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网络类论文例文 与后现代语境下网络艺术的美学生成有关本科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网络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2-25

《后现代语境下网络艺术的美学生成》

该文是网络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跟后现代语境和网络艺术和美学相关论文范文检索。

摘 要: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兴起造成了现今时代特殊的文化语境,作为社会文化的表征,艺术形态总是伴随着社会思潮和文化语境的变迁而演变.网络艺术是诞生于后现代文化语境的一种新兴艺术形态,网络艺术生成的根本逻辑在于互联网技术支撑下艺术与媒介的完全融合.总观网络艺术的美学生成:从文化语境上看待,网络艺术服膺着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与后现代社会相表里;从审美状态上看待,网络艺术颠覆了传统审美活动中的“沉潜”——审美主体“沉潜”于自身;从审美性质上看待,网络艺术则明显偏向于感官性愉悦.

关键词:后现代语境;网络艺术;美学生成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审美伦理视域下网络艺术的文化责任研究”(HB17-QN050)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后现代语境与后现代艺术的兴起

任何艺术形态的衍生和变化都脱离不开特定的语境,同理,我们在审视和界说艺术作品的美学特质时,也往往将其放置于特定的历史或地域环境之中.由此,也催生出一系列暗藏了时代或地域特征的美学概念,如“古希腊悲剧”“文艺复兴时期雕塑”“魏晋玄学”……实际上,与其说审美活动中人作为审美主体总是将艺术作品放置于特定的历史和地域环境中,不如说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自身就总是身处特定语境之中.审美是感悟,它“既是一种精神性的即‘心’的体验与顿悟,又是一种肉体性的即‘身’的把握与操作,而且两者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1]“感同身受”是审美活动追求的理想状态,但真正的“感同身受”必定在无形中跨越了“语境”的隔膜.

自20世纪50年代起,身具悖反基因的后现代文化、艺术与社会思潮开始积累.至70年代,“后现代”与“后现代主义”被西方思想界加以应用,用以界说“现代”之“后”的社会文化和艺术思潮.“后现代主义”属于“后工业社会或‘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它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腹中,并在二战以后与现代主义决裂,成为一种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徘徊于1960年代以后整个西方文化界.”[2]705对于什么是“后现代”,利奥塔指出:“我将后现代一词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3]31,而对于“元叙事”,利奥塔进一步指出:“长期以来科学一直与叙事处于一种冲突状态,以科学标准来评判,大部分叙事只不过是寓言而已……我所说的元叙事或大叙事,确切地说是指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叙事.”[3]94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利奥塔所谓的“元叙事”具体指代的就是启蒙运动以来关于“人类解放”和“永恒真理”[4]的允诺.

由是观之,利奥塔关于“后现代”的表述呈现为一种文化精神或价值系统,通过对“元叙事”的消解,“后现代”确立了自身反中心、反同一、反传统、消解和多元化的理论范式.基于艺术发展的历史经验:社会文化思潮总是与艺术思潮和艺术形态相表里,后现代社会的到来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直接催生了与之相匹配的全新艺术形态——后现代艺术.与之相对应,后现代的美学和艺术范式也获取了异于传统的定位,特别是对于“现代性审美”的悖逆.按照利奥塔的阐述,现代性艺术所表现的永恒主题是人类的“自由”和“解放”,现代美学“属于崇高的美学,它对那不可表现之物的表现是以无内容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后现代美学则是为了表现关于“自由”和“解放”允诺的失效,是“为了表达那种对不可表现之物的进行表现的失败.”[2]709所以,从形式上来讲,后现代艺术不再追求优美;从审美趣味上来讲,后现代艺术不再追求共识;从审美评价上来讲,后现代艺术也不再追求崇高.

二、网络艺术的生成逻辑

后现代艺术是一个涵盖范围非常广泛的概念,单从艺术形态上来讲,后现代艺术包括了音乐、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传统艺术门类,除此之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艺术媒介的更新更是催生了一系列新的艺术形态.而且,历时来看,技术更新的频率和艺术形态的衍生呈正比趋向,特别是摄影、电影、电视这几种较为晚近诞生的艺术门类,其诞生和发展几乎完全依赖于技术的革新,并且,每次技术的更新都会对其美学形态产生颠覆性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网络技术开始出现,彼时的网络技术目的在保障不同的计算机用户之间实现通信,这就促使了分散网络、排队论和封包交换的研究.60年代,基于冷战考虑,美国国防部建立的ARPA网成为互联网研究的中心.70年代,ARPA网拓展为互联网,人类正式进入网络时代.

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互联网的诞生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艺术门类,而艺术文本也在网络媒介中寻获到新的承载介质,网络与艺术的缝合标志着一种新的艺术门类——网络艺术的诞生.按照黄鸣奋教授的界定:“网络艺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网络艺术是指通过包交换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数码艺术,相当于英语中的Net Art或Art Online,有时又特指互联网艺术(Internet Art).……广义的网络艺术还包括电信艺术、广播艺术、电视艺术等,因为它们通过电信网络、广播网络和电视网络进行传播.”[5]由是观之,广义的网络艺术是一个涵盖范畴非常巨大的概念,这里的“网络”指代的是一种新的媒介形态,除了互联网之外,还包括电信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网络等,因此,广义上的“网络艺术”就包含了传统意义上的广播艺术、电视艺术等内容,显然,这种界说太过宏大,失之针对.因此,我们更倾向于网络艺术的狭义界定——专指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存储于互联网介质,传播于互联网媒介,以互联网网民为主要目标受众的新型艺术形式.有学者将狭义的网络艺术归纳为电子邮件艺术、非线性叙事作品、网络行为艺术、网络信息艺术、网络游戏、网络集体创作艺术、网络社区、网络人工智能作品和网络装置艺术等几大类别①.统观这些艺术类别,网络艺术的根本特质在于其“在线性”和“虚拟性”:脱离了网络媒介,网络艺术则变身为其他艺术形态,如在线网络文学出版后可以看做传统文学作品,区别可能存在于叙述视角、叙述主体、叙述节奏等文本层面,从媒介上界定,出版后的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无甚差别.网络艺术的“在线性”催生了其“虚拟性”特质,网络艺术可听可看,但无法触摸,网络游戏中的千军万马之于游戏者永远是一块扁平的显示屏.

对比传统艺术门类,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艺术的特异性就在于其生产、传播和接受的整个过程全部高度依赖于互联网自身,从某种意义上,互联网之于网络艺术带有“本体论”的含义,且这一“本体”同较为晚近诞生的电影电视类似,显示出高度的技术主义和媒介化倾向.从本质上来讲,媒介本就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科技和媒介共同构成了网络艺术诞生和发展的一体两面,科技的进步不断推进媒介的演化和发展,作为人类情感表达的途径,艺术作品必须依靠特定的媒介才能获得表达,且随着技术发展,艺术作品对媒介的依存关系显示出越来越紧密的趋势.

网络艺术的特殊之处在于——媒介自身即是艺术文本,我们根本无法区分艺术文本与艺术媒介相缝合的边界在哪里,艺术文本与艺术媒介真正地融合为一体,而这种情况,在传统的艺术门类中几乎不会出现.如文学艺术,印刷或书写在纸张上获得传播,我们可以谓之“文学”,同理,口口相传的“讲故事”同样可以归类为“文学”,并且这种口头传播的传播形态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初占据了相当长的时间;之于建筑艺术,展现自身艺术美的媒介(材质)有很多,钢筋水泥或砖瓦木料的材质差异导致建筑艺术之美的展现也呈现出极为多元化的状态……如此类比,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艺术与传统几大艺术门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网络艺术所依赖的媒介非常单一——计算机网络技术,脱离了这一媒介技术的支撑,网络艺术根本不能存在,而且,网络艺术的展现找不到任何可以替代的媒介.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形成的艺术与媒介相融合的态势,正是网络艺术得以生成的根本逻辑,网络艺术的美学特质正是基于此点得以展开.

三、网络艺术的美学生成

黄海澄先生认为:“美是生成的,它的生成过程与能够欣赏它的主体的系统发育与发展过程有同步性和耦合关系,它是适应主体系统发育和发展过程中的自调节的需要而产生,并在与能够欣赏它的主体系统相互作用中发展的.”[6]也即是说:艺术作品在没有经过主体审美活动的过滤之前只有自然属性,没有审美属性,在审美活动的刹那间,人类的审美活动与艺术文本的美学生成同步、同时发生.作为人类情感反应的极致,艺术文本的美学生成中必定牵涉着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因素.回到本文的主题,可以说,正是后现代社会的到来为网络艺术的诞生提供了土壤,而网络艺术的诞生与衍变又成为后现代文化语境的重要表征和后现代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后现代社会高度的工业化程度为网络艺术提供了技术支撑;后现代消费社会的资本逻辑又为网络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源动力;而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社会个体的审美逻辑又在网络艺术的美学特质中得到投射,诸力相汇,造就了网络艺术特殊美学的生成.

从审美语境上讲:后现代社会的到来和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兴起颠覆了人们长久以来的审美追求,一直以来,人们对艺术文本的期望是它们能够传递“意义”,古希腊艺术文本中的人与神同性同型,人带有“神性”,神同样带有“人性”;及至中世纪,人类创作的所有艺术必须服膺神的需求;至文艺复兴,“人”的价值被挖掘和展示;再到后来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及现代主义,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人类创作艺术和欣赏艺术的最终目的都是发掘艺术文本当中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彻底颠覆了这一状态,后现代主义“无中心”“反叙事”“反逻各斯”“碎片化”等一系列哲学主张彻底转变了艺术文本的命运.之于网络艺术,网络文化在技术上的松散、开放和动态的特征恰恰吻合了后现代哲学的某些主张,显现出调侃、讽刺和恶搞的特征.在知乎一篇很火的帖子中,题主设置了“小鸡为什么要过马路?”这一貌似无厘头的问题,没想到却引来网友的各路回答,如:“泰勒斯:万物的本质是马路.阿那克西美尼:整个世界由马路和小鸡包围着.毕达哥拉斯:马路是万物的本源.老子:马路者道之动.孔子:鸡所不欲,勿施于鸡.孙武:不过马路而屈人之鸡,善之善者也.赫拉克利特:鸡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马路.……加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过马路.福柯:鸡必须首先在过马路前证明自身的合理性.德里达:过马路从来没有自然的存在,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所在,而只是一种功能,一种非所在,这里云集了无数的替换符号,在不断进行相互置换.……”[7]这篇帖子很长,这里只截取了很小一部分,题主的提问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但网友却通过戏仿中外名人的语言和思想特征给出了各式回答,这些看似一本正经的回答实际上产生了极大的娱乐消遣性,同时也消解了哲学家和哲学话语的神圣性和崇高性.实际上,网友的这种戏仿与拼贴带有典型的后现代意味,它们“颠倒了文化的原有定义……扬弃传统的语言、意义系统、形式和道德原则,走向零散化、边缘化、平面化、无深度.”[8]

从审美状态上讲:审美活动追求一种“沉潜”的状态,讲求“浑然融化,体合为一”[9],在审美活动发生之时,审美的最好状态是艺术文本与审美主体合而为一,对比网络艺术和传统艺术,审美活动中的“沉潜”同样存在,但之于审美主体来讲,“沉潜”的所在则存在巨大的差异.传统艺术的“沉潜”讲求的是“沉潜”于艺术文本当中,当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建立起审美关系,人们的全部感性力量被调动起来,投射到艺术文本之上,而艺术文本通过自身元素的组合构建起一个美的“意义”,审美主体通过调动自身的感性经验对其解读,在这个过程中,艺术文本的“意义”被接受,内化为审美主体的情感力量.“艺术总是从一个更高的存在出发来发出呼唤,召唤人们进入审美的境界,规范现实向纯存在转变.”[10]基于审美主体的感性经验不同,对艺术作品的解读也必然显现出巨大的差别,所以才会出现“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反过来,正是因为出现了这样的结果,才更加证明审美主体“沉潜”于艺术作品的重要意义.而网络艺术审美的特殊性在于这种“沉潜”的颠覆,网络艺术的审美活动不再追求“沉潜”于艺术文本,相反,网络艺术的审美状态是主体“沉潜”于自身.因为网络艺术对“崇高”和“意义”的消解,导致人们无法再从对象中获取到意义.同理,传统审美范式中调动全部感性经验去解读艺术文本的过程也不再存在,因为对象本身无意义可谈,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艺术很显然无法成为人们“沉潜”的对象,“沉潜”的对象被颠覆,人们“沉潜”于自身,通过审美活动不断强化审美关系中“我”的主体地位,艺术接受变成了一次又一次对“我”的强化,审美状态不再是“艺术文本传递给我什么”,而是变成了“我在审美活动中获取到什么”.如上文提到的“小鸡为什么要过马路?”问题本身可说无意义,网友的回答貌似严肃,但实际也没有意义可以追寻,可是从答复帖子的人数来看,这场网络的狂欢却深受人们欢迎,这个问与答的过程便已经颠覆了传统艺术的审美状态,文本本身无意义,可是网友在回答和浏览帖子的过程中充分获得了“我”的强化,满足了网民娱乐消遣的感性需求.

从审美性质上讲:审美活动是人类的感性直觉活动,与人的感官性与精神性紧密相连,艺术文本需要借由感官的接受,进而内化为人的精神力量.无论传统艺术还是网络艺术,皆是如此,但在感官性与精神性的侧重点上,二者显示出了较大的差异.总体上说,传统艺术侧重精神性的强调,这并不是说传统艺术不注重感官性,事实上,没有任何艺术文本的传播不需要感官的介入,而是说感官性在审美活动当中起到的作用相当于中介,人们借由感官获取艺术文本的“意义”,其最终目的无疑是艺术作品的“精神性”,是借由艺术作品所得到的价值、理想、信念等精神力量,同时接受的还包括艺术家借由艺术作品所展现出来的精神情操、人格力量、艺术品味和审美趋向等内涵.“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表面上说的是“墨梅”,实际上却传达了作者高尚的人格和品性,满足了读者更高层面的心理需求,充满了精神震撼性和灵魂穿透性.相比而言,网络艺术因为天生带有“后现代基因”,因此在感官性和精神性之中便偏向于感官性多一点,同理,这里并非认为网络艺术无精神性可言,而是说在二者相比的情况下,网络艺术更加追逐感官的快感,所谓感官快感,指的是审美活动中追求较为浅层次的耳目满足,审美原则趋向于身体快感.不可否认,任何艺术作品的审美活动都是先从感官开始,如果要讲到审美的快感,那么即使是无功利性的精神快感也多是先从身体快感而来,可以说,感官性在审美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但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就在于艺术的美可以经由感官愉悦上升到精神层面,因为感官快感所形成的愉悦非常有限,如果仅仅止步于此,艺术则彻头彻尾地沦落为游戏,网络艺术之所以获得了“艺术”的命名,原因也在于此.但总观今天的网络艺术,无疑,过分强调感官刺激和身体快感已成为网络艺术发展的一大隐忧,如作为网络艺术重要形态的网络游戏,通过游戏化的程序设计,综合视觉和听觉符号,在虚拟的世界中让玩家沉溺其中,诚然,网络游戏能够起到疏解生活压力,放松身心,培养团队意识的积极作用,但其对于身体快感的过分强调使得玩家在游戏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耳目刺激和感官满足,但因其本质上缺少精神性的审美内涵,虽说玩家的游戏过程获得了愉悦,但游戏过后留存在玩家头脑中的不过是声色刺激,与之相伴生的则是无聊、空虚和浮躁之感,实际上并未真正达到艺术审美的真正目的.

李泽厚先生曾经将美感划分为三种类型:“悦耳悦目型”、“悦心悦意型”和“悦志悦神型”,三种类型都属于审美愉悦,但愉悦的程度不同,所处的美感阶段也不尽相同.真正的艺术文本,除了满足人们的耳目快感之余,更重要的是满足人们的心意愉悦,进而达到“悦志悦神”的目的.后现代社会的高度工业化催生了网络艺术,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网络艺术的发展时间虽短,但意义和影响不容忽视,在对网络艺术的美学生成进行考察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后现代文化语境的特殊性,客观对待网络艺术“后现代基因”所造成的特殊美学特质,又要站在艺术发展的历时性进程中对网络艺术美学生成的一般规律予以理性梳理,更好地总结和归纳网络艺术的美学逻辑,以期这一新生艺术门类能够更好地发挥审美救赎和文化救赎的积极社会功能,而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长远性命题.

注释:

①参见李钢:《审美文化视域下的网络艺术》,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53到69页.

参考文献:

[1]张涵,史鸿文.中华美学史[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5:8.

[2]牛宏宝.现代西方美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车槿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戴传江.论中国现代化语境下的利奥塔后现代主义思想[J].江淮论坛,2003(5):102-104.

[5]黄鸣奋.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11.

[6]黄海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原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64.

[7]知乎[EB/OL]. [2017-05-11].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25417422.

[8]冯俊.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

[9]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9.

[10]刘小枫.诗化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367.

[11]李钢.审美文化视域下的网络艺术[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12]严翅君,等.后现代理论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张爱坤,四川大学文学博士,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系讲师.研究方向:媒介文化、文艺美学.

网络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网络安全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

网络营销相关论文

网络论文

本文结束语,该文是适合后现代语境和网络艺术和美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网络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网络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