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讨论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从三个维度讨论友善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讨论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4-17

《从三个维度讨论友善》

该文是讨论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跟维度讨论友善和友善类论文范例。

摘 要: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三个维度对“友善”进行把握.怀着一颗善良的心、成为善良的人是“友善”实现的前提,以善心待人、把善心传递给他人是“友善”实现的方式,而人身处于其中的社会是“友善”实现的场所.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友善

近年来,作为道德价值观念的“友善”开始出现,2011年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友善”被列为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2012年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倡富强、、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将“友善”树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三个维度对“友善”进行把握.怀着一颗善良的心、成为善良的人是“友善”实现的前提,以善心待人、把善心传递给他人是“友善”实现的方式,而人身处于其中的社会是“友善”实现的场所.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善”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善”更多指个人道德层面的素质修养,注重自身怀有友善之心、自己成为善良之人.孔子论“性”兼及“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程树德在《论语集解》中将这句话解释为:“人性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1广义而言,习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习行,即个人的知行活动;二是指习俗,即广义上的社会环境.孔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相近的,由于后天环境和习行的不同而导致人格的差异.孔子承认人性具有可塑性,并且人性的可塑性在人的品德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孔孟没有直接使用过作为独立词的“友善”,但孔子就这种推己及人的待人准则就做出过切实的论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孔子的“性相近”在孟子那里被引申为“性本善”.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善是人的本性,但并不是说每个人天生就是道德完善的人,而是指每个人生下来就具有向善的资质,“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四心”为人的完美德行提供了可能,这种可能同时构成了人格完善的内在根据,所以孟子的“性善”在指出人具有向善本能的同时,也承认了人性的可塑性.孔孟所言意在告诉我们,人应当从“己”出发,强调自身要加强道德素质修养,从而能够具有友善之心,使自己成为善良之人,进而才能推己及人,做到互相宽容、互相体谅.

二、西方文化中的“友善”

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善”更多指个人道德层面的素质修养,西方文化中的“友善”更多指社会道德层面的公共品德,注重如何以善心待人、如何把善心传递给他人.

随着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哲学和伦理价值重新回到对人自身的思考,西方各国相继产生了倡导人道主义的启蒙运动,这对西方伦理思想的转型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对于如何以善心待人、如何把善心传递给他人,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提出,同情怜悯同类是人类的自然美德,即使是动物也会对同类产生同情心,而这种纯粹的自然感动它先于一切的思考,“这就是自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为堕落的道德也不能够破坏它.”2休谟在《人性论》中也提出,“怜悯是对他人痛苦的一种关切,恶意则是对他人痛苦的一种欢喜.”3我们可以看到,卢梭和休谟都提出如何待人友善的方式,即对与我们相关的人抱有一颗同情怜悯的心,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他人的痛苦,进而做到关心他人、传递爱心,最终达到实现友爱的目的.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友善”

我们应该看到,“友善”是在自身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实现的,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实现的,人身处于其中的社会是“友善”实现的场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强调人身处于其中的社会是“友善”实现的场所.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是总和.”4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的世界,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的人、物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所以各种社会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发展,即人与人之间是否能友善地相处影响到每个人的发展,而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善关系的建立是整个社会团结稳定发展的保障.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作为社会成员,维持社会有序与和谐是每个社会成员所必须达到的道德要求.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在各种活动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其社会性,人的其他属性及其表现形式和发展规律,从根本上说都是由它的社会性决定的,社会属性在人的各种特性中是最重要的属性,现实的个人都具有社会性,都具有交往、合作和归宿等各种的社会性需要,这是友善得以需要和追求的基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使得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也相应发生变化,需要在原有道德关系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道德关系和新的道德内容.所以,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三个维度对“友善”进行把握,对于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和维护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

讨论论文参考资料:

论文讨论部分怎么写

归纳上文:这篇文章为一篇适合维度讨论友善和友善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讨论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讨论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