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有关文本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和明理融情: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文本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1-25

《明理融情: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

本文是关于文本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与明理和明理融情和细读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存在着追求阅读速度、热衷情节,不注意品读字句含义等不良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直接导致学生在把握文章主旨内容时会出现理解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情况.如何有效改变这种粗浅的阅读习惯,实现阅读的有效化、精细化?我认为可以从明理和融情两个方面下点功夫.

一、理明才能文通

阅读活动中,对信息的筛选和概括整合是读懂文章的基本前提.而现时的情况是:学生不会概括,只会大段的照抄原文,且有时还会抓次放主,找不准重点.

当学生在阅读时连基本的文意文理都不能理解明白时,那么要求他们对文本做进一步的深入品读也就很难实现.

如何帮助学生走出读不懂的阅读困境,我觉得首要在于明文理,要训练学生掌握概括文意、梳理文脉的能力.

我们的阅读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讲授+记录的模式,采用演示+评点的策略,即在阅读文本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某个重点段落进行信息筛选和概括.学生将概括筛选的信息示之于黑板,师生共同点评这些信息的优劣和不足.通过师生互动,在不断修改中加深学生对概括和筛选的理解.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投影的形式来展示自己分析文段的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筛选概括的操作步骤.最后,技巧的传授也是必要的.要让学生知道总起、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的作用,帮助他们快速、准确筛选出有效信息.

能否读懂一篇文章,除了概括文意外,文脉的梳理也很重要.通过梳理文脉,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知道故事的发展变化,把准文章的情感走向.文有常例、笔有常法,只要掌握了文章常见行文手法,那么阅读时就能大致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导向.以散文为例,一篇规范的散文必须要经历四个重要的步骤,即为“起、承、转、合”.我们可以按照这个特点引导学生给文章划分段落,通过划分段落初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同时,一篇散文的重点往往集中在“转”的部分,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对“转”部分的重点精读,从而进一步去理解文意;最后,结合筛选出的含有作者情感、观点句子,细致深入地去把握主旨.如萧萧的《灯火》一文,如果不经过梳理,学生很容易就会把文章的主题理解为“对美好童年温情的回忆、怀念”.但是,当我们梳理文段后就不难发现,文章的重点,也就是“转”的部分在“长大后迷失在城市的灯光之中”,再结合文中的议论、抒情文句,该篇文章的主题就呼之欲出“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惆怅;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通过梳理行文脉络,帮助学生大致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方向,从而避免读不懂和误读的情况的出现.

二、情融才能意透

在读懂文章的前提下,想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细读品悟,那就需要融情了.语文老师经常有这样的教学体验:一篇文章,一个字句,有时自己讲得情绪激荡、感动莫名,可回头一看学生,正一个个木呆呆的看着你,不禁索然无趣.为什么教师能被文字感动而学生却无动于衷呢?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个“融情”与否的问题.教师融进去了,所以能切意,能准确、深刻体味到作者的情感、思想;学生融不进去,所以理解肤浅、神态木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谈课堂教学时也讲过“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阅读教学中“重情”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如何“融情”却鲜有涉及.笔者觉得,可从下面几个方面作些尝试.

1.转换视角,角色扮演

为什么人有时会觉得读书无趣?个人觉得,这其实和他们读书时所持有的视角有很大的关系.人在读书时,不可避免的会站在一个“他者”的角度,以一个“看客”的身份去看待书中、文中的人与事.而“他者”视角下的阅读,往往是抽身事外的,是冷眼旁观;至于“看客”,关注的当然是表面上热闹有趣之处,少有思考.此种心态视角下的阅读,连融入都没有,何谈深刻细致?阅读收获,至多只是拾取些只言片语以作闲聊时的谈资罢了.

有过深刻阅读体验的人都知道,我们之所以能够在读完一本书后动情明性,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在阅读时不自觉地产生了代入感.这种代入感使得我们不自觉的将自己幻化为书中的某个角色,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去经历书中人物所经历的人和事.这样,一篇文章读完,仿佛自己真在文中走了一遭似的.这样的阅读,因身在局中,故而体验深刻,因体验深刻,故而动情明性.所以,融情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由“他”转“我”的视角变化过程.阅读文本时,教师如果想让学生更好的融入文本,细致体味,不妨可以让学生试试用第一人称“我”来改写,进而去揣摩文本中人物的情绪、作者的意味.以苏教版高中教材《刺客列传(节选)》为例,在讲授荆轲这个人物形象时,很多学生对于荆轲舍身求义的精神是态度上冷漠的,不理解的甚至有嘲笑质疑的.因为在他们的现世价值观里,报恩有很多种方式,大义于“我”何干?为了报恩、和那虚幻的大义而去牺牲自己,很傻.于此,我尝试着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去写一写易水送别时荆轲的心理状态.摘录部分文字如下:出发这天,太子丹和他的门客们都来了,他们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嘴里唱着悲伤的曲调.这是在为我送行吗?是啊,这次去秦国刺杀秦王,确实是九死无生的.然而,太子以国士之礼待对我,我自当以国士报之.且暴秦对燕国步步紧逼,燕国有亡国之危,我若行刺成功,或可改变天下大势,让燕国百姓免受战乱之苦.也罢,就舍了这条性命,替太子丹、替燕国百姓走一遭吧.

这种转换视角的读写方式,能够驱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对文本的深层品读中去,通过角色扮演式的代入,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文本中作者所构建的世界,去体味悟情,从而实现精细阅读的教学目标.

2.善用想象,变化维度

传播学认为,从接受的效果的层面上来,画面的要优于文字的,立体的要优于平面的.相较于平面性的文字含蓄隐晦,人们更乐意从图片和视频中去获取直观的信息.如何让平面性的文字也具有立体感、画面感,吸引读者融入文本去做深层品味,我觉得可以在形象思维上下下功夫.

爱因斯坦说:“想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高尔基也说:“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文学创作的基础是想象,试想如果陆游没有对梅花成泥作尘而梅香不散的联想,就不可能借此托物言志去抒发自己对于高洁情操的坚持;如果李煜没有对旧时宫殿的想象,就不会有“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悲戚之作.反之,文学品读的基础也离不开想象,只有想象了,你才能走进作者用文字所营造的那个意境,才能由此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故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努力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注重引导学生依据文字展开适当的联想想象,帮助学生去造境,去入梦.例如,在讲授唐诗宋词时,教师是不是可以少讲点自己的理解,多引导学生讲讲他根据文字所想象出来的意境,以及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感受.当一个学生能够准确恰当的根据“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一句想象出“阴云密布,高耸的秦岭在阴云的笼罩下昏暗不清,站在岭头眺望,这满眼云深雾绕之下,家乡又在何处?大雪拥关,雪深入膝,连胯下的马儿也不愿前行.我的前路又在何方呢?”这样的画面时,读懂文章,正确把握情感主旨还是难事吗?

善用想象,借助它去改变文字的维度,让文字变得可见可感;借助它去造境、入梦,引导学生能够置身文中,切实的感受文中的情与事.

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实现文本细读的教学目标,策略还有很多.但笔者觉得,作为基础,文本细读不能忽视对“理”和“情”的关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明理和融情的阅读能力,会让我们的教学效果更佳.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市吴江高级中学.

文本论文参考资料:

上文总结,本文是关于对写作明理和明理融情和细读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文本本科毕业论文文本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