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实验设计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与三维:数学实验设计方略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实验设计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3-02

《三维:数学实验设计方略》

该文是关于实验设计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实验设计和方略和数学相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教师只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磨炼.”史宁中教授如是说,由此可见数学实验的重要性.数学实验不仅注重实验的过程,更注重思维的参与,从一定程度上讲,数学实验中观察与分析交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并存.可是,在数学实验中,有太多的“走马观花”,有太多的“到此一游”.学生往往只是简单的“经过”,而不是真正的“经历”.因此,在设计数学实验时,教师要进行“三维思考”:“思长度”,让数学实验具有条理性;“思宽度”,让数学实验具有灵活性;“思高度”,让数学实验具有持久性.如此,才能让数学实验体现出真正的价值,让学生在数学实验中有所得.

一、“思长度”:让数学实验具有条理性

所谓“长度”,是指贯穿整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及实验步骤,即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应有明确的实验目的、详细的实验步骤,让数学实验具有条理性.在数学实验开始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实验目的是什么,该怎么去做,从而明晰具体的实验步骤,使数学实验过程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地呈现出来,不能稀里糊涂地开始,模模糊糊地结束.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91页第12题.这个数学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操作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找到靠墙围面积最大的长方形,进而掌握该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着这个目标,笔者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1.提出问题:用16根1米长的木条靠着一堵墙围一块长方形菜地,靠墙围,有几种围法?如果是你,你会选哪种围法?为什么?

2.分析问题:仔细读题,长14米,宽1米,是怎么围的?猜一猜哪种围法面积最大,然后用16根小棒围一围,从宽是1米开始,将所有情况一一摆出,并完成表格.

3.解决问题:计算面积,找出面积最大的围法.想一想,长和宽具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这样围面积才最大?

4.猜想验证:(1)用20根这样的木条靠一堵墙围,怎样围面积最大?先猜一猜,再将所有情况列举出来,算一算,验证猜想是否正确.(2)用24根木条围呢?先猜想再验证.

5.得出结论.

在这个实验中,如果学生只是简单地读题就开始实验的话,必定问题百出,会有部分学生一头雾水:不知道该怎么去做;周长是16米,表格中长14米,宽1米又是怎么回事;表格接下来该怎样填写.所以,在实验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实验目的到底是什么,每一步又该怎么去做.比如“实验步骤1”,引导学生思考:“靠墙围有多种围法,哪一种围法面积会更大?”如此,学生就能明白接下来的实验操作,同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扫清了后面实验的障碍.再如“实验步骤4”,得出一个结论后,不能以偏概全,要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真的是这样吗?改变某些条件后还是这样吗?”想清楚这个问题,学生就能顺利地进行20根、24根的实验了.让学生明白具体的实验步骤,明白从哪里开始,怎么去做,到哪里结束,从而让数学实验具有条理性.

二、“思宽度”:让数学实验具有灵活性

所谓“宽度”,是指实验中能进行拓展的部分,即教师在设计实验时,不能囿于教材所给图示或操作,有些实验步骤应从不同角度进行设问,以拓宽学生思路,让数学实验具有灵活性.通过数学实验,变“学数学”为“做数学”,这正是数学实验本身的目标追求和价值体现.但笔者认为,不能让数学实验到“做数学”就戛然而止,应该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做数学”上升到“玩数学”.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93页第7题.这个数学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想象、操作、验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本着这个目标,笔者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1.思考问题:出示教材中的问题,想一想,从前面看,可以看到几个正方体?

2.展开想象:还有2个小正方体(),不可能摆在什么位置?可能摆在什么位置?摆在不同位置时,从前面观察,看到的形状会发生变化吗?从右面和上面观察呢?

3.仔细观察:试着摆一摆,先照样子摆出4个小正方体,再变换另外两个小正方体的位置,摆好后再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

4.想象操作:前面4个小正方体的位置可以改变吗?怎样摆才能使从前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从右面和上面再看一看,形状怎么变化?数学实验不能只停留在“看一看”“摆一摆”“做一做”,而是应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使数学实验上升到“想一想”“玩一玩”.比如“实验步骤2”的问题:“不可能摆在什么位置?可能摆在什么位置?”是要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思考问题,让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再如“实验步骤4”,不能让书中的图示禁锢学生的思维,要打破这种局限,引导学生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从而让数学实验具有灵活性.

三、“思高度”:让数学实验具有持久性

所谓“高度”,是指透过现象对本质的研究深度,即教师在设计实验时,不能停留在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表面,而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进而掌握实验中涉及的思维方式、解题方法等,能将其应用于日常学习活动中,让数学实验具有持久性.在数学实验完成之后,不应就此止步,有时表面上的完成往往意味着更重要的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聚焦现象,关注数据,进而挖掘现象下面的本质,探寻数据背后的原理,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是什么”去思考“为什么”,充分发挥数学实验的作用.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96页第12题后面的思考题.这个数学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进一步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的特征.本着这个目标,笔者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1.看一看:制作无盖长方体,观察它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面与面的拼接要注意什么?

2.选一选:你打算选哪几张铁皮来焊接?先想一想怎么选,再选出相应的塑料板.

3.拼一拼:用所选塑料板能否拼成无盖长方体?将能拼成的填在表格中,看看能找到多少种拼法.

4.想一想:能拼成无盖长方体的为什么能拼成?而不能拼成的又是为什么?

这个数学实验学生也许不用思考,在实验的过程中拿着学具多试几次也能拼出无盖长方体,但这样只是得到了实验数据,而失去了实验的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数据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很重要,但“为什么”比“是什么”更重要.比如“实验步骤1”,体现的就是“是什么”,先观察长方体的特征,然后才能根据特征来解决问题.再如“实验步骤4”,就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深度剖析能或不能拼成的原因,让学生透彻理解并运用长方体的特征.数学实验不能得到数据就结束,不能为了实验而实验.在数学实验之后,要让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要让学生将数学实验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方式内化,从而让数学实验具有持久性.

实验设计论文参考资料:

毕业设计日志

毕业设计

设计投稿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机械设计和制造期刊

毕业设计说明书

归纳上述:这篇文章为关于实验设计和方略和数学方面的实验设计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实验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