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有关体育概论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和也论体育:以体育概论的界定为例有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体育概论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09

《也论体育:以体育概论的界定为例》

该文是关于体育概论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跟界定和体育概论和概论相关论文范本。

刘志国

LIU Zhi-guo

摘 要:使用文献资料、归纳分析的方法对期刊、教材等文献中的体育概念进行梳理,分析发现体育专业本科教材《体育概论》对核心概念“体育”的界定存在邻近属概念选择过宽、种差确定不适宜等问题.从分析身体活动的分类入手,明晰体育的本质功能;使用形式逻辑的属加种差定义法,确定体育的邻近属概念应为“间接生产性身体活动”,确定体育区别于其他身体活动的最本质的属性在于体育是“以提高人的生理机能为主要目的”;而体育概念则界定为:体育是以提高人的生理机能为主要目的的间接生产性身体活动.

关键词:体育概念;体育目的;身体活动

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7)05-0025-06

Abstract:By sorting out the concept of sport through documentation and induction analysis method, the paper found that the core definition of "sport" in Introduction to Sport, a textbook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has the problem of the choice of adjacent concept being too wide, and differentiae determine improper. This study, starting from the 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clarified the essential function of sports; use the genera and species method from formal logic to identify that the concept of adjacent of sports should be "indirect productive physical activity", define the essence of sport different from other physical activities is that its main purpose is "to improve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people"; the concept of sports is defined as: sports is an indirect productive physical activity aiming to improve people´s physiological function.

Key words:concept of sport; purpose of sport; physical activity

收稿日期:2016-09-27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计划项目“体育概念的重新界定及形式逻辑校验”(TY16J03)中期成果.

作者简介:刘志国(1980-),男,山东滨城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体育理论、体育社会学.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山东 烟台 264005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264005, Shandong, China

1体育概念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和终点,是人类思维认知最基本的单元.对体育论域来说,体育概念同样重要,是体育学者进行体育研究、体育实践、体育思考的基准点.但是,我国的体育概念现状比较复杂,对体育概念的统一问题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也就导致对体育整体的认知存有分歧,因此有必要对体育概念进行深入研究.

1.1体育概念研究的重要性

概念既是判断、推理、论证的起始,也是判断、推理、论证的结果,概念是人们新的阶段性认识的开端,也是上一阶段认识的终结.同样,体育概念是人们认识体育、判断体育、进行体育推理、论证体育规律的起点,也是对上一阶段体育认知的总结.体育概念是体育学科的核心和基础,是进行体育研究必须要明了的一个概念,明确体育概念是进行体育研究的前提条件.体育概念具有历时性和发展性的显著特点,体育概念随着我们认知的深入是不断演化、发展的,体育概念的外在语词的表达也会随着认识进步而有所改变.与体育概念共生的是体育的本质,体育概念是体育本质属性的语言表达,体育概念是反映体育本质属性的思维形态.体育概念一旦变动,体育本质也随之而变,这里并不是说体育的本质是变化的,而是说我们对体育本质的认识在变化,体育肯定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理论上的本质,而以往我们所认知到的体育本质只是体育真正本质属性某一个方面的解读和表达.这个我们所认知到的体育本质是片面的掺杂了太多现象的、不够深入、不够“本质”的本质,是我们力所能及的本质,而不是终极理想状态的体育本质.现在我们每一次对体育概念、体育本质的确定都会引导我们在认识体育概念和真正本质的道路上更接近体育的“元”.

1.2教科书中体育概念研究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概念经历了几次大的讨论,体育概念讨论的结果也在教科书中充分体现.20世纪80年代初,熊斗寅老先生“体育整体观”与林笑峰教授“真义体育观”之争,开始了30多年来体育概念的大讨论,两位老先生都站在各自的角度,按照自己的理解对体育进行了诠释.彼时,曹湘君教授吸收两种体育观,形成融广义体育概念与狭义体育概念于一体的调和折中的体育观,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盛极一时.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之后,体育界对体育的认识有了新的角度和起点.杨文轩和陈琦教授联名发文力挺体育属于教育过程,并在批判高等学校试用教材《体育理论》(1986年版)的体育定义时,对“身体运动”在该概念中的角色认定有异议.其实,对《体育理论》的体育概念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身体运动应该定位为体育的邻近属概念,而不是如杨教授所说是体育的本质属性[1].鲍冠文教授主编的1995年高教版《体育概论》中,刘卓教授负责体育概念的界定,刘卓教授以“既说明了它(体育)的本质属性,又指出了它的归属范畴,同时也把自身从与其临近或相似的社会文化现象中区别出来”的体育观为20世纪体育概念讨论暂时画上了句号.[2]

进入21世纪,在杨文轩、陈琦教授主编的2005年高教版《体育概论》和2013年高教版《体育概论》中陈琦教授对体育概念认识基本一致: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2013年版增加)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3].作为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的体育专业本科通用教材,体育概论中的观点的合理与否影响很大,因为现在学习体育概论的学生在未来的30年内逐渐成为中国体育界的主流,他们现在的认知状态决定了体育未来30年的走向,他们的认知深度,决定了体育的发展程度.所以,体育本科教材中体育概念的定义与解释必须保证力所能及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这样才能建立起体育学科发展的良好基础,为未来的体育研究确定科学的方向.

2教科书中体育概念存在的问题

2.1在选择邻近属概念时,“文化活动”不是体育的邻近属概念

“文化”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应该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4] .根据文化的定义以及形式逻辑中概念内涵的相关规律我们知道,“文化”的内涵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两者的逻辑关系是全同的,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而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就是文化.那么据此类推,文化活动就是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通过分析替换了“文化”的体育概念,会发现体育的属概念由“文化活动”变成了“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体育概念表述如下:体育是人类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在这个概念中增加的“人类”与“创造精神财富的”如果按照《体育概论》中对文化的表述,应该不会影响对体育定义的准确性.但是对这种“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进行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体育与创造精神财富的其他活动并不在同一划分框架内,体育与创造精神财富的其他活动无法并列,创造精神财富的其他活动有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也有哲学的、艺术的、教育的、心理学的、历史的、人类学的、社会学的、生态学的和生物学的,无论是从体育的发展过程还是体育的目的、手段来看,体育都无法做到能和上述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形态并列,而且从文化的划分来说,从来没有人认为体育是文化的种概念.文化划分有软硬两分说,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或硬文化与化;有三层次说,即物质、制度、精神;文化有四层次说,即物质、制度、风俗、思想;有四种类说,即文学、艺术、科学、教育这四类或者造型文化、表现与再现文化、规范行为文化、探索与传承文化[5];有四分法,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文化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文化还有九分说,即哲学的、艺术的、教育的、心理学的、历史的、人类学的、社会学的、生态学的和生物学的[6].换句话说,体育是一种人类创造出的文化活动,是人类的精神财富,这个毋庸置疑.但是,如果无法在现有的文化分类体系中找到体育合适的位置,那么就说明,文化活动不是体育的邻近属概念,在文化活动与体育之间还存在一层或多层中间概念,那才是体育的邻近属概念.选择“文化活动”作为体育的邻近属概念,就无法区分其他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如舞蹈、戏剧、考古、探险、旅行等也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活动过程可以促进身心发展,更属于无可争议的文化活动,但是它们也确实无法归到体育领域中去,支持体育的属概念是文化活动的学者大有人在[7],他们犯了邻近属概念外延过宽的逻辑错误.

综上所述,《体育概论》的体育概念选择“文化活动”作为体育的邻近属概念,犯了形式逻辑中定义项的外延过宽的错误,无法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全同,所以使用“文化活动”作为体育概念的邻近属概念是不合适的,这一点我支持梁红梅的观点.[8]

2.2在确定种差时,“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不是合适的种差

使用形式逻辑的“属加种差法”对概念进行定义时,必须寻到合适的种差.种差是这个种概念区别于同属概念下其他种概念的特有属性,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属性的.事物的属性可以分成特有属性和偶有属性[9],特有属性是某类事物具有而有别的事物不具备的属性,偶有属性是某类事物中的一部分具有而另外一部分不具有的属性.特有属性还可以根据属性对事物本身影响的大小分为本质属性和固有属性,其中本质属性就是某类事物的有决定性的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是某类事物派生的特有属性.实际上,寻找、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就是对概念下定义的过程.

《体育概论》的体育概念属于手段+目的的概念定义形式,在这个概念中把“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作为种差,有把固有属性充当本质属性的嫌疑,而且这个本该由本质属性推导出的固有属性是否具有合理性尚需斟酌.对“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来说,只肯定了有外在空间特征的躯干和肢体的动力性活动,而对有可能实现体育目的的导引、气功、养生术等静力性身体活动排除在外,众所周知这些内容恰恰是体育一级学科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学”重要的研究对象.“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不能将体育与其他需要身体活动的行为区分开,如舞蹈、戏剧、旅行等活动都是以身体运动作为基本手段,又可以促进舞蹈者、戏剧表演者、旅行者的身心发展,且都有文化的内涵与传承,那么,舞蹈、戏剧和旅行也属于体育吗?它们当然不是体育,只有把舞蹈、戏剧和旅行作为一种促进人体机能提高的手段来使用时,才可以归于体育领域,它们虽然外显的身体活动形式与体育有类似之处,但是从活动的主要目的性与体育有根本性的不同.

对体育的属性进行分析,“促进身心发展”应该属于体育的固有属性,因为只要这个“体育”是我们想要定义的那个“体育”,就必须具有促进“身”或“心”发展的功用,如果那个“体育”不具有促进“身”或“心”发展的作用,就不是我们要定义的“体育”.“促进身心发展”是因为“体育”而自在存在的,只要体育产生了就必须“促进身心发展”.能够“促进身心发展”还有很多,劳动、文学、艺术都可以促进身心发展,可见“体育”是“促进身心发展”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从这一点来说,“促进身心发展”不合适做定义体育概念的种差的组成部分.

另外,即使作为体育概念的本质属性,体育能够促进“心”的发展也需仔细推敲.这里的“身心”根据《体育概论》21~22页的描述,可以解读为身体和心理(是否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有关)或神、灵,体育对身体的作用不需赘述,需重点关注的是体育是否是影响参与者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体育的心理功能在许多著作和文章中都被提及,体育可以促进心理发展已经成为体育界的共识,持体育对心理健康发挥主要作用的观点也有相当的市场,但是,有这种促进心理发展的功能并不意味着促进心理发展功能会成为体育的本质功能,而能有心理健康作用也不意味着心理健康就仅仅依靠体育过程来获得,还有其他很多种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体育与心的关系一般可以理解为体育的心理功用.通过研究发现,体育与体育参与者的心理发展不存在必然联系.亓圣华等学者通过测量认为体育对参与者(服刑人员)的人格因素有积极影响只是非常有可能的,只有在施加适当的干预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对他们的改造具有积极的意义[10].游进对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格进行测量结果也是证实,两个群体之间的人格不存在显著差异[11].姜媛、张力为、毛志雄的研究认为青少年的人格对体育锻炼情绪效益有积极作用,是特定的人格导致了青少年喜欢体育锻炼,并具有较高的体育锻炼情绪效益,而不是体育锻炼促进了人格健康[12].体育所谓“促进身心发展”的功能是需要外部定向干涉与引导才会发生的,并不是体育本身必有的.体育首先是促进了参与者的生理健康,而后健康的生理状态会产生幸福的心理感觉和满足感.体育的心理功能起始于生理发展,其中生理发展是决定性的因素,而心理促进功能是延伸性的功能,如果无法正确确定二者产生的先后次序就会导致属性认定的混淆.所以杨文轩和陈琦教授在体育概念的种差确定上过于拔高体育的心理促进功能,并把体育的心理促进功能上升到体育本质功能的层次.心理功能的目的是促进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不是仅仅依靠体育就可以达成的,体育不是心理健康目标实现的最主要的手段,心理健康更多需要依靠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育只能在人们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发挥心理作用.对于体育的本质功能陈琦教授在稍早时候的文章中的观点反而是中肯的,认为“对个体而言,运动促进健康是体育固有的、本质的功能”.[13]

2.3分析教材中的体育概念的外延,发现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不是全同

使用形式逻辑定义规则对教材的体育概念进行分析,发现定义项(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的外延大于被定义项(体育)的外延.也就是说,具有概念描述特有属性的某些文化活动明明不属于体育,而按照定义项的界定可以划入体育内,如劳动与舞蹈、戏剧.

按照该定义的界定,把玩玉石和舞蹈完全可以称之为体育.玉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玉石爱好者把玩玉石制品时的身体活动,依照该概念的描述,也可以归于体育,因为盘玩玉石活动也是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需要手指不停搓揉,也可以促进身心发展——手指运动有利于健康且陶冶情操,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而且把玩玉石的过程也是很重要的心理调适的过程.由此可见,按照教材的体育概念描述把玩玉石可以归属体育,但是实际情况却是盘玩玉石无论如何都无法归入体育.舞蹈、戏剧在表演过程会有大量肢体动作和心理情绪的表达,舞蹈、戏剧中的肢体动作属于身体运动,舞蹈、戏剧的表演也可以促进心理的发展,在表演中表演者有角色带入,通过体验舞蹈、戏剧中人物的情绪、情感进行间接学习,可见舞蹈、戏剧也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从《体育概论》体育概念的角度分析,舞蹈、戏剧应该归于体育领域,但是现实情况却是舞蹈、戏剧是无可争议的文化娱乐活动.从以上的论述就可以看出,“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不是体育合适的本质属性,而“文化活动”也不是体育恰当的邻近属概念.

3体育概念的界定

体育学者对体育概念界定中使用的模式无外乎手段、目的、任务等几种,或单独使用其中之一,或组合使用,一般都是用逻辑方法进行定义,所选的邻近属概念有教育、文化活动、社会活动、社会现象、社会文化教育、身体活动、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等各有不同,甚至有学者坚定地把体育限定在学校内、体育课上,体育是体育老师对学生身体实施的教育[14],“体育是身体教育的简称”[15],与若干年前日本学者前川峰雄的体育概念遥相呼应(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进行的教育).通过分析体育概念,发现体育概念界定的较为明朗的趋势:趋势之一,体育的邻近属概念有变大的倾向.从教育到社会文化教育再到文化活动、文化现象、社会活动、社会现象,体育的邻近属概念的外延在扩大,这可能与体育本身功能价值的再发现有关,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越加紧密,原有的体育归属已经无法满足体育的现状,所以体育工作实践会促进学术界的理论更新.趋势之二,体育概念的内涵在减少而不是如有学者所说的扩大[16].现代体育逐渐把以前不应归属体育的事物容纳、扩充进体育,体育正如孙葆丽教授所说的一直在发展变动[17],势必导致体育所涵盖的领域或种类增多,这也会使体育的外延拓展加大.体育由三个子类(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发展到六个子类(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娱乐体育、休闲体育、康复体育)甚至七个子类(学校体育、职工体育、农民体育、社区体育、民族体育、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按照这个趋势体育会有更多的子类出现.根据逻辑学的内涵与外延的反比规律以及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外延扩大势必引起原有体育概念过小,无法完全囊括新出现的体育种类,为了应对外延的扩大必然通过减少内涵来应对,体育内涵减少就会导致下一个趋势的诞生.趋势之三,体育内涵减少使得用于描述内涵的体育概念的字词数量下降,体育概念趋于精练.因为内涵减少意味着对内涵的限定在减少,也就是体育概念中的限制词语、描述词语在减少,体育的概念会更加精简而凝练,体育的外延则相对地更加扩大.在分析诸多体育概念后,选择目的模式进行体育概念的界定,因为手段可以是多样的、变动不居的,而目的是体育存在的根本,目的不同于作用和任务,作用和任务会因为外界情况的改变而改变,目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借鉴张洪潭博士的概念(体育是旨在强化体能的非生产性的人体活动) [18],将体育定义为:体育是以提高人的生理机能为主要目的的间接生产性身体活动.

3.1确定体育的邻近属概念为“间接生产性身体活动”

《现代汉语词典》对身体定义:一个人或一个动物的生理组织的整体,有时专指躯干和四肢[4].在体育中的“身体活动”应该是指躯干和四肢的活动,也就是人的整个有机体的活动,在日常语言领域和体育学研究领域,使用“身体”的受众群体要大于使用“人体”的人群,而且身体活动本就有明确的概念规定.世界卫生组织对身体活动下过定义,他们从肌肉是否运动和消耗能量的角度界定身体活动,所以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是指由骨骼、肌肉引起的消耗能量的各种动作的总称[19].身体活动分为工作活动、游戏活动、家务活动、休闲旅行活动(包括体育)等,还包括竞技运动(sports)、锻炼(exercise),和诸如游戏、走动、做家务、逛公园、跳舞等活动,在这些身体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身体外在表现的动作状态的改变和身体内部的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动作状态改变的内因,则身体活动的本质应该是能量代谢,即人体的生理过程.身体活动的本质是需要肌肉骨骼参与运动并消耗能量的,这是身体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非身体活动)的特有属性——种差.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人是物质的存在,而意识依附于物质,人有物质和意识的双重属性,那么,人的活动从活动形式的外在表现来说分为身体(人存在的物质依托)活动和意识活动,身体活动按照活动目的大体可以分为直接生产性身体活动、间接生产性身体活动和生活性身体活动三类[20].直接生产性活动也就是工作、劳作;间接生产性活动即不以生产产品为目的工作之外的身体活动,也就是远离劳作的身体活动,就是disport(disport是sport的全写形式,disport有娱乐、游戏、消遣的含义,源于拉丁语disporto,其中dis源于des,有远离的意思,porto通“carry”,合起来就是“从工作劳作中转移开”),即体育,而体育就属于远离工作的间接生产性的身体活动,体育不会直接生产物质财富,生产生活或生产资料,而是能够让完成生产活动的机体从疲劳和萎靡不振中恢复到原本状态,甚至超出原本的状态,这是此类身体活动存在的意义,体育生产的是生命力或者精力.游戏、体育、舞蹈、旅游、娱乐活动等都是如此,只不过体育与其他间接生产性身体活动相比,功能主要集中在对生理机体的发展提高上,而游戏、舞蹈、旅游、娱乐活动各有侧重.也有学者认为体育的邻近属概念是“身体活动”,是不恰当的,身体活动与体育之间还存在一个中间概念,即间接生产性身体活动.由此可见,身体活动所涵盖范围过于宽泛,不应确定为体育的邻近属概念,如果把身体活动作为体育的邻近属概念使用,就会混淆劳动与体育的界限,把体力劳动归于体育之中.

3.2确定体育的本质属性及种差:“提高人的生理机能为主要目的”

身体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条件,间接生产性的身体活动无法提供直接供人类使用的物质财富,但是可以为人类的更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可能,而其中体育对人类生理机能能力的提高更是体育存在的先决条件.间接生产性身体活动包括体育、家务、游戏、旅行等,这行身体活动各有其活动目的.家务,家庭中的日常劳动,通常被理解为家庭成员在家庭内部为了维持家庭关系而进行的间接生产性的身体活动,家务是需要身体参与的,如洗衣、做饭、带孩子、照顾老人、清洁、购买等[21].家务的主要目的是保持生活环境的整洁、维系家庭和睦,家务的目标通过身体活动即劳作实现.游戏即娱乐活动或玩耍,是一种以自愿消遣为特征的身体活动,游戏具有发生于特定空间、游戏者自愿参加、具有约定的规则约束、可以产生情绪体验等属性,游戏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自愿的身体活动获得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愉悦,游戏是自由的、不严肃的、脱离日常生活的、需要人全心投入并为之忘乎所以的活动[22];旅行(Trel)是一定时间内离开日常生活空间的外出的身体活动,目的可以是商务的、使命的、求学的、家事的,也可以是游览的、玩耍的[24],旅行与旅游(Touri)是有区别的,旅行重在“行”,而旅游重在“游”,二者关注的点不同,旅游是旅行中的游览,旅游是旅行的一种,纯粹为了游玩而实施的外出行走.经过上面分析家务活动、游戏、旅行等间接生产性身体活动的主要特征,我们认为虽然家务、游戏、旅行都是间接生产性的身体活动,但是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存在价值和目的,而这些身体活动的目的是区分它们的主要指标.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说,身体活动发生的主要目的的不同决定了体育、家务、游戏、旅行的差异,换言之各种身体活动都有各自行为的主要目的和次要目的,家务的主要目的为维系家庭而存在,游戏主要目的为自由消遣而存在,旅行的主要目的为脱离日常时空而存在,积蓄回归日常生活时空的能量,而体育行为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人类的生理机体的发展而存在,这是体育区别于任何非体育的本质的规定性.

生理,是机体的状态、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功能,包括生物体的形态、体能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生理所指向的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整体,包括了用以维持生命延续的所有机体内的微观生命活动与各器官的中观的功能以及外显的身体状态的改变.与张洪谭博士提出的“体能”相比,生理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社会接受度更高,而体能更倾向于描述人体所表现出的基本运动能力,生理则不仅仅包括人体所外显的器官的机能与形态,而且还囊括了人体机体内肉眼不可见的生命活动,比如导引养生术中呼吸和意念运转引起的内分泌的改变,佛家气功的精神修持等[23].所以,选择生理而不是体能作为体育本质属性的限制词,主要是考虑体能概念的片面性,体育的本质属性不应该局限于运动能力,而是在促进运动能力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生命活动的加强.从根本性上来比较,生命活动与机体器官的功能要早于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生命活动和机体内器官功能提高的外在表现,体能强化是生理发展的现象,是生理发展的结果,生理机能的提高是体能强化的本质与起点.通过“提高人的生理机能为主要目的”的界定可以把体育与军事活动区别开,很多军事活动具有提高生理机能的作用和功能,但是军事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提高生理机能,所以,军事活动虽然是间接生产性身体活动,但其主要目的与体育不同,当且仅当军事活动作为体育的手段使用时,军事活动才是体育.同时也把棋牌类游戏排除在体育之外,棋牌类游戏考量的主要是人的智力因素,生理机能不是棋牌类游戏的主要目的,故此这类益智类游戏不应该归于体育.舞蹈、戏剧、斗狗、斗蛐蛐、斗蟋蟀等基于同样的原因都不是体育活动.

体育根据参与者所处人生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青少年时期参与的学校中的体育或前社会体育,成年后步入社会工作范畴所参与的社会中的体育,以及退出社会生活主要是老年人所参与的后社会体育三类.社会中的体育根据参与者体育水平的差异可以分为大众体育与精英体育,根据是否从体育参与中获利可以分为业余体育和职业体育,职业体育者所参与的主要是高水平竞技体育.前社会体育、社会中体育和后社会体育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生理机体机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生理机能的目的对青少年、社会大众和老年人来讲不难理解,对于职业体育参与者来说提高生理机能也是参与体育的主要目的,因为竞技运动也是以全面提高有机体机能能力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发挥人体的运动能力.至于竞技体育中的伤害事故,正好证明了机能提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训练方法不当,机能提高不足是导致伤害的主因,不能因为竞技体育的伤害事故就否认竞技体育提高人体机能的目的性.[22]

4小结

总之,通过上述论证,我们可以确定体育的邻近属概念和种差,体育的邻近属概念是“间接生产性身体活动”,体育的种差即本质属性是“提高人体的生理机能为主要目的”,这是从功能主义的角度确定的体育的本质属性.如此,我们根据逻辑学属加种差定义的公式:被定义项等于邻近属概念+种差,当然,在逻辑学中,简化的 “属加种差”中的属就是临近属概念又可称为上位概念,并不是如韩丹教授所说,上位概念比临近属概念更有优势[15].体育概念文字表述为:体育是以提高人的生理机能为主要目的的间接生产性身体活动.在这个概念中,生理机能的提高是体育活动实施的主要目的,凡是不以提高活动参与者身体机能为主要目的的身体活动形式,则无法归于体育范畴,如电子竞技、棋、牌等益智类游戏,这些游戏所展示的主要是人类的思维能力与智慧,生理机能不是决定这些游戏结果的主要因素,所以奥运会等国际重大体育赛事并未囊括上述活动,而是单独为其举办世界智力运动会.将这类益智类游戏与体育区分开来,或者说将此类非体育的活动从体育中剔除[23],有利于恢复体育的本真面目,防止主次不分、混淆视听,才更有利于对体育本质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杨文轩,陈琦.体育概念的逻辑学问题[J].体育学刊,1995(创刊号):44-47.

[2]鲍冠文,主编.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4-35.

[3]杨文轩,主编.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汉语词典[M].(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427.

[5]刘景泉.关于文化分类的反思[J].广东社会科学,2006(3):71-78.

[6]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

[7]陆作生.我国体育概念的界定[J].体育学刊,2010(12):1-5.

[8]梁红梅,李金龙,李梦桐.体育概念的重新界定[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101-108.

[9]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

[10]亓圣华,张 彤,李繁荣,李志伟,梁 胜. 体育锻炼与男性服刑人员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6(11):1488-1496.

[11]游进.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比较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7(3):444-450.

[12]姜媛,张力为,毛志雄.人格、锻炼动机和锻炼取向对体育锻炼情绪效益的作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30(2):147-151.

[13]陈琦,鲁长芬.新时期体育价值转变与体育本质、功能、目的[J].体育学刊,2006(2):1-4.

[14]韩丹.谈体育概念的源流演变及其对我们的体育认识和改革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0(4):1-8.

[15]韩丹.论体育概念之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6):1-11.

[16]董杰.对近25年来中外体育概念研究的比较[J].体育与科学,2001(2):31-35.

[17]孙葆丽.研究体育概念要用发展的眼光[J].体育文史,1996(4):12-13.

[18]张洪潭.体育概念研究进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11-19,26.

[19]WHO.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of Fact sheet 385(2015) [OL].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85/en/.

[20]川村英男.体育原理[M].王德深,译,王占春,校.国家体委百科全书体育卷编写组编印,1982:2-3.

[21]黄春晓.城市女性社会空间研究[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02.

[22]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9-14.

[23]吕继光.气功一词的由来及其健身的科学原理[J].体育文史,2000(1):56-57.

[22]曹湘君.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31-32.

[23]韩丹.论“体育”[J].体育与科学,2011,32(3):1-10.

体育概论论文参考资料:

体育概论论文

关于体育的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语言学概论论文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3000字

体育世界期刊

本文结束语,本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界定和体育概论和概论方面的体育概论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体育概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