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性教育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和高校思政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互补方面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性教育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1-21

《高校思政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互补》

本文是有关性教育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与隐性教育和显性和互补方面论文范文。

摘 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两种方式,他们既有区别,又相互补充促进.长期以来,我国主要是以“灌输式”为主的显性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和教师中心,导致对独特性和差异性的漠视,无法满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近些年,国内对隐性教育的研究,片面强调隐性教育的作用,矫枉过正.本文从解读显性与隐性教育的内涵展开,对高校思想政治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互补的三维考量进行分析阐述,进而构建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互补的新模式.

关键词:显性教育;隐性教育;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8)12-0251-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的教育方式,其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两类具体的表现.显性教育是突显教育自身及其效果的存在感的教育;隐性教育是以消除教育存在感从而掩蔽教育自身存在的教育.当前学术界一般认为: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专门性、公开性和规范性的特点.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存在的教育模式,不同于显性教育为完成某种任务而专门设计的活动形式和活动过程,隐性教育则是依托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内容渗透到人们社会活动的众多领域,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教育的模式.在教育目的上具有潜隐性、在教育方式上具有“非正规形式”、在教育内容上具有渗透性以及在教育对象接受上具有自主性等特点.因此,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与隐性教育互补的新模式显得尤其重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互补的三维考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以培养教育对象的遵从意识为教育目标.相应地,教育内容注重理论知识,教育方法注重说理灌输,并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在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的市场经济实现了飞速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科技的高度普及,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内容、环境和载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推进中暴露出很多问题.

(一)全球化带来教育价值的多变化

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传播的全球化,经济上的支配力量衍生出文化的侵袭,西方大量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充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许多高校生在追逐自由与独立的同时,产生了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的困惑和迷茫.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沿用传统的以“灌输式”为主导的显性教育模式,通过设置政治理论课程来教化政治理论和主流意识形态,采用考试的单一评价形式来检验思想工作的成效,对隐性教育不够重视,忽视高校生主体性的开发和发展,无法迎合和满足新时期高校生对于个性发展的需求,容易激起高校生的反叛情绪,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缺失.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普遍增大,高校生在环境适应、现实理想、人际交往和未来规划等方面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敏锐地意识到了存在的问题,教育主体利用一些隐性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和心理健康的引导,比如心理健康知识竞赛、集体实践活动等方面.然而,在实施隐性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形式过于单一、太过形式化的缺陷,不能从根本上满足高校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浮于表面,未能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行为规范.

(二)社会转型带来的教育内容的多样化

中国正处于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整体变迁的社会质变时期.在一系列复杂的转变中,社会问题频发,思想道德的发展问题成为不可忽视的话题.高校校园里“拜金主义”的横行,过度消费滋生出的炫富现象频发,审美低俗、艺术趣味被功利化、工具化等现象,折射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的缺失.同时,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经济状况、价值观念以及追求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无法满足个体化的需求,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同时,当今高校道德教育中的显性方法还停留在理论教授、说教宣讲的层面,强调道德教育的结果,忽视对教育受教育者个性追求的需要.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乏隐性教育情境下积极主动、愉悦的情感体验;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产生了理论与实际的断层,仅仅依靠理论知识无法对事件做出正确的认知和判断.

(三)科学技术带来的教育方式的多元化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成为高校生获取知识、了解信息、人际交往、休闲娱乐等最主要的渠道,高校生对网络的依赖相当高.然而在高校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并没能将理论显性教育知识与网络环境下隐性教育的优势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自觉性和水平还有待提高.同时,网络平台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宣传过于单一、内容过于空泛乏味,以、微博、微信等形式的网络互动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

同时,青少年生理心理需求与现实,生理心理与社会环境教育往往会产生矛盾,很难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往往通过虚拟的社交网络逃避现实,再加之强烈的猎奇心理,网络便成为他们交流宣泄的最佳场所,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在高校生品德形成和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的学校,其传统的教育方式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与低效性,而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高校思想教育过程又存在着教育者不能够及时掌握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教育者的心理转变,进而错失了思想政教育的最佳时期.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与隐性教育的互补模式

(一)创新教育方法,重视渗透式教育模式的构建

1.在政治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政治课渗透式教育,必须结合教学内容,以知识为载体,采取显性教育正面说教的方式,将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等隐性教育因素渗透到专业课的教育中.渗透式教育模式的渗透并非是从外面把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强加到知识中去,而是知识本身就蕴含着隐性教育的养料,有待于教育者去精心挖掘,让受教育者在接受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思想教育的营养,促进受教育者智力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步提高,真正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2.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之中.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双重属性和功能,即科学性和价值性,认识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既弘扬了追求社会目标的人文主义思想,又在个体人格、个性、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人文社科课程的“渗透”作用,比如历史、语文等课程开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对先哲思想的思辨中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内心的丰富、充实和发展.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陶冶式教育模式的构建

马克思提出“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环境作为隐性教育重要的载体,在与显性教育的互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陶冶式教育模式是指营造一个自主、积极、感染力强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通过开展高校生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使其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1.建设优美物质文化环境,陶冶学生的心灵.优美和谐的校园物质环境,能够使人身心愉悦,精神振奋,催人奋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使校园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也就是说校园物质文化本身就是丰富的隐性教育载体.努力搞好物质环境建设,将学校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将隐性教育的因素潜隐在显性的教育内容中,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自觉地接受教育.

2.营造健康精神文化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高校生自我教育的催化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首先,要通过显性教育发挥主导优势,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要培育良好的校风,通过对有利于高校生思想观念教育潜在环境的挖掘与创设,通过非强制群体的群体规范发挥隐性教育的导向、激励作用,通过发挥隐性教育中榜样示范作用,促进高校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和思想行为的提高.最后,要在和谐的文化氛围背景下,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各种思想文化,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教育主体在施教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传播显性的教育思想,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品格,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内化深远.

(三)面向网络,重视互动式教育模式的构建

1.将信息技术方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对思想信息的传递,在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的基础上,使得教育内容被学生接受和内化的过程.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方法应该是能够促进接受学习、促进接受活动、促进自我教育的.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多媒体学习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主张通过语词和音频为受教育者提供自主学习和选择接受的材料,弱化了常规视觉模式中外界的干扰因素,更加充分利用人类加工信息的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显性与隐性的互补中,应积极主动地吸纳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加强对受教育者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促进受教育者自觉地采用多媒体学习的方式接受思想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规范.

2.创新与现代技术相协调的隐性方法.以往的思想教育主要通过灌输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强制性地教授和教化,容易使教育者处于被动的境地进而产生叛逆心理.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传播呈现出速度快、范围广、获取便捷的特征,以灌输为主导的工作性填充已经不合时宜.隐性教育的方法,使教育者的教育权威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教育成为受教育者自主选择的结果,立足于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共享“互联网+”提供的人文关怀的平台,在人文价值观念的引导下,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互动更加生活化、人性化.

(四)创设教育情景,重视角色体验式教育模式的构建

角色体验模式,通过创设特定的教育情景,学生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领悟、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构建一种“发展的”“无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体验式教育模式中,既发挥了教育主体的引导创新作用,也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1.自我角色体验.基于个人社会地位、身份以及受教育程度,社会对个人体行为有着一定的期望,并要求个人履行与其角色相适应的一系列的权利、义务与行为规范.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受教育者个体思想观念社会化,形成主体意识的过程.要使受教育者真正成为思想道德的主体,需要他们认识自己在社会中所担当的角色,接受并按照相应角色规范的要求行事.在学校,高校生是受教育者的角色,要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在家庭扮演子女的角色,要遵守家庭伦理道德规范.高校生要内化自己的角色规范,并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要通过学生亲自行动中理解该角色应遵守的规范,该角色的社会意义、价值,并对这一角色及其应遵守的规范产生相应的情感.

2.他人角色体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除了规范教育主体自我角色的体验,还要引导受教育者能够理解他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社会意义,理解扮演相应角色而要履行的义务和行为规范.教育主体可在课堂上模拟未来生活的情景,一方面是工作中的角色,需要遵守体制下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是家庭中的角色,需要遵循伦理道德.在对特定情境的权衡处理中,学会从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学会换位思考,深化了对角色的理解和感悟,增强了家庭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固化了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理解.

三、结语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相辅相成的一对教育方法,二者在不同的方面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整体,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在促进中学教育对象思想素质建设方面,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方法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其作用是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这两种直接与间接、强制与柔性相结合的方法,将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覆盖到教育对象的多个方面.为此,我们必须树立两类方法各有其用、不可彼此取代,只能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方法观念.一方面,坚持以显性教育方法为工作主体占领主阵地,畅通主渠道、唱响主旋律,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鲜明的导向.另一方面积极利用和创设隐性教育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在两种方法的互补中切实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春霞.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整合[J].延边市委党校学报,2012(2).

[3]董娅.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方法的当代价值与发展取向[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6).

[4]华敏,白广勇.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J].学理论,2009(12).

性教育论文参考资料:

关于教育的英语论文

教育杂志投稿

师德教育论文

教育杂志社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汇总,此文为关于经典性教育专业范文可作为隐性教育和显性和互补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性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