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文化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通海彝族五山腔文化的传承现状方面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文化范文 类别:论文参考文献 2024-02-13

《通海彝族五山腔文化的传承现状》

该文是文化相关论文如何写和传承现状和文化和五山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文献资料中,甚少有通海彝族五山腔音乐的记载,虽陆续有学者对通海彝族五山腔进行过田野调查,但多年来,自身的传承发展态势在“四大腔”中相较滞后,对于其传承和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随着20世纪80年始对滇南四大腔的相关研究至今,人们对“海菜腔” “山悠腔” “四腔”的重视在逐年上升,而“五山腔”却面临尴尬的局面:“五山腔”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之路在哪里?民间“通海彝族五山腔歌手能演唱滇南彝族的海菜腔、山悠腔、四腔,并常与歌手对歌赛曲,会唱其他腔的人不一定会唱五山腔,而能唱五山腔的人肯定会唱其它声腔,而外地歌手却很难掌握五山腔”可见“五山腔”在演唱技巧上有很高的标准,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诚然,民族音乐的沿袭,多由口述方式代际传承所支撑,滇南四大腔那完美的唱腔无疑靠的也是口述方式.据此,笔者将“通海彝族五山腔文化的传承现状”研究的方法转向口述历史,调查通海彝族五山腔文化的历史传承和现状问题. 通海彝族五山腔的人文生境

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通海彝语属以石屏彝语为代表的南部方言,尼苏支系.里山、高大、四寨的彝语基本相同.

根据口述人的口述史料来看,现在通海彝族中只有少数“贝玛”知晓使用.现今,多数“贝玛”已不能确认彝文中某字读某音,是何意,只能当作彝经诵念,彝文家谱村寨中杨姓、李姓、龙姓等还分别保存着.彝族相信自然界中万物有灵,祭龙山、祭密林、祭沟头沟尾、青苗会等都是多神崇拜的反映.

通海彝族依女子头饰和服饰进行分支划分,男子服饰大同小异.里山乡的象平、芭蕉、里山村和高大乡的路南、观音、高寨等地妇女头饰为“三道红”,也称“四平头”,青蓝大襟衣,扭裆裤. “三道红”彝族歌曲主要有五山腔、四腔、三腔、茄子(茄即曲,曲子)、白话.舞蹈称手鼓舞,又称霸王鞭.高大乡的手鼓舞显得开朗奔放,里山乡跳得含蓄而柔和.

水塘、团田、四街镇等地妇女头戴一顶形似喜鹊的黑色小帽,因名“喜鹊帽”,穿粉色短袖衫外罩翠蓝开襟褂.这里的彝族歌舞统称“团乐”,外界称为“跳乐”.“团乐”的基本步伐是走,或以圆圈来回走,以走带跳,唱跳兼有. “团乐”仍然分正调和杂调.正调是“团乐”的引子,跳完“六脚”系列才转入杂调.杂调以唱为主,对唱时变化多端,时而山悠拌海菜,时而四腔夹五腔.

四寨村彝族妇女将发辫盘于头顶,罩黑色纱帕,名为“黑包头”,黑蓝色大面襟衣,宽脚裤. “黑包头”的歌舞属于“团乐”类,由于四寨所在位置与兴蒙蒙古族接近,所以四寨“黑包头”的歌舞音乐风格显得粗犷大方,所受其他民族的影响也较大.

通海彝族五山腔“口述史”

“口述史”在国际上是一门专门学科,是一种搜集历史的途径,该类历史资料源自人的记忆,由历史学家、学者、记者、学生等访问曾经亲身生活于历史现场的见证人,以笔录、录音或录影的方式记录,之后,作为学术分析的史料和依据.2010年开始,对中国音乐的研究诼渐引用口述史方法,这一新兴研究方法的运用标志着当代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视野从单纯的音响、文献求证转向社会、民间资料的发掘.

(一)口述:通海彝族的五山腔

我们这边五山腔、三腔、四腔、三拌四都经常唱.华宁的五三腔,我想是可以唱三句,也可以唱五句,就叫五三腔,但也不是他们的那种解释. “五个部分三段白话叫五三”②,也没有这种说法.

我们唱的五山腔,是三句可以唱,五句也可以唱,可以唱白话,茄子只能四句唱③.先是“舍腔” (舍念shei)④与拘腔,唱完后是烟茄,就是递烟筒,递了烟筒可以唱白话腔,唱完白话又递烟筒,唱烟茄,唱完喜欢唱什么腔就唱什么腔,也可以唱茄子,唱茄子前要唱完四句腔,唱四句腔(头、二、三、四腔),四六句分了就可以唱正茄(正曲),唱十合小茄、十盆花,最后大家唱了,不唱了就收腔结束.我们通海的五山腔有小茄和大茄,我们老古老归的五山腔就是大山的“山”字. (二)口述:通海五山腔的传承 五山腔的歌手从小就要学习唱,我是13岁就开始学习,我的父亲教的我,五山腔传到我这代是第六代了,都是祖辈传下来的.前面6月份,我们还办了培训班,就在里山乡办,年年都是在这里办的.这样搞对五山腔《{专承)有很大作用,多少年的传承了,到今天有这样的培训班来搞,对我们也是一种精神支柱.

但是,五山腔传承的问题难度有点大,农村人要忙农活,大家都很忙,没有时间来长时间的学,个别的学生也会自动找我学,但是也是忙于田地和家务,时间上很是不能保证.如果大家能够长时间的集中起来,就会更好点咯.

石素兰在里山小学教了3年,教那些学生唱.学生更难的难度是有些唱腔他们嗓子很打不开,唱不下去. 我们年轻的时候, “玩小姑娘小伙子”是一晚上都又唱又跳,山悠腔、海菜腔、四腔都要唱,别个村的小伙子来接,唱到很晚才送来,听得见一直在唱.现在能唱的都是五六十岁呢,唱不动了,很不兴玩了.年轻的又很不喜欢学,也都不唱了.

通海彝族五山腔文化的传承现状与传承范式的反思

(一)五山腔文化传承的现状分析

文化的传承需要具备“教”与“学”的条件.通海彝族五山腔同样面临着断代的危机,这在口述史料中也得到证实.笔者做过初步统计,现今通海里山县彝族歌舞师傅的年龄在50~60岁之间,10人左右,这是“教”的问题.而“学”的问题也是让师傅们最为棘手,嗓音条件好的学生通常半途而废,究其原因也是忙于生计和照顾家庭的原因.另外,从口述史料中可以明显感受到目前通海彝族五山腔多样传承模式,在文化传承的漫长道路中,都有所利弊,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 政府干预定点传承与学校教育式传承

口述史料中,龙成富老师说起每年由县门组办的“里山彝族歌舞培训班”显得格外精神.据了解,在市一级相关门的大力倡导和督办下,通海县近几年均频繁举办通海民间艺术文化展演与传承活动,每年6月份和12月份都开班招生,每期学员平均55人.通海彝族五山腔文化的传承在政府的干预下得以延存,为民间艺人和学习者提供了交流平台,使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了新的推动力. 学校是最系统的知识聚集地,虽然文化的传承一直就以各种形式进行,学校教育式传承确有一定优势.在做田野调查时了解到,里山乡“里山小学”常年有当地掌握彝族歌舞的艺人就彝族歌舞文化进行专门授课,口述史料中也了解到,石素兰、普家发等艺人在当地小学都进行了彝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彝族烟盒舞的改编推广,在学校庆典时还请民间艺人进行彝族歌舞的展演与传授的传承活动.

2.师徒崇拜式与表演完场式传承 富有“曲子师傅”美称的龙成富,每次访谈闲暇总会随口问他: “收到好徒弟了吗?”师徒传承模式自古至今都存在,而且有其存在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承最脱离不了的是“师徒关系”,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师徒传承真正追求的是“浮事新人换旧人”笔者认为,对于五山腔文化的传承,这种传承模式是有利的.

根据田野调查的资料和口述史制分析,目前的通海彝族仅在一般性的活动聚会中演唱五山腔,但仅将五山腔中便于演唱,或难度不高的部分进行展演,人为破坏了五山腔艺术的整体性.即便如此,表演完场式的传承仍然是传承主体进行五山腔文化传承的自身内在调适机制的表现,是五山腔文化传承的基本语境,应该积极营造和陕复.

3代际传承

据口述史料分析,代际传承是传统五山腔固有的传承模式.这一传承模式的延续有其客观原因:其一是基因的客观因素,五山腔需要具备完善的嗓音条件,而基因的遗传性在家族中形成了传承的纽带;其二代际传承的最有利之处是生活中就可耳闻目睹、耳濡目染父辈甚至是祖辈的文化传承活动,这样有意识或无意识状态下潜移默化地完成了文化传承,这种传承模式极其自然,也最具有启发性.

(二)对通海彝族五山腔文化传承范式的反思

据彝族五山腔传承的口述史料分析,都显现出了政府干预、学校教育、师徒关系、表演完场式和代际式的传承模式.至此,笔者思考,目前的传承现状更凸显出一种对文化传播的关照,这是一种横向的文化推广.政府干预定点和学校教育式传承可打开彝族五山腔的知名度和提高一定影响力,可以形成一种文化传播的攻略.师徒传承与代际传承是传统的传承过程的体现,双方具有双向选择性,是较为合理的传承模式.表演完场式传承模式是需要将文化传承融人生活与实践,这一传承模式能真正体现“活态”的传承”. 对于某一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研究者的心情都是一般无二,总是怀着万般焦虑的心情掀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保护遗产运动”.但是, 是否要提倡外力干预保护?外力的干预,会缺乏文化遗产自身的“主体性思考””的保护思路.笔者认为,从传承主体立场出发,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的角度,把握住彝族五山腔生存的生活场景和文化空间的变迁视角,保真彝族“对歌”风俗与彝族民俗仪式的传承所共同构成的整体传承过程,正视传承语境的变迁,直面传承人对文化遗产的再创造是文化传承的“活性”体现这一问题,让我们再造彝族五山腔赖以栖息的“玩场表演”的“活”情境,那么,五山腔文化传承的生命力和价值就会不断丰富和更新.结语

通海彝族五山腔伴随着彝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彝族人民历代祖辈的智慧结晶,承载着彝族人民的文化特质,肩负着彝族文化传承的重任.探讨其传承发展之路,应全面关照五山腔文化的纵向传承与横向传播的完整态势,从而更好地促进彝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良性传承与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文化传承视域下通海彝族五山腔的传承与发展之路”,项目编号:2017ZZX313.

注释:

①对原通海县文化馆馆长李景泰的访谈.

②玉溪市文化广播电视局: 《传统音乐名录》 (民歌篇),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 ③ 四句:四个乐句组成一个乐段. ④舍腔:拘腔之前,均为礼让恭敬之意. 参考文献:

[1]云南省通海县史志工作委员会.通海县志Dd].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1] 口 述 历 史 [KJOL].http://baike.so.com/doc/5406137.html) 2013-12-16

[3候松,陈茁,行动与反思—一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研究:政策、实践和理论反思”国际研讨会综述[J].文化艺术研究,2012 (2).

PH李荣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原则与方法[J].广西民族研究,2008 (2):185~190.

圈左玉河.中国口述史研究现状与口述历史学科建设[J]史学理论研究,2004~:61~67.

文化论文参考资料: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小结:此文是一篇关于传承现状和文化和五山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文化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