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管理制度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与基于学分制的应用型民院校配套管理制度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管理制度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3-07

《基于学分制的应用型民院校配套管理制度》

该文是管理制度类论文如何怎么撰写与学分制和本科院校和管理制度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应用型民高校推行学分制必须要有相关内、外部制度作为保障,学分制的优越性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围绕选课、导师、选教、学籍管理、学分绩点、学分收费、学生管理等学校内部配套制度及学校外部相关配套制度进行全面分析探讨,旨在保障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和充分发挥学分制个性化人才培养优势,进而推动应用型民高校培养出更多高水平、多规格与个性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民高校;学分制;应用型人才;配套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8)04?0079?05

基于应用型民高校顺利推行学分制(本文中的“学分制”是指不同于“学年学分制”的“完全学分制”,下同),构建与革新其内部和外部相关配套管理制度是不可或缺的保障.在相关配套制度的保障下,学分制的重大优势能得以充分发挥,进而培养出多规格和个性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民高校是指以本科教育为主兼有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非公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民高校推行学分制,还需要制订选课、导师、选教、学籍管理、学分绩点、学分收费以及学生管理等内部配套制度[1].另外,实行学分制还需要高校相关外部配套制度予以保障.

一、完善选课制度

课程是丰富与提升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重要媒介,也是任课教师联系学生实现双向互动的桥梁.以学生选课为前提和基础的学分制,要求高校供学生选修的课程应有种类、数量及质量上的保证,否则就不能完全保障学生的自主选课与学习的自由,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分制.应用型民高校开设种类丰富、数量充足与质量过硬的课程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并激发其个性追求,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和谐的人格,实现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学分制下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应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公选课、核心限选课等.选课制度要求应用型民高校构建与革新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知识结构,注重应用技术培养,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选择学习不同类型的课程,实现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稳步提升.

应用型民高校健全完善选课制度,一是创新与优化课程结构.扩大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适当增加选修课程种类与数量,深入推进课程的多样化建设,强化应用技术课程建设,使学生能更加科学地设计符合自身实际的最佳学业路径.同时,学校挖掘内部潜力,运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现有教师开发新课程的积极性,开设出更多具有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二是开放办学引进校外课程资源.改变狭隘的人才观,秉持“不求我有,但求我用”的办学理念,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积极邀请高水平的教师来校上课,弥补不足.有效地利用其他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的有效资源,开设出更多质量高、接地气的课程,加快区域内应用型高校之间选课学分互认试点.三是要进一步加强选课制度管理,建立健全导师指导选课制.学分制下学生选课尽管相对自由,但课程间有其内在逻辑关联性.许多学生不懂得课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不能科学设计出更符合自身发展与成才需求的学业方案,选课存在功利性、盲目性和随意性等问题.因此,学生在选课时,须得到导师的科学指导,从而规避选课的盲目性甚至选错课,以最大程度地发挥选课制的功效.

二、健全导师制

为保障选课制的顺利推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应用型民高校应建立并不断完善导师制度.导师制是指高校中符合既定条件的专任教师、科研工作者及相关管理人员对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科研、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创新创业等全方位进行指导的教育管理制度,该制度彰显班级授课制与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而且更加侧重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人才.

导师制释放学生天性,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与自立自强的意识与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专长具有重大作用.导师制要求学生淡化专业班级,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和因材施教.导师指导学生快速适应高校学分制的管理模式,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信息,等等.导师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学习潜能及专长等个性化指导学生科学制订学业方案乃至职业生涯规划等,引导学生确立成才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帮助学生做好向“社会职业人”转化的相关准备.

导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学业发展、应用技术实训,鼓励并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专业理论研讨、参加大学生社团、学科竞赛及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学术论文写作或毕业设计.导师批阅读书心得,担任学生社团导师和实习指导,并帮助学生修改学术论文.专业导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社会调研等活动.应用型民高校要鼓励导师带领学生参与课题项目研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与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导师与学生要保持频繁的联系互动,建立定期会见制度并形成导师工作日志.导师要把指导过程真实完整地记录下来,每学期的期末就指导工作进行书面总结并提交院(系)考核备案.在指导工作过程中,导师应与辅导员保持联络顺畅,相互配合,将掌握的有关信息及时报送学生所在院(系),并提出建议.建立学术方面导师与辅导员相配合的双辅双修机制,引导学生熟悉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未来发展路径,为考研学生做好指引和专业辅导.每学期的开学、期中、期末辅导员都要与导师就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与综合表现进行深入的交流.导师制度的实施不仅能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也能更好地培养人才和培育研究成果[2].众所周知,教学相长.因此,实施导师制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师资队伍的不断完善.

在师资不足的应用型民高校,可在导师参与指导下构建高年级学生的“帮学制”,该制度也就是挑选高年级德才兼备的学生,组成“帮学团队”,以拓展育人渠道,有利于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帮学制”既为低年级新生提供了同龄人角度的人文关怀以及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指导,又给“帮学团队”打造了实践平台,从而为增强个人教育、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基[2].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选教制度

选教制是选课制的必然结果,是指学分制下大学教师挂牌授课、学生择师听课的制度.学生选择教师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教师内部自然形成竞争机制,这有利于提高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这种竞争机制倒逼应用型民高校教师钻研教学,不断充实提高业务能力,紧跟时代和科技发展的步伐.同时,这种竞争机制还促使优秀教师更充分地激发创新创造潜能,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形成良好互动氛围.

应用型民高校推行学分制,应注重选教制度的建设,健全教师竞争机制,强化师德师风与教风建设,开展教学名师评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与业务素养,以此来适应学分制的内在要求.

四、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及学分绩点制度

应用型民高校推行学分制,在学籍管理上,一是要实行弹性学制,即在规定标准学制为4年或5年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在校学习3—8年(5年制本科在校学习4—9年),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和家庭经济状况选择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年限.二是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与特长,适当放宽转系、转专业的限制.学生如果具备转入某学科专业的基本条件,经本人申请及所在院系推荐,并由拟转入院系并安排甄选考试,成绩突出者,可办理转院系、转专业手续.三是建立和完善主辅修制、双学位(或多学位)制度.应用型民高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跨学科选修其他学科课程,通过考核取得相应足够的学分,即可获得辅修证书、第二学位甚至多学位证书.主辅修制与双学位(或多学位)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实现高质量就业.四是建立重修、重考制.学生必修课考核不达标者须重修;选修课不合格者可重修,也可改修其他课程;学生对已修课程成绩不满意,还可按照程序申请重考[3].学分制推行过程中,要开门办学,广泛开展校际合作,倡导跨校选课,建立学分互认机制,互通有无,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共享.

应用型民高校学籍管理中学分绩点是考核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标准.在学分制管理体系中,学分与学分绩点是评价学生完成学业研修数量和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学分对应所授课时,是客观反映学生学习“量”的计量单位,学生完成规定的总学分才可获取毕业资格;学分绩点是将学生的学分和成绩相乘,再加权平均,科学反映学生学习“质”的水平,学生达到规定的总平均学分绩点才可获取学位资格.将某一门课程的学分乘以该课程考核后学生所得的绩点即该门课程的学分绩点;以学生所得全部课程的学分绩点之和除以该生同期修读的学分数,就能计算出该生平均学分绩点[4].学分绩点可作为学生评优或惩戒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建立并不断完善学分收费制度

选课和弹性学制是学分制的重要特征,学分收费制度是高校学分制的必然产物.应用型民高校学分制下学生选课灵活自由,学生学习课程的时间、地点及研修学业年限都将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学年制下按学年统一收费的做法已不适应学分制改革的需要.学分制下按学分收费,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而且非常公正透明,学生选课、选教师、缴纳费用,教师教学工作创造的效益也将非常清晰明了,这必将要求教师更加注重业务学习,不断提升授课质量和育人水平.学校应把教师上课效能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学生选修某教师课程的人数多,那么该教师为学校创造的效益就高,就理应获得高工资、高福利[5].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智力水平、经济承受能力、兴趣特长等自主合理地安排学业,包括攻读一个学位、双学位或多个学位,结合自己实际情况选择提前还是延迟毕业.

六、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学分制下传统的班级界限被打破,这给应用型民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很难像过去按照专业所在学院进行班级住宿和管理,必须重建学生管理体系.

(一)健全新生入学教育制度,全面增强学生自主能力

应用型民高校要通过建立辅导员和导师共同参与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不断培养学生自主精神、自律意识、集体荣誉感.入学教育要贯穿个大学生活,使其顺利实现大学生角色认知与转变,能够较好地适应大学的新生活.大学第一学期可实行周班会制度,辅导员每周定期召开年级大会,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宣讲大学理念,并及时向学生宣讲学分制,引导他们熟悉学分制、育人机制,使他们改变对老师的依赖心理,积极自主学习,确立“四学”(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理念,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立能力:第二学期则可改为每月一次.民办应用型高校的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弱,应执行晚自习制度,任课教师晚上定期进教室与学生一起自习,解答学生学业难题.当学生适应了大学学习方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增强时,晚自习制度可自然由强制变成自觉.

(二)加强公寓社区建设,拓展育人平台

学分制下,应用型民高校可继承我国古代书院的文化内涵,借鉴西方大学住宿学院制模式,建立中国特色的住宿书院,实现文理交融、专业互补、以老带新、共同成长.按照“属地原则”,在公寓楼设立党、团、学组织,公寓区以二级学院为单位划分区域,在公寓区设立活动室、办公室,扩大宿舍功能,使教育管理、文体活动、专业学习进宿舍.

应用型民高校可在生活社区内优化景观设计,设置咖啡厅、歌舞厅、茶座等活动场所,突出环境育人功能,定期组织特色主题活动,使之成为教师和学生广泛接触、情感交流、文化培育、实践切磋与学生成长、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社区,最大程度地发挥公寓在全方位育人中的特殊作用[6].

(三)注重校园学风建设,积极营造优良的育人氛围

学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师生员工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相对明确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与治学方法,是师生群体的心理、行为在治学上的综合表现.优良学风是改进应用型民高校各项工作的基础,优良的学风是一种浑厚的精神力量与育人资源,具有显著的导向、激励、凝聚与规范等作用.应用型民高校只有着力强化学风建设,积极营造优良的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氛围,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自主性,注重实践创新,并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和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所校园学习风气浓厚的应用型民高校,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创新意识强,违纪的学生自然会大大减少,人才培养质量也必将稳步提升.

(四)建立大学生社团管理制度,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大学生社团亦称高校社团,是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学分制下应用型民高校社团在学生管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应鼓励学生创建各种类型的社团,如人文艺术型(如文学社、书画协会、音乐协会等)、体育运动型(如羽毛球协会、武术协会、轮滑协会等)、科技创新型(如计算机协会、电子科技协会、数学建模协会、机械创新设计协会等)、实践创业型(如科技创业协会等)、社会服务型(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红十字志愿者协会等)、学术理论型(如青年马克思主义协会、思想学习研究会、时政研究协会等)等类型[7].大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之一,社团活动为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乃至综合素质的完善开辟了广阔的领域.

实行学分制,加强高校社团制度建设不可或缺.应用型民高校总体统筹,学生参加大学生社团组织纳入学分制管理,在校团委的直接领导下,引导社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强化导师指导、规范和丰富社团活动,创建精品社团,使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反思,积极进取,积极奉献,增强思想政治意识,拓展综合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七、建立创新创业管理制度

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用型民办高校应相应建立学生创新创业的学分管理制度.依据教育部2017年2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可以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学校应当鼓励、支持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为学生建立创新创业档案、设置创新创业学分.新生可以申请保留入学资格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入学后也可以申请休学以开展创业,对休学创业的学生,可以单独规定最长的学习年限,并简化休学批准程序,突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弹性学制,支持学生休学创新创业”[8].因此,应用型民办高校应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及学分制的有效落实提供相关制度保障.

八、健全外部配套制度

应用型民高校学分制改革是一项涉及诸多层面的复杂系统工程,要实现顺利推行,不仅要有内部完善的配套制度,而且还需具备宽松的外部环境.

(一)政府应加快职能的转变,赋予应用型民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扩大应用型民高校办学自主权,使之成为独立的办学主体,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调研,对民办高校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高校进行分类管理,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政府要转变职能,彻底转化集中计划、直接干预的旧体制,明确政府和应用型民高校的权利与义务,不断强化政府的指导、监督和服务职能,赋予民办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激发办学活力.特别是在招生计划、办学规模、学科专业设置及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政府要赋予应用型民高校的自主决定权,使之能够及时调整学科布局、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等,完善推进学分制改革,不断满足学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二)校企共育,健全校外实习实训的管理制度

应用型民高校应鼓励各专业采取依托、联合、共享的方式,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原则上每个专业建有2个以上与实习学生规模匹配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设置校外专业实习实训学分,建立完善校外实习实训的管理制度,确保应用型民高校在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校企校地合作育人、产学研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完善社会主义人才市场管理制度

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高校学分制管理体系日益受到国内重点高校的重视,学分制改革也在不断走向成熟.众所周知,成熟完善的人才市场能客观、准确地反映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人才市场还不能准确预测人才的需求状况,也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人才供需双方的现状,从而引起学生选择专业与用人单位选用人才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9].应用型民高校在这方面需要国家、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形成合力,不断健全和完善人才市场,并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九、结语

应用型民高校推行学分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自身内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合作企业、人才市场乃至全社会的各个层面.建立健全应用型民高校内部、外部相关配套制度和举措,是顺利推行学分制的必要保障.随着学分制在国内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内、外部相关配套制度也必将得到不断革新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牟悦.基于学分制的高校教学管理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1-3.

[2]邹琼芳.我国高校学分制的管理体制障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35.

[3]章艳晶.阻滞与推进:基于学分制的高校教学管理有效性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41.

[4]郑纪英.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33.

[5]周艳荣,刘松平.学分制视野下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高教论坛,2008(2):144-146.

[6]王蕊.完全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10-114.

[7]徐兴林,周萍.高校社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路径探析——以山东省部分民高校为例[J].现代教育.2015(10):45-46.

[8].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Z].2017-02-04.

[9]晏维龙,吴明忠.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与制度保障[J].教育研究,2015(7):59-63.

[编辑:游玉佩]

管理制度论文参考资料:

物流管理论文题目

企业管理论文5000字

管理会计案例分析论文

财务管理的论文题目

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此文总结:这是一篇关于学分制和本科院校和管理制度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管理制度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管理制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