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政治社会化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和互联网对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双重效应与分析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政治社会化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4-10

《互联网对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双重效应与分析》

本文是政治社会化方面论文范文检索与政治社会化和双重效应和对策分析相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摘 要]互联网以其独特的运行模式,迅速向社会各个领域延伸,使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环境、方式、目标等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对青年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产生了双重影响,需要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应对,才能弘扬主流政治文化,促进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呈现良性有序发展.

[关键词]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互联网;效应;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6)25-0152-02

青年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青年学生对政治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习得政治标准和信仰,学习、融合、传播和继承社会内政治取向和社会模式的过程.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方向和程度,关系到青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同时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互联网对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正面效应

互联网(Internet)又可以称为因特网,是指由全世界的计算机等终端设备通过网际互联协议(TCP/IP)和传输控制协议和连接而成的一个庞大的具有共享性的全球性信息系统.据最新统计, 我国互联网普及率高达50.3%,网民总数已达6.88 亿,手机网民达6.2 亿,Wi-Fi 无线网络接入率较前次统计增长8.6 个百分点,高达91.8%.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冲击和重塑着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模式.

(一)凸显出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互联网的介入使青年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传统的单向传播知识(包括灌输现存的政治体系所推行的政治理念、政治价值规范和政治行为等,以及传统的电台、电视、报社等信息传播者预先准备好的有限信息)却不便回应,而是根据主体的内在需求,进行自主性政治文化选择,获得丰富的政治信息.互联网使他们了解到许多在书本和生活中看不到、听不到的事件,体现了自由、开放、平等的理念和不断延伸拓展的设计原则,更能促使他们参与其中,表达自己对政治问题和政治现状的观点和看法,成为传统的政治社会化模式的有效补充.

(二)拓展了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互动范围

互联网将文字、音频、图片、视像等信息传送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和个人,使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互动范围从有限的“点对点”扩展到无限的“点对面”,也丰富了政治交流内容.网络信息的传播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它为青年学生提供了范围更广阔的社会交往平台,创造了更多的交往机会,使其社会性得到无限的延伸和充分的发展.例如,互联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网民对网民、网站对网民的点对点的发布或回复信息的沟通,而且实现了网民通过聊天室、博客、E-mail 等形式向大众进行点对面的传播或与政治家进行直接交流,拓宽了学生进行政治参与的渠道.

(三)树立政治社会化新取向,促进政治人格的不断升华

政治社会化的核心是培养与当前社会主流政治文化相符合的政治人角色,从而将个体的社会人逐步发展为完善的政治人.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的实践,一方面承袭既有的政治认识、政治信念、政治价值观等;另一方面,青年学生将网络社会的政治参与精神和技能转接到现实政治社会,通过网络社会政治信息的不断渗透和政治角色的反复体验,进行更深入的政治实践,政治思维将更加深入和活跃,政治视野将更加开放和宽广,政治心理将更加成熟和.

二、互联网对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负面效应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互联网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容易导致非理性参与和“无政府状态”的出现,给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对青年学生政治认同感的挑战

传统模式中,任何政治体系都必须而且不得不通过舆论引导和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灌输等手段,使青年学生能够认同其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从而引导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健康发展.在网络信息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报纸、书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对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逐渐弱化,然而互联网发展过程中还不够完善的匿名、自由和监管不足等问题使各种不同派别的价值理念无序泛滥传播,传统文化、主流文化、外来文化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各种文化都代表一定的价值体系,进而代表一定的利益群体,它们在网络社会中争夺其政治社会化的主体,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完善的青年学生群体.面对大量的政治思潮和政治观点,青年学生的政治价值、政治心理并不具备完善的鉴别力,外界环境中个别片面的或零碎的政治感受,都会使其极不稳定的政治价值观发生动摇和改变,同时对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持否定乃至批判态度,于是,主流政治思想通过传统媒体的宣传无法得到足够的强化,甚至在网络社会里被否定或者边缘化,严重偏离坚持社会主义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向,造成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危机.

(二)互联网的虚拟性弱化了青年学生的政治思维和政治行为能力

互联网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网上交流也是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同时却使青年学生可能因为过度依赖网络而弱化其思维和行为能力,用虚拟的“人机交往”来参与政治生活,一味采用电脑的思维或逻辑去分析和处理现实政治现象,形成僵化的思维定式,缺乏现实沟通能力.很多青年学生无法驾驭庞大的信息量,面对复杂的政治现象,更缺乏理性的政治思维的是非判断力,对现实政治环境和政治生活无所适从,导致其在现实中的角色错位和偏差.

(三)网络娱乐化导致青年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弱化和政治责任感的淡化

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方式具有低成本、大范围的特点,使任何个体都能运用E-mail、论坛等现代化手段向网民传递其信息,承载巨大的信息传播量,包括一些不利于青年学生成长的不健康信息,而这些信息的监督和控制却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有效进行.网络信息通常凸显其视觉感官的刺激性、趣味性、色彩性、时尚性等方式,甚至以肤浅、低俗、煽情的乃至的内容刺激网民的精神,青年学生容易沉溺其中而不问政治,导致政治责任感下降,道德意识弱化.在网络社会中,由于人生阅历的单薄以及理论根基的脆弱,青年学生难以清晰地辨认网络信息背后潜在的意识形态斗争和各种论调的交织和冲突,往往因为缺乏理性批判精神而沦为西方价值观的“俘虏”.

此外,完备的目标与不完善的现实之间的反差是实际存在的,容易使青年学生在不恰当网络信息的对比中对政治理想丧失信心,对现存的政治体系丧失认同.

三、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弘扬主流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塑造青年学生的政治人格

强化青年学生对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政治观教育,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正确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们要在网络中抢占先机和制高点,就要根据青年学生的政治心理特点,打造一批以主流政治意识为内容的红站,宣传正确、积极、健康的主流政治文化的传播,引导青年认清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不同,认清政治发展“应然”与“实然”的差距,培养他们体认现存政治制度的合理性,不断增强抵御不良政治信息的能力和政治鉴别力,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各种政治信息,塑造社会所要求的政治人格.与此同时,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明晰各网络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及网络信息交流中的伦理约束,减少其政治价值的偏差和政治思想的混乱.

(二)鼓励和引导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强化政治实践

人的主体性是最宝贵的禀赋.因而,学校要培养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公民意识,继而引导他们积极地进行政治参与,切身体验政治生活的规则和程序,深化对政治文化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互联网的负面效应.一是要重视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畅通其政治参与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利益表达和诉求机制,落实学生的选举权、监督权等政治权利,把青年学生作为学校管理的成员,通过其行使政治权利、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实际行动,增强其对政治行动的内心体验.二是引导青年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受到的挑战仍然需要在网络上得到有效的缓解,面对现实,应逐渐使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合法化和制度化,形成学校与学生政治参与之间“诉求—回应”的良性互动,引导学生理性地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并且通过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强化其公共精神.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的技能,要形成“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教育互动体系,通过网下调查、学术论坛和讲座、学术沙龙、辩论、讨论等活动,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和实践活动磨炼其政治技能,积累其政治经验,使其政治参与更趋务实理性,促进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良性发展.

(三)强化网络监控力度,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一方面,在法律层面上,依靠规范的法律制度保障和促进网络政治信息传播的健康发展,并使网络政治行为控制在合理的条件内,必须充分认识法律法规的重要意义,加大网络法规的宣传和贯彻的力度.在实际的立法实践中,更要建立健全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严肃处理互联网中违法违规的言论和行为,以强制性的法律手段规范政治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在技术层面上,要加强对网络政治类信息的监控管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置,密切关注网络政治类信息动向,防止有害信息进入青年学生视野,对存在大量信息互动的渠道如E-mail、论坛、聊天群、校园BBS 等进行重点监控,对不良网络政治信息的来源和去向进行严密的追踪与挖掘,切断其传播途径,缩小其影响范围,降低其危害性.广泛发动群众抵制、反映和网络的不良政治信息,对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互联网运营商和服务商要依法给予严肃处理,各方联动,对互联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此外,还应积极研发相应的软件,对互联网进行文字合网址的拦截、图像和视频的审查、程序和信息的屏蔽、IP 地址的定位追踪等,从源头上有效地阻截黑色和灰色政治信息的传播.

政治社会化论文参考资料:

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

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杂志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世界经济和政治期刊

政治杂志

综上所述:本文是适合政治社会化和双重效应和对策分析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政治社会化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政治社会化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