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肖邦方面硕士论文范文 和肖邦《玛祖卡舞曲》的音乐内涵以肖邦《玛祖卡舞曲》作品17为例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肖邦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2-14

《肖邦《玛祖卡舞曲》的音乐内涵以肖邦《玛祖卡舞曲》作品17为例》

本文是肖邦学士学位论文范文跟《玛祖卡舞曲》和肖邦和内涵方面硕士论文范文。

内容提要

本文以肖邦《玛祖卡舞曲》作品17为例,探讨了肖邦《玛祖卡舞曲》对后世音乐发展的影响与贡献,对作品曲式结构、创造特征及玛祖卡所赋予的波兰民族气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肖邦 玛祖卡 内涵

一、肖邦《玛祖卡舞曲》对后世音乐发展的影响

天赋异禀的波兰钢琴家、作曲家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肖邦接受过系统的普通教育和音乐教育,他的演奏风格纤巧细腻,尤其在沙龙中更具有效果.21岁时来到法国巴黎,这时的肖邦已经写出了五十多部钢琴作品,包括他的两部钢琴协奏曲,其音乐风格的中心要素也已经固定成型.而他在职业钢琴家的生涯中仅有七次公开演出.他从未受到过像李斯特那样的公众瞩目,不过,他深受富有贵族阶层的青睐,作为钢琴教师,教授富人钢琴,这样的肖邦非常舒适地生活了十多年,1848年的革命动乱使得衣食无忧的贵族社会陷入无序,肖邦靠每天教课为生的太平日子显然已经走到头.此时,肖邦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出现了问题,为了生计,他需要到英格兰和苏格兰进行音乐会巡演,这一紧张而密集的安排更使肖邦劳累过度、积劳成疾,于1849年英年早逝.

在肖邦短暂的一生中,他的声誉几乎全部来自于键盘乐作品.尤其是玛祖卡舞蹈,他将玛祖卡这一体裁中的一些音乐元素融入钢琴作品,彰显出原始玛祖卡舞曲的一些典型特征:3/4拍,强调第三拍(有时是第二拍),自然的升高四级音之间的暧昧关系,低音的持续音等都极富色彩.为此,肖邦写下来60首《肖邦玛祖卡舞曲集》(德国出版),将玛祖卡这一波兰的民族音乐以键盘的形式推向了全世界,成为世界音乐宝藏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玛祖卡的音乐风格也影响着同时代和后世的其它音乐家.如在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第三幕里,皇后为儿子也就是王子选新娘的这段芭蕾舞曲中,波兰来宾为王子献上的一段精彩“玛祖卡”舞.八对男女舞者中,男舞者身穿民族军服,跳着阅兵步伐,彰显了高傲、帅气的军人风范,女舞者也穿着华丽的民族服装,踏着轻盈的步伐,显示了女性的魅力.这个舞蹈有着异国情调的华彩气息,令人眩目.

如斯克里亚宾(1872-1915)是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俄罗斯音乐界一位十分重要也十分特殊的人物.他的Op.3《玛祖卡舞曲》是深受肖邦影响的早期作品.在他的作品三虽然也叫玛祖卡舞曲,但是他的作品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玛祖卡.

二、肖邦《玛祖卡舞曲》作品17的创作特征

作品17共有四首玛祖卡舞曲.从作品可以看出肖邦玛祖卡的作曲已经给玛祖卡舞曲赋予了更多的内容,整体结构有了更多的变化发展,可以用辉煌形容其变化.尤其是四首作品中的前两首更为突出.

第一首bB大调,在1832-1833年间写成,于1834年出版,是献给丽娜·胡勒帕夫人的.

第二首e小调,是以憧憬及悲哀为基调完成.尤其是第二段开始的优美旋律,一次一次地反复,似乎是在质问什么,是这样吗?不是吗?是明亮的阳光?还是暗淡的云雾?一句连着一句不断地质问,音乐在不断的进行,但没有回应,直到那个忧伤的曲调再一次回来,音乐又从头道来.乐曲是ABA三段式构成.

第三首是bA大调,其特征是怀疑、不安、无药可救.切分音、挂留音、半音阶的经过音,是这首作品的主要使用材料,旋律、和声、节奏的彼此交换置之,在肖邦之前无人采取这样的写作方式.乐曲的构成是三段式.

第四首是a小调,也是最长、最重要的一首.此曲有个绰号叫“小犹太人”.在肖邦轶事集里,有说是在离开华沙前完成,也有说是在法国完成,这些说法有待商榷.但整曲给人的感觉是凄凉,没有快活的.

三、玛祖卡Op17.No.1曲式分析

(一) 曲式结构

肖邦的《玛祖卡舞曲》作品17.No.1是以bB大调为主,中段转入bE大调,后又回到起始的bB大调.而他的乐句结构基本是由一小节的略微变化组成并发展而来,结构是完全再现的单三部.

(二) 和声

在A段的a中,和声一直处于主属的交替T—D7—T—D7—T;然后进入b,在a最后一小节由bB大调的主和弦做中介转入F大调下属和弦,再进入D7—T—D7—T;又进入a1回到bB大调,这段的和声要比a丰富了许多,T—D56/D—D7/D—T—DVII34/S—D7/SII—S6—Tsvi7—D7/D—T;之后又是b和a1的再现重复.

进入B段前有4小节的连接,和声在主上进行.进入b,还是在T—D7—T—k46—T……最后进入主的持续,预示进入再现A.

(三) 节奏与旋律

在A段的旋律,主要以这样的节奏韵律

,这也是玛祖卡典型的节奏.从乐曲的开始,可以感受到波兰的国民性质:一种威风堂堂的武士元素.其最初的旋律音的走向突出了大跳后反行的华丽,动感十足,尤其是乐句的不断重复,从开始的单薄,逐渐加强纵向音的数量,使得听者感到力度的加强与厚重.而在旋律的开始的第一小节的第三拍的前半拍处,有两个装饰音符,好像“跺脚”一样的强烈,他的出现在音乐上有一种似乎充满了兴奋的刺激.B段主要是以

节奏韵律进行,也导致他的节奏重音后移.再有旋律中的四级音的变化,如bB大调中还原E到bE,F大调的还原B到bB的进行,突出了波兰民间舞蹈玛祖卡的音乐元素在这里的运用.

在旋律的进行中,重音有时在第一拍,有时在第二拍,也有时在第三拍,所以玛祖卡的节奏重音与其他的这个时期的舞曲不一样,尤其是3/4拍的,一般情况下是在每小节的第一拍,而玛祖卡不是这样的,他的重音在a段中第一、三拍的比较多,而在b段,基本是第二拍比较多,这也是旋律大跳后音的走向与高度节奏的位置决定的.而左手基本上是一拍一个的四分音符,或与右手的旋律节奏相同,加强旋律的和声效果与力度.最终部分以飒爽的旋律及强烈的节奏,来描绘舞蹈者优雅的动作,并暗示马蹄的声响以及脚跟用力踏地的声音.在织体方面,表现为简洁、朴素、大方.

四、肖邦《玛祖卡舞曲》的波兰民族气质

玛祖卡舞曲,原文(Mazurka)发源于波兰风光旖旎的玛祖维亚(Mazovta)地方.玛祖卡舞曲自兴旺以来到今天经过了多次的变化,最初的模样与今天的形态、内容都有很大的不同.

玛祖卡也是克拉科维克舞(Krakoviak)的一种,相传是由此衍生出来的.但是玛祖卡舞曲没有克拉科维克舞那么粗笨,住在山区的克拉科维克人,在玛祖维亚平原跳着的这些舞曲,被叫做“乖僻的克拉科维克”.

从样式与形态上看,他赋予了精练的旋律,大小调的混合音阶上,给人一种调性不明的听觉感受,浪漫主义时期的调性要求与现在的调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和声上,肖邦用了新的东西,玛祖卡本身在旋律音程的走向上是增二度及三度跳,而在肖邦的玛祖卡中却使用了大七度和增四度,所以他保持原玛祖卡的味道以外又加入了独创的内容,异国情调.在节奏方面,肖邦打破了以往的常套,使其变化多端.因此他将波兰的土产的民俗舞蹈音乐赋予了高雅的精神,成为诗歌化的功臣.虽然肖邦使玛祖卡舞曲更理想化,但他没有失掉他原有的泥土气息,保持了他的乡土风格.所以虽然几经变化,还是波兰的玛祖卡舞曲,从他的音乐里我们可以听到波兰过去的伟大,他反映了波兰音乐的精髓所在.

玛祖卡是肖邦的民族意识和情感体现的最为强烈的体裁.肖邦的玛祖卡舞曲是他按照自己自由奔放的意向而作,在当时也受到了不少的批评和指责.什么“生冷、非艺术的转调、唐突的进行、情绪的突然变化、令人难以忍受”等等.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创新也是要经历指责,但好的东西是打不垮的,只有这样,才会成为经典,经典永流传.

结 论

总之,肖邦的《玛祖卡舞曲》从作品的谱面上看,似乎没什么技术难度,其实他的难度不在谱面,而在乐曲中所贯穿的波兰民族风格.他利用民族音乐元素进行创造,并将其推向了世界.使其成为世界音乐的魁宝.正如美国詹姆斯·胡内克著《肖邦画传》里说的一句话:“肖邦的玛祖卡是整个民族的签名”.

参考文献

[1]主编李哲洋等.名曲解说全集15 独奏曲(2) [M].台北大陆书店,中华民国七十二年一月二十日.

[2]肖邦玛祖卡舞曲集 [M].(内部交流)

肖邦论文参考资料:

创业邦杂志

回顾述说,此文是关于经典肖邦专业范文可作为《玛祖卡舞曲》和肖邦和内涵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肖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