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德育活动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访学营:主题式德育活动的实践和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德育活动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4-08

《访学营:主题式德育活动的实践和》

该文是关于德育活动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跟实践与思考和德育和德育活动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德育活动是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必须把一项项零散的、局部的德育活动组成一个严密的德育网络,并尽力形成看得见、可操作、有序列的德育运作机制,才能让品德教育落到实处、走向深处.在我校,以访学营为依托的主题式德育活动应运而生.

一、主题式德育活动的实践

(一)从“访学护照”起步

南京是六朝古都,人文环境、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众多的校外教育活动场所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基于此优势,我们从南京丰富的人文、自然、社会资源中精选出一批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其中涉及爱国主义教育、自然生态、行业博物馆、文化教育场所、历史遗迹等系列,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编制了帮助学生社会实践的个性化——“访学护照”(免费或优惠的方式).这个“访学护照”意在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深入自己喜爱的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在视野拓展中突破德育活动的“常”,在亲身体验中创设德育活动的“场”,在经验积累中实现思维的“变”.节假日,学生用文字、绘画或拍照等方式,在“访学护照”上记录下自己的参观感受,留下美好的回忆.每学期开学初,学校会收集学生的“访学护照”,对他们的参观学习情况进行盖章、评奖.这样的活动形式,让品德教育从文本走向生本,从知识讲授走向体验式学习,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然而,实行一段时间后,我们对“访学护照”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主动探索少,只观不学、只游不学的现象普遍存在.精心规划的访学基地学习,似乎成了学校的一厢情愿.在对儿童立场的不断追问与探索中,我们开始了新的尝试——家校联手,自主育德.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前夕,学校根据本学期育人要求确定活动主题,分别为低、中、高年段提出活动建议.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学生自由申报担任活动组长,招募组员.各小组自主确定活动地点,策划活动方案,并在教师、家长的帮助下,不断完善方案,合作开展活动.同时,学校将任课教师进行合理分配,让他们加入各小组,参与活动.活动结束,各小组在组长的牵头下合作完成访学报告,然后利用班会、集体晨会时间展示优秀访学成果,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这样的活动,发展了学生的特长、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计划性.

(二)以访学营的形式推进

在第一阶段活动的推进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些问题:一是活动地点选择不够多元.很多家长选择的是自身熟悉的实践基地,几个固定的地点轮换着去;或者只选择孩子感兴趣的地方,如游乐场、电影院等,诸如博物馆、纪念馆等一些人文景点很少涉及.二是一部分家长功利性较强,会一厢情愿地帮孩子做主,选择他们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地点,单向地迫使孩子做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事情.这种缺少文化情感深度浸润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育人目标的达成.为此,我们决定扎根学生成长,聚焦爱的主题,对德育资源进行多元整合,尝试以“访学营”的形式开展为期3~5天的系统化、全方位的主题访学活动.

立足学校“以培养具有爱的核心素养的人”的德育总目标,在访学营活动中,我们大力实施文化育德,意在形成具有一定社会时代意义和校本特色的德育文化.

我们让学生实地参观家乡名胜古迹、文化展馆,采访传统文化传承人,阅读《中国节》《三字经》等好书,欣赏《大国工匠》等视频……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文化的直观认识;我们在全校宣传包括人文典故、民风民俗、传统技艺非遗项目等在内的具有地域特色、具有传承价值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持续接受文化熏陶,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并争做传统文化的挖掘者、建设者和传播者.基于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访学营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通过内容主题系列化、要素资源整合化、方式方法多元化,促使活动开展与教育引领有机相融,使学生现时生成真实体验,丰富德育内涵.

1.内容主题系列化.

为了让访学营活动真正发挥育人效用,我们参照国家相关政策、学校育人目标及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及相关背景出发,精心打磨访学营活动的内容主题,并使之系列化.

从国家政策层面出发,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访学营活动中,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深度访学实践.在这一周,学生围绕花灯、云锦、白局、剪纸、面塑、空竹等诸多南京特色非遗项目展开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外出参观等多种形式的体验性学习,掌握了阅读、采访、摄影、美篇制作等多种技能,享受了精彩的精神文化之旅.从学校“爱的教育”的育人目标出发,确立了爱自然、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四大主题.以爱自然主题活动为例,学校分年级设计研学单,让学生在切身体验后自主设计研学内容,以图片、文字、泥塑、拍照等多种形式呈现活动成果.如低年级学生参观完植物园后,可以用捡拾的树叶制作树叶贴画;中年级学生在参观完红山动物园后可以为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制作一张动物名片;高年级学生可以在体验过“我型我show爱自然”的活动后,通过拍照、雕塑、剧本等多种形式呈现自己对爱自然主题的理解.

从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多样性出发,确立了以衣食住行为主题的访学活动,如“金陵美食”“创意服饰大pk”等.在“创意服饰大pk”活动中,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服装店进行调研,从选料、色彩搭配、款式独特等方面进行思考,并在家长的帮助下设计制作服装,凸显自己的设计理念.班会课上,各班内部先评选出优胜者.六一儿童节那天,这些优胜者可以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在学校搭建的T台上走秀.2.要素资源整合化.

我们对家庭、学校、社会、儿童本身等要素进行了针对性分析,打通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并将涉及每种要素的资源进行了挖掘和整合,有机融入访学营活动,促使学生的体验走向深处.

我们对教材进行了横向整合,即对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教材和金陵文化不同版本教材中相关联的内容进行整合;打通学科界限,对不同学科的相关育人内容进行整合,确立了不同主题的访学活动,搭建了多元育德平台,深化学生的体验,实现德育的有效延伸.我们还联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研发课程.在以非遗项目为主题的访学活动中,我们鼓励教师参与学习内容的编写;将艺人请进校园,带领学生围绕花灯、云锦、白局等南京特色非遗项目开展学习,并适时将鲜活的内容写入校本教材;根据学校的办学规模探讨成立学校、级部、班级家长委员会,完善访学营家长委员会制度和家长培训制度,并向家长发出志愿征集令,成立访学营家长工作组,为活动出谋划策、提出改进方案.

3.方式方法多元化.

为了提升育德效果,我们在体验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方面也做了探索,力求体验方式更为立体多元,评价方式更为科学合理.在非遗访学营活动中,我们将探究学习方式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机结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将不同的体验方式进行巧整.如云锦、白局对学生来说很陌生,我们就通过设计课前研学单的方式,引导学生课前以查阅资料、询问交流的方式进行自主研学;花灯是学生熟悉的手工艺品,我们便开通校内局域网,让学生借助Ipad,以小组互助、合作研学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对花灯进行深入研究.为了让研究更具实效性,我们精心设计课前研学单和课堂研学单,对研究主题、研究方法、“我”的困惑、资料链接、个性化成果展示等板块进行了研讨打磨,鼓励学生借助这一抓手,就某一课题展开调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并选派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展示.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匠人精益求精、匠心坚守的精神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并由衷生发了热爱家乡、珍视祖国历史和文化的情感.

为了及时了解活动进程和访学效果,我们在评价方式上也进行了改革.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兴起,在访学营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将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人士的评价有机融入评价系统,实时跟进活动,并及时进行动态评价.平台操作简单便捷,学生可以自主选课,教师和家长也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学生上传的文字、图像和视频,并进行评价.汇报展示的时候,我们借助微信平台,让教师和家长以扫二维码的方式为优秀作品,让学生现时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并及时完善改进,效果非常好.这种新颖的评价方式,兼具时效性和实效性,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主题式德育活动的反思

总体上来看,访学营活动以斯霞“童心母爱”的教育思想为核心,从儿童身心发展需要出发,从爱的文化出发,从中华文化的传统出发,具有独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随着访学营活动的持续推进,学生逐渐在体验感悟中领会了“爱的德育”的精髓神韵,从各方面得到了较好提升.

(一)德育品位得到提升

从学习空间上看,访学营活动从课堂走向了生活,实现了学生的课堂学习、个人生活、集体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融合;从学习层次上看,学生的道德认知开始由浅层次探析上升到深层次感悟.从上述实践体验也可以看出,最初的访学营活动只是让学生在旅行中看,在旅行中学会感悟.随着活动的深入,我们开始重视活动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引领,使学生的德育品位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如在非遗项目访学营活动中,我们不仅关注让学生习得知识,还注重对其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让学生感受非遗文化,还让他们在折、剪、捏、编、画、染的操作过程中感受精益求精的匠人情怀;不仅请匠人进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还让学生外出实地参观,促使学生在访学活动中接受多维度、深层次的文化浸润,收获“用心做事,用心做人”的人生准则,无形中提升了对生活、对爱的理解,从而更乐意、更积极地参加各种访学营实践活动.

(二)德行成长得到助推

随着访学营活动的逐层深入,我们建立起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高效合作机制,有力助推着学生德行的成长.我们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明确不同主题访学营活动的内容和要求.针对小学生特点,分别提出每项活动的目标和要求,并将其循序渐进地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在坚持优选访学主题的基础上,丰富访学活动的内涵;根据不同主题,将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体验等以板块形式融入访学营教学内容;通过开设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方式强化文化浸润;紧密结合乡土特色,组织校外德育专家、校内德育骨干等自主整理、编撰《访学手册》,立足细节,多角度、多层面地助推学生德行成长.

学校还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充分发挥家长学堂和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力求校里校外双管齐下,助推学生德行成长.学校把建立家长委员会作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体系的切入点,大力普及和创建各级各类家长工作组.目前,我校共建立访学营活动基地十多处,覆盖了全市70%以上的自然景点和文化场馆,都由家长工作组发挥引导作用.通过网络平台开设的“访学营通道”,也融入了家长的智慧和付出.以社会教育为延伸,将学生的德行成长空间拓展到更宽广的空间.活动前期,学校会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协商活动事宜.如非遗项目访学营开展之前,我们与各区文化局建立合作关系,协助学校为访学营活动开辟通道.邀请国家、省、市级文化传人深入学校亲授访学营课程.通过互联互通形成教育之合力, 将访学营活动推向了更丰富、更深入、更多元的发展轨道.

(三)道德体验得以深化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从不同层面反映了有效学习的途径,也相应地深化了道德体验.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的认识和接受以及监控和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也指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做出决策的权利,如选择学习材料权、决定学习内容权、选择学习方法权以及评价学习结果权等,有超越性、批判性思考、决策及独立行动的能力.探究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坚持分析的、全面的、怀疑的思维和自我反省的批判性思维.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学习,也需要自主探究,当个体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集体进行共同研究,达成目标.在访学营活动中,每一个主题,每一个小队的活动,每一次成果的分享,都需要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支持,为学生的自我育德及道德体验深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同时,以打造学习共同体为目标,在访学营活动中营造的“研究学习、主动学习”氛围,开展的读书分享活动、场景探究活动,也促使学生在获得爱的感悟中逐渐深化了道德体验.

(四)评价效度得以强化

德育评价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薄弱环节,也是困扰学校德育工作的难点.立足访学营活动,针对当前德育评价存在的“评价主体单一”“缺少过程性、即时性、全面性评价”等问题,我校在德育评价构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强化了评价效度.

我们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侧重对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整合,对学生在访问、研究、操作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在评价内容方面,我们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结果的综合性评价,涉及指标有:学习态度方面,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意愿和行为表现;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方面,聚焦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程度,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成效等;学习结果方面,涉及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成果数量、质量和进步程度等.

在评价方式方面,由于需要观察学生的表现并予以记录,但囿于指导教师可能来自校外,不能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具体观察、记录的实情,我们开通了网络平台,及时利用家长和教师资源,对学生的细节表现进行观察记录,给予其更科学、客观的评价.同时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及家长评价等多重评价方式,全面、直观地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还强调及时、良好的反馈,使评价结果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开展积极的自我审视,同时获取学生对于课程的信息反馈,以进一步完善课程.

访学营活动是“爱的德育”的寻根之旅,是多元整合的全方位育人之旅,是融合创新的提升素养之旅.接下来,我们预将访学营活动塑造为“爱的德育”的特色课程,以期学生在多元整合的深度访学活动中,从游玩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由体验中感受,自感受中发现,于发现中探索,经探索中升华,从内心深处理解对爱的认识,学习对爱的表达,激发对爱的愿望,践行对爱的实践.

德育活动论文参考资料:

德育论文题目大全

班主任德育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高中德育论文

德育工作论文

德育论文范文

该文总结:这篇文章为适合实践与思考和德育和德育活动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德育活动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德育活动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