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中外文学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和中外文学关系领域的重要成果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中外文学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05

《中外文学关系领域的重要成果》

该文是中外文学类专升本论文范文和中外文学和重要成果和领域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 祝 丽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外文学交流史从书》2005年正式启动,2015年17卷丛书由山东教育出版社一并隆重推出.这套皇皇巨著立足于世界文学与世界文化的宽广视野,以宏大的气势分国别系统展现了中外文学与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 通过文学关系史上的个案考察, 透析了中外文化相互碰撞与交融的精神实质.无疑, 这是近年来我国比较文学界一项有重要建树的学术成果, 是充满和创新特质的学术工程,它以独特的视角、灵动的风格、扎实的学术内涵在我国比较文学、比较文化领域中开拓出一片灿烂的风景.或者说,这套丛书是我们了解中外文学交流乃至文化、文明交往绕不过去的一个标杆.

从学术史的角度观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述,它具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这套交流史丛书规模宏大, 皇皇17卷,内容广、语种多、国别齐,包括英国卷、美国卷、法国卷、德国卷、意大利卷、希腊希伯莱卷、西班牙语卷、葡萄牙卷、俄罗斯卷、东欧卷(现中东欧卷)、北欧卷、阿拉伯卷、日本卷、印度卷、韩朝卷、东南亚卷、加拿大卷等17 卷,成为中外文学关系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总结性成果,也代表了中国比较文学界的高端学术水平.不仅在史料的丰富程度、问题研究的深入层次上有所进步, 也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上,有自觉而系统的反思, 构建出了中外文学交流史的基本框架.

近些年来我国中外文化交流、文学关系的研究中, 无论是通观性的论述还是个案性的探索, 主要还是集中在那些与我国文化交流历史悠久的周边国家, 以及西方主要文化、经济大国.由于语言的障碍和专门研究力量的不足, 学术界对我国与一些非通用语言国家的文化交流情况了解得非常有限,介绍也很不够, 个别专书甚至主观臆断, 有误读者.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外文学交流史丛书》为我国与中东欧、北欧、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希伯来、东南亚文学交流单独设卷,在国内外应属创辟,显示了宽阔高远的学术视野, 注重贯通和整体性的治史理念, 尤其是平等对话和兼容并包的大家风范.

第二,丛书研究理念致力于中外文学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及人文关怀, 是跨文化的比较文学视野在研究领域的具体应用.

作为比较文学重要领域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是为了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文学和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以加强人类之间的友好合作.它的根本宗旨, 说到底在于人文精神, 即关注人类本身如何合理做人,如何才能幸福生活, 以及人类之间(国家、民族、团体)的和平共处、平等对话、友好合作等.中外文学关系作为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跨越和交流的学科,直接面对着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这个课题.回顾历史,我们看到西方文学、文化发展的动力有许多是来自中国思想、文学、文明方面因素的.通过文学与文化交流, 吸取异国文学精华, 丰富和发展本土民族文学,使本国文学充满活力, 这是我们的重要目标.

源远流长的中西文化关系就是由中西方不同民族文化“对话” 所推动和实现的.对话的目的是认识自我、了解别人, 而了解别人并非要着意去寻求自我与他人的相似,而是要去理解并尊重彼此间的差异.文化的差异是始终存在的,交流是必要的,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 就是这个意思.“对话”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取对方富有魅力的“相异”质素,建立富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新构体”,人类文明正是在这样共生互补的过程里不断向前发展的.丛书正是立足于上述这些研究理念, 展现了中外文学交互影响的行行足迹.

第三,丛书的总体思路明晰, 立足于世界文学与世界文化的宏观视野, 展现中外文学与文化的双向多层次交流的历程,在跨文化对话、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中, 把握中外文学相互碰撞与交融的精神实质.主导思路包括六方面:(1)外国作家如何接受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如何对外国作家产生冲击与影响.具体涉及外国作家对中国文学的收纳与评说, 外国作家眼中的中国形象及其误读、误释,中国文学在外国的流布与影响, 外国作家笔下的中国题材与异国情调等.(2)与此相对的是,中国作家如何接受外国文学, 对中国作家接纳外来影响时的重整和创造,进行双向的考察和审视.(3)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展示出中外文学家在相关的思想命题所进行的同步思考及其所做的不同观照,可以结合中外作品参照考析,互识、互证、互补,从而在深层次上探讨出中外文学的各自特质.(4)从外国作家作品在中国文化语境(尤其是20世纪)中的传播与接受着眼,试图勾勒出中国读者(包括评论家)眼中的外国形象, 探析中国读者借鉴外国文学时,在多大程度上、何种层面上受制于本土文化的制约, 及其外国文学在中国文化范式中的改塑和重整.(5)论从史出,关注问题意识.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提炼出展示文学交流实质与规律的重要问题, 以问题剪裁史料, 构建各国别语种文学交流史的阐释框架.在“传播学”“接受学”“发生学” “形象学” “符号学” “阐释学” 和“叙事学”等的层面上,试图更加接近文学交流的事实真相, 并呈现文学交流的鲜活的生命力.(6)依托于人类文明交流基点上的中外文学交流史课题, 必须进行哲学层面的审视,审视的中心问题还包括中国儒释道文化精神对外国作家的浸染和影响,以及外国哲学文化精神对中国作家的启迪和冲击.

第四,丛书各卷特别关注文献史料的梳理分析, 展示出比较文学的实学研究方法.

中外文学交流史研究, 首先属于史的范畴,而史料是一切历史研究的基础.坚实的史料基础决定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成果意义与学术价值.傅斯年强调“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而翦伯赞则强调“史料不等于历史”,即要对史料进行加工制造,这也是问题意识与研究观念或曰史识形成的过程.鲁迅也特别强调“史识” 与“史料”的统一,史料需要史识的照亮, 但史料的发掘与整理却是研究“入手”的基础.各卷作者知晓交流史的写作要有史料编年基础,以免挂一漏万, 力求回归文学交流的历史语境,呈现史家风格,避免以论带史,论游离于史,违背史实,让交流史成为一部真正的“信史”.同样,各卷撰稿人也明白中外文学交流史的写作,应该是1+1等于1,即通过中外文学史料的融通剖析, 展示文学交流的历史轨迹和精神内蕴;避免1+1等于2,即只是中外文学史料的单纯罗列,发现不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涉及史料文献的搜罗整理与分析运用的原则在多数卷中有清晰体现.

第五,丛书撰著的作者队伍具有豪华阵容.

这是比较文学界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团队的大规模集结, 丛书是该学术领域优秀学者研究成果的一次总检阅.各卷作者均有丰富的学术积累, 多数是相关研究领域的老中青知名学者, 来自海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可谓“五湖四海、三代同堂”.

不少作者在相关研究领域已经耕耘几十年,出版了数种专题性论著与史料整理论著,且都有独立的文献准备, 为此撰著数年之久.在目前追求短平快的学术生态的背景下,这样的写作姿态本身就是学术界的一道风景线.每一卷著作既是整套《中外文学交流史丛书》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每一卷作者学术生涯的重要论著或者是总结性论著.其中, 比较成熟的学者完成了他的阶段性学术总结; 中青年学者继往开来,推进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并引发出新的学术增长点.

编撰出版《中外文学交流史丛书》的意义,除了上述诸点之外, 还有它特殊的示范意义,即向世人宣示: 不同文明之间不但可以和平交流, 而且这种和平交流可以长达两千年之久.这是人类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在这纷乱的当今世界, 显得愈加难得和重要.

作者单位:山东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姜虹)

中外文学论文参考资料:

文学刊物投稿

文学杂志投稿

外国文学期刊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文学杂志排名

点评,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中外文学和重要成果和领域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中外文学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中外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