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农业生产本科论文范文 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战略路径选择类论文范文检索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农业生产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1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战略路径选择》

该文是农业生产有关论文范文检索和农业生产和战略路径选择和供给方面本科论文怎么写。

现阶段中国经济面临“三期叠加”的挑战,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增长呈现L形特征[1].2016年4月29日,总书记主持的政治局会议明确强调,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农业的发展状况决定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20世纪50年代初,主流经济学界普遍认同以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即农业是停滞的,农民是愚昧的,农业不能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充其量只能为工业提供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因此只有工业才能实现经济“起飞”.20世纪60年代西奥多W 舒尔茨在其著作?改造传统农业?中,批判了“零值农业劳动学说”为代表的轻视农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作用的思想.论证了农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至关重要[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能否平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1 研究背景及意义农业领域取得“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增幅连续6年高于城镇居民”等成就,但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 “丰产不丰收” “进口入市,收购入库”以及生态环境瓶颈等突出问题.现阶段,中国农业生产效率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表现为“结构性效率低” “效益性效率低” “制度性效率低”3个方面(表1).2016年1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年5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针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撰文提出“四改善、四创新”的指导思想[3].扭转农业生产只重数量的传统生产观念,研究全面提升“三个效率”的农业生产新理念,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同时是农业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因此,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战略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舒尔茨、张五常、李周等各个时代的具有智慧的经济学家从没有停止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探索.①土地制度的探索.古代土地所有制演变包括,从原始社会实行的氏族土地所有制,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战国时代的土地私有制,直至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摊丁入亩制等.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度,经历了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土地所有制、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等历程.②地租形式的探索.张五常在?佃农理论?中证明了,在激励农业生产效率方面,固定租优于比例租,货币租优于实物租,直至今日中国已经取消了农业税[4].③资本投入激励农业生产效率的探索.舒尔茨论述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投资方式.传统农业收入流较高、效率低,改造传统农业投资重点并非只是物质资本的投入,而更要关注人力资本的投资、基础教育的普及[2].④可持续性、农村改革的探索.李周论述了农业生产效率与可持续性的关系,并提出进一步向农民赋权、深化农地改革、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等农村改革措施是提高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关键[5G7].当前经济形势下,农业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表1 “三个效率”解释效率解释相关问题效益性效率低 粗放式经营、资本积累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农业产业产出投入比较小 1 资本积累不足 2 农业经营规模、合作组织低效结构性效率低 “三量齐增”“丰产不丰收”“进口入市,收购入库”等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 1 农产品供需结构失调 2 农业生产资金供需结构失调制度性效率低 农业相关政策制定有待改进 1 农业“三项补贴” 2 农村土地制度2 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战略路径面临的现实问题21 效益性效率低中国农业效益性效率低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资本积累不足、农业经营规模有待调整、农业合作组织不完善.211 资本积累现状(1)物质资本.①农业机械总动力投入.现阶段,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投入呈现出总量不足、区域差异大等特征.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2015年1月召开的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上表示,2014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1076亿kW,农业机械化水平为61%[8],农业机械总动力投入仍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测算,2014年浙江省、北京市农业机械总动力投入水平分别约为106万W/hm2、100万W/hm2,重庆市、四川省分别为035万W/hm2、043万W/hm2,区域间农业机械化投入水平差距较大.农业机械投入过程中,其质量与效率问题仍然突出,适用于部分生产环节的农业机械产品和技术研发供给不足;林果业、特色农业以及畜牧水产养殖业的机械化技术与装备有待提升;农机农艺融合研究少,深度融合不足,一定程度影响了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的示范推广,造成行业资源浪费.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9]中深入阐述了机械化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意义[7],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化、分工、发明之间存在内在相互促进机制.分工可以提高劳动者对从事工作的熟练程度,激发其发明、创造的能力,从而实现机械化作业,同时机械会在很大程度方便和简化劳动,提高生产效率,最终促进分工进一步精细化.根据农户调研情况,以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农村为例,对比目前人工效率与机械效率,一个成年男性耕地效率为每公顷150小时、劳务为每公顷1500元.而机械作业每公顷仅需5小时,成本包括:人工、油费、维修、均摊机械折旧等费用,加总不超过40元,机械耕地劳务为每公顷900元,雇工可以在20分钟的劳动时间获得20元的纯利润.机械作业成本较低,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同时能够促进分工、发明,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总动力投入不足是制约中国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关键原因.②水利灌溉设施建设.2016年5月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李家洋在第五届G20农业首席科学家会议上表示,中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达到52%[10],望天田比例仍然较大,农业灌溉设施建设投入仍需加强.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数据计算得知(计算公式:有效灌溉面积比重=有效灌溉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国农业灌溉设施区域间差别较大,北京、新疆有效灌溉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例分别73%和88%,而贵州、陕西两地占比分别为18%和28%.近年旱灾引发的农业损失较为严重,水利灌溉设施建设不完备地区,难以抵御干旱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农业损失.根据河南、陕西两省农户相关意愿调查情况整理,相对于村内道路、桥梁建设、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农民对水利灌溉设施建设的诉求较大.

(2)人力资本.西奥多W 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从、市场、经营规模、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等多个角度探索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途径.通过不同地区的对比观察,舒尔茨发现人力资本投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有效的途径.中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受教育程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力资本积累严重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及农村统计年鉴相关数据,依据计算公式: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义务教育普及率= (初中程度+高中程度+中专程度+大专及大专以上)/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总人数.计算结果显示,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义务教育普及率仅为688%,全国义务教育普及率为983% (依据教育部公布的“各级学校毕业生升学率”数据计算).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区域性差异显著, 如北京、天津分别为917% 和814%,青海、西藏分别仅为378%和71%.舒尔茨列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艾奥瓦州和伊利诺伊州农民迁移提高了美国稻米产量以及亚拉巴马州沙德马太地区的德裔农民在农业生产效率上取得成功等案例,以此说明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农业生产效率的正相关关系.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水平高低会影响其学习和认知能力,进而制约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中国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现状亟待改善,同时是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突破口.212 经营规模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虽然“大包干”超小型农业生产模式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农村改革的方向与各界共识.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298 万hm2,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333%[11].截至2013年年底,浙江省土地流转面积已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45%,截至2016年陕西省农村土地流转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比例不足18%[12].地区农业经营规模差距较大,部分地区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小规模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产以小规模生产方式为主,小规模农业生产方式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在的规模效益,收入流较高,其实现机械化、现代化的难度较大,抵御风险的能力差,资金来源有限,生产效率较低.淘汰的小规模生产个体,土地流转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发挥规模报酬递增的优势,具有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克服了小规模经营的诸多劣势,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规模的变化并非提高生产效率的源泉,提高生产效率的实质因素是规模变化引发的要素均衡性的改变.中国部分地区如陕西、河南等地,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对该类地区调研发现,农民普遍有参与规模化合作生产的意愿,但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在部分地区还未建立或营运.个体小规模经营严重影响要素的合理分配及使用.农村以出售初级农产品为主,因此,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城市部门获益较大,农村部门收益甚微,二元经济结构较为突出.22 结构性效益低221 农产品供需结构失调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岳德荣研究显示,2003—2014年,中国玉米总产量从116亿t增至216亿t,增产总计约1亿t,年均增长64%;同期,玉米国内消费总量从117亿t增至170亿t,增加053亿t,年均增长38%[13],中国玉米产量及其增长速度远大于玉米需求量,中国是玉米净出口国.同时,中国是大豆净进口国,2014年中国进口大豆量达到714031万吨,占中国大豆消费量的8525%,由于近年世界大豆上涨,中国大豆受影响较大,同时豆粕上涨,从而饲料上涨明显,最终导致中国农产品上涨幅度较大.中国农产品滞销现象亦较为严重,据网易新闻报道,2016年11月,焦作1667hm2南瓜滞销,几十万千克南瓜堆积在通往孟州市城伯镇岳师村的道路两旁.同一时段,凤凰网报道称,山东东营10万kg苹果滞销,苹果已经出现大规模腐烂现象. ?陕西日报?报道称,2015年10月陕西佳县333万hm2红枣滞销,最终只能作为畜牧饲料或等待腐烂.中国农产品滞销现象屡见不鲜,其根本原因在于小农经济与市场对接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产销失衡.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表示:中国粮食库存5000亿kg以上,其中包括2200亿kg玉米,玉米库存巨大,中国每年消耗6亿t粮食,2015年,国内粮食供给是62亿t;需求大约是64亿t,只有2000万t左右的缺口.但2015年全年进口粮食12477 万t,同比增长了242%,其中玉米进口473万t,小麦进口301万t,稻谷和大米进口338 万t,大豆进口达到了8169万t.进口粮食合计比实际缺口多出1亿t以上.进口量占到了中国粮食产量的201%.出现“进口入市,收购入库”的现象,玉米生产过剩,库存粮食总量巨大.首先,粮食储存容易产生霉变,从而造成损失,同时粮食库存过多会造成财政压力过大,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曾指出,中国每年用于农产品仓储财政支出达到2000亿元.222 农业生产资金供需结构失调农业生产经营存在较大的自然风险,且农产品不易保存,在生产、运输、销售等多环节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农产品极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农业固有的高自然风险和高市场风险导致中国农业信贷缺口巨大.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6年8月18日发布的?中国“三农” 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显示,自2014年起,中国“三农”金融缺口达305万亿元.传统金融机构吸收的农村储蓄大于向农村发放的贷款,农村小额信贷实施障碍较多.农业生产环节资金供给与需求存在严重的失调现象,资金的缺乏必然阻碍农业的改良进程,最终影响农业的生产效率与竞争力.23 制度性效率低231 农业“三项补贴”农业“三项补贴”即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现行的补贴方式对农业生产的激励效果不明显.主要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①补贴金额小.根据相关地区农户调研资料整理了解,以陕西、河南两地为例,陕西省“三项补贴”标准为每年每公顷900~1050元,河南为每年每公顷1500~1800元,补贴总额占农民可支配收入较小,对农民进一步改良农业生产投资的激励效果有限.②补贴发放依据有待改善.现行的补贴发放依据耕种面积,激励效果有限,应依据农业产量、质量进行发放,能够有效激励农民重视农业改良投入,改善耕种方式,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③尚未设立新型专项补贴基金.农业补贴发放应创新思维,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立专项补贴基金.④补贴资金监管力度不足.中国新闻网4月28日报道,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要求相关行政机关加大农业补贴监管力度.现阶段,农业补贴监管力度不足,腐败案件频出.例如,2016年网易新闻报道,惠东县农业局原副局长涉嫌贪污农业补贴资金41万元;江西省吉安县检察院起诉的被告人黄某根、郭某福、黄某义、蔡某生涉嫌贪污油菜补贴401831元、花生补贴240694元.

232 农村土地制度“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而解决好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为“两权分离”,激励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现阶段,全国23亿农户中,约30%农户进行土地流转,东部沿海农户流转比例超过50%.新的经济形势下,产生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对土地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强烈的要求.传统“两权分离”土地制度难以有效应对新的农业生产关系,不能有效为土地经营权流转所产生的双方利益提供保障.从而严重阻碍土壤改善、地力提升、农业生产附属配套设施建设、更有效放活经营权的途径探索,最终限制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经营权的确立能够有效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有效激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生产进行投资改良,能够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成为当下农地改革必然趋势,最终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

23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效率的实现路径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农村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目标更加多元、影响因素更加多样、任务也更加艰巨[14G17].农村改革综合性强,靠单兵突进难以奏效,必须树立系统性思维,做好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和主要矛盾,进一步提高农村改革决策的科学性.要从总体上把握好农村改革的方向,提出深化农村改革的总目标、大原则、基本任务、重要路径,从全局上更好地指导和协调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各项改革之间的衔接配套,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的综合效应.基于上述研究,针对中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现存“效益性效率低”“结构性效率低” “制度性效率低”3个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三个效率”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逻辑,是突破当今中国农业发展瓶颈的关键.从而最终设计“一优化,两坚持,三探索”的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战略路径.(1)一优化,即根据各地区现实情况,不断优化、调整农业生产规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前,中国城市部门经济发展迅速,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由于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收入性差异,农村部门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生产部门流动现象较为普遍.农业部门生产人力资本流失,加之小规模农场生产经营方式粗犷,耕地利用效率不高,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从而产生了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迫切需求.依附传统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小农经济无法适应现阶段经济发展形势,加快农村土地确权进程,合理制定土地流转政策,推进“三权分置”土地制度改革,保障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收益权利,发展5~8hm2 适度规模农业产业,从而有效促进耕地改良、基础设施建设等农业生产性投入.促进、引导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建设,提供适当技术与资金补贴,鼓励农民入股、参与经营,倡导精品农业经营模式,建立农村食品加工等龙头企业,提高农村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出售比例.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提高农业生产利润.

(2)两坚持,即坚持对农业机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物质资本投入,坚持农业劳动者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机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能够简化农业生产活动,有力促进分工分业、发明创新,同时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业从业者素质密切相关.①机械化投入.第一,推动“现代农业科技+”新时代,助力农业机械化加速发展,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研究,不断提升融合深度,从而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的示范推广,推进“农机三新工程” “科技入户”项目,推进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研发试验与示范推广,倡导“产学研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第二,积极筹建农机合作组织,建立农业机械合作社,合理制定农业机械补贴政策,重视政策的执行能力,提升农业机械售后服务质量,提供农业机械使用和维护相关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鼓励农民企业家返乡投资.第三,激励、重视农民创新,加大农业科研单位扶持力度.任何工作环节中能改善劳动效率的发明,都起源于经常从事该工作环节的劳动者,应重视农民的创新能力并采取奖励措施.发明的改进是由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工作者完成的,故应重点扶持农业科研单位,同时加强农业科学学科建设.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属于公共设施范畴,其主要涉及建设、维护等问题.第一,创新相关项目投入运营机制.农田水利公共设施建设,可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以及村民自建等方式,提高对农户、村组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实施项目的积极性,同时亦可按规定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公私合营(PPP)模式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财政扶持力度.第二,建立水管协会,完善水权交易市场,提高农水利用效率.第三,明确水利公共设施维护义务.充分发挥本地农民自身劳动力优势,进行水利灌溉设施的修建和维护.③坚持农业从业人员人力资本投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国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凸显,农产品“天花板”和资源硬约束的“地板”日益趋紧,在当前农业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人力资本积累,一般分为两个途径,即吸引教育资源至农村,或者主动走出农村向外界学习.第一,中国中专、技工教育质量监管力度有待提升,且教学环境不规范.仅重视大中专教育,而忽视技工类教育,对农业效率提高十分不利.应重视、普及基础、中专、技工类教育,规范中专、技工类教育机构,监督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组织农民短期培训,提升其农业技术知识水平.第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关心农民民生,改善农民生存环境,提升其生活质量,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第三,培育新型农业从业群体,吸引“新农”,提升“老农”,打造高素质农业生产队伍,瞄准技术指导和市场服务,加快构建支持体系.充分发挥高校智库优势,聘请高校专家以特派员身份定期去农村指导、服务.重视高校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开设相关课程、专业,不断完善其培养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素质.第四,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解决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重复、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3)三探索,即探索优化农业产品、信贷供需结构调整,探索创新农业补贴机制,探索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农村土地政策.①优化农业产品、信贷供需结构调整.第一,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普及“互联网+农业”营销方式的相关知识、技术,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搭建供需高效沟通平台,同时巩固“农超结合” “农校结合”等营销模式,减少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性,提高农产品市场要素配置效率.第二,推动P2P融资平台建设与推广,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完善小额贷款制度建设,缩小农业信贷金缺口.第三,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政府引导农民建立农业协会,实现协会与企业对接,通过统一供种、播种、管理、收割和收购,农民可与企业以略高于市场的签订收购合同,同时可参与套期保值收入的二次分配,从而充分保障农民收入.②创新农业补贴机制,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调整改进黄箱政策,逐步扩大绿箱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第一,推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政策.在使玉米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同时,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农产品市场下滑时,政府相关部门应给予农业从业人员适度补贴,从而保障农业生产者利益.第二,应依据农作物产量进行补贴发放,制定合理的单位农产品补贴金额.同时设置累进补贴机制,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项补贴基金,从而激励农业规模化生产.第三,加强农业补贴资金的监管力度,防止腐败贪污.③探索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农村土地政策.2016年10月,办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强调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即在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基础上进行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推动集体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农村土地改革,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赋予新的经营主体在流转土地上,享有占有、耕作并取得相应收益的权利,稳定经营预期,使其放心投入、培肥地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鼓励采用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代耕代种,通过多种方式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更有效的放活经营权的途径.

农业生产论文参考资料:

农业杂志投稿

农业论文

农业机械期刊

农业期刊

安全生产论文

农业期刊有哪些

评论:此文是关于农业生产和战略路径选择和供给方面的农业生产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农业生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