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文本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论语》文本与其时代价值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文本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01

《《论语》文本与其时代价值》

本文是有关文本本科毕业论文范文跟《论语》和时代价值和文本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邵宇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

关键词:《论语》;注解著作;时代价值;文化自信

摘 要:《论语》是先秦儒学典籍,历代学者都注重对其文本史料的研究,并形成了大量的注解著作.文章探讨了《论语》的成书时间,介绍了自汉代以来《论语》的注解著作,概述了《论语》的哲学思想,总结了《论语》的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8)12-0136-03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蕴含的哲学思想也被后世学者不断诠释发展.因此,《论语》不仅是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源泉,还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它的文本价值已超越时代和学派的局限性,具有跨时空性和全方位性.

1《论语》成书于孔子之后

关于《论语》的成书时间,目前学界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是《论语》成书于孔子之后,是孔子弟子及其后续门人整理而成的.二是《论语》成书于孔子生前.

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谈到《论语》一书,交代了《论语》中涉及的人物,认为《论语》是孔子与弟子问答的内容记录,但并未提及《论语》成书的具体时间.刘歆论述了《论语》的内容,且与司马迁的观点相近.及至东汉,王充在《论衡·正说篇》中说:“夫《论语》者,弟子共纪孔子言行.”唐柳宗元持“卒成其书者,曾氏之徒”说,宋程颐、朱熹持“《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说,现代赵贞信等人持“文、景之间博士”说,林存光、郭沂等人持“德行和文学两科的门人”说,贾庆超等人持“曾子领纂”说,杨朝明、唐明贵等人持“子思最后主持编纂成书”说等.综上所述,从汉至今,大多数学者认为:①《论语》成书于孔子之后.②《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交谈语录汇集而成的.唐宋之后,很多学者认为《论语》的编撰者是子思和曾子.笔者认为这一观点缺少依据,需要再深入考证.

目前,仅有少数学者认为《论语》成书于孔子生前,他们认为《论语》的大部分内容在孔子生前就已经完成,少部分内容是由孔子弟子及其门人对《论语》进行修订加补的.他们的论述依据如下:①《论语》的整理时间可以追溯到孔子从卫国回到鲁国时.文本史料依据是:“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同时,孔子“述而不作”的为学特点也促使弟子们编辑《论语》,以便求知.②根据颜回和子路的去世时间推断.《论语》中记载了颜回的生平,他们推测《论语》成书应晚于颜回卒年,即公元前481年.《礼记·檀弓上》记载了孔子得知子路死讯后,痛哭于中庭之上的事情,颜回、子路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但《论语》却未提及子路去世一事,这似乎是不合情理的.《论语》之所以没有记载这个重要的场景,原因在于:《论语》成书于子路去世前,即公元前480年.孔子的去世时间是公元前479年,因此,他们推断《论语》成书于孔子生前,大概时间为公元前481年至公元前480年.

以上两种观点各有立足之处,笔者发现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较多,他们的文本依据多以正史为主,如《史记》《汉书》等,且史料充足,他们的学术观点值得依赖.第二种观点是以《论语》文本中的人物生卒年及文本特点为依据进行逻辑推理获得的,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的证据更加充分,结论也更具说服力,即《论语》成书于孔子之后.

2《论语》的注解著作概述

自汉代以来,经学繁荣,诠释注解盛行,《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每一个时代的经典注解著作不仅是对经典的翻译,还能展现当时的文学特色或哲学思想,所形成的注解著作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以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为例,朱熹以“理”解读《论语》,“穷理格物”“天理人欲”等词频繁出现在注解中.从史料研究的视角看,该种方式的注解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经典的本义,但是也能发扬与传承经典.

自汉代以来,学术界对《论语》的注解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两汉三国时期的《论语》注解著作,以汉郑玄的《论语注》和魏何晏的《论语集解》为代表,这些注解著作运用了大量的经学思想诠释经典.第二个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语》注解著作,以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为主要代表,这些注解著作运用了玄学诠释经典.第三个阶段是两宋时期的《论语》注解著作,以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为代表,这些注解著作运用了理学整理和诠释经典.第四个阶段是清代的《论语》注解著作,以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为代表,这些注解著作利用了考据学理论整理《论语》.第五个阶段是近现代以来的《论语》注解著作,以程树德的《论语集释》、钱穆的《论语文解》《论语要略》、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为代表,这些注解著作集中展现了近现代以来学界对《论语》的解读.综上所述,不同时代的《论语》注解著作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同时也自觉地展现了时代特色.

3《论语》哲学内容概述

《论语》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主要涵盖“仁”“礼”两个思想体系.“仁”指心性道德修为,重在塑造个体道德的自觉性和主体性;“礼”指社会秩序,旨在建构礼治社会.“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外现,二者相辅相成.

3.1“仁”的义务性和权利性

“仁”的义务性是指“仁”的道德要求,可称为道德行为规范,重点在于“履行”.个体需依照“仁”的标准,不做失当之事(不应该做的事情),做正当之事(应该做的事情),如节制而不泛滥无序,遵守家国伦理秩序等.具体体现在:①“仁”即“爱人”,以“孝悌”为本.“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在孔子看来“仁”就是爱人,是真实情感的交流和表达,爱则是“仁”的核心要素和最终目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悌)”是“为仁之本”,百善孝为先,父母、祖先等都属于亲人体系,这种体系源自于血缘基础,因此孝的基础是血缘之亲.“仁”不离爱,爱不离孝,孝不离亲,这是“仁”的实现路径.②“仁”的具体要求则为克己、尽己、推己.“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克己就是约束自己的,规范自己的举止,使自己的行为达到仁的要求.“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尽己”则是绝不能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强加于他人身上,应以开阔的胸怀和理性的沟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仁”要求人主动帮助他人,用自己的仁德引导他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具备兼济天下的宽广胸怀.综上所述,“仁”的义务性要求个体必须遵守“仁”的道德要求,遏制内心的,清除人性中的污垢,以最真实的存在状况和内心情感面对外界.

“仁”的权利性是指“仁”的道德权利,重点在于“让渡”,即通过“仁”的权利实施和转让,鼓励人人做崇高之事.让渡“仁”的道德权利具体是指个人能够将自我(享受和实施)的仁爱权利,以由内及外、推己及人的方式从家扩至他人、社会和国家.“仁”的道德要求逐渐内化于心,表现出道德自觉性和自发性,“仁”不再外在于主体,而是成为人心性的一部分,成为个人行为抉择的潜意识.即使没有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每个人仍会按照“仁”的要求爱人,善待他人.例如,一个人孝敬自己的父母,这是履行“仁”的道德义务,但他还孝敬朋友的父母,这就是让渡“仁”的道德权利.“仁”的道德权利的实施和让渡将仁爱扩展至亲戚之外,将善引向他人,引入社会,这是大“美”人格、至“美”情怀.

履行“仁”的义务性是在向内求“真”的过程中向外求“善”,让渡“仁”的权利性是在向外扩“善”的过程中大化至“美”.“仁”是人性的本质,发挥“仁”的权利和义务双重属性,其实是实现人性“真善美”的过程,这既是凡俗的又是神圣的.

3.2“礼”的秩序与教化

“礼”作为“仁”在社会领域的有效发挥与展现,其表现形式就是“德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德政”就是社会政治规范,它以“礼”为核心,能重整社会秩序,建构礼治体系.

“正名”要求名实相符,其目的是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建立社会秩序.在《论语》齐景公问政于孔子一节中,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栗,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正名”的重要展现,君、臣、父、子应该各有各的本分和责任,这是不可逾越和违背的原则,捍卫的是基于伦理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名正就是师出有名,意味着政令通顺,社会成员各司其职、各得其所,社会运行井然有序.

“为政以德”的内涵包括:①“孝慈为政”.“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为政”就是存孝爱之心,行孝爱之礼,遵从社会伦理秩序,这意味着守正忠君.②反对暴政,以宽为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当权者治国应以德行引导百姓,以宽政为主,而非以刑杀为主,只有上行下效,才能达到道德引导的作用.③推举“贤人”.“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贤人”就是有仁德、有善心、尊礼守正之人,“贤人”不仅能够实施德政,同时还能作为道德模范引导和教育众人.

4《论语》的时代价值

《论语》采用语录体的形式,以简明的语言融合了先秦儒家的治国理念、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人性修养及天命观念等思想,回应了“礼崩乐坏”的社会救治难题.但是,《论语》的思想价值并不仅限于先秦时代,历代注解著作的出现彰显了《论语》的跨时代性.《论语》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其原因在于:①历代皆有《论语》的注解著作.这些注解著作能够利用最新的研究方法,以主流思想诠释《论语》的内容,跟上时展的步伐,不断扩展《论语》的思想体系,深化《论语》的思想内涵.②《论语》蕴含着恒常之道.《论语》关注的焦点是人,所探讨的问题都是紧密围绕人而展开的,如:人何以为人,人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人如何才能成为人,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语》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以上三个问题和处理以上三个关系.因此,《论语》以恒常之道应对常变之境,故能长久.

5结语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具有指导作用.笔者认为,青年一代应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性,深入挖掘《论语》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及道德理念,并结合时代特点继承创新,进而彰显《论语》文化价值,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

参考文献:

[1]柳宗元.柳河东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48.

[2][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46,108.

[3]赵贞信.《论语》究竟是谁编纂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1(4):11-24.

[4]林存光,郭沂.旷世大儒:孔子[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221.

[5]贾庆超.曾子领纂《论语》说[J].东岳论丛,2003(1):87-88.

[6]杨朝明.新出竹书与《论语》成书问题再认识[J].中国哲学史,2003(3):32-39.

[7]唐明贵.《论语》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9-68.

[9]汪岩桥,朱伟.对《论语》文本的现代阐述[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1):91-94.

[10]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79.

[11]郑开.前哲学时期是“德”的时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1-23(02).

(编校:孙新梅)

文本论文参考资料:

汇总,这是关于文本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论语》和时代价值和文本相关文本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