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意识形态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跟微传播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影响与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意识形态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2-29

《微传播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影响与》

该文是意识形态函授毕业论文范文跟意识形态和影响及对策和传播类论文怎么撰写。

摘 要: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媒介传播已进入了“微”时代.微传播所具有的内容碎片化、主体个性化、传播方式交互性、议程设置能力强劲等特质带来了传播内容质量良莠并存、商业化趋于严重、受众过分依赖微媒体等问题.由此,给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峻挑战.直面现实,要注重掌握和利用微传播的特质,改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加强大学生媒介素质培养,加强对微传播的监管,多措并举,以切实维护我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微传播;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 7408( 2017 )02 - 0097 - 05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平台陆续出现,微传播时代已经到来.微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式和思考方式,也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

所谓“微传播”是指以手机等“微介质”作为传播渠道,以微博、微信等方式,通过简单的按键和鼠标等“微动作”向“微受众”传播如简短语言、图片、短视频、微直播、表情、语音等“微内容”.其以去中心化的裂变式多级传播模式,通过传播碎片化信息的“微内容”来满足立体的自我思想情感表达需求,满足人们的交往需求从而营造社会认同.可见,其无论是传播介质、方式或是信息内容,都有着“微”特点,将信息传播化繁为简,精简化后的信息传递与接收能够使受众在海量信息中进行更为便捷的浏览,以快、小、全的优势在同一时间内接收更多信息.

一、微传播的时代特征

1.传播内容碎片化.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传播信息碎片化是对当前的传播语境的形象性说法.由于社会阶层多元裂化,媒介小众化,受众细分.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以受众的差异化特征对受众市场进行划分,对形式简短、方式即时的信息以指数级的增长速度买行弥漫广泛式扩散,从而满足各类型受众的不同信息需求.4G技术与互联网的融合为微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受众不再禁锢在PC端接收海量信息,而是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等移动端接收所需信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微媒介不再是大而全的内容模式,不再严格按照信息的固定性、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而发布,而是对海量信息进行细化分类,以缩略化的、短小精悍的、以小见大的形式,“短、平、快”地传播整个事件,间隙传播和渗透,碎片化信息适应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接地气、简洁明快的语言能够让快节奏的受众在碎片化时间进行间隙性阅读和浅阅读,满足人们支配零散时间的需求.

碎片化传播满足了不同传播者与受众的需求,信息更加精准传播既成就了那些满足各类型受众需求的自媒体平台,也满足了自我传播需求和人际传播需求.作为自媒体的个人,通过微媒介利用碎片化时间可分享“小我”内容信息,实现人们的生活、情绪、价值观等碎片化信息的分享需求,同时满足其他受众对他人信息的窥探欲.微传播迎合了社会碎片化的特征和受众碎片化的需求,同时又成就了差异化的多变的受众.彭兰教授认为,“碎片化传播体现为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两个层面的碎片化,事实性信息的碎片化就是信息来源呈现为多元化、观察视角表现为分散化、信息文本体现出零散性而信息的传播要素具有不完整性;意见性信息的碎片化,这不仅是指信息的零散性,更是指意见的异质性、分裂性.由此,在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中反映出的社会意见的一致性,被大大削弱.在碎片化传播中,意见的形成是各种异质性、分裂性的意见碎片碰撞、冲突的过程.”碎片化传播使得微传播内容短,速度快,弥漫广泛,但也使得信息内容因短而语义所指模糊,因传播速度快、即时,而导致某些局面失控,因弥漫广泛而导致意见喧闹等.

2.传播主体个性化.微传播不同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受众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信息,微媒介用户普遍呈年轻化状态,有着强烈的传播需求和自主选择性接收消息需求.微传播以互联网平等为基础,为受众提供了去中心化和反权威的自由交流平台,微博为例,其放大了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特质,用户开始以“自媒体”身份传播信息,对信息内容进行评价,从而体现自我话语权.用户通过微博、微信等为媒介利用文字、表情、图片、视频、语音、符号等方式或原创或转发或评论来传递个人价值观,积极参与到网络信息的交互中.微传播因其短小精悍更利于受众在海量互联网信息中的内容选择,各类微媒介平台根据用户喜好向不同用户推送不同关注信息,个性化内容也大大节约了受众筛选信息的成本.

3.传播方式交互化.在微传播时代,由曾经的单向式大众传播变为双向互动,受众借助互联网的无限性和即时性扭转了单向传播格局,不再只是精英对大众的点对面传播,取而代之的是点对点的信息传播方式.受众在选择性接收到信息之后可以随时随地与传播主体进行信息和观点的交流互动.微博等微媒介的名人效应、一系列微事件的传播,激发了受众参与信息互动的积极性.通过各种微媒介平台,信息不再是熟人交际圈之内的传授互动,而是能够在极短时间获得大量关注,受众可发表个人观点和见解,实现受众与传播者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同时,借助低门槛、零交流障碍的网络平台,网友可快速结交志同道合的与自己有相同观点的网友,以“广撒网”形式的交流方式实现低门槛、弥漫式的微传播交互.

4.传播受众自足化.通过薇媒介平台的指尖传播,人们在记录、发布消息这一系列传播活动中完成了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了自我传播和自我认知,个人微媒介买现了网民自我认知的最大化.通过各类微媒介,如微博等,可关注他人思想观点、内心世界、周边事件,扩大了自我呈现范围.马斯洛曾经把人的需求分成五类,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当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获得满足之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一部分人期待通过微媒介的情感信息和观点的发布获取他人认可与尊重,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使自我需求获得满足.

5.传播议程便捷化.传统媒体具有议程设置功能,既是信息传播源,又影响着大众对信息的认知与判断.微传播的兴起,使得信息的获取更为便利快捷,微传播通过粉丝、点击量、排名等方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的垄断地位.在微传播时代,一些意见领袖的作用和地位甚至会超越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当中,通过传统媒介意见领袖的信息判断和认知才能得以广泛传播,产生广泛影响力,而微传播时代不再是两级传播模式,意见领袖能够以个人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以媒介即讯息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这就极大地增强了意见领袖的议程设置能力.同时,我们看到微传播中的意见领袖及其影响力具有不固定性和不稳定性,在弥漫式、即时性信息传播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把关,只能依靠自媒体的辟谣实现信息的可靠性.微博等微媒介往往成为突发事件传播的舆论中心,微传播中的信息与舆论焦点因其即时性而瞬间聚焦形成围观效应.在某一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公信力的意见领袖深得粉丝追捧与信赖,这些意见领袖则通过自媒体掌控舆论导向,买现议程设置.此外,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平民化也使得大量小人物以微形态和微行动共同参与或发起某一事件,从而凝聚成巨大的力量.

二、微传播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笔者通过以微传播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因素为题设计调查量表,调查方式为随机问卷调查,具体为网络在线问卷,通过微信、直接访问等形式,共收回有107份有效填写答卷.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网络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因素如下.

大部分受访大学生更信任传统媒体,其中55. 14%信赖电视,32. 71%信赖报纸,网络媒体中74. 77 010受访者更信任平台发布的信息.(见图示1)

对于网络上较为激进的观点,67. 29%的受访者选择了有时排斥,17. 76%受访者表示不会排斥,仅14. 95%会排斥,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网络上混杂的信息接受度较高.(见图示2)

本次调查中,81. 31%大学生有时候认同微博大V的内容,8 41%常常认同,仅10. 28%不认同.可见,微博大V充当了网络的意见领袖,他们发布的信息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意识形态认同.(见图示3)

调查表明,和很多网友观点不一致时,受访者中34. 58%理解对方观点,提出自己观点,32. 71%理解对方观点,保持沉默,24. 3%不赞同对方,保持沉默,8.41%不赞同对方,提出反对观点.超过半数同学能够理解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超过半数同学会保持沉默,导致沉默的螺旋,持少数意见者会越来越被淹没,大多数意见者呼声越来越高.(见图示4)

受访者中71. 96%有时候会,9.35%经常会受大部分网友意见影响而改变自己态度,在舆论压力下,大学生往往会选择盲从,选择相信少数服从多数.(见图示5)

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上网时间普遍较长,仅8. 41%.的受访者手机上网时间每日在2小时之下,31. 78%每日在六小时之上.在每日长时间的媒介接触中,不免对同样信息进行重复浏览,或信息的无意识重复接收.对网络媒体多次报道的信息有了先八为主的印象后,可以经过分析正误后改变的占77. 57%,很难轻易改变的有12. 15%,而可以轻易改变的大学生人数最少,仅占10. 28%.可以看出,某网络信息出现的次数和时间先后对大学生对某事物的看法和观点有着重要作用.多次数长时间接触同样信息会在潜移默化中加深该信息在受众头脑中的印象,从而悄然影响受众的意识形态.(见图示6)

对于网络媒体报道内容,46. 73%受访者觉得大部分可信,46. 73%觉得小部分可信,4.67%认为可信,仅1.87%受访者认为完全不可信.由此可知,网络信息内容在大学生自己认为“可信”的情况下会影响其意识形态.(见图示7)

虽然81. 310/0受访大学生认为网络媒体内容有倾向性,不是很客观,甚至有14. 02%的人认为许多文章只为吸引眼球,胡编乱造.但同样的内容多次在不同自媒体平台出现,其内容是否真实,相当比例的同学有时候会相信其内容真实,约半数样本对象觉得有自己的判断.在调查样本中,能轻易分辨网络信息的大学生占26. 17%,43. 93%大学生认为不容易分辨,29. 91%受访者表示没专门分辨过,不清楚.可见,对于网络信息,大学生普遍无法得知其观点是否正确.(见图示8)

调查中显示,大学生更喜爱视频、图片和文字的网络表现形式,这些形式出现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主动接收.但面对各种形式的信息,13. 08% -般不会对网络浏览信息进行回味思考,69. 16%大学生表示有时候会对信息进行思考,仅17. 76%经常会进行思考.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于网络上的内容很多时候会仅限于浏览记忆,不进行深入思考则无法对信息进行判断,而一次次的浏览所带来的记忆会悄然在脑中植入印象.(见图示9)

此外,调查发现,大学生最喜欢在微信、微博、、贴吧等国内主流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言论,而这类社交平台由于网友数目庞大而鱼目混杂,在大学生所使用的发表看法平台中,其他各友也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了大的观点杂烩.大学生经常浏览、使用的网站大多为社交类,与其他网友相互分享观点,浏览其他网友不同观点较多,其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见图示10)

三、微传播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挑战

根据问卷调查情况,综合日常观察和理性分析,我们认为微传播环境正在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1.商业化不良信息引起价值判断功利化.微传播以获取商业利益为核心,不乏通过炒作热点、制造新闻噱头、夸大事买、传播谣言等一系列行为吸人眼球,致使微传媒行业低俗风气影响到大学校园,开放式的、缺乏筛选的各类海量网络信息涌八大学生眼中.若大学生长期处于泛滥的良莠不齐的而业信息中会使得价值判断趋于功利化.微传播的内容以年轻态、个性化为标签,信息传播中过多的广告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观.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价值观内容混杂在信息传播中,一些大学生受这些信息思潮和价值观的影响,更注重现实利益,忽略个人奉献,自身的价值判断越来越功利化.

2.价值选择模糊化,监管难度大.大学生通过微媒介所传播的以不同形式出现的微内容往往暗含了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现有价值观,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难以辨别真假,情绪化、煽动性的信息易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形成干扰,使大学生自身价值选择模糊化.带有情绪化、非理性和引导性的低俗内容和不良信息会以“正义、良知、理性、爱心”的外衣来进行伪装,这些信息通过曲解涵义、模糊概念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严峻挑战.

3.隐蔽性与虚拟性引发道德弱化.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所传播的信息不少都是以匿名姿态出现,网络传播的隐蔽性和虚拟性致使大众道德观念弱化.没有形成政治信仰的一些大学生在面对攻击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和言论时,不能自觉抵制还可能会接收,情绪化、煽动性的信息易使大学生价值观动摇,无意识或有意识进行转发,对这些信息的二次传播使更多大学生意识形态与价值选择发生动摇,淡化道德自我约束力,弱化道德观念,对社会公德教育、大学生追求的崇高信念造成了阻力.我国相关网络法规不健全,对网络中隐藏的大量不良信息监管不力,这一形势更易导致一些大学生道德水平下降.

4.价值观取向混乱,价值判断简单化.海量网络信息降低了大学生对信息的深层次思考能力,过分依赖于网络资源的拿来主义削减了大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对信息的低鉴别能力使得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混乱,不利于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内容肤浅的信息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培养产生消极影响,致使其价值判断简单化.功利化的价值选择和泛娱乐化趋势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厚重性逐渐消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被削弱,娱乐化阅读方式和网络资源的拿来主义助长了大学生的思维惰性和偏激心理.网络信息所传达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潮流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性、深度性和完整性的理解和接受.

5.信息杂糅削减主流意识形态基础.海量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由于网络匿名性和传播的零门槛,宗教信仰、西方后现代社会的各类思潮以及不良信息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积极的世界观的培养和巩固,从而削减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微传播信息内容缺乏严谨考证又无需审慎思考和复杂高深的技巧手段,不乏有煽动性内容,随意宣泄的情感垃圾,表达以偏概全误导受众,分享评论情绪偏激盲目,直接或间接造成消极人生观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将传统文化、哲理、人生态度等以低俗恶搞博人眼球在较大程度减弱了本不够强大的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在信息杂糅的传播中,大部分受众无意识地接受着各类意见的感染和说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认同.

四、微传播下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的措施

1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要适应微传播特质,主动转变话语方式.在微传播时代依然是内容为王,受众为大,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在加大原创性内容的同时要注意适应微传播特质,既要体现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还要转变传统传播方式和话语方式,以受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现.利用微媒介将主流媒体的主流意识进行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在信息快速更新中加强吸引力、感染力,提高受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度、忠诚度和依赖感.主流意识形态需要从传统的高势位灌输向嵌八性表达转变,适应微传播传受双方的平等互动关系,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对话式、生活化方式和话语将主流意识形态嵌八到受众知识体系和认知框架中.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各种方式与幽默诙谐的风格营造“润物细无声”的氛围.利用微传播中以强关系为主的微媒介,加深用户对信息的接受度.

2.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要积极抢占微媒介阵地,占领舆论制高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重视并掌握新的微传播模式,占领微媒介制高点,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稳压作用”,遏制微传播信息中的不良因素和消极影响,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主导地位,防范各种披着友善、正义外衣的不良信息的干扰.主流媒体的稳压功能在信息碎片化和表达情绪化的微传播时代尤为重要.在真假难辨、鱼龙混杂的信息中主流意识不加以引导,易使盲目的受众人云亦云.为此,必须注重提供优质内容,积极引导受众思考,减少受众迎合偏绪,消除焦虑情绪下的“谣言法则”,驱散而业利益驱使下媒体的“眼球情结.”利用微博、微信等微媒介进行社会思潮引领,解决危机公关,对信息进行去伪存真、惩恶扬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要善于利用微媒介疏导舆论,敢于触及热点和难点,主动与受众进行互动交流,以良性互动提高受众粘黏度和信赖度,从而成为真正的舆论领袖,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3.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思辨的反应能力,以及使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大学生应加强自身媒介素养,高校可增设相关课程或校园活动宣传培养大学生应有的媒介素质,加强对媒介的批判性思维,使得大学生能够区分媒介事实和现买.在解码过程中,要加强批判思维,区分媒介事实和现买,提高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维护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在自身作为传播者编码过程中,严格自律,注重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传播更多经得起考证的信息和正能量.

4.加强对微传播的监管.政府需积极完善微传播管理机制,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对微传播的监督与管理,减少低俗、煽动性等不良信息内容,确保微传播向着健康良性方向发展.通过软件等技术对微传播内容进行筛选和过滤,为受众把关,提升受众意识形态建设的安全性.同时,政府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对不良内容发布者做出相应处罚,制止别有用心者通过网络匿名性特征而传播不良思潮的行径.

参考文献:

[1]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

[J].今传媒,2011,(10).

[2]张玲媒介素养教育——一个亟待研究与发展的领域

[J].现代传播,2004,(4)

[3]张东,互联网微内容对我国社会转型的作用与影响研

究[J].理论探索,2010,(1).

[4]高国伟,张光华,“微”传播语境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

信仰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

(11).

[5]冯支越,彭雪松,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方式研究

[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1).

[6]曹德欣,略论“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

[7]尚亿军,马加名,“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新阵地的探索与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4,(4).

[8]钱宇平,但海林,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6).

[9]陈金星,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冲击及对策

[J].社科纵横,2012,(12)

[10]郭莉萍发展网络文化,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

教育[J].高校思想政治教育,2013,(9)

[责任编辑:黎峰】

意识形态论文参考资料:

总结:该文是一篇关于意识形态和影响及对策和传播方面的意识形态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意识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