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课程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跟高校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协同教育策略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课程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04

《高校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协同教育策略》

本文是关于课程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和思想政治和协同和策略类论文范本。

  【摘 要】本文阐述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教育的策略: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的自觉性;增强教师在传道授业中的思政教育意识;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协同;加强统筹,构建有效机制,切实发挥协同效应.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各类课程 协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C-003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担负着主渠道的作用,与此同时,各类课程同样具有重要育人功能,对高校实施“立德树人”产生重要的影响.挖掘利用好各类课程思想政治元素,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协同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立德树人”已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不仅需要培养具有知识的人才,还需要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这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学校教学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同时也是高校立身之本和思政教育的灵魂所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是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在这些路径中,“课程育人”在实现“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何谓“课程育人”?指的是通过课堂,以授课的方式,借助课本,运用课本的知识来对受教者传授思想、文化、政治、道德等.高校要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应重视“课程育人”的作用.要意识到,不仅思政课具有实现思政教育的功能,各类课程在“立德树人”中同样能发挥政治教育的作用.虽然在大多数高校课程中,在思政教育中占有主要地位的首推思政课,但思政课也无法做到完全代替其他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和发挥这些课程所应有的育人效果.只不过相对于思政课来说,其他各类课程起到的是辅助作用.因此,挖掘利用好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在教学育人中充分发挥高校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与思政课相辅相成、协同共进,既是新时好高校思政教育的题中之义,又是落实国家倡导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求.

  二、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的自觉性

  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不能纸上谈兵,必须通过广泛宣传,变成高校育人过程中的实际行动.高校不应满足于培养掌握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还应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德育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应该做的事,也是其他各类课程必须重视的事.各类课程教师一言一行的正当与否,会对育人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每一位老师都应深刻意识到,只有根据自己所教授课程的特点,在传授本门课程知识的同时发掘思政内容的育人作用,才能实现思政课和其他各门课1+1>2的协同效应.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加大宣传力度,将德育为先的理念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达成思想意识上的共识.通过各类方式、各种渠道,加大宣传范围和力度,明确新时代高校的育人目标,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的舆论氛围.只有在理念上达成共识和形成自觉,才能在实际行动中做到同向发力,实现协同育人的效果.

  (二)增强教师在传道授业中的思政教育意识

  2018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做出顶层设计,把突出师德作为基本原则,指出:“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效应能在教育中得到形成,归根到底有赖于教师.新时代的新思想必定要先经过教师的正确理解与科学诠释,才能通过授课等方式传递给学生.

  教师是教学的主力,是充分发挥各类课程思政教育功能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教师主动传播思政教育理念的意识不强的问题.不仅如此,少数教师甚至在各类课程教授中倡导的理念与思政课育人知识相悖,出现“唱反调”、“拉错调”或者“讲跑调”的现象.因此,增强非思政课教师授课中的思政教育意识,推动各类课程教师自觉地参与到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各类课程教师应把思政教育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掌握正确的思政教育理论,增强思政教育意识,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动担负起思政教育的主体责任.各类课程教师应善于在教学工作中挖掘和利用好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课程,要重点突出宣传阐释、解读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工农医类专业课程,要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进取精神,把理论、知识、技能教育同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教育相结合.在授课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对知识进行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还应有意识地融入思政教育的观点和元素.要从学情出发,结合学生的需求,以学生的困惑、问题为突破口,学会“借题发挥”,通过解决问题来进行德育理念的渗透.从所授课程的学科角度为学生展开分析,帮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明白道理,既教人又育人.

  (三)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协同

  各类课程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两支队伍要实现合理的有机协同.两类课程的老师要学会有意识地进行交流和沟通.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各类课程教师了解并掌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动态和动向,让各类课程老师了解与自己相近内容的思政课在讲些什么、怎么讲.双方可以创造机会针对教学问题互相讨论,共同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案,保持步调一致,让教学内容在教学上相互印证.另一方面,各类课程教师也要明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思政课的相关要素的重要性,要学会与思政课教师探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问题,挖掘课内外的典型教学案例,从双方的不同视角去寻找彼此课程在知识点和教育点上的共通之处.例如专业课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地选取一些章节内容,从专业的知识点,或者是从学科的角度,结合现实问题去挖掘思政教育的元素.这样,就能在授课过程中自然地增添思政内容.对于一些文科类专业的课程,授课老师和思政课老师除了从正面的角度进行讲授外,还可以运用反面的例子,对错误的言论进行探究,以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内容进行批判,以协同的方式讲明错误的观点所在,使课堂充满正能量.

  (四)加强统筹,构建有效机制,切实发挥协同效应

  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协同不是个别老师或者个别组织的事情,高校各部门、各类课程教师都有责任.要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协同落到实处,形成强大的效果,学校应加强统筹,建立一套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能付诸实施的有效运行保障机制.比如学校教务部门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单位,积极主动会同组织、宣传、学工和各教学单位,组织专门力量,依托主讲教师,在系统梳理、深入挖掘各学科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元素基础上,在制定教学大纲、安排教学课程、选用课程教材、核算工作量等工作过程中,把教务管理的制度性安排和导向性要求体现到教师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加大制度执行力,规范健全教学指导和课堂管理的全流程监督、指导的机制,及时引导、及时纠偏,准确指导校正少数教师偏离教务管理要求的不规范做法.在教材使用和编撰上,对国家提倡的教材要善于采用和加大使用力度,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等.又如在师资队伍上,党办部门、人事部门要rmp制定好选拔专任教师的标准,真正让有良好政治素养、善于教学的人从事教师工作,夯实学校教师队伍基础.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建设过程中,应要求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在课堂上发表的言论要与精神相符,切忌无中生有,散布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谣言,杜绝一切在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方面与党步调不一致,违背现实、违背党和国家的现象出现.学工部门可协调校内各教学单位建立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联合工作机制,共同开展思政教育.另外,各教学单位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到校外取经学习或邀请校内外专业名师进思政课堂,搭建有效的协同平台和载体,不断拓宽协同育人的途径,形成协同效应.这些举措的实施,涉及高校各教学单位、各行政部门,学校应加强统筹,保障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协同落到实处,产生效应.

  总之,思政课是做好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面鲜明的旗帜,是专门进行思政教育的课程,各类课程尽管主要的任务不是进行思政教育,但这些课程所包含的思政教育内容是丰富的、可挖掘利用的.因此,做好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协同教育是大势所趋,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骆郁廷,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7)

  [2]石国亮.破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认识和实践的误区[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2)

  [3]任东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12)

  [4]王光彦.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政教育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17年(10)

  [5]童潇.非思政课专业教师应特别增强授课中的思政教育意识[J].红旗文稿,2017(14)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立德树人目标下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效应的形成研究与实践”(2017JGB487)

  【作者简介】白爱萍(1985— ),女,回族,广西忻城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责编 苏 洋)

课程论文参考资料:

新课程编辑部

新课程刊物

课程教学杂志

新课程导学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论文的标准格式

此文结束语,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经典课程专业范文可作为思想政治和协同和策略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课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