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如何用学术论文怎么写 与任务情境作文材料有效性确认:如何用材有关论文如何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如何用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25

《任务情境作文材料有效性确认:如何用材》

本文是关于如何用相关论文如何写跟情境和用材和有效性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议论性文章写作中,当我们选取了材料后,进一步要考虑的是如何使用这些材料.基于特定的任务情境,用材过程中大体需要进行三个方面的确认:其一,区分“事实”和“看法”;其二,材料的真实性确认;其三,材料对于观点的支持性作用确认.我们把这三个方面归结为材料的有效性确认.而材料的真实性又可分为材料本身的可靠性和叙例的准确性;材料对观点的支持性作用又可分为论据的充分性和证据的支持性.因此,这里所谈的任务情境作文中材料有效性确认,是指在任务情境写作中,要学会区分“事实”和“看法”,学会对于议论性文章材料本身的可靠性、叙例的准确性、论据的充分性和证据支持性的

确认.

一、区分“事实”和“看法”

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中,公共说理教育的准备其实从小学一年级就已经开始.《加州公立学校幼儿园至12年级阅读和语言艺术(教学)纲要》对各个年级的“说理”都有具体的要求.其中6年级公共说理的重点在于区分“事实”和“看法”.这是阅读和写作议论性文章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界没有这个意识,直到倡导思辨读写,提倡批判性思维的今天,大家才逐渐明白其中的道理.

何为“事实”?何为“看法”?事实指客观发生的可以被证明的事情,不掺杂主观的内容.如2016年奥运会在巴西举行.事实是已经发生或存在的一种客观状况;或者说,一个事实就是一个可以被证明或对或错的对象,包括姓名、地点、日期、数据、事件、规律等.事实的表述经常采用有具体意义的词或词组.看法则是个人表达的主观判断、信念、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常表现为推论、预测、结论等各种主观表达方式.比如,冰激凌很好吃(看法),冰激凌通常是用牛奶制品做的(事实);足球是黑白相间的(事实),和跳舞相比,足球是更适合男孩的运动(看法);太平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海洋(事实),在海里会感到害怕

(看法).

为什么要区分“事实”和“看法”?因为很多时候,看法和事实很容易被混淆,而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起点.“事实”是公认的知识,而“看法”则是个人的主观意见,任何“看法”都不具有自动的正确性,都必须经过证明.其实,很多人并没有经过这方面的练习,导致经常把看法和事实搅在一起.很多时候,大家争论最多的其实是看法,而不是事实.看法是很难争论出正确还是错误的,而事实,是可以去证明真伪的.

学生要学会从新闻报道、博客文章等媒体的信息中辨别那些伪装成事实的观点,分析作者可能的动机.这也能让学生们明白,真实的世界是真假难辨的,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性.比如在美国大选时,美国老师会让学生做这样一个练习:请仔细分析那几位总统候选人说的话,看看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结合一些研究,判断这些人说话的可信度.有些悟性高的学生能够结合政客们言语中涉及的事实和观点的比例以及彼此之间的支持关系,来判断他们是不是靠谱.

我们该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区分“事实”与“看法”的意识呢?第一,引导学生进行材料辨伪.凡事实,有真假之分,可靠虚假之别,能辨伪,这就是事实,否则就是看法,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后面还会提及;第二,做点经常性训练,掌握其中的表述特征.给学生一篇文章,请他们辨别哪些是事实性陈述,哪些是看法,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

1.找“结论”.当文段出现“结论”时,之后的语句即为看法(或观点),前面的则为事实材料或无关信息.

2.找联结词.通常,“所以、因此、那么、显然、由此可见、简而言之”等联结词之后的语句是看法(或观点),而在“因为、由于、既然”等联结词之后的语句是事实.

3.找特征词.如“宣称、认为、说明、建议、推测”等表示断定的词之后的语句可能是看法(或观点).如“理由是、根据是、例如”等之后的语句一般是事实.当有“调查、统计、实验、研究”等出现时,这些内容所引导的语句更可能是事实.

4.分析因果关系.当题干中没有出现提示性词语或者出现多个提示性词语时,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文段中的因果关系来区分事实和看法.

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在《沉思录》里讲过两句话时刻提醒我们:我们所听到的不过只是一个看法,而非事实;我们所看到的不过只是一个视角,而非真相.

二、材料的真实性确认

(一)材料本身的可靠性确认

人们常说“铁证如山”,就是说使用的材料是确凿的,是可靠真实的,是毋庸置疑的,这样的材料才能强有力地支持观点.材料的可靠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材料来源是否可靠;二是材料表述是否确切.

在大众传播中,许多言论为了娱乐性和传播性,被各种各样标题式的断章取义变成了所谓的“雷人雷语”.比如任志强这句话“房子是给富人盖的”,其实原话是“商品房是给富人盖的,穷人的房子应该政府盖”.众所周知,房子并不只等于商品房,我国的法律规定,商品房只能建在出让的土地上,开发商也只能依法在出让的土地上盖房子,而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会在穷人盖房子的土地上收取土地出让金.我国将给穷人的住房如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在划拨的土地上,这划拨的土地国家是免收土地出让金的.开发商要想给穷人盖保障房也必须是受政府委托.你看,本来任志强说了一句实话,但引述时被断章取义,意思完全相反了.网络上甚至还编造一些言论.例如网络疯传马云的一句话,“昨天你对我爱理不理,今天我让你高攀不起”,但这句话,其实马云根本就没有说过.

大家知道,统计数据是最典型的事实.按道理,统计数据可信度最高,但也可能似是而非,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确认数据背后的真相.如,很久以前,在霍普金斯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之后,一个不赞成男女同校的人做了一个惊人的报道:霍普金斯大学三分之一的女学生嫁给了大学老师.三分之一呢,这个数字够拉风吧?就算是放到现在这个读大学时都可以结婚的时代,有谁见过如此雷人的现象?而实际情况,是在那篇报道之前,霍普金斯大学总共录取过3名女学生,其中1人嫁给了老师.

引述材料时,我们有必要对材料来源进行可靠性确认.一般认为,较为可靠的材料来源包括教科书、国家标准或公文、学术文献、权威机构的出版物、网站、专业网站、有广泛影响力的大众媒体等.以下几个原则可以帮助学生确定材料来源是否可靠:

1.多个独立来源都一致认可的内容,一般是较为可靠的;

2.权威刊物出版的文献一般是较为可靠的;

3.明确说明信息来源的内容,一般是相对可

靠的;

4.拥有较多读者的内容一般比只在小范围内流传的内容更可靠;

5.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内,该领域的专家/专业机构提供的内容比非本领域的专家/知名人士/专业机构提供的内容更可靠.

另外,有可靠来源的材料,还需要确切的表述.比如说到古人古事,要具体到什么朝代,记载在什么历史典籍中;说今人今事,要具体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什么报刊报道的.这容不得半点儿含糊,否则,就会对论述产生负面效应.

例1

欧洲有位化学家,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了一种新物质,可是他没把物质提炼出来,就放弃了实验.后来另一位化学家也做了这样的实验,由于他坚持不懈,一种新元素终于被他发现了.

例1中提到了两位化学家,但没有提到他们的姓名,做了什么实验,发现了什么物质,这样的材料,其可靠性是很弱的.

例2

“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反过来,讲得出做一件事情的道道,不一定就做得好这件事情.据说一个曾培养出世界游泳冠军的教练本人是只旱

鸭子.”

——陈嘉映《哲学是什么》

“据说”这样的话容易让人怀疑,因为人们有充足的理由说这是在编瞎话骗人,这样连作者所讲的那条正确的道理也受到了牵连.相反,这位哲学家如果说在某年某地某届世界游泳大赛上,某冠军得主发现自己的教练不会游泳,这是有历史记载的事情,那么就不会有人怀疑了.

这两篇文章中举的事例或许是存在的,但作者在论证自己的道理时所引的材料却是含糊的、不确切的,因此对他的道理缺乏有力的支持.所谓含糊,所谓不确切,就是一个具体的事例用如“据说”“曾经”“有人说”“我听说”之类的语言来表述,用这类说法表述的材料令人怀疑,自然也不能支持论点.

(二)叙例的准确性确认

论据要为论点而设,要确实能支持观点.每个事例最能证明的那一“点”是什么,这应是我们重点引导学生关注的.

例3

题目是《宽容》,有学生引述了廉颇蔺相如的事例:廉颇蔺相如都是赵国的大官,廉颇勇敢善战,而蔺相如在别人的推荐下,出使秦国,让和氏璧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宠幸,然后在渑池会上又为赵王赢得了尊严,位于廉颇之上.廉颇很生气,但蔺相如不与廉颇争位,最后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的宽容赢得了廉颇的尊敬和理解,两人共同维护赵国的利益.

这个材料的使用就存在叙例不准确、枝蔓过的毛病,可以直接将与“宽容”无关的内容去掉,做这样的调整:“《史记》中记载,廉颇、蔺相如都是赵国的大官,廉颇勇敢善战,蔺相如智勇双全,蔺相如多次迁就廉颇的狂妄和恶言,以宽容赢得了个人的友谊,也以宽容维护了国家的

利益.”

例4

下面两则材料哪个叙述得更好?为什么?

(文段一)“勤”包含着坚强的毅力和无穷的血汗.有了它,人们才可能达到知识和智慧的高峰.物理学家霍金以他高度残疾的躯体,凭借轮椅上的机械和电脑,写下了令世界震撼的《时间简史》.霍金是不幸的,他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然而,他身处逆境从不畏缩走向人生的顶峰.

——《说勤》

(文段二)“勤”,包含着坚强的毅力和无穷的血汗.有了它,人们才可能达到知识和智慧的高峰.物理学家霍金以他高度残疾的躯体,整日不知疲倦地从书中汲取“养分”来丰富自己,每天习惯在一到两点入睡,早上七八点就起床.他利用自己的勤奋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写下了令世界震撼的《时间简史》.霍金是不幸的,然而他身处逆境,从不退缩,勤奋工作终于走向人生的顶峰.

——《说勤》

显然,文段二叙例在准确性上更突出.文段一过多突出了不幸和逆境,材料的叙述重点偏离了“勤”;文段二中“整日不知疲倦地从书中汲取‘养分’来丰富自己,每天习惯在一到两点入睡,早上七八点就起床”等叙述突出了“勤”这方面的内容,至于不幸或逆境,则与观点无关,应予弱化或删除.

议论性文章选材时,当然要优先考虑材料能否支持论点,与论点是否有内在联系.这点确定无疑,但除了材料本身的契合性外,材料的表述也是非常重要的.叙例时,要把一些与文章观点无关的内容删除,要侧重于与观点内容契合点叙述,否则会在无形中降低事例的说服力.因此,在使用事例时,要特别提醒学生,写作素材或事例不能照抄原文,要做出合乎观点的取舍和剪裁.

三、材料支持性作用确认

(一)论据的充分性确认

议论性文章要讲求“论据充分”,所谓充分,就是指所使用的论据足以支持观点成立,从逻辑上,依据提供的论据能够推出观点.我们使用材料时,要关注对论据充分性的确认.

在法院审判、考古学、考据学以及科学研究中非常强调“孤证不立”,意思是,如果只有一条证据支持某个结论,这个结论是不可接受的,这在逻辑学上称为弱命题.为了证明某个结论,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实验或寻找多个证据证明,一般来说要求使用3条以上(包含3条)的论据(事实、统计数据、案例、真实体验)来支持自己的立场.在研究美国作文评价量表时,我们注意到,美国中学生在议论性文章写作中就有这样明确的 要求.

例5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迁这篇文章论据使用上,列举事例,形成排比,排山倒海,扣紧观点,分析事例,归纳共性,体现了论据的充分性和论辩的磅礴气势.

例6

立志当元帅,做大事,就是为历史发展、社会进步而孜孜以求;就是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像屈原那样上下求索,“虽九死其尤未悔”;像霍去病那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像杜甫那样体察民情,“穷年忧黎元”;像陆游那样“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这里使用了四个历史人物事件当作论据,句式整齐,气势充沛,论据显得比较充分.

论据的充分性还体现在作者要能预测读者的关注点、偏见以及争论点,并且要求能够提出反面论证.

例7

不过,能让预测主宰我们的生活吗?这是大有问题的.如果一位高考考生被告知,他只有5%的可能性能考上北大、清华,他是不是该放弃梦想、解甲归田了呢?如果在足球场上,某个队已经落下了3个球,他是不是要预测一下得胜率,然后选择退赛呢?很多时候,结果并不那么重要,或者说没有过程重要,人付出的努力,展现的奋斗精神,才能体现作为人的价值,而与对结果的预测无关.索福克勒斯写的悲剧之中,英雄的命运早已被决定了.按说,在100%失败的预测之下,挣扎的意义何在?这意义正是成就英雄的意义,是人性光芒之所在.

——2017年高考上海考生作文《预测未来》

这位考生先论述预测的意义,强调预测的必要性,然后针对读者可能提出的质疑,从生活中人们面对困难、挫折、失败的常见态度反证了一个基本的“人性”命题,即面对可知的不幸的“预测”,人可以表现出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从而坚守人的信念与尊严.文章在论述中一面主张“接受预测”,一面又肯定“拒绝接受预测”的价值,好像前后矛盾,其实在辩证地思考“预测”——所谓接受预测,是接受预测的认知价值;所谓拒绝接受预测,是拒绝消极的宿命,肯定的是人的信念坚守和无畏的奋斗精神.这样的思辨,显然让文章的立意境界获得了大幅提升.

(二)证据的支持性确认

论据的充分性,主要还是从数量角度来分析材料的支持作用的,而证据的支持性则强调的是材料与观点的内在统一和一致.这一点我们在叙例的准确性中已经有所论及.

这里的“统一”“一致”是指证据和观点之间存在着本质的逻辑关系,即证据的指向与观点的指向是一致的.所用之例必须服从观点的需要,如果不是观点所需,证据与观点不相合宜,不管证据多么真实可靠,不管数量上多么充足,也都毫无效用.选择合适的证据就如选择合适的衣服,不管衣服多么华美,如果不合身,就不能体现出身材的美,这样的衣服就不适宜穿.

例8

学习上只有勤奋刻苦,将来才能成就大业.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确如此,我国古代的射箭神手纪昌,为了打好学射的基础,就先练习基本功.第一步练练眼睛长久地睁着不动,一直练到眼前都不眨,才练第二步.随后,每天都找到一个细小的目标,眼睁睁地盯着,要求把小东西看成是大东西,才去练习射箭.经过苦练,他成了一名神箭手.晋代的书法家王羲之,从小潜心苦练书法,从点、横、撇、捺学起,不知经过多少个严寒酷暑,才取得成功.试想,如果他们没有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能成为后人传颂的名家吗?

这一段的观点是学习要勤奋刻苦,而引用的理论依据荀子的名言是强调积累的,与观点不一致.纪昌学射箭这个证据是着眼于基础,苦练基本功,与观点也不一致.王羲之学书法强调练基本功与刻苦努力兼而有之,证据与观点也不完全吻合.所以这些证据无效或基本无效,不能证明观点.

例9

人只能是自己的目的,不是别人的手段.只有了解自己的真正价值所在,当不被他人需要时,也不会有损我们的一丝一毫价值;当被需要时,我们的价值反而有所增益.从而,我们将生活真正掌控于自己的手中,不被他人的喜恶所影响.我们所做出的每一个举动都有着明确的目的,因为那是我们独立选择的结果.只有这样,我们才算得上是真正自由的.

当斯特里克兰德背弃妻子、逃离社会,来到孤岛上追逐梦想时,尽管他的画无人鉴赏,但挥毫泼墨间,他就是自己的王;当桑提亚哥载着月光下泛白的鱼骨返航,能养活人们一个冬天的大马林鱼荡然无存,他是不再被需要的,但是,他战胜了鲨鱼,更战胜了自己.

——2018年高考上海考生作文《做自己的主人》

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人只能是自己的目的,要做自己的主人”,引述的是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德和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两个事例.虽然都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但因前者具有典型性和典范性,后者具有普遍的象征性,更重要的是这两个事例与要表述的观点之间有着内在的深刻一致性,不仅没有削弱证据的支持性,反而显示了作者哲理性思辨的力量和深厚宽广的文化底蕴.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200000)

如何用论文参考资料:

上文总结,此文为一篇关于情境和用材和有效性方面的如何用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如何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