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数学实验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与例谈数学实验的三大功效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数学实验范文 类别:研究生论文 2024-01-15

《例谈数学实验的三大功效》

本文是关于数学实验论文范文例文与数学和三大功效和实验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摘 要:数学实验已成为数学课堂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能让学生以直观操作辅助抽象思维.《圆》的教学可以体现数学实验的三大功效:巩固基本概念、理解算理算法、体会极限思想.应以问题为引领,让学生产生数学实验的内在需求;数学实验的过程要让学生有思维的参与,不能只顾动手操作;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数学实验,让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使实验更加完善,得出的结论更加客观.

关键词:数学实验基本概念算理算法极限思想

数学实验已成为数学课堂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能让学生以直观操作辅助抽象思维.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圆》的教学,可以体现数学实验的三大功效:巩固基本概念、理解算理算法、体会极限思想.

一、巩固基本概念

《圆的认识》是起始课,教材中没有直接给出圆的定义,而是列举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来说明什么是圆.那么,如何让学生理解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直径)都相等呢?此时,可以采用数学实验,帮助学生巩固圆的基本概念.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或叙述):“体育课上,同学们想玩套圈游戏,即大家围成一圈,中间立一根套圈桩,看谁套中得多.要使套圈游戏公平合理,大家围成的圈应该怎样画?套圈桩应该放在什么位置?根据提供的材料模拟一下.”提供材料:图钉,用来模拟套圈桩;细线,用来模拟没有伸缩性的绳子;皮筋,用来模拟有伸缩性的皮筋;其他常用文具,如纸、笔、尺等.

第二步,尝试画圆,交流心得.

有学生用细线绕图钉画圆,有学生用皮筋绕图钉画圆.画完后,让学生根据实际操作,交流心得体会.学生发现:用细线绕图钉画圆能画出比较标准的圆,并且细线的长度不同,画出的圆大小也不同;而用皮筋则很难画出标准的圆.

第三步,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画圆时,细线没有伸缩性,长度是固定的,所以圆上的任意一点到圆心(图钉)的距离都相等;而这一点正是游戏的公平性所需要的,即每个人到套圈桩的距离都相等.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可以将套圈桩固定,相当于图钉(圆心);在长绳子上取固定的长度,用笔做一个记号;将绳子的一端固定在套圈桩的位置,在记号处绕着套圈桩画一个圆.

这样的数学实验旨在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特征,明确圆上的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即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直径)都相等;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只能用没有弹性的绳子画圆,不同长度的绳子画出的圆大小不一样,为后续学习圆规画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做铺垫.

二、理解算理算法

《圆的周长》一课是学生首次接触曲线图形的相关性质,也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以及圆柱、圆锥等知识的基础.其中,π的认识更是小学“图形与几何”领域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此处可以通过数学实验,将抽象的周长概念建立在直观的实物操作上,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圆的周长的算理和算法.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猜想.

呈现教材图片(如图1)和问题:“三个不同尺寸的车轮各滚动一周,哪个车轮行的路程比较长?”指出:“车轮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在学生发表意见后,提问:“是不是直径越大,周长也越大呢?”在学生表示赞同后,追问:“这只是大家的一个猜想,如何验证这个猜想呢?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

图1

第二步,制订方案,动手操作.

各个小组根据各自准备的教具讨论制订实验方案.大体实验方案为:用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在一条拉直的线上滚动一周,然后测量出每个圆的直径和滚动一周的长度并进行对比.为尽量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学生实验时教师可以适当参与其中,进行指导.比如,测量时线要拉直,滚动时要滚动完整的一周,计算时遇到除不尽的情况要保留两位小数.各个小组在明确实验操作步骤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测量,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计算,有的负责核验,有条不紊地各司其职.

第三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引导各个小组观察并分析数据,初步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教学时,适机呈现教材例5的图形(如图2),以便学生参考.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小组可能会出现数据偏差较大或计算错误等情况,教师应该理性回应并正确引导,特别要向学生说明:测量过程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应当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尽量减小误差,提高测量的准确性,使数据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图2

第四步,验证猜想,总结提升.

学生依据数据分析得到实验结论,验证了猜想,即直径越大周长也越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都是一个固定的数,这个固定的数叫作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取其近似值3.14.同时,补充圆周率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比如,我国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发明“割圆术”(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同步演示“割圆术”的动态过程)以及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故事.

三、体会极限思想

《圆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及圆的周长之后,学过了几种常见直线型图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直线图形的面积到曲线图形的面积,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方法,都是一次质的飞跃.本课的数学实验中动手操作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动态地展示静态的结构,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并且体会极限思想.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猜想.

课件呈现图片(如图3)和问题:“一只羊被拴在树上,羊最多能吃多大面积草地的草?”指出:“圆所围成的平面的大小就叫作圆的面积.”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适机出示教材例7图形(如图4),追问:“猜一猜,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的几倍?”对学生的多种猜测结果进行引导:“只有通过验证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图3图4

第二步,动态演示,初步感知.

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验证.根据学生反馈的结果,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直观的动态演示,对不同半径的圆按此类方法计数,再与学生的计算结果比对,将结果填入表格进行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面积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教师进一步引导:“大家通过猜测估算、数方格、计算机演示等方法,发现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一些,而正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半径的平方.这是一个大概的数据,还需要通过实验操作继续研究,推导出准确的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

第三步,实验操作,推导公式.

启发学生通过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思考圆的面积应该怎样推导.学生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自然会联想到运用转化的方法开展实验.让各个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先将圆剪成4等份进行拼接,然后剪成8等份再拼接,逐渐增加等分数.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但是,如果再增加平均分的份数,操作起来比较麻烦,也很耗时.此时,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模拟,将圆继续平均分,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剪拼后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综合分析以上三个数学实验,可以发现其共同点:首先,应以问题为引领,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数学实验的内在需求;其次,数学实验的过程要让学生有思维的参与,不能只顾动手操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勇于创新;最后,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数学实验,让学生各有分工、各尽其责,相互交流和讨论,使实验更加完善,得出的结论更加客观.

参考文献:

[1] 董林伟等.初中数学实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2] 董林伟,孙朝仁.初中数学实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数学教育学报,2014(6).学科教育

数学实验论文参考资料:

教育和实验杂志

小学数学教育杂志

数学小论文三年级

中学生数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南朝祖冲之撰写的数学论文集是

本文结束语,这是关于经典数学实验专业范文可作为数学和三大功效和实验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数学实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