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中华文化相关论文怎么写 跟从赵孟烦书法特色中华文化的浸染性有关论文范例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中华文化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14

《从赵孟烦书法特色中华文化的浸染性》

本文是关于中华文化方面论文怎么写跟浸染和浸染性和中华文化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刘东霞 (河北省文化艺术中心 050000)

摘 要:赵孟頫为我国元代的著名书画家,其书法作品及书画理论对明清以后的中国书画艺术及中华文化传承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许多评论对其坚持的书法“古意”观不甚理解,对其“仕元”的行为颇为诟病.笔者通过对赵孟頫书法特色、书画理论进行研究,对其“仕元”的思想根源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中华文化浸染性的观点.

关键词:赵孟頫;书法特色;中华文化;浸染性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生于南宋宝佑二年(1254年),卒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是一位跨越宋元两代的文学巨匠,其在诗文、书画、篆刻、音律等方面均有极高的建树,史学界甚至称其为元代文化艺术上一座几乎无人逾越的高峰.赵孟頫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其书法兼擅各体之长,直入晋人之室,领袖一代.从明清以来,对赵孟頫书画艺术的研究可谓丰富至致,涉及到了其生平、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艺术思想甚至其修为喜恶,但大多评论都是从赵孟頫书画艺术本身出发,研究分析其书画艺术的特点和成就,还有些仅就其“仕元”事件的表象揣度其行为和思想,没有上升到赵孟頫情感世界的深处和其对传承中华文化思想的高度进行进一步分析.本文似从赵孟頫书法的特色入手,分析其对中华文化的感悟,进而提出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高度浸染性.

一、赵孟頫书法的“古意”观

赵孟頫的“古意”观就是高调地尊崇和传扬晋代“二王”书法,在其对王羲之《七月帖》评价和研究中提出:“右将军王羲之,在晋以骨鲠称.激切恺直,不屑屑细行.”“书,心画也.画面之下,观其笔法正峰,腕力遒劲,即同其人品.所惜溺意东土,放情山水,功名事业,止是而已.抑以晋市之气数有在也?晋之政事无定言者,而右军之书,千古不磨.”

赵孟頫所写碑版甚多,圆转遒丽,世称“赵体”.相传他能日作楷书万字,“下笔神速如风雨”.赵孟頫的楷书有不少上乘之作,如《三门记》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最适合当字帖.赵孟頫传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如《赤壁赋》堪称经典之作.

历代书画家和书画理论家对赵孟頫书法的评价多在“古意”上,元代著名书画家鲜于枢在《困学斋集》中这样评价赵孟頫的书法:“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第一.”元代著名学者、诗人虞集在其《道园学古录》中对赵孟頫书法的“复古”做了更为细致的评价:“赵松雪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得心应手,会意成文.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可谓书之兼学力天资、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明代著名学者刘绩在《霏雪录》中对赵孟頫书法的笔意做形象的说明:“松雪翁书法妙天下,而人鲜有知者.公平日博观历代真迹石刻,深求古人笔意,其挥翰时如庖丁鼓刀,郢匠运斤,不动神色而自合矩度,又岂庸俗辈可得议耶?翁尝有诗云:‘学书工拙何足计,名世不难传世难.当有深知书法者,未容俗人议其间.’”明代文学家解缙更是推崇赵孟頫书法,对其给予了“尽掩古人”的极高评价:“赵孟頫天资英迈,积字功深,尽掩古人,超入魏晋.”

二、赵孟頫“仕元”的文化反思

赵孟頫既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泰斗级人物,同时也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一位艺术家.赵孟頫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但因为他生在宋末元初的易代之际,又是以宋代皇族后裔的极特殊身份出仕元朝,而且在元朝先后为官了三十多年;元世祖忽必烈曾对赵孟頫的文学才华极为赞赏,甚至惊呼其为“神仙中人”,并给予种种礼遇,先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又任命为从四品的贤集直学士,后来官至济南路总管;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后,赵孟頫再次被召入京城修撰《世祖实录》.在以“忠君孝主”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社会大环境下,对赵孟頫的屡次“仕元”行为,为明清等后代的文人、士大夫所不齿,甚至遭到了大量对赵孟頫人格、艺术思想的非议,其在书法、绘画、诗文等方面的艺术成就也被后人刻意贬低,明清史书及后人称其为“二臣”继而“薄其人遂薄其书”.

赵孟頫从三十三岁开始步入元朝的官场做官到六十九岁辞世,经历了三十六年的“仕元”生涯,这一时期,也正是他书画创作和理论思想形成到成熟的阶段.许多史学者或文艺评论者揣测:在这一阶段赵孟頫因“仕元”的行为在内心深处充满了痛苦与煎熬,甚至是自责,正是这些内心的纠结才导致他移情于书画之中,由此推断,赵孟頫不得以才提出“古意观”,其创作的书画作品出现了复古的特色.笔者认为,仅从对“仕元”的自责来推断赵孟頫书画的“古意”观,未免有些偏颇甚至肤浅.赵孟頫绝不是仅仅因元世祖的赞赏而步入仕途,更不会因仕途不顺或世间的非议而寄情于书画之间.从赵孟頫书画的笔意和他的诗文及书学思想中可以看出,赵孟頫并没有一味地痛苦、悲伤甚至颓废,而是以“复古”为名,勇敢地用手中的笔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继承和创新发展的思想,擎起了承接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大旗.

短短几十年间,蒙古大军的铁骑虽然绞杀了大量的中华物质文明,但在赵孟頫复古旗帜的引领下,中华文化的血脉没有中断,更不是像人们描述的“崖山之后无华夏”,以继承“二王”的赵孟頫书法为代表的元代书画及艺术思想,承接和延续了中华文化的文脉,并进行了独具时代特色的创新.元代大量文化艺术人士在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基本都继承了赵孟頫崇尚晋代之法的思想和力求韵致的审美取向,如元代著名书法家康里子山的行草书表现的飞动雅逸,邓文原的书法表达的冲动灵便,鲜于枢书法展现的婉丽淳静,虞集书法抒发出的空灵闲适.还有揭傒斯、柯九思、倪瓒、王蒙以及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儿子赵雍等一大批元代书法家,都是在赵孟頫“古意”观的影响和指引下,在继承晋代之风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大量独具元代特色的书法作品.可以说,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元代书法对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更直接影响了明清以后的书法繁荣.

三、中华文化的高度浸染性

中华文化,也被史学界称为华夏文化或汉文化,是世界文明历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综合而言,中华文化主要是指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为基础不断演化和发展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体系.舒乙先生曾经提出了中华文化的四个特点,一是与世界文化的趋同性,二是多民族融合的多元性,三是《易经》、《道德经》为背景的哲理性,四是注重审美的艺术性.笔者认为,从赵孟頫书法特点分析,中华文化更具有极其强烈的浸染性.

携着之气的蒙古帝国在入主中原之时,并没有“以汉治汉”和延承中华文化的意图,甚至把汉人做为了可随意奴役的下等民族.但是,在赵孟頫等有着传承中华文化使命感的文化巨匠引领下,中华文化充分展示了其浸染性的特点,以聪敏灵动的诸子百家思想和中庸礼教的儒家理论为核心,迎合时代的潮流,迅速浸染到了大江南北、中原地区甚至广袤的蒙古草原.仅以书法为例,元代立国之初,文字初期是蒙古畏兀字,后来是八思巴蒙古字,虽然元帝国对中原和江南等大片区域进行了高压统治,但这两种文字均没有在中华大地延续,而汉字及汉字艺术在赵孟頫等一批有思想的文学巨匠继续和引领下,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独具元代特色的“赵体”书法和赵孟頫书画思想.承接赵孟頫书法思想影响的,不仅是汉人艺术家,具有蒙回等草原民族高贵血统的康里子山、张彦辅、高克恭等一批少数民族书画家也受到了赵孟頫书画思想的影响.

元代著名学者虞集在《题吴传朋书并李唐山水跋》中提出:“宋人书自蔡君谟以上犹有前代意,其后坡公出,遂风靡从之,而魏晋之法尽矣……至元初士大夫多学颜书,虽刻鹄不成,尚可类骛,而宋未知张之谬者乃多欧阳率更书,纤弱仅如编苇,亦气运使然耶?自吴兴赵公子昂出,学书者始知以晋名书.”赵孟頫用张扬“古意”的复古书画思想,将中华文化的精脉传袭下来.在书法笔意上一扫宋末元初的文弱之气,在推崇晋“二王”的同时,对宋代书法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实现了书法从晋到元的直接跨越,为此后的明清书法健康发展做出了榜样.甚至,赵孟頫的文化复古思想对清初的政治统治也敲起了警钟,使得满清王朝在入主中原之初就高度重视了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在康熙、乾隆等帝王酷爱书法的影响下,中华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保护、继承和创新发展.

赵孟頫书画思想对传承中华文化的贡献,可能其自已并未料见,这足以说明中华文化的浸染性如此之强大,只要保留其点点薪火,便可代代相传,并形成燎原之势.

参与文献:

[1]李遇春.赵孟頫书画研究三题[J].美术学报,2013(6).

[2]韩彬.浅论赵孟頫书法艺术用其复古之风的成因[J].美术教育研究,2011(4).

中华文化论文参考资料:

中华文化论文

中华饮食文化论文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

企业文化杂志社

中华物理医学和康复杂志

企业文化的论文

此文点评,本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浸染和浸染性和中华文化方面的中华文化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中华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