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效果研究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跟二化螟性诱剂田间大区应用模式与效果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效果研究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4-20

《二化螟性诱剂田间大区应用模式与效果》

该文是关于效果研究论文例文与二化螟和大区应用模式和效果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通过在虫源地周围的水稻田布置不同距离、不同密度,不同宽度的二化螟诱捕器,得出虫源地距离与诱蛾数量的关系为以虫源地(稻垛)纵深向稻田诱蛾数量呈明显递减趋势.单位面积内诱蛾器数量与诱蛾数量呈负相关,即:单位面积内诱蛾器越多,平均每个诱蛾器内诱到的蛾量越少.诱蛾距离越近,负相关性越强,随着诱蛾距离的加大,这种负相关逐步减弱.进而明确了大区防治最佳模式:田间每隔25 cm×33.3 cm设置1根新型诱捕器+二化螟性诱剂,每1 hm2方池设置6个,纵向连续插2个公顷方池(200 m).从6月初开始布置,一直持续到8月初水稻齐穗期终止.

关键词:二化螟;性诱剂;应用模式

黑龙江省二化螟发生面积常年在20万 hm2左右,主要发生在哈尔滨及绥化地区,发生范围程进一点加大的趋势.防治方法多为在7月上、中旬二化螟卵孵化盛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幼虫蛀茎之前用18%杀虫双、杀虫单、毒死蜱、氟虫双酰胺和阿维菌素等药剂进行防治.近年,随着人民对有机食品需求的增加,生物防治的面积逐年加大,二化螟性诱剂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防治手段,在黑龙江省已连续应用三年,效果非常显著.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生产,特设立本试验,以期探讨出一种最佳的田间应用模式.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材料

新型飞蛾诱捕器(Flying Moth Trap,FMT)及诱芯;5%丁烯氟虫腈乳油(瑞金得).

1.2 试验方法

处理1~4纵向连插3个方池,数量分别为16×3、9×3、6×3、4×3,处理5~8纵向连插2个方池,数量分别为16×2、9×2、6×2、4×2,处理9~12纵向插1个方池,数量分别为16、9、6、4,以上所有处理6月初开始布置,一直持续到8月初水稻齐穗期终止.处理13为对照药剂,于田间二化螟卵孵化高峰期(此时田间主要为害症状为枯鞘)施药,喷液量40~50 kg/667m2.处理14为CK.

试验采取大区法,不设重复.整个试验共计84个池子,分处理区及保护区,其中:处理区为26个池子,保护区为54个池子.保护区中相邻处理区的14个池子做为调查区.每个池子均为100 m×100 m大池,从公路向稻田纵向排列.

1.3 数据调查分析

1.3.1 数据调查.防效调查于空白对照区受害状明显时及齐穗期各调查一次.每处理从公路向稻田方向沿纵向相邻一个未做任何处理的池子为调查取样区,调查采取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处理区分三点调查25~50丛水稻,主要调查枯鞘率、枯心率、虫伤株率及活虫数,第二次调查时调查每个诱捕器中的二化螟成虫累计诱捕数量.

1.3.2 数据分析.按照国家《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有关标准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诱蛾数量分析

2.1.1 虫源地距离与诱蛾数量的关系(见表1).间调查结果显示,虫源地距离与诱蛾数量的关系为以虫源地(稻垛)纵深向稻田诱蛾数量呈明显递减趋势呈明显递减趋势.

2.1.2 单位面积内诱蛾器数量与诱蛾数量的关系(见表2).从试验数据分析,单位面积内诱蛾器数量与诱蛾数量呈负相关,即:单位面积内诱蛾器越多,平均每个诱蛾器内诱到的蛾量越少.诱蛾距离越近,负相关性越强,随着诱蛾距离的加大,这种负相关逐步减弱.

2.2 二化螟防效调查

2.2.1 调查结果(见表3).

2.2.2 结果分析.两次调查防效方差分析(见表4).从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上看,以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5、处理6、处理7较为理想,均在92%以上,其中处理2防效最高,为97.2%.

2.3 大区防治最佳布局模式分析

结合防治效果及投入比较(见表5),新型诱捕器+二化螟性诱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田间大区布置模式以处理7最佳,即:田间每隔25 cm×33.3 cm设置1根新型诱捕器+二化螟性诱剂,每1 hm2方池设置6个,纵向连续插2个公顷方池(200 m).

3 结果与讨论

新型飞蛾诱捕器+二化螟性诱剂对二化螟成虫有很强的诱捕效果,0~100 m范围内平均每个诱捕器可诱捕二化螟成虫489头;101~200 m范围内平均每个诱捕器可诱捕二化螟成虫334头;201~300 m范围内平均每个诱捕器可诱捕二化螟成虫105头.通过对二化螟成虫的诱捕,可有效降低二化螟幼虫对水稻的危害,最高防效97.2%.以田间每隔25 cm×33.3 cm设置1根新型诱捕器+二化螟性诱剂,每个公顷方池设置6个,纵向连续插2个公顷方池(200 m)为最佳投放模式.建议从6月初开始布置,一直持续到8月初水稻齐穗期终止.

参考文献

[1]裴海英,于洪春,赵奎军,等.黑龙江二化螟发生规律调查[J].植物保护,2002,28(5):27-28.

[2]衣宝靖.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北方水稻,2014,44(5):52-53.

[3]许燎原,赵丽稳,刘桂良,等.性诱芯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探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5,35(5):40-42.

效果研究论文参考资料:

该文评论:该文是一篇关于二化螟和大区应用模式和效果方面的效果研究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效果研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