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研究论文范文集 和从本体走向关系考察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研究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18

《从本体走向关系考察》

该文是关于研究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跟本体和考察和走向方面论文范文集。

摘 要:作为一门音乐学学科的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从20世纪初期王光祈先生“比较音乐学”的萌生之始至今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洗礼.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学科百余年的学术研究,从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等方面总结了民族音乐学从“本体研究”到“关系考察”的研究历程.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民族音乐研究;比较音乐学

20世纪初至60年代末我国的“民族音乐研究”与80年代之后的“民族音乐学”研究,由于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时代政治需求该学科又体现出了不同的研究趋向,这些不同也使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的研究视角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研究目的的转变

早在20世纪初期在德国留学多年的中国比较音乐学的奠基者王光祈先生《东西乐制之比较》、《东方民族之音乐》等著作的发表,集中体现了当时德国柏林学派的比较音乐学思想.他比较研究重点在于各国各民族音乐的“乐制”方面,注重对于全世界各民族音乐的比较研究,主张联系各民族音乐相关的文化背景和环境而对民族音乐进行全面的认识和研究.但王光祈先生后来客逝他乡,凡此种种对于比较音乐的相关学术理念及思想,最终未能对于当时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产生足够的影响并发展.而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时代需求,以为新音乐的创作和表演服务为研究目的的“民族音乐研究”成为了20世纪上半叶直至60年代末期的我国民族音乐理论的主要研究趋向.在当时“新文化运动”和“救亡运动”的推动下,以刘天华为代表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在“新国乐”思想的深刻影响下,研究民间音乐,试图发展民族音乐创作和表演来振兴国乐.洗星海《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张鲁、安波《怎样采集民间音乐》、吕骥《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以及马可的《中国民间音乐讲话》等著作中都集中体现了当时以民族音乐的研究为新音乐创作和表演实践服务的研究目的.与此同时在50年代后,又有另一以杨荫浏为代表的一批音乐学家的民族音乐研究,以其对于民族音乐本身的认识了解、采集收录和深入研究为目的而进行的,具有一定的民族音乐学科的科研特色.如杨荫浏等人《湖南音乐普查报告》、方暨申的《侗族拦路歌的收集与研究报告》等都是当时民族音乐研究成果的体现,这种以学科本身的研究为其研究目的的民族音乐研究在此时期仅仅处于萌生状态,仅有部分音乐学家进行一定实地调查的资料收集以及概述性的工作,其他并未得到进一步的展开和深入,但就此则为20世纪80年代“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及其学科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民族音乐研究进入到一个空前繁盛的阶段,1980年在南京召开的旨在推广和应用民族音乐学理论及方法的首届“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从“民族音乐研究”过度到“民族音乐学”学科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随之而来的有关学科建设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尤其是关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目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因此这种将“民族音乐学”作为一门独立的音乐学学科来进行“学科性”深入研究的研究目的相比于我国20世纪初至60年代末期以为新音乐的创作和表演实践服务的将民族音乐作为一种“辅助性”的研究为主要研究目的,体现出了一种本质性转变,同时也成为两个不同时期的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在其研究视角上的显著变化之一.

二、研究对象及领域的不断拓展

20世纪初早期王光祈的“比较音乐学”主要是“研究各种民族音乐,而加以比较,系属于‘比较音乐学’”,关注于世界各民族音乐的研究比较.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研究并未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相比之下,20世纪上半叶我国民族音乐研究本着为新音乐的创作和表演实践为目的的研究其主要的研究对象及领域主要定位于汉族民间歌曲及部分说唱戏曲唱腔,50年代以后其研究对象和领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扩大,除以前的主要以汉族民歌为主,又增至了乐器和器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舞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等其他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同时50年代以后,对于佛道释以及民间等宗教音乐开始有了关注,50年代中期以杨荫浏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民族音乐理论家对北京智化寺京音乐的整理和研究,并将其最终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于《智化寺京音乐》等著作中;另有《宗教音乐?湖南音乐普查报告附录》、《苏州道教艺术集》等都显现出此时期在研究领域上不断扩大,也为今后在此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民族音乐学”学科标志性的确立以及学术理论规范,其研究对象和领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拓展.除了早期对于本民族音乐关注,扩大至多民族的本土音乐;从早期关注音乐本体结构形态,拓展至开始对于音乐本体结构形态相关的音乐文化背景的考察.此外除了对于传统民间音乐尤其是汉族民间音乐的重视,发展至今不再仅仅局限于本国本民族的民间音乐,而着眼于世界范围内的各个民族各种部落音乐、口传音乐、仪式音乐、宗教音乐、城市音乐、女性音乐、流行音乐、世界音乐等几乎囊括了各种极具代表性的音乐文化领域,如余咏宇的《土家族哭嫁歌的音乐特征及社会涵义》、杨民康的《贝叶礼赞》、陈铭道的《非洲音乐的节奏组织原则》、俞人豪、陈自明的《东方音乐文化》等著作中研究对象及其涉及领域均体现了此阶段“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及领域的不断拓展.

20世纪初至60年代末期的我国“民族音乐研究”与80年代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就其研究对象及研究领域上也发生很大变化,而这种变化集中体现于一种由单个民族向多个民族、音乐本体向其孕育的音乐文化背景、单个研究对象向多重研究领域等方面的拓展,也映射出这两个时期的民族音乐研究其研究视角的显著变化.

研究论文参考资料:

评论,这是一篇关于本体和考察和走向方面的研究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研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