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精神首富袁类有关论文范文 与精神首富袁隆平有关论文范文例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精神首富袁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4-16

《精神首富袁隆平》

本文是精神首富袁类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与袁隆平和首富和精神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2004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荣膺中国十大人物桂冠时,他曾对媒体说,“我能获奖,是碰上了好时代.”但谈及早期搞杂交水稻试验时的情形,他却用“艰难困苦、披荆斩棘”来形容,“能侥幸存活下来已是万幸,成名从来没想过.

“被保护对象”

袁隆平遇到的是一个并不适合开展科学研究的年代.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从1953年跨出西南农学院的系大门后,他就被分配在安江农校任教.50年代的全国大抓工农业建设和科学研究,还涌现了“两弹一星”.但遗憾的是,此时的中国在政治上与前苏联同属社会主义阵营,因此学术和教育也跟着“一边倒”,苏联的李森科认为“遗传物质”学说是不可知论,在他得宠的30年里,他的《论生物学现状》在中国大量印行,当时《人民日报》还发表了题为《为坚持生物科学的米丘林方向而斗争》的文章.

在安江农校,袁隆平接到上级的指示是:只能向学生传授米、李二人的学说.后来的事实证明,李的理论误导了水稻研究,根据他的‘‘无性杂交“理论,袁隆平尝试进行无性杂交等试验:比如把月光花杂交到红薯上,希望地上能长出红薯,藤上的花也能接籽,还把西瓜嫁接到南瓜上,希望得到新的花种.嫁接成功.而为了在让月光花在短光照下结籽的目的,袁隆平把自己的床单弄黑,拿来给试验做遮光,但结果都未成功.

通过几年的实践,袁隆平对米丘林、李森科的学说越来越产生怀疑.1962年,他从《参考消息》上看到一条消息:英国和美国两位年轻的遗传学家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孟德尔、摩尔根学说,已研究出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即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从而使遗传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这更证明李森科的学说是在误导研究.1964年,袁隆平用两年的时间寻找到六株雄性不育的水稻,并由此撰写了第一篇论文,指出水稻雄性不孕性蕴藏的巨大价值,从而为杂交水稻研究奠定基础,但这一突破性的论文却遭受了一些人的否定与嘲笑.在 “”中,他的试验被称为“三岁小孩搞的玩意儿,,,装着他四年成果的盆盆罐罐也被反复破坏.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让很多从事科研的专家学者受到政治上的冲击,科学理论被宣判为“资产阶级学说”而受到批判.后来袁隆平回忆说:“幸亏我猛醒得早,西方的生物学研究已经到分子水平了’我们还抓着李森科学说不放的话,没有前途!”

然而,世事充满了偶然,悲剧会因为时间与空间的误差变得充满戏剧性.有一年,工作组到袁隆平的学校搞运动.当时的指标是:要揪5%的牛鬼蛇神出来,一个礼拜揪一个,已经揪了5、6个出来,袁隆平是第7个,牛棚里的床铺早已准备好贴上“袁隆平”三个字.这天工作组组长突然找到袁隆平,让他晚饭后到他办公室去一—F,袁隆平心里—凉.问什么事,组长说:‘‘上面来文件说要抓革命促生产,既要抓革命还要促生产,你去选一块试验田吧.”这个戏剧性的插曲让袁隆平化险为夷,他非但没有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反而得到保护,至于公函的来龙去脉,许多年后他才搞明白.当时北京发来红头文件,工作组人员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带着文件请示黔阳地委书记:“袁隆平算不算保护对象?”书记看完公函后立即答复:“当然算保护对象!”

尽管袁隆平的水稻试验受到保护,但“”的斗争反复无常,袁隆平的水稻多次被恶意被破坏,其中以1968年5月18日那次最为严重.据袁隆平回忆,“早上去田里,惊愕地发现水稻被连根拔光,实验田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脚印”.一切迹象表明,这次毁禾事件完全是一宗蓄意的恶性破坏事件,尽管报了案,但当时整个社会_片混乱,公检法机构被造反派砸烂,谁也没有心思来认真处理这桩“区区小事”,因此这次人为的破坏事件成了至今未破的谜案,甚至来又传出毁苗事件是袁隆平亲历所为,原因则是因为‘‘几年不出成果,骑虎难下,遂自毁秧苗”.

多年后,媒体问:“如果现在有条件追究责任,你会查吗?”袁隆平说:“不了,都过去了,要追下去,肯定不是几个人的错,是时代的问题吧.”

南征北战

历经磨难后,头脑灵活的袁隆平意识到,所有杂交试验的材料都是栽培稻品种,亲缘关系太近,所以某些遗传特质会下降,应该换成用野生稻.遍寻资料,他发现海南的野生稻资源最多,所以,1970年秋天,他带着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又到了海南岛崖县的南红农场.这时候刚好《人民日报》发表《农业学大寨》评论,袁隆得意地回忆,“在外面搞科研,成了‘逍遥派’,两头都不管.”

不过,这种“南征北战”的日子是艰苦的,袁隆平的学生尹华奇在《袁隆平成功的关键因素分析》—文中回忆说:“1970年4月,袁隆平带着我们从海南岛回安江学校,经过通道县时,正值双江洪水,客车不能过渡,48小时杲在汽车里没吃没喝,直到第二天山洪减退才冒险坐小船过了河,水流依然湍急,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由于长期南繁北育,饮食没规律,导致他患上了过敏性肠炎.”有一阶段,粮食供应发生了困难,为了果腹,袁隆平和助手顿顿吃甘蔗,_度把口腔磨破,胃里酸痛难耐,后来连甘蔗也稀缺时,梦想高产的袁隆平险些被饿死.多年后,有人问袁隆平在海南搞科研是否枯燥苦闷,他回答,“是有的,但却是一生中最自由惬意的时光,海南风景好,水干净,可以经常游泳,时间一长,游泳技术也提高了.”

后来的实践证明,南繁育种是极为有效的措施,杂交水稻在他们南来北往的驻点迅速更新换代地繁育.尽管这时试验还没有完全成熟,但‘上面”非常急切.但一次全省的农业会议上,湖南省领导把袁隆平请到主席台上,对他说,“周恩来总理对这件事很关心,要抓紧”.袁隆平听后精神甚为振奋.

到了1975年,袁隆平制种技术突破的时候,国家又批了800万斤粮食和800万元经费,支持“千军万马下海南.”袁隆平回忆:“当时政府很着急,每年种植杂交水稻的面积数都是几何倍数增长,这个推广速度是空前的.1976年才仅仅大面积推广200多万亩,但是到1991年就2亿6千万亩,仅仅15年之内,全国就有54%的稻田面积都种的是杂交水稻.许多年后,一位网民在 “天涯社区”上发表的《水稻的回忆》成为热帖,“因为有了杂交稻,从我记事开始,整个大队几乎没有挨饿的人家.”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熟后还在越南、印度、缅甸、美国等地广泛种植,美国认为,杂交水稻的成功是“机遇的撮合和一个献身者的成果”,1981年7月,他们派出一个电影摄制组来到安江,特地拍摄关于袁隆平和水稻的纪录片,让摄制人员感到惊讶的是,在偏僻的山区,袁隆平和他80岁的老母亲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部纪录片后来在美国、巴西、埃及、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放映,杂交水稻于是被称为“东方魔稻”,受到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

时光进入80年代,“”的阴霾彻底结束,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研究终于走出泥淖,开始大踏步前进.

外籍院士

1984年6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这成为全球第一家从事杂交水稻专项研究的科研机构,56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奔忙于中心的各种工作,他最大的乐趣就是“研究目标,按时完成,甚至提前完成”.

袁隆平将自己的办公室和住所一应俱全地安置在面积达数百亩的“实验田”里.与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其他家属楼不同,独门独院的大房子是国家给予他的特殊待遇.但偌大一处居所,除了待客时会“热闹”,大部分时间就是他与妻子邓哲居住.由于住所与办公楼相去不过百米,袁隆平每天上午只需步行几分钟就可以到中心上班,从中心到稻田,则委实有些远,而且稻田面积太大,袁隆平此前都是用摩托车代步,后来,他索性将摩托车换成了别克赛欧.

作为无党派人士,袁隆平既无意参政,又无心进入学术圈,除了定期到全国各地的实验田调研指导外,大多数时间都在中心埋头水稻研究,尽管他曾通过各种方式避开纷扰,但必要的应酬和指定的各种会议邀请还是会接受.在偶尔参加访谈节目时,袁隆平回答的内容都大体相似,没有可供炒作的事件和惊人之词.他说: “这样可以降低被关注度.”

2008年,袁隆平的学生辛业芸应宣传部门的任务撰写袁隆平传记,在写《袁隆平口述自传》期间,辛业芸曾经面临一个“拿不准”的选择:袁老师曾经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事情要不要写?袁隆平1994年以前曾经三次申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均落选.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后,湖南省第四次推荐申报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最终当选.这件事的缘由后来被媒体广泛关注,按照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此前表述,袁隆平的落选实属 “历史的遗憾”.2007年4月29日,“落选”中科院的袁隆平获得全票通过,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此消息一出,舆论—片哗然,并再度引发媒体对中国院士制度的质疑与批判.要知道,在全球,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只有18名,中国在美国科学院作为外籍院士的,两岸三地总计6人.

不过,对于袁隆平来说,能不能入选中科院,意义已经不大,他也并不在意这些.2008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袁隆平公开表示理解中科院的逻辑:“我搞的是应用科学,中国科学院搞的是基础研究,如果按这个来评,我不合格.…‘很多人都告诉我说一些当时的事情是这样的,说应该写出来.”辛业芸说.其实,她手里有一些材料,也曾试图写进去.对于细节问题,辛业芸去问袁隆平,袁隆平不愿详谈.辛业芸把写好的落选院士的文字拿给袁隆平看.袁隆平看完,思考了一会儿,说,不要去写了o据辛业芸介绍,袁隆平说,荣誉心我不是没有,但不是放在第一位.

袁隆平关心的是时下的农业问题.2006年,他和一些科学家又提出了大胆构想:直接利用阳光、水和二氧化碳来生产食物.这让媒体质疑,是不是意味着人们以后可以随便制造出想要的食物?就如美国大片《美食从天而降》中描述的靠一个机器合成想要的美食.袁隆平解答:“地球的容量只有100亿人,现在将近70亿,要根本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还是要靠人造食物.光合作用就是利用阳光、水、二氧化碳,有了葡萄糖,其他都可以.我认为在本世纪中期,2050年就可以初见端倪,这样重大特大的任务,还是要靠年轻人完成,我等不到了.”

阳光富翁

2000年,中国第一次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一一隆平高科上市,袁隆平以技术入股的形式获得250万股股份,作为名誉董事长.8年后,媒体报道,“他的身价已经过亿”.袁隆平说,自己当初也真的犹豫,怕别人用他的名字赚钱.但是一想到过了70岁,不能当首席专家,没有200万的科研经费,到缅甸推广杂交稻也需要钱.为了这些,他最终同意隆平科技使用他的名字,但是公司的经济事务他不干涉,一心只做研究.“隆平高科到底是个好事坏事,现在还很难断定,要靠实践来检验.”

也是在同一年,袁隆平的徒弟黄劲培以百分之三十的技术股入股了“神农大丰”,他的身家达6.8亿,是袁隆平的五倍.类似于神农大丰等农业科技公司的成功上市,同样造就了一批千万富豪和亿万富豪,其中不少人当年师从袁隆平.对此,袁隆平说,“能当富翁,证明我的学生确有过人之处,至于是非,不做评价”.实际上,袁隆平自己每年的总收入大致在30万元,这些钱对他来说已经相当富裕,他对金钱的看法是:“不奢侈、不吝啬,合理利用.”

事实正如袁隆平的学生辛业芸所说,袁隆平在学术上是超前的,但在生活享受方面却相对落伍,辛业芸回忆,有一段时间,袁隆平的购物欲非常强烈,每到星期五下午,就要到开着赛欧车到商场购物.但他对名牌不太热衷,他主张穿着朴素大方,甚至尽买打折的商品.每年在海南三亚南繁期间,袁隆平都会买上好几件仅四五十块一件的衬衣,“这样的衬衣美观大方,还是棉质的透气,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好得很.”在水稻研究中心工作时,袁隆平永远黑黑瘦瘦,穿一件软塌塌的衬衣或T恤衫.据他的学生唐俐回忆,2001年2月,袁隆平赴京领取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他穿的是一套过时的西装,“他坐下来时稍不留意,红色运动裤就露了出来.”大家都劝他买一套好点的西装,最后他花800元买了一套打折西装.这套西装就成了袁隆平每次出席重要会议的礼服.”

2010年,电视台做了—期访谈节目探讨科学家的话题,讲到品质时,提出了一个“阳光富豪”的概念,即靠知识为社会做贡献,从而积累财富.社会评论家周孝正所说:“在科学家逐渐被人关注但大众形象依旧模糊的今天,袁隆平能够在阳光下积累财富,这是一个和谐社会应该有的环境.”对此,袁隆平说:“富豪要在物质和精神上同时‘奢侈’,物质上我做不到,从这点讲, “精神首富’会更贴切些.”

精神首富袁论文参考资料:

抗战精神论文

精神科护理论文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论中国精神的论文

中国精神论文2000字

大学精神论文

综上所述,本文是关于袁隆平和首富和精神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精神首富袁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精神首富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