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半道而出类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与半道而出,藉何远行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半道而出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1-20

《半道而出,藉何远行》

本文是半道而出方面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与远行相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王天锋,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系扬州市小学科学教育学会副理事长,扬州市科学学科带头人.在科学教学中,他秉持教材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追寻有温度、有深度的课堂,努力打造“陌生化科学课堂”,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他曾获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扬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先后获得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特等奖,江苏省科学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二等奖等,在《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广东教育》等杂志发表文章30多篇.

磨炼,一路参赛带来的惊喜

人生有些缘分是必然的.走上科学课程研究的道路,是我与科学学科的缘分.1995年,我从扬州师范学校毕业,回到家乡仪征市张集小学任教语文学科,工作第二年开始兼教几个班的自然课,其间陆续上过一些公开课.我的科学课研究起步于仪征市的自然优质课比赛.那节课,我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自行观察铜片加热后再也无法通过原先两根大头针间距的现象,从而理解距离与铜片变化的关系.学生完全投入到了学习中,用自己创造的方法获得了对知识的理解,提升了教学的实效性.

历史在发展,“自然课”变成了“科学课”.2000年,我参加了扬州市小学自然优质课竞赛,开始了科学教育之旅.那是一次很有趣的竞赛,赛课课题是《食物的营养》,课前我做了很多准备,结果课上学生观察瘦肉中蛋白质实验时,很多学生将烤熟的瘦肉偷吃了,瘦肉烧焦的现象终究没有机会出现.这个特别的教学案例启迪了我,尊重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而不是一味尊重,只有充分把握孩子的天性,教学才有可能性,这一条定律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后来的课堂教学.

世纪之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我被吸收为仪征市课程改革指导组的成员,当时,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教,为什么而教,指导从何而来呢?于是,我开始广泛关注杂志上的优质课例,关注课堂教学,关注教学设计,关注教学设计背后的道理,继而产生对教学研究的热爱.其间,多次成败交织的教学实践,让自己在迷茫和清醒中不断交替.这阶段的我在语文研究和科学研究之间不断切换,时而关注,时而忽略.2006年,扬州市组织江苏省第二届科学青年教师教学能手赛的选拔活动,教科学兼语文的我顺利入围,得以参加在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举行的省决赛.只有经历过那种封闭式竞赛的选手,才能体验到专业成长中积累的意义.不知不觉,我在科学教育的路上已经走了十年,运气还不错,获得了一点成绩.然而正是这次省比赛的失利,促使我走上了教学和研究的发展之路.

蜕变,多次砥砺获得的成长

我悄悄地爱上了科学学科,可科学离我还很遥远,因为我只是一个科学教师.为成为一名科学专职教师,2010年8月,我离开了家乡仪征张集,应聘到扬州市梅岭小学——我终于可以成为一个专职科学教师了.然而,多次实践的失败让我强烈感受到,比照优秀小学科学教师的标准,自己的专业基础是多么的薄弱.那么多不够科学的实验操作,那么多不甚理解的科学原理,这正是教师的最大薄弱点.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断地学习再学习.在专职任教科学之后的几年里,我开始规划自己的理科学习内容.期间陆续参加了各种省市培训,更有幸受到苏教版《科学》教材编写组曾宝俊老师的指导.我与他亦师亦友,他给了我悉心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实验教学、教材教法研究、教学设计、教学理论阅读、课题研究实践、教学论文撰写、开讲座,我开始全面修炼作为一名科学教师的基本功.

2011年,受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网络培训项目组的邀请,我参加了网络培训的讲座活动,还先后参加了省师培中心宿迁、徐州的名师送教活动.在这期间,我潜心体悟,揭开了一些科学课的“秘密”,执教了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形状》《假设》等课.在教学《地球的形状》一课时,面对同样是用帆船在平面上和球面上行驶,模拟发现地球的形状这一环节,通常教师们都是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让学生先观察平面上、球面上运动的现象,从而总结规律.我打破常规,没有让学生分别在球形和平面上进行船只进港、出港的模拟实验,只让学生在平面上演示船只的运动,学生观察到在平面上运动的船只只是会发生大小的变化.我提出问题:为什么没有出现古人说的船只进港的时候,船头先出现,船身后出现的现象呢?学生在思考比较的基础上,发现是船只运动面弧度的问题造成了现象的不同——船只在平面运动时整体大小发生变化:船只在球面运动时先出现高处的桅杆,后出现低处的船身.问题还是那个问题,知识还是那个知识,学生的头脑已经不是原来的头脑了.这样的教学转变,让学生在实验的引导下,全程思考,让学生恰如其分地进入学习情境,产生学习的意愿.此后,发展学生技能的同时,还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便成了我课堂教学的重要认识.这样的认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慢慢就联结成了课堂教学经验.

2015年5月,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联合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举办的“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举办得如火如荼.本着“教材为学生成长服务,学生主导课堂”的宗旨,我围绕教学活动中的一块“非典型”磁铁,调整教学思路,让学生从学知识转化为运用知识,围绕学生思维定式——条形磁铁的磁极在磁铁的两端,磁极指向南北方向,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索这块指向东西方向磁铁的奥秘,结果初赛、决赛一路顺风,获得了展评活动的特等奖.这次教学竞赛让我认识到:教材上有的只是知识,如何设置情境,基于知识产生验证和质疑,带领学生探索发现才是科学教学的本质.顺着这一思路,我开始了“陌生化科学课堂”的研究.后来,我将自己的心得总结成文章《思维引擎:科学探究的核心价值追求》,参加了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并获得一等奖.从模仿到创新,一步步扎实的前行,都是多次徘徊的定夺,点点滴滴的积累,成就的是致以千里的跬步.课堂上的尝试,课余的思考,论坛的交流,交织成一双隐形的翅膀,带领着我不断飞翔.

理性,教学主线梳理的盘整

多少个宁静的夜晚在阅读中度过,多少闲暇的时间被文字所牵,越是向纵深处远行,越发觉得厚积才能薄发.我越发觉得,作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无楫以凭,何以远行?应将肤浅的学识和狭隘的视野迅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以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不断贴近教育教学的本质.以教学设计的需要为起点,我开始阅读《小学自然教学》杂志,继而不断扩大阅读的范围,搜集《路培琦自然教学改革探索》《科学究竟是什么》,逐步扩展到教育类书籍.近两年,我还喜欢上了阅读学习心理学的书籍,如丹麦学者克努兹·伊列雷斯的《我们如何学习》、皮连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以此对比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围绕“系列教学案例”,我仔细梳理着教学历程,提炼教学主张,其过程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围绕让儿童喜欢科学课,从实验的吸引到形式的创造,围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教学,将语文教学中于永正教师扮演奶奶考古诗的形式,吸纳到我的科学课中,这一行为后来还慢慢演化为对儿童主体的研究和儿童学习的研究.“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第二阶段,我关注灵动自然课堂的建构,让教学成为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虽然环节简单,但是内涵深刻,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第三阶段,我力求表现出科学课的典型特征,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在科学课堂上行走,探寻科学本质的味道.科学课作为一门课程,是一种认识世界的视角,在科学课堂上形成科学智慧,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和创造智慧,以孕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科学是人类经过不断探索而形成的阶段性认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学习科学知识,就是经历人类探究科学的历程:理解科学知识,就是继承人类科学研究的智慧:探究科学知识,形成科学学习的交汇点,就是要经历科学的发展过程,理解科学,感受科学的智慧,形成创造意识.

带着对科学课程的新理解,2017年3月,我接受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教学新时空”栏目的邀请,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演播厅参加了科学教研直播活动,执教的苏教版《科学》五下《质疑》一课,初步践行我的科学教学主张.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表达流畅,整个直播活动受到了省教研室科学教研员卢新祁老师的肯定,他鼓励我追寻个人的教学风格.

同行,携手共享专业的幸福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途中,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可以走得很远.近年来,扬州市教育局、邗江区教育局先后成立了扬州市实验教学研究工作室(小学科学工作坊)、邗江区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教研途中,我有幸寻得一个可以进行深度研究的平台,有幸能和更多的教师共同交流、碰撞、争鸣.在名师工作室的支撑下,我将工作室教师分成小组,组织工作室教师上课,开展工作室项目月报,与更多的教师一起听课,一起研课,一起成长.工作室的教师们先后获得中国教育电视优秀教学课例竞赛一等奖、江苏省实验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与扬州市优质课一等奖等.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度人的同时其实也在度己,在不断催促他人进取的过程中,我这个半路出家的科学教师也汲取到了很多营养.

二十多年的专科学教育生涯,需要一种随时而行,随遇而为的坚持,需要在否定和涅藥中新生.因此我常常自省:在科学教育研究路途上,半途而出,无以凭借,藉何远行?只有将这种不断吐故纳新的行变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站在讲台上的我才会有一点点心安,才能向科学教育的纵深处远行……

半道而出论文参考资料:

如何写出高水平的本科毕业论文

投稿出书

研三写不出论文退学

出书投稿

汇总,此文为适合远行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半道而出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半道而出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