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有关典籍误译探微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和典籍误译探微类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典籍误译探微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3-24

《典籍误译探微》

该文是有关典籍误译探微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典籍误译探微和误译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程丽英

(莆田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摘 要:中华典籍英译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式,而误译在典籍翻译中普遍存在.明确造成误译的原因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因其能够鲜明地反映出文化交流的阻滞点.本文试举若干例证,分别从语言、文化、译者及原文文本四个方面阐释分析造成误译的因素,并在对这些问題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误译;典籍;原因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182-03

收稿日期:2016-03-15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度福建省教育厅社科项目“中华典籍《山海经》英译比较研究”(JAS150533);福建省莆田学院2014年度社科项目“中华典籍《山海经》英译比较研究”(2014003)的部分成果

随着国力日益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的文化也受到各国人民的瞩目,中国文化节和孔子学院在外国的流行便是很好的例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典籍浩如烟海,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等应有尽有.典籍英译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式,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中西文化对等交流、实现文化融合的一条重要途径.唐代的玄奘就曾经把《老子》翻译到印度.著名汉学家理雅各、赛珍珠、库恩霍克思等人也译过大量中华典籍.5000年的文化积淀注定典籍英译是一项伟大而艰辛的工程.与普通文学作品相比,古籍翻译所面临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误译的现象并不奇怪.钱钟书曾经说过,不同文字有差异在所难免,加之译者的理解和表达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从一种文字转化成另一种文字是个艰辛的过程.这一路上颠顿风尘,遗失和损伤在所难免,故译文在意义和口吻上和原文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也是不可避免的[1].日本的一位学者也曾说过,翻译作品中的误译是肯定存在的,就如同空气中肯定包含氧气一样[2].可见,翻译不可能百分之百忠实原文,误译是翻译中常见的现象.误译是翻译中的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并非毫无价值.误译不但可以集中反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另一种语言和文化产生的误解,还能够更为鲜明地体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正因为如此,研究误译发生的原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语言因素

翻译之所以难,部分应归咎于不同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词本无义,义随人生.古汉语言简意赅,可谓字字珠玑.与现代汉语相比,古汉语的语法关系更加含蓄、隐蔽,省略也比比皆是,语义更加模糊.

例如《山海经》卷七中的一段话:“奇肱之国在其北.其人有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有鸟焉,两头赤,在其旁.”[3]美国的汉学家安妮·比勒尔的译文是:“The country of Singlearm lies to its north. Its people he one arm and three eyes. Their eyes he a dark Yin part and a sunny Yang part. The people there ride on piebald horses. There is a bird there which has two heads; it is scarlet and yellow. These birds stay by the side of these people.”[4]句有三个“其”字,各自所指代的意思不尽相同.从上下文的语境看,第一个“其”应该是指一个地区,第二个“其”字是指奇肱之国,第三个“其”是指这个国家的人民.译文没有明确指明“其”的确切内涵,尤其是前面两个,这样就造成了语义指代的模糊,会令读者摸不着头脑.

汉语,尤其是古汉语,还存在大量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通假字是典籍中较为复杂的问题,也成为训诂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如何区分原文是否使用此类造字方法亦是一种能力,给翻译工作增加了不少的难度.如《山海经》中有句话:“高柳在代北.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3]汉学家安妮·比勒尔将“氐国”译为“the country of low people”[4].关于“氐”字的解释有四个:根本;大概;通“低”;我国古代西部的一个民族.原文中既然是“氐国”,“氐”字最合逻辑的解释应该是“古代西部的一个民族”.这个民族在晋时曾建立过前秦、后凉、成汉等国,故将“氐国”译为“the country of low people”显然不妥,改用音译或许更为合适.

古汉语多单音节词,而且有一些是形同义不同的词,这类词极易导致误译.例如,“妻子”在古汉语中是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汉语中仅指妻子.“便宜”在现代汉语中有三种意思:价钱低、利小或轻饶某人的意思,可是在古汉语中还有“按照实际情况办事”和“方便”之意.如《三国演义》中,操曰:“汝既为都督,可便宜从事,何必禀我?”此处的“便宜”就是指“按照实际情况办事”,而《红楼梦》的第四回“他两家的房舍极是便宜”中的“便宜”指的是“方便”[5].

二、文化因素

成语典故属于文化色彩比较浓厚的一类.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大多含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形象,且言简意赅,蕴意丰富,能使人浮想联翩.英汉两个民族在宗教、风俗、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语言带着各自的民族色彩,典故可以说是民族文化的缩影[6].典籍中大量用典,对于典籍翻译时面临的困难,有人说“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汉文却险境重重,稍一疏忽就会失识”[7].“作为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结晶,中华典籍在文化意蕴、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与现代作品的特点.如果说一般的翻译要沟通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和受众,那么古籍的翻译则要跨越时间去沟通,由此产生的特殊矛盾必然给理解和表达两方面都带来特殊的问题”[8].以陶渊明的《责子》为例:“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责子,就是责备儿子.诗人以风趣幽默的口吻责备儿子们不求上进,与自己所希望的差距太大;勉励他们好学奋进,成为良才.其中流露出诗人对爱子们的深厚、真挚的骨肉之情.此诗有几种不同的译本,译法各有千秋,有些在意义上却相去甚远.

以下是两位译者对“阿舒已二八”的译文:

①A-shu is eighteen.(Arthur Waley)

②Ah-shu is sixteen years.(Charles Budd)

“阿舒已二八”中的“二八”一词表示人的年龄,出自苏轼的《李铃辖坐上分题戴花》一诗:“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二八佳人”指的是16岁的女孩.韦利却将其误译成18岁.

以下是两位译者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的译文:

①A- hsuan does his best, but really loathes the Fine Arts. (Arthur Waley)

②Ah-suen has tries in vain, a little wit to gain.(Charles Budd)

“阿宣行志学”中的“志学”也是指年龄,出自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故“志学”指的是15岁.汉语中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而立”、“不惑”和“知天命”均是指年龄.“行”是将近的意思.两位译者显然没有正确理解原文的含义,这是由于他们对中国文化不甚理解造成的.

以下是两位译者对“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的译文:

?譹?訛Tung-tzu in his ninth year is only concerned with things to eat.(Arthur Waley)

?譺?訛Ton-tze is only nine. But clearly does opine. That life, with all its cares, consists of nuts and pears. (Charles Budd)

“通子垂九龄”中“通”和“行”同义,都是将近的意思,所以两位译者的译法均不够准确.“但觅梨与栗”其实是作者运用了“孔融让梨”的典故.孔融4岁都懂得让梨,而阿通都快9岁了,却只想着吃.在翻译典故的时候,如果仅是直译不足以体现原诗用典的深意,造成信息传递的缺失.故译者应该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或在文中直接解释,甚至意译也可以传达原文的意思.直译不加任何的解释或脚注的方法显然无法将原文的信息传递到位.

三、译者因素

美国宾汉姆大学退休荣誉教学、人类学、语言学家H.Stephen Straight认为,译者的知识是译作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源语语言体系和文化语境知识的匮乏会使译者无法充分理解原文.同样,与目标读者的成功交流也离不开对目标语语言和文化全面深刻的掌握[9].可是,人类的生存是具有历史性的,人的理解自然也就有历史性.任何人在阐释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带着自己的意识、经验和理解等.理解的历史性使得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文本有着不同的看法.即便是同一时代的人,由于知识结构、认知水平、认识能力意识形态等的差异,对同一文本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更何况中华典籍本身难懂,仍有诸多疑难之处尚未定论[10].所以,人们对同一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不同的时空、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译者的视域和作者的视域是无法完全重合的,误译自然也不可避免.理解的历史局限性和误译的不可避免性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文学作品复译的必要性.况且,西谚云:“即使是荷马也有打瞌睡的时候.”绝对忠实的译文是不大可能存在的.

四、原文文本因素

一个文献往往会有几种不同的版本,译者要学会如何在诸多版本中辨别伪书、去伪存真.作为一名译者,在翻译典籍时,除了要精通原语和译语两种语言,具备负责的译德和严谨的译风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典籍,注重考据和研究.例如,经典著作《红楼梦》的成书过程极其复杂,批阅10载,增删5次.到目前为止,还未有一个普遍承认的定本.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印刷本是在编辑删改手抄本的基础上形成的.而由于抄写者水平不一或不够细心造成的错误也不在少数.因此,在讨论、分析或比较这部小说的译文时,译者先申明采用哪一种版本就显得尤为重要.倘若底本有异,相应的翻译比较研究也无从谈起.有些典籍在流传的过程中,几经删减、修改,有些内容也许已经面目全非.在翻译之前必须删除传抄过程中可能增加的字句,校正错误的字句.

无论是对于翻译研究还是跨文化研究,明确造成误译的原因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因其能够鲜明地反映出文化交流的阻滞点.中华典籍英译是一项宏伟而艰辛的工程.译者除了精通两种语言外,要注重考据研究,吃透原文,正确理解原文的意义和内涵,尽量避免因语言、文化、文本及译者因素引起的误译.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并对翻译造成的缺失进行适当的补偿,提高译文质量,以期尽可能更贴切、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钱钟书.林纾的翻译[A].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267.

〔2〕河盛好藏.正确对待误译[J].中国翻译,1986,(3):57.

〔3〕袁珂.《山海经》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4〕Birrell, Anne. The Classics of Mountains and Seas [M].London: Penguin Books, 1999a.

〔5〕王治奎.大学汉英翻译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90-91.

〔6〕启功,张海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启功先生访谈录[J].文艺研究,2003,(1):79-81.

〔7〕沈苏儒.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09.

〔8〕蒋坚松.古籍翻译中理解的若干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40.

〔9〕温秀颖.翻译目的与登译《水浒传》语言文化知识误译[J].中国翻译,2012,(5):67.

〔10〕刘重德.关于大中华文库《论语》英译本的审读及其出版——兼答裘克安先生[J].中国翻译,2001,(3):3.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典籍误译探微论文参考资料:

微信营销论文

微信投稿平台

微信投稿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

微杂志

关于微博的论文

该文点评:上文是关于对写作典籍误译探微和误译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典籍误译探微本科毕业论文典籍误译探微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