《乡愁》进行比较阅读的设计思想是:对于课文的鉴赏,强化了学生的品诗体验,但教材只是个范例,我们必须从中走出来,设计拓展延伸环节,旨在推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诗感,养成良好的品诗习惯,积累审美经验.这个过程就使学生达到了知情并进,情知双获的效果和境界.

教学模式论文参考资料:

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科学教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外语教学期刊

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该文总结:此文为一篇关于经典教学模式专业范文可作为陶冶和《乡愁》和教学模式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