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道德经论文范本 跟得道者的模样︽道德经︾漫谈之十八方面论文范文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道德经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4-18

《得道者的模样︽道德经︾漫谈之十八》

本文是道德经毕业论文怎么写和道德经和得道和漫谈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第十三章

古之善为士者,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用白话表达的话,这段的大意是这样的——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而难以认识.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

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薄冰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四周邻居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在做客;他洒脱浑融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雕画的原木;他高旷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浑浊的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古之善为士者,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道的体、用、相、征

按照方东美先生的观点,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的内涵的论述,可以分为四个方面:道体、道用、道相、道征.

上一章主要说的是“道相”,这一章谈的是“道征”.

什么是“道征”呢?

指道的高明至德在现实中的具体呈现.

《》中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这里的“天”就是指“天道”,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中国人自古就知道一个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国的古人认为,无论什么学问,最后都得为现实服务,为人的幸福服务,而且必须有效果,否则,就会被抛弃.

那么人得了道,得能看出来呀,从外表看有什么特点呢?或者说,我们访师问道,用什么标准去找老师呢?

而且儒家也讲“无征不信”(《中庸》),怎么看一个人得道没有,或者说离道的境界接近到了什么程度,这一章提供了一些参考标准.

通过“穿越”来理解古人奥义道没有形象,难以用普通感官来直接感受到,但这体性虚无的道,是可以通过得道的人来体现出来的.

但这种体现又不能说的太确切,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因此,老子施展他最拿手的方式,通过比喻让人来感受这种内蕴.

豫、犹、客、冰、朴、谷、浊,从不同的侧面来说得道者的模样.

先说“豫”和“犹”,我们现在常用的一个词叫“犹豫”,应该就是从这里来的.

犹、豫,是两种古代的动物,现在应该已经灭绝了.

豫,据说长得像大象,活动时缓慢而谨慎.犹,是生活在树上的一种动物,听到一点动静就会爬到树上,观察很久,果然没事时,才会下树活动觅食.

古人用这两种动物组成了一个词——犹豫,形容行为处事迟疑不决的样子.

“冬涉川”,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出行时汽车、火车,乃至飞机,唯恐旅途中没有高山大河,看不到风景.但对于春秋时期的古人则不一样,渡过大河经常是有生命危险.许多人因此把命丢了,但许多时候,为了生活和工作,古人又不得不渡大河,因此,我们看《易经》,好多卦辞、爻辞都是“利涉大川”,那是古人渡大河前心情忐忑求卦求问卜的遗迹.

冬天过河就更可怕,在老子那个时代的中原地区,入冬后,河流的冰层也不可能像今天东北的冰层这样厚,上面可以过坦克、跑汽车,往往是人在渡河时踩破冰层,坠入无底深渊.所以,《诗经》中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说的就是“冬涉川”的危险情形.这时,我们再体会“豫兮若冬涉川”这句话,估计能更深刻感受到老子的意思了.

“畏四邻”,同样不轻松.春秋战国时期,虽有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这么多圣人,但当时的社会可不是什么黄金时代,《史记》里就说,在春秋时期,以下犯上杀戮国君的事情有三十六件,国家被灭亡的事情有五十二次,诸侯被放逐,国君不能保住江山社稷的事例,数也数不清!(“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所以,古人把记载春秋历史的《左传》叫“相斫书”,说里面全是人与人相互砍杀的事,我们也都有印象,《左传》一开头,就是《郑伯克段于鄢》,兄弟相残,儿子囚禁母亲.秦国和晋国,是世代联姻的邻国,一代代亲戚连亲戚,是所谓的“秦晋之好”,但实际上两个国家一代代打得不可开交.老子就是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国与国之间、家族与家族之间,今天是好邻居,明天就可能是置人于死地的敌人.“犹兮若畏四邻”,就是这样一种谨慎的状态.

无论治国还是修身, 都是含糊不得的.

至于客、冰、朴、谷、浊,是比较好理解的,就不一一阐释了.

当我们通过分析历史,穿越到二千多年前,设身处地思考一下,就能更深入地领会古人的思想.这应该就是陈寅恪先生关于治学的那句名言的含义:“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思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

孔子的教具——欹器

然而上述这些还都是表象,如果没有得道,似乎也是能模仿出来的.那么内在的道征是什么呢?

老子说:“保此道者不欲盈.”

盈, 就是满.内心必须做到“不盈”.

西汉时期的学者在解释这一章的时候,用了孔子的故事,我们不妨一读.

孔子到鲁桓公的庙中去参观,在庙中见到一个形状倾斜样子奇怪的器具.孔子就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具?”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放在座位右边,来警戒自己的.”孔子说:“我听说这放在座位右边警戒自己的器具,空着时就会倾斜,装一半水就会端正,装满水了就会翻倒.”孔子回头对学生说:“往里面灌水试试吧.”他的学生往这器皿里注水,水至一半时,这器皿是正的;当水注满时,这器皿会倾覆,而这东西在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孔子感慨地说:“唉,哪里会有自满而不倾覆的呢!”

(《荀子·宥坐》: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易经》中的“谦”卦阐述了“不盈”的道理.

《序卦传》解释说,在十分充裕的时候不能够自满,所以设有乾卦.(“大有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

谦卦是艮下坤上,象征地中有山,山石在大地中埋藏着,不仅不会风化,还会因为吸收水分而变重.因此,在64卦中,六个爻都吉祥的,仅有这一卦,是我们应该着意领会的一卦.

我们还没有得道,但我们可以领会得道者内心的神髓——“不盈”,从“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开始,时刻真实地保持谦虚的心态,向道的方向前行.

让我们用清代金缨先生《格言联璧》中的这句话来结尾吧——

“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

编辑/书含

道德经论文参考资料: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论文

思想道德论文

有关道德的论文

法律和道德论文

关于道德的论文

道德的力量论文

评论,上文是一篇适合道德经和得道和漫谈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道德经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道德经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