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地缘政治类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跟疆域、历史与地缘政治:鲁明军访谈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地缘政治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2-25

《疆域、历史与地缘政治:鲁明军访谈》

本文是地缘政治论文范文检索和地缘政治和鲁明军和鲁明军访谈方面论文范文检索。

宫林林(Gong Linlin) 鲁明军(Lu Mingjun)

宫林林: 2017年你策划了一系列展览,包括“灵光化合物”(郑国谷、何岸、徐震-没顶公司),以及刘雨佳个展“海滩”等,这些展览和“疆域——地缘的拓扑”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

鲁明军:和刘雨佳的“海滩”项目是有联系的.我第一次看到她的作品《黑色海洋》,当时在策划群展“力的能见度”,那件作品给我印象很深.但她告诉我上海双年展要展,我们得选别的作品.后来刘雨佳找我策划“海滩”,我觉得方案很有意思,也跟我当时的阅读和思考有一定的联系,所以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灵光化合物”最早也是想引到这条线上的.我当时给艺术家们列了一些主题:族群、迁徙、全球化之类,很宏大的主题.结果这三位艺术家的自我系统太强大了,最后提交上来的方案还是延续了他们原来的话语系统.这当然也很好,整个展览过程也非常有趣,但跟“疆域”展还是不太一样.这里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年初我们在剩余空间做过一个拉脱维亚的年轻艺术家戴安娜·塔玛尼(Dianna Tamane)的个展“者”,她的影像实践是围绕她四世同堂的家庭、她母亲的“”活动,以及东欧地缘政治展开的.可以说这个展览也是“疆域”展的起因之一.

“疆域”的思路和这是差不多同时的.先是进行写作,一边阅读,一边搜集艺术家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反复思考怎样将作品串起来,放进这个反思性的框架里.后来张培力老师找我做一个展览,我就把这个思路阐释给他听,他说可以,于是开始行动.其实整个筹备展览的过程中,我还是在持续地写作,并跟艺术家们继续交流.到现在文章还没有写完,因为我觉得很多问题没有衔接起来,没有想得很透彻.但这个过程很重要,也帮我梳理了自己的思路.展览分三个部分,“边境”、“边疆”与“全球化流动”,三个不同的视角对应的都是当下全球化的变局,三者都带有超越民族国家叙事的特征.

宫林林:这个展览既然是从研究性的写作生发出来的,能否具体谈下你的方法论?

鲁明军:严格意义上说还不是从研究开始的,而是以展览为起点的.我最早就是希望能做一个展览,聚集一些同类型、有能量的作品,体现对今天全球地缘政治的反思.所以最早是提交的展览方案,后来干脆把写作和现场连起来,也是希望形成一种新的写作方式;或者说,展览本身就是一种写作,一种参与式的写作.

宫林林:你说这是一个论文式的展览,但你也曾说过展览不需要逻辑自洽,一个论文式的展览真的不需要逻辑自洽吗?

鲁明军:这是一个矛盾.我觉得展览真的成为一个逻辑自洽的论文系统的时候,作品的很多东西就被抹杀了.一件作品往往是多面向、多维度的,这时候把论文和展览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就变得非常吊诡.展览有自己的线索,它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现场,而现场本身又不一定是论文所能驾驭和控制得了的.这也是论文写作和展览现场的区别.严格地说,写作替代不了展览,因为现场会有更多碰撞的点,它们会生发出另外的线索.这是写作过程中无法体会的,除非你是编织式、网络式的写作.但事实上,大多数写作都是线性的,而展览是一个混杂的、有机的系统.

宫林林:论文写作式的策展,也是所谓的“强策展”,会不会有艺术家担心他们的作品成了论文的材料或插图?

鲁明军:这是个古老的问题,我并不这样觉得.比如今年卡塞尔文献展也是一个强策展,但我们反而觉得那些作品一点不弱,很强大.虽然这次卡塞尔文献展的艺术家大多是不太有名的,但他们并没有被当做材料,主要看策展人怎么去处理.有些策展人的强策展,真的把艺术家和作品当做素材,当做论文的插图.我是很反感这种完全文献化的做法,我强调作品的感官性和现场感.好的作品一定要调动人的感官.文献重要,作品本身的自足性也很重要.“疆域”好在各种层次都有,起伏比较大.

宫林林:在展览的筹备期间,当你与艺术家的意见不同时是如何处理的?

鲁明军:策展人要尊重艺术家的意见,但也要有自己的思路和框架.我觉得群展是一个需要互相谦让的过程,既要产生关系,有时候也不得不妥协.如果所有人都是入侵型的、扩张型的,展览就没法做了.在保证能够充分展示作品的前提下,也要保证展览本身作为一件作品的自足性.

宫林林:你前面说到展览有很多层次,是一个混杂的有机系统的层次,涉及到很多的作品,而我们OCAT上海馆的空间又很有限,你怎么协调这个问题?你怎么在这样有限的空间里协调这么多的作品和层次?

鲁明军:我其实看过比这个更挤的展览.去年10月在纽约摄影中心(I C P)有一个展览,在地下一层,空间不大,挤满了作品,但你并不觉得枯燥.我们今天判断一个展览的好坏总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标准,就是超级画廊的标准——要干净、要空旷.其实还是有很多种方式的,这个展览的布展我还是想了很多办法,目前这个可能不是最满意的效果,但也基本达到了我最初的目标.还是希望展览现场和展览主题是高度契合的,包括作品之间的空间关系等,都是很重要的.当然,也要保证每个作品能够充分展示,不能将其作为展览文章的插图.

宫林林:你在以前的访谈中也说过现在的群展越来越难生效了,你觉得“疆域”也能够生效吗?原因是什么?

鲁明军:肯定生效,因为它很具体.今天大部分展览,特别是群展都不具体,做完了就结束了,没有多少会被记住,也没有多少人知道展览到底要传递什么信息.在这种生态中,什么样的展览才是有效的,的确需要动番脑筋.比如去年我在欧洲、美国、韩国以及国内看了很多展览,印象深的往往都是比较具体的展览.这些展览多少触动了我,迫使我重新思考策展人在一个展览中的角色和位置.

宫林林:“疆域”这个展览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展览背后还是有很厚重的文本支撑的.

鲁明军:特别多.不仅是策展理念,很多艺术家的作品里边都涉及了很多的文本.我们这几年大量的展览是依照理论概念做展览的,比如法国哲学.当然当代艺术的确与法国哲学关系比较密切,但这种哲学文本不像历史文本那样鲜活.“疆域”展用的是历史的文本、概念,实际上只要有一点历史基础的都是可以理解的.在某种意义上,它反而拉近了和公众之间的距离.

宫林林:展览本身其实还舍掉了最初计划里的一部分.比如我们本来买了很多书,打算在现场陈列,跟艺术家的作品有一个呼应.

鲁明军:计划是这样的,但后来实在没有地方了.那些书非常重要,一方面它们是我的理论资源,另一方面又和展览形成平行的、互相对应的关系.比如刘晓原的《边疆中国》、米华建的《嘉峪关外》等,为“边疆”那个部分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背景和历史背景.其实我们对边疆的认识并不够,即便是到了边疆,你也不一定能真正认识到.但学者必定是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田野工作,形成的认识.我原本是想把它们跟艺术家的作品并置在一起,也是希望为展览增加更多的层次.还有一些没有展示的作品文献,比如黄永砯的《蝙蝠计划》、徐震的《中东展》等,也的确是没有空间可以容纳了.包括原来还有一个“边疆文学”的单元,最后也不得不放弃,还是有点遗憾.不过有一些可以通过讲座来补充.

宫林林:“边疆”是你展览的一个重要的单元.人对边疆的经验,除了像艺术家这样直接与现实的矛盾碰撞,或者像学者那样做专业的调研,很多人的边疆经验就是来自旅游,是一种非常景观化的边疆.在你的写作和策展思路里,是否也把这种普遍的景观化状况考虑进去了?你所理解的“边疆”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它在整个展览里处于什么定位?

鲁明军:是的,每个人的经验都不一样.比如说赵要为什么做《精神高于一切》?实际上是很多原因促成的,但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Google作为当代宗教这一现实.格罗伊斯就说过几乎同样的话.艺术家虽然没有学者深入,但角度确实不一样的,这些作品有的看上去很简单,但角度可能是超乎学者想象的.这种现场或者这样的观察也许会打开学者注意不到的一些面向.

边疆是最早决这个展览的理论起点之一.它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它涉及民族、宗教以及地缘政治等问题.正是这些要素将我们拉到了当下全球化的变局中.近几年来,无论是关于帝国与民族国家的检讨,还是“内亚史”的兴起,以及对拉铁摩尔“长城叙述”的重申与反省,包括有关蒙元史、新清史的持续争论等,无不指向(后)全球化时代我们该如何透过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重新思考和审视当代中国认同及其与周边乃至整个世界的关系.在这里,它构成了反思(后)全球化政治的一个视角.在展览中,它只是一个单元,但包括了多个层次:有帝国叙事,也有民族国家叙事;有族群叙事,也有宗教叙事;有内亚史叙事,也有赞米亚叙事……我们选择的作品都与之相关.

宫林林:学者们的工作提供了很多理论支持,但是你觉得学者们关心艺术家的工作吗?具体而言,这些理论背景是如何反映在展览中的?

鲁明军:他们好奇,但很多学者对当代艺术完全不了解,而且还有偏见.但我真的希望更多学者能来看看这个展览,不要整天觉得当代艺术就是资本就是商业,事实上艺术家也在思考,他们对世界有着不同的感知和想象.

具体来说的话,2013年年底的时候,我在甘肃河西学院参加过一次讨论会,主题是“全球化、民族国家建设与现代城市”.我是被我们学校历史系的韦兵、王东杰老师拉去的,当时与会的还有纳日碧力戈、谢继胜、黄达远、袁剑、张亚辉等老师,他们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外行的我最初其实是想去旅游.不过还是准备了一个简单的发言,题目是上世纪40年代关山月在西北边疆的写生,没想到后来成了展览内容之一.我记得当时,他们就曾预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民族、宗教是全球化最致命的问题.几年过去了,发现各个领域都在谈宗教、民族、疆域等,再加上“一带一路”,这些话题都集中在一起.包括近两年整个欧美政治的右转,这些问题似乎又卷土重来.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准备这个展览,一方面读书补课.比如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的“边疆中国”那套书,包括刘晓原的《边疆中国》、米华健的《嘉峪关外》、王柯的《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消失的“国民”》等,当然还有拉铁摩尔的《中国的内陆亚洲边疆》、巴菲尔德的《危险的边疆》,狄宇宙的《古代中国与其强邻》、斯科特的《逃避统治的艺术》,以及姚大力、葛兆光、王明珂、汪晖等老师的书.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公教活动,邀请的学者阵容和我们的参展艺术家阵容一样豪华.这些学者都是相关领域最优秀的学者,相信他们的演讲和对话会将展览引向更为深广的视野.

责任编辑:姜 姝

地缘政治论文参考资料:

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

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杂志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世界经济和政治期刊

政治杂志

评论:上文是一篇关于地缘政治和鲁明军和鲁明军访谈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地缘政治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地缘政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