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文学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和香港文学活动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呈现香港文学活动搜寻的经验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文学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20

《香港文学活动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呈现香港文学活动搜寻的经验》

本文是文学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和搜寻和文学和整理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马辉洪,麦乐文

摘 要 对文学研究者来说,文学活动数据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原始素材,但搜集起来却十分繁琐.一直以来,图书信息界对这种信息需求未有充分的关注,遑论提出解决方案.文章以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的“香港文学活动搜寻”为例,提出满足文学活动信息需求的可行模式.首先回顾香港文学活动数据整理的概况,然后简述建立“香港文学活动搜寻”的经验,最后从版权处理、数据整合与局限、功能定位等方面讨论建立“香港文学活动搜寻”的挑战及其响应.

关键词 香港中文大学 图书馆 香港文学活动搜寻 香港文学

引用本文格式 马辉洪,麦乐文. 香港文学活动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呈现——“香港文学活动搜寻”的经验[J]. 图书馆论坛,2016(7):130-134,封三.

Collecting, Compiling and Representing Information on Hong Kong Literary Activiti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Hong Kong Literary Activities Search

MA Hui-hong, MAI Le-wen

Abstract Information on literary activities is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literary studies though this kind of data is difficult to collect. There has been no attempt in the past to fulfill this information need by the profession. The authors use the Hong Kong Literary Activities Search developed b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ibrary as an example to showcase a feasible model of providing information on literary activiti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t status of compiling the information on Hong Kong literary activities,and discusses the experience and challenges of developing the Hong Kong Literary Activities 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pyright issue, data integration and limitation,and database functionalities.

Keywords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university library;Hong Kong Literary Activities Search;Hong Kong literature

1 背景

香港著名教育家、作家和学者卢玮銮于1988年指出香港文学研究的困难在于“没有人整理好第一手资料,好让研究者直接利用”[1].2000年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建立“香港文学资料库”,涵盖图书馆馆藏香港文学书刊、香港报章文艺副刊文章、学报期刊文章和学位论文,至今共收录52万笔数据,供全球读者和研究者使用.“香港文学资料库”初步解决了文献数据难寻的问题,然而研究香港文学除了翻查文献外,还要追踪香港的文学活动讯息,从更广阔的层面了解各种文学现象和思潮背后的文化脉络.卢玮銮认为,许多文学作品和文艺活动均紧扣社会脉搏,“孤立地阅读作品,既无法理解作品作意,更不易看到当时文艺发展的全局”[2].因此,香港文学活动信息是很有参考价值又亟待搜集和整理的数据.

2 香港文学活动数据的现况

从19世纪中叶开始,随着活字印刷的广泛应用,香港逐渐发展为全球中文报业的重镇.1860年香港创办了全球中文报业史上首份中文报纸《中外新报》,实为英文报纸Daily Press的中文版;1864年China Mail的中文版《华字日报》也相继出版;1874年著名报人王韬在香港创办中国首份华人经营的中文报纸《循环日报》.其后,陆续在香港出版的中文报纸包括《维新日报》(1880年创刊)、《粤报》(1885年创刊)、《中国日报》(1900年创刊)、《香港日报》(1902年创刊)、《世界公益报》(1903年创刊)、《女子世界》(1903年创刊)、《实报》(1903年创刊)、《商报》(1904年创刊)、《广东日报》(1904年创刊)、《有所谓报》(1905年创刊)[3],香港逐步成为中国南方在文化和出版业蓬勃发展的城市.由1860年至今的150多年间,香港曾举办的文学活动众多,大量活动信息和报导散见于各报章书刊.然而整理这些文学活动数据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翻查报刊,从中沉钩记录,逐一搜集和整理.2012年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开发“香港文学活动搜寻”(原名“香港文学海报搜寻”)时,深明在现有的资源下不可能回溯百多年来的文献数据,因此图书馆决定从既有的香港文学年表、馆藏海报数据及当下的本地文讯三方面入手,逐步丰富“香港文学活动搜寻”的内容.就目前可见的数据来说,香港的文学年表有两种:一是黄继持、卢玮銮、郑树森主编《香港文学大事年表(1948-1969)》①,二是何慧姚主编的《香港文学年表(1990-2000)》②.职是之故,“香港文学活动搜寻”的条目主要由四部分材料组成:(1)从《香港文学大事年表(1948- 1969)》中摘录“活动事项”的条目,共计443笔数据;(2)从《香港文学年表(1990-2000)》中摘录与文学活动有关的材料,共计1,957笔数据;(3)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馆藏逾百件香港文学活动海报中整理记录,共计230笔数据;(4)从2012年1月开始搜集和整理香港各报刊、文化机构网页上的本地文讯,截至2014年12月,共计813笔.

根据“凡例”,《香港文学大事年表(1948- 1969)》收录1948-1969年的文学事项,而年表数据主要来自出版的报纸、杂志和书刊③,“活动事项”的搜集准则为:(1)包括文学社团、文学讲座、征文比赛及其他与文学有关之活动;(2)20世纪50年代戏剧演出频密,本年表只选取与文学有关、或较重要剧团之演出项目;(3)各项征文比赛只列揭晓或颁奖日期;由于资料不全,未能全列评判与得奖者名单;(4)外国学人、作家不附外文姓名;(5)逝世学人、作家只标姓名,不列其履历及著作.依据上述准则,《香港文学大事年表(1948 -1969)》共收录443笔文学活动,分布如图1所示.

从香港文学史的角度来看,香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经历了三次“南来作家”潮:第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不少文化人南来香港暂避战乱;第二次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国共内战,大批左翼文化界人士来港暂居;第三次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批右翼文化人南来[4].因此,香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聚集了大批南来的文化人,尽管他们的政治立场不尽相同,但同时造就了香港盛极一时的艺文风气.虽然《香港文学大事年表(1948-1969)》只涵盖1948-1969年的文学活动,没有收录1948年以前的活动记录,但从1948年后渐见低落的活动数字,更显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期间香港的文学盛况.

至于何慧姚主编的《香港文学年表(1990- 2000)》反映了香港20世纪90年代文学活动的概况.如图2所示,最为明显的现象就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香港文化界举办了很多文学活动,文坛十分活跃;至于其中有多少文学活动直接又或间接与“九七回归”有关,则需要进一步检视这些文学活动的内容才可以有较为确切的答案.

3 由“香港文学海报搜寻”到“香港文学活动搜寻”

3.1 香港文学海报的搜集与整理

“香港文学海报搜寻”为“香港文学活动搜寻”的前身,作为存取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所藏香港文学海报数据的平台.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于2002年成立“香港文学特藏”,除了入藏常规书籍、刊物,还致力于搜集香港文学的相关数据,包括宣传海报、单张或小册子、报刊报道等文献.图书馆首先利用逾百件馆藏文学活动海报,建立“香港文学海报搜寻”,并于2011年9月开放启用[5],作为“香港文学资料库”下设的“子数据库(sub-database) ”.

海报记录了不同形式的活动,对文学甚至文化研究有相当价值.一般而言,海报记录学术会议、文学讲座、工作坊、展览、新书发布会等活动信息,而设计往往以图像为主导,除了标题比较醒目,文字数据一般从简,只列出活动简述、人物、时间、日期、地点和主办单位等数据.海报数据可以从点到面呈现出当时文学、文化发展的面貌.

“香港文学海报搜寻”主要针对海报的文字数据,将所有海报文稿统一格式,按“活动名称”“参与者”“主办单位”“活动时间”“地点”“其他资料”分列.读者可以从“检索词”(包括上述六个栏位)、“资料来源”及“日期”查询,搜寻系统支持“,”代替“OR”,“&”代替“AND”两组运算元(Boolean Operators) 的应用,搜寻结果可选择按顺时或逆时排序(图3).

3.2 文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香港文学海报搜寻”固然以海报数据为对象,但坊间印行的文学海报不易搜集;更甚者,信息在互联网时代以超越纸本印刷的速度广泛传播,文学活动讯息亦不例外,大多数机构、团体皆以网络发放宣传资料,并不是每项活动都刊印海报,仅靠搜集纸本海报已不足以记录所有文学活动,有必要扩大搜集资料的来源.因此,“香港文学海报搜寻”于2013年3月正式改名为“香港文学活动搜寻”[6],藉此重新定位,扩大收录范围,将焦点重置于文学活动本身,而非海报这种记录文学活动的载体.

“香港文学活动搜寻”数据库的结构大致不变,只更改了部分栏目的名称④,却扩大了收集数据的范围,不再局限于纸本海报,只要是来自主办机构或可靠的讯息来源,不论透过哪种媒介(包括主办机构网站、Facebook),经核实后一概收录.另外,“香港文学活动搜寻”从既有数据入手,补充历时数据的缺漏.“香港文学活动搜寻”从黄继持、卢玮銮、郑树森主编的《香港文学大事年表(1948-1969)》及何慧姚主编的《香港文学年表(1990-2000)》汇入数据,藉此呈现更为整全的文学活动面貌,方便研究者沉钩香港文学的历史,见图4.

4 挑战与回应

“香港文学活动搜寻”由筹备到启用,至今仍面对不少内部和外部的问题,包括版权处理、数据整合与局限,以至功能定位.这些问题必须从工序设计、服务定位上仔细考虑,确保数据库贴近研究者的要求.

4.1 版权处理

文献数字化,特别是当代文献每每涉及版权问题.“香港文学海报搜寻”原意参考“香港文学资料库”处理期刊的模式,将馆藏海报全数扫描.然而海报版权的处理相当复杂,海报与期刊的刊发性质不同,期刊是连续出版的,一般只要向出版社索取期刊的授权,便可将期刊作批量扫描;海报的性质不同,一张海报往往只涉及一至数则活动,索取版权的工作近乎逐张处理.图书馆曾尝试以机构为单位(如香港公共图书馆),要求授权多张海报,但每项活动往往由多个团体合办,必须向所有团体索取授权,交涉工作就相当繁复,而且成效不彰.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把数据库重新定位为“香港文学活动搜寻”后,每项数据直接连结到主办团体网页,省去处理版权的繁琐工作.

4.2 数据整合

除版权问题外,整合数据的过程亦存在不少难题.“香港文学活动搜寻”其中两种主要的数据来源为黄继持、卢玮銮、郑树森主编《香港文学大事年表(1948-1969)》和何慧姚主编《香港文学活动年表1990-2000》.两部文学年表皆出自学者之手,学术水平毋庸置疑.然而汇入文献纪录到“香港文学活动搜寻”涉及格式与体例问题,两者各有差异.《香港文学大事年表(1948- 1969)》收集广义的文学活动,数据分成“活动事项”“文化人往来”“出版”三类,其中并非每条数据都适合汇入“香港文学活动搜寻”.比如,在“出版”栏有“司马文森小说《阻街的人》开始在《华商报》连载,至1948年2月7日完结”⑤;在“文化人往来”栏有“旅港文化人郭沫若、茅盾、邓初民、吴晗、胡愈之、田汉、洪深、侯外庐等离港返国”等⑥.这类数据与“香港文学活动搜寻”体例有异,无法收录.另外,《香港文学大事年表(1948-1969)》和《香港文学活动年表(1990-2000)》每条数据皆以句子形式表述,与“香港文学活动搜寻”以几个栏目(包括“名称”“参与者”“主办单位”“日期”“时间”“地点”“其他资料”)分列的方式不同,在汇入数据库时需按既定格式重写.

除了上述两部文献外,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仍会定期为“香港文学活动搜寻”增新数据,主要途径为海报、单张、报章、网络等.“香港文学资料库”每月出版的网上月刊《香港文学通讯》自2011年8月第97期开设“本地文讯”栏目,介绍每月举办的文学活动之余,也发挥了记录活动数据的功能,并作为“香港文学活动搜寻”的基本数据.不过就近年观察,文学活动的宣传期越来越短,当中不少具有同人色彩,并非以公众为主要对象,最短甚至在一星期前才发出通知,因此《香港文学通讯》难以收录这些活动,唯有另行搜集处理.

4.3 数据局限

除此以外,活动讯息即使由主办单位发布,亦有可能临时改动或取消,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卢玮銮指出,他们编订《香港文学大事年表(1948-1969)》是以当年报章、书刊杂志、单行本等为主要的依据,只运用看得到的第一手材料,没有确切文献记载的活动只能舍弃,“例如文社活动资料,大家好像都记得很清楚,一切如在昨日,但论到确切数据,却不易掌握,连当事人有时也单凭印象记忆,不能作准”[7].又如,亚洲出版社出版目录中列出近200种小说、《亚洲画报》广告中提到的书名,郑树森在《香港文学大事年表(1948-1969)》中指出:“其中未能确定是否有出版的,我们都没有收入《年表》.”由此可见,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要维持文学活动数据的真确性,必须小心查证.

“香港文学活动搜寻”的数据最早可追溯至1948年,但数据集之间仍然存在不少空隙,有待填补.比如,《香港文学大事年表(1948-1969)》《香港文学活动年表(1990-2000)》之间,即1970- 1989年仍有空白;2001-2011年虽有逾100份馆藏海报提供了部份条目,但仍有大量数据有待补充.此外,据郑树森表示《香港文学大事年表(1948-1969)》依照一般整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惯例,以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为选收对象,因此年表没有收录旧体诗词、旧体剧本(包括粤剧原创剧本),难以全面反映香港整体的文学面貌和成就.

4.4 功能定位

现时网络上出现了不少文艺活动搜索平台,香港较著名的有2010年成立的“Timable”,而商务印书馆亦于2014推出“全港文化活动一览”,搜集、上载香港本地举办的文化活动,最近更推出账户制让公众注册并上载活动资讯.这些新兴的平台与“香港文学活动搜寻”有不少差异.首先,“Timable”与“全港文化活动一览”的数据包括艺术、文化活动,收录数据的范围较宽,“香港文学活动搜寻”则以文学活动数据为主,较为集中.此外,“Timable”与“全港文化活动一览”这类平台多以宣传推广为目的,而“香港文学活动搜寻”却以保存活动数据为主,作为日后参考研究之用.

5 结语

本文首先回顾香港文学活动数据整理的概况,并以《香港文学大事年表(1948-1969)》和《香港文学年表(1990-2000)》两部文学年表分别展示1948-1969年及1990-2000年的文学活动统计,及其与社会和文化的关系;然后简述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建立“香港文学活动搜寻”的经验,介绍其搜寻功能;最后从版权处理、数据整合与局限、功能定位等方面讨论建立“香港文学活动搜寻”的挑战及其回应.正如上文指出,香港文学活动数据尚待全面搜集,而目前整理的方法亦难免有其局限.然而,本文以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的“香港文学活动搜寻”为例,提出搜集、整理与呈现香港文学活动记录的可行模式,为研究者提供简要的参考资料,解决他们对文学活动资讯的需求.

注释

①⑤⑥ 《香港文学大事年表(1948-1969)》属于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科研究所香港文化研究计划,出版于1996年.

②何慧姚女士为卢玮銮教授学生,独力编订《香港文学年表(1990-2000)》(未刊稿).

③收录报纸包括《大公报》《工商日报》 《文汇报》 《中国学生周报》 《香港时报》 《星岛日报》 《星岛晚报》 《新生晚报》《新晚报》 《华侨日报》.

④“香港文学海报搜寻”最初的栏目有“名称”“参与者”“主办单位”“活动日期”“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其他资料”,到“香港文学活动搜寻”没有大改变,只将“活动日期”“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分别简为化“日期”“时间”“地点”.

参考文献

[1] 卢玮銮. 香港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M]//黄继持,卢玮銮,郑树森. 追迹香港文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57-75.

[2] 卢玮銮. 造砖者言——香港文学资料搜集及整理报告(以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为例)[J]. 香港文学,2005(6):65-71.

[3] 林友兰. 香港报业发展史[M]. 台北:世界书局,1977.

[4] 郑树森. 遗忘的历史·历史的遗忘──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文学[M]//黄继持,卢玮銮,郑树森. 追迹香港文学.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1-9.

[5] 新增香港文学海报搜寻功能[EB/OL].[2016-01-01] http://hklitpub.lib.cuhk.edu.hk/news/iss98/index.htm.

[6] 香港文学活动搜寻[EB/OL].[2016-01-01]. http://

hklitpub.lib.cuhk.edu.hk/news/iss116/index.htm#3.

[7] 香港新文学年表(1950至1969年)三人谈[M]//黄继持,卢玮銮,郑树森. 香港新文学年表(1950-1969年). 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

作者简介马辉洪,麦乐文,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

收稿日期2016-02-03

(责任编辑:刘洪)

文学论文参考资料:

文学刊物投稿

文学杂志投稿

外国文学期刊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文学杂志排名

归纳上述:此文是一篇关于文学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搜寻和文学和整理相关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